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教案

《几何图形》教案
《几何图形》教案

《几何图形》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图形世界丰富多彩.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无需对具体定义的深刻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型---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

教学难点

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那现在有信心来猜出老师给出的谜语吗?老师出题了哦.

谜面:

世界各国在眼前,

五湖四海不通船.

高山不见一棵树,

平地没有半亩田.

谜底:地图 .

教师出示文成县地图,问:你从图上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此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要稍作引导,引导他们回答出看到了哪些基本图形,从而顺利引入课题.)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点、线、面、体这些基本图形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刻画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它们都称为几何图形.

二、合作学习

1、问题1:从这些图片中,你能找到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问题2: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点、线、面、体等图形的物体吗?

请告诉你的同伴.(

学生合作交流)

2、试一试:你能把下列几何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讨论交流

)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

.

3、练一练:请给下列图形分类(多媒体)

三、议一议:

P143课内练习

如图一个长方体.

(1

)它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线段)?多少个顶点?

(2)从它的表面上,你观察到哪些平面图形?

师生讨论指出: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体是由面围成的.

四、体会分享

能说出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验,让大家与你分享吗?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进行鼓励,并进行总结,送上一副海上升明月图以示结束,这也是激发一部分有想象力的同学的数感)

初中数学4-1几何图形教案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 §4.1 几何图形(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懂得欣赏一个几何图形,并能发现图形的对称美。 2.通过剪一些简单图形,知道怎样构造轴对称图形。 3.能利用旋转和拼凑等方法,由一些基本图形构造其它图案,学会化繁为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生活中所见的图形总结出图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图形的本质。 难点:构造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形欣赏,感受几何学中的对称美 1.投影课本P112的彩图。 教师活动:提问,(1)欣赏完这三幅图后,大家有什么感受?(2)这些图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指出:由图案的“漂亮”到图形的“对称”,说明大家已经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几何图形,对称在建筑、镶边等艺术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现实世界的许多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二、做一做,进一步领悟图形对称性的运用

1.教师活动:提问,(1)你亲戚或邻居结婚时窗户、门上都贴了什么? (2)你能剪出一个双“喜”字吗? P116 5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怎样画才能剪出一个双“喜”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思维的广阔性。 2.学生活动:剪一种简单的花边,并进行对照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剪出丰富多彩的不同图案;(2)利用课余时间把较好的作品张贴在黑板报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三、想一想,如何进行图案设计 1.(出示投影2). 投影显示课本P112图4—1 2.下图是一个戴头巾的儿童的头像,你能画出它吗? 学生活动:先把握好图形的位置特征,形像特征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得最好。 3.小明家的地面设计图为左下图所示的图案(局部),能否只用右下图设计地面砖?是否还可以将地面砖设计得更小一些?

2018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41讲几何图形折叠问题

2018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第41讲几何图形的折叠问题【知识巩固】 折叠型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种题型的解法。折叠的规律是:折叠部分的图形,折叠前后,关于折痕成轴对称,两图形全等。 【典例解析】 典例一、三角形中的折叠 (2017湖北襄阳)如图,在△ABC中,∠ACB=90°,点D,E分别在AC,BC上,且∠CDE=∠B,将△CDE沿DE折叠,点C恰好落在AB边上的点F处.若AC=8,AB=10,则CD 的长为. 【考点】PB:翻折变换(折叠问题);KQ:勾股定理. 【分析】根据D,C,E,F四点共圆,可得∠CDE=∠CFE=∠B,再根据CE=FE,可得∠CFE=∠FCE,进而根据∠B=∠FCE,得出CF=BF,同理可得CF=AF,由此可得F是AB的中点,求得CF=AB=5,再判定△CDF∽△CFA,得到CF2=CD×CA,进而得出CD的长.【解答】解:由折叠可得,∠DCE=∠DFE=90°, ∴D,C,E,F四点共圆, ∴∠CDE=∠CFE=∠B, 又∵CE=FE, ∴∠CFE=∠FCE, ∴∠B=∠FCE, ∴CF=BF, 同理可得,CF=AF, ∴AF=BF,即F是AB的中点,

∴Rt△ABC中,CF=AB=5, 由D,C,E,F四点共圆,可得∠DFC=∠DEC, 由∠CDE=∠B,可得∠DEC=∠A, ∴∠DFC=∠A, 又∵∠DCF=∠FCA, ∴△CDF∽△CFA, ∴CF2=CD×CA,即52=CD×8, ∴CD=, 故答案为:. 【变式训练】 如图,已知△ABC中,AC=BC,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B'处,DB'、EB'分别交AC于点F、G,若∠ADF=66°,则∠EGC的度数为66°.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B=∠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对顶角相等得出∠B′GF=∠ADF即可. 【解答】解: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得:∠B′=∠B, ∵AC=BC, ∴∠A=∠B, ∴∠A=∠B′, ∵∠A+∠ADF+∠AFD=180°,∠B′+∠B′GF+∠B′FG=180°,∠AFD=∠B′FG,

41几何图形导学案.docx

新晃思源实验学校导学案 备课日期 :—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H 总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课题 4.1几何图形 主备者 吴燕 辅备者 姚尚典 杨 婷 张子燕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的情景中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2、 掌握几何体的基本单元点、线、面、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图形,正确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如何从现实屮的图形抽象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一、课堂导入: 现实世界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图形,我们在小学阶段认识了那些图形?…(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112-114:思考并尝试完成下列练习: 要点感知1 :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点、线段、三角形、四边形等他们都是 从各式各样的物体外形屮抽象出来的图形,这种图形统称为 __________ 图形。 练习1: 数学课本的外形可以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是 _______________ 。 要点感知2 :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有些图形各个部分在同一个平面内,是 _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导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要点感知3: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些立体图形由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 成 ___________________ o 练习3:展开下列长方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① 练习: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图形》教学设计 永年县第十三中学李美茹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图形》是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生活中的基本立体图形,能把生活中的图形抽象到数学模型中,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的特点,学生对生活经验缺乏深刻的认识,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事物仅限于表面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极强,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我在本节课中大量收集了生活中的立体几何图形,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展示和分类,让学生通过观察而对同一类物体的特征进行提炼,同时,为了是这节课更贴近生活,我们收集了很多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看、说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了解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特点。 一、教材与学习任务分析 《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图形》是新课改之后的重要内容,是步入中学的第一课,学生之前对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使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抽象和形成过程,掌握柱体、锥体、球体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空间图形的三视图及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节课利用电子白板,一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二来通过立体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几何想像能力。作为聋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数学学习普遍缺乏自信,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不敢发言,害怕出错,学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有很多实践活动,需要老师多一些耐心,站在一个高的角度和境界,多鼓励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他们勇于发言。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让我们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创造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何图形,能根据它们的几何特征,通过观察与交流,经历从具体情景中辨别各种几何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等几何体,了解棱柱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单个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几何体的某些特征将其分类.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以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造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4.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过程与方法】 由实物联想出几何图形、能从实物的形状、大小、位置考虑而得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实物.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通过直觉增进学生的理解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多媒体运用】 为使本节课更有效率,充分发挥电子白板作用,本节课内容一直借助多媒体完成,其中学生借助电子白板完成活动的有3处。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同时结合聋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探究棱柱的特点. 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简单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这一部分是学生的一个弱点,很多学生能大致比划出图形的特征,但缺乏语言的表述,在这里,对于表达较好的学生,老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语句通顺,表达流畅。对于听力损失较重,用手语表达的学生,老师首先要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使他们意识到手语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同学们应该踊跃发表意见。 五、学习研究目标: 1.组织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效率,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有所收获,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几何图形初步》复习参考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框图

二、具体知识点梳理 (一)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1、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主视图 -------- 从正面看 2、几何体的三视图左视图--------从左边看 俯视图 -------- 从上面看 (1)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1)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现图形不一样的。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直线射线线段图形 端点个数无一个两个 表示法 直线 a 射线 AB 线段 a 直线 AB(BA )线段 AB (BA ) 作法叙述作直线 AB ;作射线 AB 作线段 a;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几何图形与点、线、面、体的关系,理解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区别。 2、了解平面与平面图形及几何体和立体图形的概念。 3、从这节课开始接触几何图形,通过这节课对图形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通过七 巧板的讲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际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由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图形的概念与判断是本节的重点。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由面旋转成体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新: 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与前面不同的知识:几何图形 1.介绍“几何”的由来:相传古埃及的尼罗河经常泛滥,每次洪水以后都要重新丈量土地,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就逐渐产生了测量土地的方法,几何学就起源于当时土地的测量,“几何”这个翻译名词的原意就是“测地术”。 (让学生了解“几何”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实物图片抽象出几何体 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状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并要注意数学上只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相互位置关系。而不去考虑物质构成、颜色等。 考虑这样研究有什么意义? (二):几何图形的概念: (按点、线、面、体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学习。) 1.天上的星星和地图上的城市给我们以什么概念?地图上的河流、公路呢? 以上问题可以让学生回答、思考、改错,并进行讨论,由教师总结。 2:你们在上面的图形中,发现了那些面,那些是平面,那些是曲面?那么黑板呢,平静的湖面呢?篮球、水桶呢? 为进一步理解从实物中抽象出的点、线、面的实质,补充: 点:数学上研究的点是无大小、无面积的: 线:数学上研究的线是无宽度、无粗细的。它可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可以分为曲面和平面,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无厚度的。 3:几何图形的概念:点、线、面、体这些基本图形可帮助人们有效地刻画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他们都称为几何图形。 4: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图形称为平面图形。 各表面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称为立体图形 几何图形可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三)知识的运用 1.点、线、面、体这些基本图形可帮助我们有效的刻画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 请问:以下地图中的点和线通常表示什么? 2.比一比,看哪组同学找的几何图形多? 3.请给下列图形分类 4.归纳小结一: 《1》、点、线、面、体都称为几何图形。(只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相互位置关系。而不去考虑物质构成、颜色等。) 点:数学上研究的点是无大小、无面积的 线:数学上研究的线是无宽度、无粗细的。它可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可以分为曲面和平面,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无厚度的。 《2》、几何图形的分类: (1)平面图形: 如直线、角、三角形、圆等。 (2)立体图形 如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四)知识拓展 课件展示 1.线:可以看作由许多点所组成,也可以看作是点运动形成的。直线曲线

中考数学知识点专题分类复习:第41讲几何图形折叠问题

中考数学知识点专题分类复习:第41讲几何图形的折叠问题【知识巩固】 折叠型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种题型的解法。折叠的规律是:折叠部分的图形,折叠前后,关于折痕成轴对称,两图形全等。 【典例解析】 典例一、三角形中的折叠 (2017湖北襄阳)如图,在△ABC中,∠ACB=90°,点D,E分别在AC,BC上,且∠CDE=∠B,将△CDE沿DE折叠,点C恰好落在AB边上的点F处.若AC=8,AB=10,则CD 的长为. 【考点】PB:翻折变换(折叠问题);KQ:勾股定理. 【分析】根据D,C,E,F四点共圆,可得∠CDE=∠CFE=∠B,再根据CE=FE,可得∠CFE=∠FCE,进而根据∠B=∠FCE,得出CF=BF,同理可得CF=AF,由此可得F是AB的中点,求得CF=AB=5,再判定△CDF∽△CFA,得到CF2=CD×CA,进而得出CD的长.【解答】解:由折叠可得,∠DCE=∠DFE=90°, ∴D,C,E,F四点共圆, ∴∠CDE=∠CFE=∠B, 又∵CE=FE, ∴∠CFE=∠FCE, ∴∠B=∠FCE, ∴CF=BF, 同理可得,CF=AF, ∴AF=BF,即F是AB的中点,

∴Rt△ABC中,CF=AB=5, 由D,C,E,F四点共圆,可得∠DFC=∠DEC, 由∠CDE=∠B,可得∠DEC=∠A, ∴∠DFC=∠A, 又∵∠DCF=∠FCA, ∴△CDF∽△CFA, ∴CF2=CD×CA,即52=CD×8, ∴CD=, 故答案为:. 【变式训练】 如图,已知△ABC中,AC=BC,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B'处,DB'、EB'分别交AC于点F、G,若∠ADF=66°,则∠EGC的度数为66°.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B=∠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对顶角相等得出∠B′GF=∠ADF即可. 【解答】解: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得:∠B′=∠B, ∵AC=BC, ∴∠A=∠B, ∴∠A=∠B′, ∵∠A+∠ADF+∠AFD=180°,∠B′+∠B′GF+∠B′FG=180°,∠AFD=∠B′FG,

几何图形初步导学案教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课题 4.1.1认识几何图形(1)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1)纸盒 (1)长方体 (2)长方形 (3)正方形 (4)线段 点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4.11《几何图形》第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正方体、圆柱、直棱柱等简单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 2、能根据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 1、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互相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抽 象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观察、制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发展学生运用几 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之间的探究、交流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主动与他人合作探 究交流的意识。 2、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制作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正方体、圆柱、直棱柱的展开图。 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2、多媒体;3、正方体、圆柱、直棱柱等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实物,欣赏图片…… 2、提问:同学们,你们会不会制作包装盒子?怎样制作呢?谁会制作演 示一下(让学生台上演示) 3、观看包装盒子的制作过程(显示) 二、自主学习,互助合作,探究课文 1、自主学习 提问:(1)同学们,你认为制作一个包装盒子,需要了解什么?你会制作吗? (2)让学生动手制作正方型盒子(必须时教师加以引导) 2、互助合作,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相互交流。(尽可能得到不同的展开图) (2)以组为单位,展示成果——不同的展开图

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几何图形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3课时) 第1课时认识几何体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2.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 3.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重点 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 难点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的概念.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活动2:探究新知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5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活动3: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活动4:布置作业 习题4.1第1,2,3,8题.

认识几何图形中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认识几何图形中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活动目标: 1、区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各种图形的卡片若干,人手都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花猫发高烧 二、复习认识的图形 1、小花猫今天过生日,老师带你们去给他过生日,你们愿意吗?去小花猫家的路和我们的不一样,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2、都有什么图形,谁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幼儿根据经验自由讲述。教师小结:正方形特征,四条边相等,四个角一样大。 3、这是什么形?谁能说说长方形的特征? 4、这是什么形?圆形有什么特征? 5、这是什么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三、学习新知 1、你们都说对了,看我们到哪了?课件你们看到了什么?小花猫家的房子是用什么做的?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图

形?幼儿自由讲述。 2、还有一个图形是我们以前没见过的,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它叫梯形。这个梯形呢,两个对边相等,两个相邻角一样大。老师告诉你们,梯形呀也有不是这样的,它还有许多种,今天小朋友可以回家和小朋友一起查一查,还有什么样的梯形,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3、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图形,小朋友观察一下梯形,谁能想出来梯形是怎么变出来的? 4、我们在去小花猫家的过程中遇见了这么多图形,你们能不能快速叫出他们的名字?看课件,请幼儿快速说出课件中的名字。 四、利用经验幼儿自由拼摆个种图案 1、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你见过什么东西象这些图形? 2、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可是小花猫都着急了,说,小朋友你们来给我过生日,给我准备礼物了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图片,我们来摆出好的东西送给小花猫。 3、你们的礼物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一起去送给小花猫吧!! 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课题 4.1.1认识几何图形(1) 课型:新课 学时:1学时 主备人: 审阅人: 一.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二预习热身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三.活动探究 活动1.(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1)长方体(2)长方形 (3)正方形 (4)线段点

我们见过的长方形、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活动2. 思考第115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5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活动3. 平面图形的概念 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思考:课本116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 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

41认识几何图形.docx

4. 1认识几何图形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 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儿何图形,由儿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 能识别一些简单儿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4. 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知道柱体与锥体;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知识点一、几何图形 平而图形:女口,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 棱柱 柱体< 圆柱 '棱锥 椎体- 圆锥 '棱台 台体< 圆台 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

⑴下列儿种图形:①长方形;②梯形;③正方体;④圆柱;⑤圆锥;⑥球.其小属于立体 图形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⑥ (2)下图中,不是锥体的是( ). 2. 综合训练:连一连 知识点二、三视图与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1、三视图:①正视图:也叫主视图,从物体前面看 ② 侧视图:也叫左视图,从物体的左边看 ③ 俯视图:从物体的上面看 例: 总结:三视图的特点:正侧同高、正俯同长、侧俯同宽。 练习:画岀下列图形的三视图。 圆锥 球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五棱锥 A B C D

例题:1.做一做:卞面是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你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么? 4.1几何图形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2、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2下列哪些可以拼成正方体.

1. 圆锥的底面是 ______ 形,侧面是 _________ 的而,侧而展开图是 ________ 形。 2. 四棱柱有 _____ 个顶点,其中侧棱有 _________ 条,共有 _______ 条棱。n 棱柱有—顶点, 有 ____ 侧棱,共有 ______ 棱。 3?如图,三棱锥有 ______ 个点,有—面,它们相交形成了 __________ 条棱,n 棱锥呢? 2 36J 1 4. 将如图所示的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片沿虚线折成一个正方体,它的共顶点的三个面 上数字之积的最大值是 ________ o 5. 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有2、3、4、5、6、7中的一个数字,如图,是这个正方体 的三种不同的放置方法,则这三种放置方法中,三.个正方体底面上所标数字的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如图:是某物体从正面从左面从上面三个方向上看所的到的图形,那么物体是 _______________ 7. 边长为2cm 和4cm 的长方形绕其一边旋转得到的儿何体的表面积为 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从上向下看图⑴,应是右图中所示的() 2、如图2,四个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展开得到的,相应的立体图形是顺次是() A.正方体、圆柱、一三棱柱、圆锥 Bo 正方体、圆锥、三棱柱、圆柱 3. 下,列各图中,不可能围城正方体的是( ) C.正方体、圆柱、三棱锥、圆锥 Do 正方体、圆柱、四棱柱、圆锥 (1)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期末复习教案

? ? ? ? ? ?第四章《图形初步认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 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1、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主视图--------从正面看 2、几何体的三视图左视图--------从左边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1)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1)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现图形不一样的。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直线射线线段 图形 端点个数无一个两个 表示法直线a 直线AB(BA) 射线AB 线段a 线段AB(BA)

作法叙述作直线AB; 作直线a 作射线AB 作线段a; 作线段AB; 连接AB 延长叙述不能延长反向延长射线AB 延长线段AB; 反向延长线段BA 2、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单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度量法 (2)用尺规作图法 4、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5、线段的中点(二等分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定义: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图形: A M B 符号: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BM=AB,AB=2AM=2BM。 6、线段的性质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7、两点的距离 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8、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点在直线上(2)点在直线外。 (三)角 1、角: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表示法(四种): 3、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 4、角的分类 ∠β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范围0<∠β<90°∠β=90°90°<∠β<180°∠β=180°∠β=360°5、角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6、角的和、差、倍、分及其近似值 7、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借助三角尺能画出15°的倍数的角,在0~180°之间共能画出11个角。 (2)借助量角器能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3)用尺规作图法。

第1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最新教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二、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 二、难点:从实物中抽象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粉笔盒、书、钉子(棱锥与圆锥两种形状的钉)、六角螺母、魔方、易拉罐、排球等物体和图片若干。 【预习要求】 学生收集蕴含大量几何图形的图片及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实物及图片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并共同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图片倾注的情感。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选择一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图片,如校园里的建筑设施等。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立体图形 (1)教师出示(或提出)问题①:书上思考中的问题,图3.1-2中的一些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类似?把相应的物体和图形连接起来。 说明: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的认识程度。 (2)教师提出问题②:书上思考中的问题,能在生活中找出与图中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答问题,教师也可拿出准备好的一些教具)(3)认识棱柱、棱锥 引导学生观察书上图,进行比较,找出与物体相类似的图形,教师给出图形的名称,说明棱柱与棱锥也是立体图形。 提出问题:能从身边的环境中找出与棱柱、棱锥相类似的物体吗?(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答问题,教师也可拿出准备好的一些教具) 2.平面图形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观察书上上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提出问题:请举出生活中类似的平面图形。(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回顾上课一开始看的图片,并请同学们拿出已准备好的图片,与小组同学一起找出本课学过的几何图形。(包含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1 在下列6个几何体中,棱柱有 个,它们是 (填几何体下的代号)。 2.用一个平面将棱锥切开(如图所示),得到两个几何体,这两个几何是 (填几何体的代号) 3. 如图,你能看到哪些立体图形?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几何图形教案

4.1 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 2、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3、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下面图形: 现实世界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图形. 我们怎样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图形呢?

2、几何的起源 (1)土地测量 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经常泛滥而需要不断修整土地,重新划定边界,由此测量土地的方法引起人们的重视.几何学的英文单词geometry就是由geo(土地)和metry(测量)组成的.我国古代对形的研究也与测量关系密切,夏禹治水时期就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约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初期,人们已经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弦五”的事实.大量事实说明,测量活动是几何学形成的直接原因. (2)制作和使用工具及制造器皿以及装饰和服饰 (3) 房屋建筑: 3、几何知识的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扩大和加深对形的认 识,得到了许多关于形的知识和研究形的方法.约公元前300年,古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广泛收集和研究前人的成果,将已有的关于数和 形的知识作了系统编排,写成了《原本》一书,这是几何发展史上的 一个里程碑. 4、几何知识的传播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 (1)几何图形 下面物体抽象出什么图形? 出示实物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图形的认识41几何图形教案1新版湘教版

4.1 几何图形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4.在对图形进行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积累处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一、情境导入 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识别立体图形 【类型一】识别立体图形 如图,在给出的实物图中, (1)哪些是你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 (2)请你从图中找出与圆锥、圆柱类似的几何体; (3)你还能发现哪些物体的形状与我们学过的几何体相同或相近? 解:(1)物体a,d,h,i,n是长方体;物体b,p是正方体;(2)物体g,m类似于圆柱;物体l类似于圆锥;(3)物体e是棱锥;物体f,k是球体. 方法总结:考查了对现实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结合所学几何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类型二】立体图形构成的元素 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图②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3)图①中共有了多少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吗?图②呢? (4)图①和图②中各有几个顶点? 解析:(1)根据长方体的面的特点解答;(2)根据圆锥的面的特点解答;(3)根据长方体和圆锥的线的特点解答;(4)根据长方体和圆锥的顶点情况解答. 解:(1)图①是由6个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的面;

(2)图②是由2个面组成的,1个平的面和1个曲的面; (3)图①中共有12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图②中有1条线,是曲线; (4)图①中有8个顶点,图②中只有1个顶点.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实物的形状与面的形状作对比,然后作出判断,平面与平面相交成直线,曲面与平面相交成曲线. 【类型三】几何体的分类 将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分类: 解析:此题作为一道开放型题,分类的方法非常多,只要能说明分类的理由即可.但要注意:按某一标准分类时,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标准不同时,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 解:本题答案不唯一,如按柱体、锥体、球体分类: (2)(3)(5)和(6)都是柱体,(4)(7)是锥体,(1)是球体. 方法总结: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有两种分类:一种按柱体、锥体、球体分类;一种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探究点二:几何体的形成 笔尖画线可以理解为点动成线.使用数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流星划破夜空,留下美丽的弧线; (2)一条拉直的细线切开了一块豆腐; (3)把一枚硬币立在桌面上用力一转,形成一个球. 解析:解释现象关键是看其属于什么运动. 解:(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 方法总结: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关键是要找到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的连接点,如第(1)题可将流星看作一个点,则“点动成线”. 如图所示,将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 解析:半圆绕其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是球.故选A. 方法总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以运动的观点观察静止的点、线、面,就能得到千姿百态的几何图形.解答此题可动手操作,也可以空间想象. 探究点三: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类型一】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下列图形中,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 解析:选项A是“田”字形,选项B是“凹”字形,选项D是“L”型,它们都不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只有选项C是“一四一”型,符合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形式,故选C. 方法总结:方法1:根据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逐个进行选项核对;方法2:由于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不包括“L”型、“田”字形和“凹”字形,故可采用排除法进行判断. 【类型二】正方体的相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