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现状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现状探析
我国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为我国科学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不少的问题和困境。通过对课程设置及教学进行较深入的探析,认为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科本位”的专业课程设置违背了科学教育的本义;科学教育专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相适应性。为改变我国科学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是明确科学教育专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二是改革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加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管理;四是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以满足社会需要;五是加强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联系,争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标签:科学教育专业;设置;教学;问题;建议
一、我国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现状探析
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师范教育专业,是为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而设立的。从2002年重庆师范大学首次获教育部批准设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现已有近80所高校开设了科学教育本、专科专业。从建立到现在,在科学教育专家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向成熟,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并亟待解决,以适应当前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科学教育专业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的专业规范,使得各高校在科学教育专业的目标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各显神通”、“各自为政”,没有标准参考,随意性大,从而影响了科学教育专业的设置及教学,势必影响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比如,有的院校以“培养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为目标;有的院校以“既培养中小学科学课程师资,同时培养物理或化学或生物或地理等分科教师,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以及科谱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为目标;…等等。
由于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课程结构体系、课程教学实践等系列问题的不明确化,要么盲从化、要么自我化,使得人才培养难以与社会相融通,也难以被人们接受。也难怪有人提出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马赛克(mosaic)”现象[1]15-17,即是主要表现在各高校对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科学教育专业建设和质量规格的导向,其培养目标含糊,直接关系到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师资要求等方面,各院校势必存在很大的偏差。
(二)以“学科本位”的科学教育课程设置
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独特作用:“同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
原理和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2],因此,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理应满足这一要求。然而,现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仍然按照“学科本位、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这与科学教育的本意是相违背的。这种“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多,学时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根据四川某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来看,除实践教学以外,学生在前6学期要修满158个学分、2506学时、近50门课程,平均每周约30学时,每学期近8门课程,学生负担重,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因为没有多余的时间兼顾其他的兴趣和爱好。
2.科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教材教法五大类进行分门别类编排设置,拼盘式教学,按学期上课,其学科间交叉渗透有限;从时间安排上基本上在前三年的集中学习,不利于认知和科学方法的建构。总之,缺乏有效整合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3.课程设置上有功利性倾向。由于各学院的实际情况不同或利益分配不同,各学院在设置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上轻重不同。如物理院系开设的科学教育专业,其主干课程以物理类课程为主;化学院系办的科学教育专业,其主干课程以化学类课程为主等。如某化学学院开设的科学教育课程,无论在学分和课时的分配上都趋向于化学学科课程。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课时分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毕业分配(主要是在化学教学上),然而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残缺。
4.重理论,轻实验。科学实验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加深对理论深入理解不可或缺的方法。虽然安排了很多实验,一方面由于跨系或跨学院安排实验,实验学生人数众多,难以协调,很多实验都被删减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实验和探究。另一方面正如“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文化观还与我国传统文化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结合在一起。传统的文化观,实验是需要动手操作的事,因而较‘低级’…”[3]20-24,对实验不重视。这样不利于实现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最后,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相关院系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不够;实验类型方面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比例较少,验证性实验多;实验开放不足,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5.教学协调性较差。科学教育专业本身就需要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院系紧密协作和统一部署,使学科课程之间的较好融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主办院系去协调或者由校教务处指派教师上课,这样导致个别教师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从而致使学生兴趣不高,理论课和实验课无法较好地掌握。
6.师资短缺。科学课程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理、化、生、地各学科都要较精通的教师来掌握,但这与现行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相矛盾,难以找到这样的教师,因此,只能采取“拼盘”式教学,“你上物理、他上化学”的情况,也致使在课程设置上不得不以“学科本位”的拼盘式课程体系。比如科学教学实验课也只好
分成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来担任。也难怪有学生说“科学教育专业是理、化、生、地等专业的胡乱组合,感觉不到学科融合,更谈不上科学探究的方法”。
7.专业实践缺乏。科学教育本身就是以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科谱教育为己任的。但事实上科学教育与其他教育专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实习和见习依然是学科方面的(如化学或物理等),缺乏科学教育专业实习或见习基地以及科谱实习基地从而无法较好地开展科谱活动。
(三)科学教育专业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各學科新课程的试行或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就科学课程而言,国家颁布了3~9年级的《科学课程标准》以及相应的科学课程,但其相应的配套改革没跟上,致使该专业与社会大环境有“水土不服”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我省为例,目前高中没有设置科学课程,而且初中设置科学课程的学校也不多。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四年本科毕业后去从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有点“大炮打蚊子”的屈材感而情绪低落。而从事中学学科教学又总觉得缺乏底蕴,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如化学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相比无竞争优势。这势必会影响科学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
其次,中考和高考改革虽然说是综合科,但这种综合基本上还是各学科的简单拼盘。这势必会对人们有一种误导“科学课没有前途”,进而会影响科学教育专业的招生。
再次,小学和初中设立科学课程,而高中进行分科教学,这从衔接上困难较多,致使老师和家长难于认同。
最后,就业形势严峻。按理,小学《科学》课程普遍开设,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需求量应该较大,但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科学课程不重视,不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而是老师划线勾圈,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导致了实际需求量少。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的学校愿意进一个小教专业的专科生,也不愿进一个科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笔者注意到有的学校从事科学课的老师是学中文或英语专业的,我无意说他们可能教不好,但可看出科学老师的价值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改变我国科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的建议
(一)明确科学教育专业设置的价值取向及目标
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在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养成科学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