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特点重视积累表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文本特点重视积累表达
摘要:文章阐述了基于文本特点,如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从文本解读、表达和拓展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本解读,重视积累与表达,使语用能力逐步获得提升。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表达;文本拓展
阅读课堂活动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研读文本内涵的过程。

教师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学情出发,深入研究文本教材的特点与内容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方法,利用文本语言文字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建构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语境,引发学生有效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表达阅读活动的所思、所悟、所感、所得,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活动中的困惑,逐渐完善学生的阅读认知,促使学生从感性阅读转向理性阅读,直至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中。

一、基于文本解读,引发领悟积累
阅读教学活动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包含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解读文本语言内涵的能力,才能领悟文本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

而解读文本内涵的能力是学生形成语用能力的基本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针对文本语言含义和表现形式,引领学生深入解读,通过师生、
生本、生生之间的对话、分享,促使学生间的阅读情感获得相互激荡、共鸣,融合与融通阅读情感体验,对文本语言实现有效解读。

学生把握了文本的中心思想,解决了文本阅读问题中的困惑,逐渐完善和提升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在深化领悟文本语言的同时,积累和丰富语言储存,为进一步推进理解和表达,夯实语用基础。

例如,教学《山中访友》时,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研读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文中语句,读准字音,如“唱和”“树冠”“血液”“短暂”等;理解并掌握一些词语的含义及运用这些词语各说一句完整的话,如“唱和”“蕴含”“津津乐道”“德高望重”“别有深意”等。

学生通过对话与分享,了解到作者把进山观看风景说成了“山中访友”的含义,从文中找出一系列“我”与山中的“朋友”深情厚谊的语句,体会作者巧妙运用这些词句,表达山中所有的这些景物是自己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可以与自己深入交流的好朋友。

进行“细读文本语言,感悟朋友情谊”环节时,教师研读文中描写老桥的片段,要求学生从文中关键词语“德高望重”“几百年”“多少人马”“弓着腰”“俯身凝望”进行品味,从这些关键词语感悟到作者用词精准、贴切,以及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巧妙真实地表达对这位老朋友的深厚情谊。

研读文中第五自然段语言表达形式时,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体会到段中每一句都运用了拟人化手
法,也运用了一连串工整的排比句式。

通过文本语言内涵研读,学生解读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学会运用了语言。

二、基于文本表达,开展迁移训练
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是学生学习、运用的范例,学生进行语用表现,就是把研读文本过程中学到的语言经验和方法,仿照文本语句表现形式,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教师深入研究语文教材的语言表现形式,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研读文本语言的表达技巧和手法。

随着对话与分享的深入,在研读中交流、思考、比较与感悟,学生逐渐丰富语言的积累。

接着,教师巧用语言表达方式的迁移训练,对文中的语句、片段进行仿写、补白、续写等,通过迁移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学生阅读想象空间,运用文本语言或已有的语言充分地表达,践行语用表述能力,让学生经历运用、展示与分享的全过程。

例如,《穷人》一文,作者在文本之中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方法有助于学生开展语言迁移训练,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文中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屋内与屋外的环境,屋内整洁而温暖、宁静而舒适,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

通过对语言内含的解读,学生品悟到桑娜一家虽然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由于桑娜的勤劳贤惠,一家人过得苦中有甜。

学生从中了解到这种环境描写把屋内与屋外的环境进行了对比,刻画了文中人物――桑娜的勤劳、渔夫的艰辛。


生感悟到环境对比描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教师则借此教育契机,设计仿写片段:仿照文中环境对比描写方式,运用语言先描述晴朗的天气里美丽的景色,再继续描写天气变得灰暗的情景,表现出一个人心情由愉快变得苦恼、痛苦的过程。

文中第九、十一自然段是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语句中运用了很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省略了很多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语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揣摩桑娜当时心里还会想些什么,给这些空白处补充自己独特的语言。

学生独立思考,动笔描述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与分享,把填补的语句放进文段中,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连贯、合理。

文中第二十四自然段对渔夫进行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描绘了渔夫听到西蒙已死的消息时的神态、语言,形象地刻画出渔夫的内心世界。

这种表达方式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活动。

三、基于文本拓展,完善语用表现
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在于富有拓展性,也就是在于文本内涵富有广泛的想象空间,同时还可延伸课外阅读和练笔活动等。

基于文本的拓展性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品味文本语言文字内涵的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可拓展文本内涵的训练题目,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品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地完善语用能力。

由于?读拓展活动是课内阅读活动的补充和延续,教师应立足于课内文本的特点,紧密联系课
内文本的目标要求,拓展的题目训练内容与课内文本语言表现形式相同或相近,必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解读文本内涵,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中再次回顾课文是如何描写草虫村落的,议一议作者对草虫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草虫描述得惟妙惟肖。

学生通过对话分享阅读观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运用语言刻画草虫形象的精巧的表现手法。

教师出示课后“小练笔”要求,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展开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运用一段话描写自己曾经观察过的小虫,从小虫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叙述。

学生完成小练笔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练笔成果展示,相互品赏对方的小练笔,从联想、运用语言表述、观察是否细致等方面加以评议,推选出优秀的小练笔,把优秀小练笔与课文《草虫的村落》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再把优秀作品张贴在“优秀习作展览栏”上。

另外,教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阅读之后写一写读后感。

四、总结
基于文本的内涵、表达及其拓展性要求等特点,建构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积累与表达,提升个性化阅读素养,逐渐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要求教师了解、
研究教材内涵,实施有效的阅读活动策略,时刻关注学情变化,完善学生语文实践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版),2013(4).
[2]袁薇.大语文阅读教学观为小学语文教学导航[J].教
育教学论坛,2010(22).
[3]赵晓.新课程呼唤大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1(2):61.
[4]王骅.《山中访友》教学设计[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4(Z2):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