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及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现状及思考
河南** 城关二中
***
20103年5月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及思考
河南** 城关二中 ***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做出调整后增加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自身的概念内涵,倡导了独特的课程理念,既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那么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对这类课型做得怎么样呢?
一、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现状及困惑
这几年的课改声一浪高过一浪,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课改的代表作,也曾做得轰轰烈烈,但大家很快就发现: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课堂热闹非凡,而学生实际收效甚微.往往是教师为准备一节课花费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自己准备课件,还要让学生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整理,剪裁,编辑。但是现在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懒得动手,再加上条件限制,学生并不能得到多少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课堂上还要靠教师主导甚至主演。时间一长,教师累了,烦了,便又回归到一支粉笔一张嘴,外加一份教案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在上级要求讲优质课时才花费精力去准备一番。
多年来我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曾寄予很高的期望,也投入过很多精力和体力,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课改进程,曾一次又一次地激动,付出,然而到现在却产生了诸多困惑。现在的语文考试模式虽然没变,但语文题型倒是有较大改进,更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基础知识也体现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出现了口语交际,古迹对联,旅游探胜,家乡名人,风俗特产,科技时事等各种综合性学习的题型。按理说这是语文教育的进步,但我们大部分教师还是会首先从应考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为主,以不变应万变,搞题海战术,乐此不疲。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语言和语文能力弱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很难组织学生户外活动,学生缺少实践,课堂上很少活动或根本不活动。2、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总结题型,太累,而课堂效果并不好。3、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学习兴趣。4、学生应考能力差,不能灵活应变,考试成绩也并不理想, 5、学生知识面窄,人文素质差,语文综合能力并没有提高。这最可怕,也与新课改目标背道而驰。
二、新课程改革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的及要求
回想前几年,我国语文教育界专家对解放以来的语文教育进行了认真回顾,对半个多世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反醒,大家一致认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少慢差废的状态。大家认为,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是问题的主要症结。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的生活气息,重课内注入,轻语文活动。学生学语文基本上是从书本到书本,眼界不开阔,知识面窄,动手动脑能力差,学习效率较低。特别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与社会实践结合,学以致用的程度更低,学生学语文学得枯燥无味,教师教语文也觉得越来越难教,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书呆子型,死记硬背型,纸上谈兵型的庸儒,他们缺乏活力,缺乏能力,缺乏创造力,是高分数低素质或低分数,低能力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
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培养的,只有通过活动课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学生的创新火花才可能迸发,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发展。为此,在多次课改进程中我们把语文活动课提的一次比一次响。
语文活动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中学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的设立,规定了语文活动课的地位:它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它是同语文学科课程并行的语文教学的另一翼,不是可有可无的放羊式的课外活动。
这个目标的设立,明确了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语文的稳固情感;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构架起丰富的科学合理的语文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这个目标的设立,也提出了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原则:趣味性原则、学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对活动课程这么重视,要求这么明确,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好呢?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不好的原因
(一)老师们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还存有误区。
1、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区别开来。学科课程着眼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建构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而这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它是学科课程的发展和升华。
2、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代替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教师的作用在于“导”,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高。然而老师们习惯于采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展开活动——教师评价——课堂小结”,事实上在这种早已预定好的环境中学生的活动范围、自主学习的时间、方式都受到限制,他们不过是在老师的安排一步一步地配合老师完成任务而已,这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真是相去甚远。
3、教师的角色观念没有转变。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与学生交流。然而老师们习惯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俯视学生,“教育”学生,是活动的“统治者”和“支配者”。
(二)当前的语文考试模式没变,仍以卷面考试为唯一方式,与实践活动有关的题型种类不多,靠死记硬背也能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口语交际就是礼貌用语,主持会议开场白,导游词,等。积累就是默写各类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成语俗语。即使有一些新题型,也可以靠读读背背应付一阵。这些都造成师生的投机心理,并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动腿动嘴和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