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知天下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文题: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是要我们考生写出比喻义,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题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体验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伦理道德的范围,写出很强的文学性来。

“一叶”可以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因此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小与大、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

正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假设的“一条线是由许多单元或点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

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

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闪耀。

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瞬间蕴涵着永恒,有限里看到无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一事一物觉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这是儒道的思想。

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无限,瞬间就是永恒。

对生活阅历、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审美情感不同的考生来说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和题材内容,人人有话说,自由发挥的空间大。

文学历史、生活琐事,社会现象,可以尽收笔底;伟大渺小、神圣卑微,亚历山大大帝铁蹄,古希腊文化、大汉盛唐,一阵秋风、一枝残荷、一本书,尘埃和宇宙,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千秋万代,任何人、事与物都可以切题,都可以写。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片叶子的落下,就能说明秋天的到来?一朵花的凋谢,就象征着春天的结束?诚然不是的.花开花落,叶绿叶黄,是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就如生命会有挫折和失意一样,这些挫折与失意并不代表生命的衰竭和光明不再.以下有一个人的履历:21岁时,生意失败;22岁角逐州议员失败;24岁,做生意再次失
败;26岁,爱倡去世;27岁,一度精神崩溃,想过自杀;34岁,参加联邦众议员选举,落选;36岁,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1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4岁,选举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52岁,当上美国总统。

这个人就是林肯。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
一。

倘若林肯认为“一叶落”,就是“天下秋”,在27岁或34岁时就放弃人生的“赌局”,因挫折而沉沦不前,放弃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打上遗憾的句号,那么他的传奇人生就会化为乌有,他的丰功伟绩就会不复出现。

可见,纵使路途崎岖,荆棘遍布,也不可放弃人生的希望,因为“一叶落”不等于“天下秋”。

英雄降生时的啼哭并非都是一首好诗,松下也并非天生的“经营之神”。

他父母早逝,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他只读到小学四年级,没有显赫的学历;旧学徒出身,没有辉煌的资历;75日元起家,没有雄厚的资本。

身患重病,连最起码的健康问题都不能保证,加之加次决策失败而负债累累。

但松下不相信这将是人生的终结,它从挫折和失败中一步步地走来,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寻找重新定位人生的砝码,登上成功的颠峰,创造了名震天下的“松下帝国”。

如果松下坚信“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次挫折就打退堂鼓,那么还有“松下帝国”的诞生吗?
邰丽华在无声无息无语的世界中一路走来,用坚强应对挫折,膜拜生命,最后成为我国首个踏上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艺术家。

林肯,松下,邰丽华的事迹都在说明一个道理: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一叶落”不等于“天下秋”,有希望的地方,生命就在不断延续。

纵使前面的风景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纵使要在黑暗中摸索很久,才能找到光明,纵使高尚的灵魂找不到寄放的净土。

让我们坚信“一叶落”不等于“天下秋”,加快前进的步伐,向梦想着的目的地奔跑。

得分:55
简评:
本文的观点是暂时的挫折和失意不代表人生的彻底失败,全文无论叙述事例或分析议论,都能紧扣这一观点。

以林肯、松下(幸之助)、邰丽华三个事例来证明观点,例证充分,分析到位,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三个事例有详有略,和板块式文章相比,不够严整,但也避免了呆板的缺陷。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

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

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

“盲人摸象”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

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味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子一般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

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决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历史上,妄断专横,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星数,不计其数。

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皇朝一位杰出的君主,看到天朝盛世,不禁沾沾自喜,竟自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昔日的蛮夷终有一日驾着坚船利炮轰开我国的大门。

可惜了乾隆帝聪明一世,也被表象蒙蔽,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隐患。

更为悲壮的一位英雄,四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有勇有谋,却无高瞻的眼力,专横跋扈,气走韩信,赶走范增,自以为天下一统已归他所有。

最后被困核下,自刎乌江,也只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

前车之鉴,警惕世人,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世间一切,光怪陆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分析,把握全局,才能紧紧抓住时代的命脉,让一切发展都掌控于心中。

陶潜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归隐种
菊;范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离开越王。

真正成大事者,不着眼于一叶,而着眼于天下四方。

一叶落,不一定是秋,可能是树的枯萎,也可能是虫的啮咬。

叶落知天下秋乎?非也,非也。

(得分57分)
简评:
本文的观点是表象不代表本质,符合《辞源》的解释,切合题意。

开头在辩证分析中引出观点,第二段例证恰当而充分,议论简洁而透彻,较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第三段递进一层,以历史的教训说明被表象迷惑,看不清本质,将导致失败,第四段以“前车之鉴,警惕世人”过渡到现实,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首尾照应,语言较生动。

一叶落知天下秋?
何谓一叶落知天下秋?意思就是说看到一片叶子落下了,便知道秋天的到来。

叶落真是因为秋到吗?我不禁深思。

人们常说: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错,从事物表面现象,我们可以或多或少看到其本质联系。

海尔,中国的一个知名品牌;张瑞敏,中国的一位知名企业家,没有他对海尔出产的产品严格要求,砸坏任何不合格的冰箱等电器,哪有今天以高质量而饮誉国内外的海尔公司?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叶落,确实可知秋,从海尔对每件产品的严格要求中,我们可知这个企业的诚信经营。

相反,田文华,一个曾获无数荣誉的企业家,而今沦为千古罪人,注定受后人的咒骂又为什么?只因他把三聚氰胺加入奶粉中,从这一卑鄙行径中,我们可以预见他的未来。

这种不讲诚信,只顾个人私利,毫无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也决定了三鹿企业的命运。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叶落可知秋的道理。

对于个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整体联系的世界呢?美国爆发了因信贷过多引起的金融海啸,经济陷入了衰退的危机之中。

而世界的金融市场也为之所累,世界经济正处于疲软状态。

从美国的金融海啸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我们可以预见今年经济发展的困难,这可谓一叶落知天下秋
呀。

但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叶落等同于秋到。

毕竟叶落只是其表面现象。

他是中国08奥运的第一位夺金的中国人,一个在举重项目上奋斗了10多年却不被看好的运动员,但最终他以打破个人纪录和世界纪录的好成绩而被人们铭记。

陈燮霞犹如一颗纳垢的珠子,最后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如果仅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来看待她,那他不可能成功,但事实是最好的反驳,他站在了领奖台上,向我们证实,叶落未必天下秋。

还有他,一位一生与国民党保持联系的人,但我们能仅凭这一现象就否定他是一位无比爱国之人吗?不能,柏杨在国人心中仍是一位伟大的中国人。

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认为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我的思绪再次回到这个问题上。

叶落有时确实可知天下秋,但叶落又不简单等同于天下秋,我们应该具体分析事情的现象与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让我们从“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问题出发,更好认识世界,从而使自己人生焕发出智慧的光芒吧!
得分:50分
【简评】本文立意的切入点是事物表象和本质的关系,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

前半部分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来阐述从事物的表象可看到其本质。

后半部分以陈燮霞、柏杨的事例来论证“不能轻易地认为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最后一段回应开头一段。

全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材料丰富,语言流畅。

本文并非典型板块文章,有时评手法,针对某些事件(叶落、知秋)进行层层深入分析。

写法与板块文章相比也比较典型,可操作性比较强(作文时要注意文章前后照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