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一、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众所周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
语感的形成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
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
语感敏锐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丰富的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语感的能力,来自于读书的积累。
书读多了,感觉自然灵敏,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能力自然加强。
语感丰富敏锐,便能通晓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同一思想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需要特定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
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
与课堂阅读不同,课外阅读比较自由,可不拘形式,不受时间的控制,在自由放松的阅读状态下,对所读对象更容易获得全面的认识与整体的感悟。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这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感心理结构的最基础的一步。
然而,仅仅局限于阅读,那还是表层的,深层次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
一本书读完,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雨过地皮湿”,大脑皮层没刻下深刻的印记。
这就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语句,经常阅读。
据外国语言学家统计,要记住一个英语单词,至少要和它打4000次照面。
要使学生记住所摘录的优美语句,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经常看看、背背外,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摘录的语句,也可叫学生出手抄报,将摘录的优美语句分门别类地组合在一起,在班上展出。
这种形式多样的识记法,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积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运用。
在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句子,可以叫学生用自己学到的语句来替换。
也可以结合课文出一个小作文题,叫学生运用摘录下的句子做口头作文。
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多多地运用摘录下来的语句。
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大为加强。
二、注重吟咏诵读
古人读书,特别注重诵读,有时还自我陶醉地摇头吟咏。
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怎么能找不到“感觉”呢?古人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吗?这些话确实道出了多读书的真谛,因为读书的本身就是琢磨和体验的过程。
通过吟咏诵读学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譬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吟诵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阔大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
吟咏诵读是一种精读,进入作者的胸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获得象感、意感、情感。
在吟诵中积累有关语言知识,从知之甚少到甚多,语感能力也就随之加强。
因此,“吟咏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三、揣摩、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
叶老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
”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
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要理解作者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教师应利用教材,创设教学环境,经常对学生有意地
进行培养。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范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文字功力。
四、调动想象和联想
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
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
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正如夏丐尊先生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
在语感中,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是以表象的形式保留着,是用形象来显现的。
如人们读到《白雪歌》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春风”中梨花盛开,又仿佛闻到了扑鼻的清香,这是一种多么壮丽的境界。
这一感受是基于生活经验吸收言语符号,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正因为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语感就越显具体、生动、真切。
联想、想象是积极参与语感的认识过程。
引导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联想和想象,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在深刻的体味中,语感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它们同样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它是各种知识、体验长期积淀的必然反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总之,语感教学要在教学者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下,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以语感能力培养为落脚点。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摘要】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文章从“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吟咏诵读,揣摩、品味语言,调动想象和联想”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感阅读诵读揣摩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