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项不属于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突发事件中不实信息的特点、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以部分涉疫情不实信息为例

(一)大多借自媒体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

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自媒体的发展使每位网民都成了“通讯社”,且个体声音可以通过自媒体被无限放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网民往往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最新资讯,又通过各种自媒体查看评论,参与讨论,所以不实信息往往发端、流传于自媒体。另外,受自媒体裂变式传播特点的影响,不实信息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面积较广。

(二)移花接木等手段频频使用,信息真假难以辨别。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图片、视频报道已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读图、看视频时代已经到来。但此时,利用传媒技术的不只是传媒工作者,还有不实信息的制造者。蒙太奇式的视频剪辑可以使视频以假乱真,简单PS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使图片欺骗大众的双眼。不实信息的载体不再只局限于文字。另外,一些不实信息的制造者还会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段“重塑”事实,进而使相关信息真假难辨。如:为A地发生火灾的图片(或视频)配文(或配音、配字幕),称火灾发生在B 地。

因为视频、图片对大众视觉的冲击力较强,且大众往往存在“有图、有视频、有真相”的思维定式,所以暗含不实信息的视频、图片更容

易被人们相信和传播。如:在此次疫情中,就有网民曾发布视频,称“武汉某医院存在三具尸体无人处理”,进而引发高度关注。后经查证,相关视频为拼接、配音而成。还有网民发布附带视频的微博称,“成都金都花园一家人用酒精全屋消毒后开空调,引起爆炸”。后经证实,相关视频是句容市一处门面房发生火灾的视频。

(三)冠以专家之名或打着权威机构的旗号混淆视听。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权威部门、专家和主流媒体一样,不仅是舆论场中信息输出的源头,而且扮演着辟谣的角色,所以权威机构、专家的声音更易受到百姓的信任。而正是因为百姓较为信任权威机构、专家的声音,所以一些不实信息制造者为使信息更具可信性,在杜撰相关信息时往往冠以专家之名或者打着权威机构的旗号,进而使民众陷入蒙蔽之中。如:在此次疫情过程中,微信上流传的“钟南山院士建议全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公安部门禁止微信群传播肺炎疫情,否则封号”,“积水潭医院接到通知,要建方舱医院,北京的疫情远比新闻报的严重”等均属于打着专家或权威机构旗号传播的不实信息。

(四)生命周期变短,但是部分不实信息会反复出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传播的面积变广。但飞速传播中信息一旦被证实为不实信息,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政府部门、权威人士、普通网民便会立即进行辟谣。一时间,辟谣信息会迅

速充斥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会戛然而止。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不实信息的生命周期变短。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不实信息被改头换面或移花接木之后会再次出现。如:2月初,河北廊坊市出现不实信息“公安部门禁止微信群传播肺炎疫情,否则封号”,落款为廊坊市公安局网络中心,2月5日廊坊市警方予以辟谣。但随后,相关信息被修改落款后(落款被改为“遵义市公安局网络中心”)又开始在贵州遵义流传。

(五)能引起恐慌或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信息更易于传播。

纵观此次疫情中出现不实信息可以发现,能引起恐慌、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相关或所涉内容易于操作的不实信息更易传播。原因是:受认知局限性的影响,网民在看到相关信息后,不是去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而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去尝试或传播。如“喝酒可以杀菌”,“花岗岩可以防病毒”,“湖北产地的水果不能吃”等等。

二、不实信息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不实信息往往相伴而来,究其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众急于了解真相,但是权威信息较为匮乏。

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民众往往急于了解事件真相。若有关部门发声迟缓,在关键时刻对关键性问题“失语”或语焉不详,进而造成权威信息缺位,那么夹杂着质疑、猜测的不实信息就会趁机填补真空。民众在渴求权威信息而不得的情况下,便会转而相信不实信息。

(二)海量的信息充斥网络,但是大众缺乏判断力。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自媒体都会围绕相关事件展开讨论,一时间各类信息将会充斥网络。面对鱼龙混杂的、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网民往往缺乏判断力,容易轻信不实信息。在此次疫情中,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调查分析网民对疫情的了解程度与谣言感知度的相关性后发现:网民了解疫情的信息越多,就越能提高谣言感知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网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其相信和传播不实信息的可能性成反比关系。

(三)有人法律意识淡薄,欲借不实信息恶搞、发泄或吸睛。

虽然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但有人却法律意识淡薄,对发布、传播不实信息不以为然。查看此次疫情中所出现的不实信息可发现:有人发布不实信息是觉得“好玩”,恶作剧心态较重;有人发布不实信息是为泄愤,表达不满情绪;有人发布不实信息是为博人眼球,收割流量。如:1月24日,有人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昨天赶紧去了朝阳大悦城、西单大悦城门口咳嗽上百次,感染的人越多越好”。后经查实,该人并未感染新冠肺炎,其发布不实信息是出

于恶作剧的心态。1月31日,有人在小区业主微信群发布消息,称自己已感染新冠肺炎,准备传染给他人。后经查实,发布者并未感染新冠肺炎,先前他曾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发生口角,编造不实信息是为泄愤。另外,个别网络营销号为获得流量,会利用“老铁们,最新发现这东西竟能预防冠状病毒!”等带有标题党性质的内容,消费疫情,吸引眼球。

三、应对不实信息的策略

泛滥的不实信息是社会秩序的大敌,对不实信息控制不当,不仅会引发次生舆情,而且会增加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妥善应对不实信息至关重要。在此,我们根据不实信息的特点和产生不实信息的原因,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及时公开真实信息,挤压不实信息滋生空间。

“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来自透明”。信息公开不及时、关键时刻回避关键性问题均是不实信息滋生的原因。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有关部门需快速公开信息,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充分满足民众对权威信息的渴求,让真相领跑舆论。只有让真相占领舆论制高点,不实信息才会失去滋生和传播的土壤。所以,信息公开就是治理不实信息最有效的疫苗。

(二)向民众宣传相关知识,提高其信息辨别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