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PPT幻灯片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0145e879563c1ec4da7198.png)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利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吡格列酮治疗。
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血脂、体重指数(BMI)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糖、HbAlc、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脂代谢得到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餐后血糖、HbAlc、HomaIR及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
对照组BMI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标签: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糖尿病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生率较高,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并且大多于中年后发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1]。
2型糖尿病的治疗关键是改善胰岛B细胞的损伤及其功能衰退,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稳定血糖的治疗目的[2]。
盐酸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我院近年来采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5—72岁,平均(56.3±6.5)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37-75岁,平均(55.8±7.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WH01999糖尿病診断及分型标准,并且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肾、肝等脏器疾病的患者。
二甲双胍幻灯
![二甲双胍幻灯](https://img.taocdn.com/s3/m/15ef4e020912a216147929c2.png)
多个治疗指南支持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
和前糖尿病 的基础治疗药物 (IDF, ADA/EASD)
2005–07
1960
证实改善胰岛素作用
1995
进入美国
2002
首次证实具有预防 2型糖尿病发病的潜在作用
(DPP)
IDF: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AD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EASD: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延缓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8. 抑制糖化终末产物(AGE)的生成。 9. 抑制甲基乙二醛(丙酮醛,Methylglyoxal,MG)的生成,MG,为一种反应性a-
二羧基物,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密切关系。二甲双胍可直接抑制MC生成, 还可通过降低血糖而间接降低对组织的损害。
二甲双胍适应症
适应症
适用于 1.肥胖2型糖尿病人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repaglinide)(诺和龙) 那格列奈(Nateglinide ) (唐力)
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相同 作用特点: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 临床应用:II型、老年人 、糖尿病肾病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临床应用】 1)轻II型在饮食治疗基础上加用; 2)采用磺脲类治疗,餐后高血糖控制不理想的II型者。 3)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波动大的I型者
二甲双胍普通制剂存在的问题
生物利用度低:二甲双胍具有突释现象。二甲双胍易溶于水,口服 后药物迅速溶出,超过了机体的吸收能力;
胃肠道不良反应高:由于突释现象,局部药物浓度超过饱和浓度,刺 激胃肠道粘膜。腹泻,便泌,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0%-30 %。
最新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教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740211a417866fb84a8eb8.png)
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 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 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 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
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 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体重增 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 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 现更加明显。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 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 (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 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 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 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2ec08d47dd88d0d233d46afa.png)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7-22T16:18:41.5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作者:张悦翔[导读] 研究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
怀化市中医医院湖南怀化 418000【摘要】目的:研究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
方法:试验对象: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分组方法:中心随机系统法。
42例患者分为单纯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两个组别。
单纯用药组单独用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用药组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
观察指标:(1)控糖效果;(2)不良反应发生率;(3)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的差异。
结果:(1)联合用药组相比于单纯用药组控糖效果更高,X2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2)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X2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3)用药前两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相似,t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3个月联合用药组相比于单纯用药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改善更显著,t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安全有效,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疗效糖尿病为临床多发常见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促进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发挥降糖作用[1]。
本研究对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试验对象: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分组方法:中心随机系统法。
42例患者分为单纯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两个组别。
所有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除外1型糖尿病、酮症酸重度、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
21例联合用药组患者中: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低至42岁,高至78岁,年龄平均值(56.34±2.29)岁。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3e16d3e8453610661ed9f4fe.png)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于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7月这段期间在我院经过临床专业医生诊断为患有社区2型糖尿病并进行后期治疗的78例患者自由组合后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吡格列酮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临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后期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当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处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药物对于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因此该种药物治疗方法适用于临床方面的推广。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社区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100-02本次研究内容是采用二甲双胍药物联合吡格列酮药物的方法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随机抽取参与研究与后期治疗的是78例在我院进行社区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都是在2017年9月—2018年7月这段期间入住我院的。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43~75岁之间,平均为(58.0±6.0)岁;患病时间在1年~3年之间,平均为(28.0±4.0)月;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0±5.0)岁;患病时间在1年~3年之间,平均为(27.0±5.0)月;将本次参与研究的78例患者经过随机组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都为39例患者。
排除标准:(1)经临床医生诊断为患有其他方面疾病严重影响到本次所要研究的各项指标。
(2)不属于以下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经过临床专业医生确诊为需要进行社区2型糖尿病治疗。
《2019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PPT解读
![《2019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PPT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f5bb1750b4e767f5acfce7f.png)
PC-CN-100551,有效日期截止至2019年10月21日
CONTENT
01 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应遵循什么原则? 02 启动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时机? 03 如何选择个体化的二联治疗方案?
UKPDS 49, JAMA. 1999 Jun 2;281(21):2005-12.
PC-CN-100551,有效日期截止至2019年10月21日
口服降糖药早期联合治疗显著提高血糖达标率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相比,口服降糖药早期联合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 患者的HbA1c水平,提高HbA1c<7.0%达标率
减少肾小管对葡 萄糖的重吸收来 增加肾脏葡萄糖 的排出
0.5~1.5
单用不引起 低血糖
减轻
心血管系统
肝功能不全♀
主要不良反应
可 禁用减于少急肥性胖和的不T2稳DM定患性者心心力血衰管竭事的件患和者死亡;禁用
胃肠道反应
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少 见皮疹、血象异常、肝功
能损害、黄疸
主要为低血糖,可有胃肠 重度肝损害(ALT>8~10倍参考值上限 道反应,少见皮疹、血象
区域专家讨论会
PC-CN-100551,有效日期截止至2019年10月21日
共识回答了以下7大问题
Q1 口服降糖药有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Q2 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Q3 哪些情况下可以启动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 Q4 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二联治疗方案分别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Q5二甲双胍存在禁忌证或不耐受的患者,其他口服降糖药是否
ALT>3倍正常上限的患者不推荐
胰岛素联合吡格列硐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胰岛素联合吡格列硐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7a6ccd1152d380eb62946d0f.png)
1 临 床 资 料
木 组 病 例 均 均 在 全 麻 下 于 术 治 疗 , 中 占据 胸 腔 的 巨大 张 其 力 性 囊 肿 3例 ,2例 术 前 放 管 引 流 减 压 。单 纯 囊 肿 摘 除 l , 8例
1 一 般 资料 . 1
本组共 2 ,男 1 ,女 9例 ,年龄 4个 月~ 8例 9例 5岁 ,平
本 组 患 小 儿 均 在 全 麻 下 行 手 术 治 疗 ,其 中 占据 一 侧 胸 腔 的 巨 本 组 无
大 张 力性 囊肿 3 ,单 纯 囊肿 摘 除 1 例 , 肺段 切 除 3 ,肺 楔 形 切 除 2倒 ,肺 叶 切 除 4例 ,全 肺 切 除 1 。结 果 例 8 例 例
手 术死亡。术后并发 支气管胸膜瘘 3例。有 1 例愈合 ,2例再次手 术。感染 2例 ,经抗感染后痊 愈 ,惠儿随访 1 6 ,肺功 — 年 能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
[]乐杰. 2 妇产科学 []第 6 北京: M.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04 22 20: 7. [】 乐杰 妇产科学[】第 6 北京: 3 M.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04 28 20: 6.
胰 岛素联合吡格列硐及二甲双胍 治疗 2 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郑 立 军
( 龙 江 省 齐 齐哈 尔 市泰 采 县人 民 医 院 1 20 ) 黑 640
均 I , 术 前 经 脚 片及 胸 部 C 检 查 ,表 现 为 单 个 或 多 个 圆 1月 T
肿段切除 3例 ,肺楔 彤切 除 2例 ,肿 叶切除 4例 ,全肿切 除 l 例 ,术后积极抗炎 、正确咳痰 、排痰等治疗 。 。结果本组无手 术死亡 , 术后 并发支气 管胸膜瘘 3例 , 0 5%筒萄糖注射液 3 ml 0
2型糖尿病ppt课件
![2型糖尿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23f2ef3968011ca30091f5.png)
最新编辑ppt
16
2型糖尿病治疗的流程图
(2007ADA指南)
最新编辑ppt
17
糖尿病双ABC控制目标(1)
第1个ABC: A ( HbA1C ) < 6. 5 %(空腹血糖< 6. 0mmol/ L ,餐后2
h 血糖< 7. 8 mmol/ L) , B (血压,blood pressure) < 130/ 80 mmHg , C (LDL-C) < 2. 6 mmol/ L 。
最新编辑ppt
18
糖尿病双ABC控制目标(2)
第2个ABC : A (阿司匹林,Aspirin) ,对无禁忌证并有心血管病高
危病患者,75~100 mg/d B (纠正胰岛素抵抗, Block insulin resistance) ; C (控制体重,Control body weight )。
最新编辑ppt
15
2007ADA指南:2 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
(3)
二线治疗
以磺脲类、格列酮类为二线治疗的路径上,在用胰岛素强 化治疗(基础胰岛素和餐前胰岛素)之前,可3 种口服药物 的联合治疗。
以基础胰岛素为二线治疗的路径上,在基础胰岛素+二甲 双胍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到胰岛素强化治疗。
基础胰岛素作为二线药物 强化胰岛素+二甲双胍±格列酮类作为最终治疗。 流程图中未出现格列奈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类:弱,价
时在磺脲类中只能用格列喹酮;也可用拜唐平,倍 欣或瑞格列奈。
最新编辑ppt
8
选药原则:按年龄选药
老年患者,慎用长效的磺脲类药物,最好使用苯 甲酸衍生物。
格列本脲为长效价廉的降糖药,量大时易在午夜 发生低血糖(老年人尤其如此),老年人尽量不 用格列本脲。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ppt课件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28252d336c1eb91a375dce.png)
4.62 4.62
二甲双胍组 卡双平组
恶心
腹部不适
两组在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恶心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上,无显著性 差异。结果表明,卡双平在更好得控制血糖的同时,不良反应未增加, 与二甲双胍相似。
25
试验小结
卡双平对HbAlc、2hPG的改善较二甲双胍显著 卡双平具有脂代谢改善的额外收益 卡双平与二甲双胍同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1 ng/mL -2.5
胰岛素
C-肽
安慰剂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 二甲双胍
Clin Ther. 2000;22(12):1395-1409.
14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2011, 10:65
15
Hazard ratio (± 95% CIs)
2.4
2.2 Death
剂量上调,增加至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片
20
1. 主要疗效指标——糖化血红蛋白
用药12周后,两组的HbA1c均有明显下降( p<0.01) 卡双平组较二甲双胍组降幅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
9
8.57
8
7.08
7
6
5
4
3
2
1
0
二甲双胍组
8.44
HbA1c治疗前后变化
6.86
治疗前 治疗后
卡双平组
MET+ 磺脲
磺脲+胰岛素
磺脲Met + Sulphonylurea Met + Insulin
Pioglitazone
Rosiglitazone Sulphonylurea
MI
2型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PPT课件
![2型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7742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1.png)
HbA1c<8%的病人%
UKPDS: 单一药物长期疗效 (磺酰脲类、胰岛素、饮食控制)
60
50
40 格列本脲
30
氯磺丙脲
胰岛素
20
饮食
10
0
3年
6年
9年
Cull CA et al. Diabetologia 1997, suppl Abst 1366
UKPDS: 2型糖尿病单一药物疗效
单用格列苯脲、氯磺丙脲、胰岛素、二甲双胍(肥胖) HbA1c控制在8%以下病例
二甲双胍(n=251)
胰岛素或磺酰脲(n=695)
D.胰岛素
2
3
4
5
6年
weight (kg)
UKPDS:β细胞功能单药治疗6年随访
100
75
50
β
25
细
胞
0
功
0
1
2
3
4
5
6年
能
100
(%)
75
50
25
0
0
1
2
3
4
5
β细胞功能,HOMA评定为正常人的%
饮食疗法(n=376)
磺酰脲(n=510)
6年 ▲ 二甲双胍(n=154)
P=0.001 35
26
14
单用磺酰脲 (按总病人群比例算)
磺酰脲 +
二甲双胍 (亚组病人)
单用磺酰脲 (亚组病人)
2型糖尿病单用磺酰脲类与 磺酰脲类加二甲双胍治疗死亡率的比较
瑞典两个城市医院资料,回顾性分析 SU 872例,SU + MET 171例 1984-1994年开始治疗 随访至1996年底或至死亡 比值比(OR)按Cox回归分析,并经年龄、性别、病程、 进入治疗年份、当时空腹血糖等因素校正 结果按死亡例数及例/1000人年计算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PPT课件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a36202964bcf84b8d57b0d.png)
显著减少胰岛素剂量,不影响体重,更好地降低A1c
25 20 15 10 减少29%胰岛 素用量 P=0.01 P=0.001 P=0.001 0 -5 胰岛素(U/d) 体重(Kg) HbA1c(%) P=0.001 胰岛素+安慰剂(n=22) 胰岛素+二甲双胍(n=21)
5
Aviles-Santa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9;131:182-8
结果(强化 vs. 标准)
研究结束时的中位HbA1c
死亡 全因死亡(%) 心血管死亡(%) 非致死性心梗(%) 非致死性卒中(%) 主要的需要治疗的低血糖事件(ACCORD), 严重低血糖(ADVANCE)(%/年) 体重增加(kg) 目前吸烟(%)
† P<0.05
Dluhy RG,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8:2630-3.
ACCORD
6.4 vs. 7.5†
5.0 vs. 4.0† 2.6 vs. 1.8† 3.6 vs. 4.6† 1.3 vs. 1.2 3.1 vs. 1.0† 3.5 vs. 0.4 10 vs. 10
9
10 9 8 7 6 5 4 3 2 1 0
治疗前 8.7 7*
治疗后 8.8
*P<0.0001
二甲双胍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分泌剂 或α-糖苷酶抑制 剂 三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 或预混胰岛素 四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 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 素类似物
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分泌剂
噻唑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酮类药物或DPP-Ⅳ抑制剂
或
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 素促分泌剂或噻唑烷二酮 类药物或DPP-Ⅳ抑制剂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793fc8c652d380eb63946d2f.png)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的效果。
方法通过分别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单独使用吡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34例,观察1年后的血糖指标及BMI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组降血糖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者,且不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疗效确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使用;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1]。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依赖于胰岛素的存在,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基础上调节高血糖。
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4例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糖控制不佳情况,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4例。
三组病例在性别比例、年龄、基础疾病、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口服30mg/d吡格列酮1次,500mg二甲双胍2次;对照1组口服30mg/d 吡格列酮1次,对照2组口服500mg/d二甲双胍2次。
整个治疗持续1年,治疗期间除进行常规饮食疗法和运动锻炼,不接收任何影响血糖的药物治疗。
1.3观察内容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自肘部静脉抽取5ml 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
1.4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后定期检查外周静脉血,测定血糖、FPG、2hPG、BMI和HbAlc;FPG低于6.66 mmol/L、2hPG低于8.33mmol/L或血糖下降程度大于30%为显效;空腹血糖在6.66mmol/L-8.33mmol/L、2hPG低于8.33mmol/L 为有效;治疗前后未发现血糖和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者为无效[2]。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5e7c26f04b35eefdc9d33387.png)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 hPG和GHbA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BMI、TG、TC、HDL-C和LDL-C均有所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与对照组6.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能够通过不同机制明显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标签:二甲双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危因素[1]。
因此,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
本研究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以初发2型糖尿病收住入院的患者分为两组,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潘长玉《糖尿病学》[2]中关于初发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36~73岁,平均(46.5±10.7)岁;体重指数21~34 kg/m2,平均(25.4±3.7)kg/m2;病程2~21年,平均(8.7±3.7)年。
治疗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5~75岁,平均(46.7±10.7)岁;体重指数21~35 kg/m2,平均(25.5±3.7)kg/m2;病程2~23年,平均(8.8±3.6)年。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https://img.taocdn.com/s3/m/5170620e336c1eb91a375d4a.png)
4
0
白种人
中国人
印度人
P=NS BMI(Kg/m2)
白种人 23.3 ±1.6
中国人 21.8 ±1.1
印度人 22.1 ±1.5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 27(7): 784-9.
.
T2DM的胰岛素抵抗必须要干预!
怎么办
❖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始动因素 ❖ 胰岛素抵抗贯穿整个T2DM自然病程 ❖ 胰岛素抵抗加重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 胰岛素抵抗参与糖代谢、脂代谢等多种
自基线的变化 (ng/mL)
Insulin and C-peptide at 16 weeks
0.5 0 +0.4 ng/mL
-0.5 -1
+0.1 ng/mL
p<0.05
p<0.05
-0.1 ng/mL
-1.5
-2
-2.1 ng/mL -2.5
胰岛素
C-肽
安慰剂 +二甲双 胍
吡格列酮 + 二甲双胍
.
胰岛素抵抗在多种代谢性疾病中高发
一项关于普通人群,按性别、年龄分层(男450人,女438人,年龄:40-79岁),其胰岛素抵抗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Prevale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
100
88.1
83.9
84.2
80
65.9
53.5
60
62.8 58.0
40
20
糖尿病
Diabetes diagnosis
血糖失控、多种并发症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250
200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07543df87375a417876f8f3d.png)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选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5例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设为观察组,余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二甲双胍治疗,设为对照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同时注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4.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7.1%(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FBG、2h PB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FBG、2h PBG、HbA1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标签: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单独应用胰岛素并不能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理想水平[1]。
噻唑烷二酮(TZD)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对胰岛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2]。
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之一,具有通过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提高血糖的利用,从而保持长期控制血糖的作用[3]。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符合我国糖尿病学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力衰竭等,其中35例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设立为观察组,余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二甲双胍治疗,设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程及体重指数(BMI)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ppt课件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152bbc783e0912a3162a11.png)
精选PPT课件
38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作用机理 淀粉-----多糖-------寡糖、双糖,然后
和小肠黏膜细胞刷状缘上的葡萄糖苷酶 结合-----单糖----吸收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糖的类似体,和 葡萄糖苷酶结合而影响了寡糖、双糖的 结合,延缓糖类吸收。
糖苷酶抑制剂
• 阿卡波糖 • 伏格列波糖
精选PPT课件
泄率5%
格列美脲 亚莫利,阿莫利,迪北,1-2mg/片
促分泌剂与SUR1/ Kir6.2的作用
瑞格列奈
格列本脲 格列美脲
D860 格列齐特 那格列奈 格列吡脲 米格列奈
精选PPT课件
15
磺脲类药物药代动力学
化学成份 格列本脲 达 峰 时 间 3-4
格列齐特 3 -4
格列吡嗪 1 -2
格列吡嗪 控释片 6-1 2
3、糖尿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 妊娠和分娩。
• 副作用 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副作用为 低血糖反应,老年人、用量过大、饮食 不当、肝肾功能不全均易发生。其他副 作用:过敏、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精选PPT课件
20
剂量 降糖药物没有一定用量。强调个体化,
特别是初治者,开始用量不要太大,先 从小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检测结果, 逐渐增加剂量,达到满意疗效为止。但 对血糖特别高者可能疗效太慢,可选择 中等剂量。
药物选择 一般原则是首先选用作用比较温和、降 糖作用稍弱的药物,如果效果不好可换 用降糖效果较强的药物,对于病情较轻 或年龄较大的患者,一般不选降糖作用 强、作用时间长的药物。
• 药物互相影响:
增强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的有:水杨 酸制剂、磺胺药、保泰松、氯霉素、胍乙 啶、利血平、肾上腺素能拮抗剂等。
2型糖尿病的临床药物治疗指导ppt课件
![2型糖尿病的临床药物治疗指导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5c873350e2524de4187e2e.png)
适应证:症状轻、体型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抑制肝糖原异生,降低肝糖输出;增加周围组织对 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偶见恶心、呕吐、腹 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乏力等
禁忌症:肾功能不全(血肌酐男性>132.6umol/L, 女性>123.8umol/L,或预估肾小球滤过率<45ml/ 分)、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重大手 术者,造影检查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停用二甲双胍
不良反应:腹胀、肠胀气、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抑制肠道DDP-4,提高肠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1)的水平,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β 细胞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常用药物 西格列汀:100mg,每日1次 沙格列汀:5mg,每日1次 维格列汀:每次50mg,早晚各给药1次 阿格列汀:25mg,每日1次 利格列汀:5mg,每日1次
胰岛素的常规治疗途径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调脂治疗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降压治疗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
老年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治疗建议
起始剂量为5毫克,每日1次,与早餐同服,常用剂量为 5~10毫克/天,最大剂量为20毫克/天 格列喹酮:短效、胆道排泄为主
每次30毫克,每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180毫克。
不良反应:严重的低血糖、体重增加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
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格列喹酮;老 年人宜选用作用温和的降糖药如糖适平、达美康;对 于年龄轻、血糖较高、经济不富裕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可以选用降糖效果好、价格便宜的优降糖;对一般磺 脲类药物失效的糖尿病患者,可换用最新第三代磺脲 类的格列美脲,它具有独特的胰外降糖作用,对继发 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仍然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14.1﹡
* 0.005
( . 白种人)
12
9.9﹡
8
胰岛素敏感指数 ( μ)
4
0
白种人
中国人
印度人
白种人
中国人
印度人
(2)
23.3 ±1.6
21.8 ±1.1
22.1 ±1.5
J . 2003; 27(7): 784-9.
5
T2的胰岛素抵抗必须要干预!
怎么办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始动因素 胰岛素抵抗贯穿整个T2自然病程 胰岛素抵抗加重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胰岛素抵抗参与糖代谢、脂代谢等多种
1c平均改变 (%)
安慰剂+二甲双胍
平均改变 ()
安慰剂+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随访时间(周) * P≤0.05,与基线相比;†P≤0.05,与安慰剂+二甲双胍相比
随访时间(周)
. 2000;22(12):1395-1409.
13
研究显示: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卡双平)联合治疗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009 ;58(8):1059-66
10
一外一内,完美配合
作用机制: 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相叠加
外周胰岛素抵抗 (主要在肌肉、脂肪)
吡格列酮
+
改善 血糖 控制
肝糖输出过多
二甲双胍11Fra bibliotek早期积极联合治疗
生活方式 调节
口服降糖药 单药治疗
10 9
更早达到控制目标
口服降糖药 联合治疗
减少大剂量单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Prevale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
100
88.1
83.9
84.2
80
65.9
53.5
60
62.8 58.0
40
20
N=888
0
(男=450 女=438)
1998; 47:1643–1649.. 4
亚洲人胰岛素抵抗亦不容忽视
18.8
20
相同时, 中国人和印度人比白种人
自基线的变化 ()
16
0.5
0 +0.4
-0.5
-1
-1.5
-2 -2.1
-2.5
胰岛素
+0.1 p<0.05
p<0.05 -0.1
肽
安慰剂 +二甲双 胍
吡格列酮 + 二甲双胍
. 2000;22(12):1395-1409.
14
研究显示: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卡双平)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等代谢参数
80
70
60
50
40
30 30%
20
10
0
双胍
若双胍:
增敏更强效 保护β 细胞功能 降糖更持久,减少继发失效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
9
([ ])
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卡双平):1+1>2
葡 萄 糖 输 注 速 率
一组纳入271名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吡格列酮、二甲双 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三组治疗15月后测定胰岛素敏感性
代谢紊乱
危害大!
中国T2人群胰岛素抵抗严重
需重视!
6
主要内容
一.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内外兼修 三.多中心临床研究:卡双平二甲双胍
7
二甲双胍作为T2一线药物,具有一定增敏效果
二甲双胍
肝脏
肌肉
激活AMPK
激活AMPK
ACC活化 SREBP-1 表达
糖异生
脂肪生成酶 基因表达
葡萄糖摄取
口服降糖药 大剂量治疗
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
+ 基础胰岛素 + 每日多次胰岛素
1c (%)
8 ACTION POINT:
7
HbA1c = 7%
HbA1c = 6.5% 6
Duration of diabetes
12
研究证实: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卡双平)联合治疗显著改善血糖
16周、双盲、开放标签研究:共纳入328例患者,随机接受吡格列酮30-45 +二 甲双胍或安慰剂+二甲双胍治疗。
2011, 10:65
15
远期收益: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卡双平)比其他常用联合方案 全因死亡、、心梗及卒中风险更低
Hazard ratio (± 95% CIs)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0.8
Referent
0.6
0.4
0.2
MetM+ET+ Met + DPP4
MeMt +ET+ MetM+ ET+Sulph磺on脲ylurea M磺et +脲In+s胰ulin岛素
空腹血糖
250
200
相关功能 150
(%)
100
胰岛素作用
50
β细胞功能
0
-15 -10 -5
0
5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水平
10 15 20 25 30
糖尿病进程(年)
20 (2009)329339
3
胰岛素抵抗在多种代谢性疾病中高发
一项关于普通人群,按性别、年龄分层(男450人,女438人,年龄:40-79岁),其胰岛素抵抗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Met + S磺ulp脲honylurea
磺Su脲lphonylure磺a 脲M+et胰+ 岛Ins素ulin
Dea全th 因死亡率
2.4 2.2
心梗
2.4
卒中 MACE
2.2
Hazard ratio (± 95% CIs)
2.0
2.0
1.8
1.8
1.6
1.6
1.4
1.4
1.2
1.2
1.0
0.8
Referent
1.0
0.8
Referent
0.6
0.6
0.4
0.4
0.2
MET+ Met吡+格列酮Met + DPP4
MET+
MET+ 磺脲
磺脲+胰岛素
Me罗t +格列酮 Met磺+ 脲 Sulphonylurea Met + Insulin
0.2 MET+ 吡格M列e酮t +
MET+ Met + DPP4 罗格M列e酮t +
Pioglita吡zo格ne列酮
Rosiglit罗azo格ne列酮Sulphon磺ylu脲rea
Hazard ratio (± 95% CIs)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0.8
Referent
0.6
0.4
0.2
Met + P吡iog格lit列az酮one
Met + DPP4
Met + 罗Ro格si列glit酮azone
脂肪酸氧化 VLDL合成
脂肪肝 肝脏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敏感性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 .
二甲双胍
8
单用二甲双胍患者, 胰岛素敏感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约70%左右的空间
二甲双胍 &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比较:
胰岛素敏感性
100
90
100%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
1
主要内容
一.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内外兼修 三.多中心临床研究:卡双平二甲双胍
2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始动因素并贯穿始终
正常
350
300
250
血浆葡萄糖 200
()
150
100
50
糖代谢受 损
(、)
糖尿病
血糖失控、多种并发症 餐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