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命现象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奇妙的生物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认识生命现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东西是活的,而有的东西是死的?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块石头,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生命现象。
生命现象,就是指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和活动。
生物,就是指那些能够进行生命活动的物体,比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那么,生物有哪些特征呢?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你们知道吗?呼吸是生物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比如,我们人类就是通过呼吸来获取氧气,然后利用氧气来产生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
生物能够进行排泄。
排泄是生物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这些废物如果留在体内,就会对生物造成危害。
比如,我们人类就是通过排尿、排汗等方式来排泄废物。
再次,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你们摸一下一只小狗,它就会摇尾巴?这就是小狗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因为它们具有神经系统。
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生长是指生物体积和重量的增加,繁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
比如,一只小鸟孵化出来后,就会逐渐长大,然后繁殖后代。
这就是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通过认识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更好地保护生物,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认识生命现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东西是活的,而有的东西是死的?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块石头,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生命现象。
生命现象,就是指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和活动。
生物,就是指那些能够进行生命活动的物体,比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那么,生物有哪些特征呢?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你们知道吗?呼吸是生物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比如,我们人类就是通过呼吸来获取氧气,然后利用氧气来产生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
生物能够进行排泄。
排泄是生物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这些废物如果留在体内,就会对生物造成危害。
比如,我们人类就是通过排尿、排汗等方式来排泄废物。
七年级生物 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他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重点)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课堂内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1、自然界中的生物,有些也是不易被观察到或者没有引起我们注意的,人们通常将它们分为、、。
【对应训练】1、相信你认识了不少生物,学会了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A.智能机器人 B.变形金刚C.溶洞中不断生长的石笋D.石头上的青苔2、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鸭、蟹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等生物归为一类。
请问: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B.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C.按照生物的数量D.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二、生物的生命现象【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每个特征下面的内容,把课本上的图片及图片下的文字学以致用并思考然后回答下列内容:1、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说明了什么?2、判断对错:绿色植物不需要营养。
()3、人时时刻刻都要喘气,不论睡觉时,还是运动时;不论白天还是黑夜。
天热时或者运动比较剧烈时,人还经常出汗,知道这都是什么原因吗?4、鲸鱼有时在水面上产生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鱼在干什么?5、你见过含有草吗?它为什么叫“含羞”草?6、假如现在有人喊:“地震了,地震了……”,说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什么反应?7、体育课上,同学们对老师的哨声有什么反应?8、人能由小孩变成一个大人,小树也能变成一棵参天大树,这都是什么现象?9、母鸡能够产卵,给它一个适宜的条件,小鸡能从鸡蛋里面破壳而出,这都说明了什么?10、民歌中唱到:“种了一粒籽,发了一颗芽。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什么?11、青蛙能在水中产卵,卵发育成蝌蚪,蝌蚪变成青蛙,青蛙长大后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青蛙的那一生命现象?12、天冷了,好多人都得了感冒,你知道感冒是什么引起的吗?13、引起感冒的东西是生物吗?它的特征又是如何的?14、判断题: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被称作——绿色学科。
二、生物1、概念:具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由细胞构成。
无细胞结构。
3、数目:现在已知生物约200多万种,(其中动物约150多万种,植物约30多万种。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如:吃饭、喝水、呼吸、出汗、排尿。
2、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
如: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母鸡下蛋、植物开花结果、蜻蜓点水。
3、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4、生物具有应激性。
如: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
5、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如: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适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影响”)。
【例题】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2、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A.子女与父亲不同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C.母鸡下蛋D.大豆由小长大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6、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能进行呼吸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C.能生长繁殖D.能动7、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B.人体出汗C.蛇的冬眠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8、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B.大树提供木材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D.鲸能游泳9、蘑菇属于()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10、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A.需要营养物质B.能由小长大C.能繁殖后代D.能排除废物11、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钟乳石由小变大C.小狗排尿D.人晕车呕吐12、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D.鸟产卵1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A.遗传B.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14、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A.遗传性B.生长现象C.繁殖现象D.应激性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
认识生命现象ppt课件

土壤类 剧增
三、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探究过程:提出问题→_________→制订计划→_________→得出
结论→_________等。
作出假设
2.探究方法:表观达察交法流、_______、_______、调查法等。
实施计划
实验法
测量法
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1.显微镜的构造:
(1)显微镜最主要的结构是_____和_____。
低倍物镜 较大的光圈 目镜 明亮
反光镜
物镜
最低Biblioteka 【问题探究】 1.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什么要用眼睛注视镜筒的下降? 提示:为了防止物镜和装片因相互挤压而受到损坏。 2.如何根据物镜和目镜的外形来比较它们的放大倍数? 提示: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显微镜下有一污点,如何判断是在目镜、物镜,还是在装片上? 提示:转动目镜,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装片,污点动,说明污点在装片上;转动 目镜和移动装片,污点均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4.你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由低倍物镜转换为高倍物镜,视野的亮度和细胞数目会有 变化吗? 提示:会有变化,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变少。
2.(2015·潍坊学业考)下图是某同学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几个视野,以 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该同学先后看到的视野依次是③④②①⑤ B.若观察过程中没有更换目镜,则观察视野⑤时用的物镜比观察②时用的物镜短 C.观察到视野④后,该同学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可观察到视野② D.要使视野①的亮度增加,把显微镜移到明亮处即可
第一单元 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种类:植物、_____、微生物等。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课标对本课时的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对图片的感知,能判断身边的物体是不是生物,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描述共同具有的生命现象。
让学生在常见的的生命现象层面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并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概念。
二、知识网络: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新陈代谢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发育、生殖应激性生命现象遗传变异严整的结构适应和影响环境三、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生命现象、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难点:对生物的某些特征的归纳理解四、学习目标:1分钟知识目标:1、能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辨认示例,能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五、学习过程:(一)、学生自学指导(10分钟)任务1、学习认识生物小组讨论分析图片中的太阳、山、水、小鸟、鸡、狗、蜜蜂这些物件中,哪些有生命,那些没有生命?(注意提示:具有生命的物体才是生物)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任务2、探究我们身边的生物①请你举例自己所熟悉的生物②认识教材中所展示的生物图片,你能对他们进行分类吗?即生物大家族包括、、三大类(提示: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归为微生物)现在,人们所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形态大小、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能从千差万别的生物中找到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有生命。
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生命现象呢?任务3、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①小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中的7副图片:说出它们的生命现象(提示:呼吸、摄食、排出代谢物都属于新陈代谢;在生物学上把后代与其亲代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若后代与亲代之间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叫做变异)思考:这些现象是生物共存的吗?②请你选择所熟悉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这些生命现象?③归纳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提示:六大生命特征)④判断:你家养的宠物狗与玩具宠物狗,哪个属于生物?同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复习课件-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D.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7.在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的,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形的曲颈。
Hale Waihona Puke 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B )
A.烧瓶容量的大小
B.微生物的有无
C.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 D.氧气的有无
8.要将如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从“甲”变为“乙”,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D )
上层。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我们居住的星球,有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共存,是因 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 水分 、空气、适宜的 温度 、 稳定的 营养供给 等。
(3)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栖息地不同的特征,是由土壤类型、 温度 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的。
使
B.对光---先转动转换,再遮光器,最后反光镜.
用 显 微
使用步骤
C.放标本----通光孔的中央
D.观察--- -------E.收放
先降后升 先物后目 先粗后细
镜
①亮度.清晰度的调节;
先低后高
②放大倍数的计算;
注意事项 ③污点判断和处理;(目镜,物镜,玻片)
④标本的移动情况;
⑤不同放大倍数下看到的物像情况
4.探究常用的方法 事例
了解校园里生物的种类 了解马与驴在外形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验证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 用直尺测量肾蕨的高度
采用探究方法 调查 法 观察 法
实验 法 测量 法
5.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①目镜和物镜〈放大物像〉②遮光器
显微镜的构造 〈光圈〉③反光镜〈反射光线〉
1.1复习认识生命现象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解答过程,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采用小组竞赛、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4.教师
4.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生命素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学故事、案例、图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3.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布置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要注意作业的完成质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必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尽管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形态大小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生命现象。
2.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①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最基本的特征);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③成熟的生物个体能繁殖后代;④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现象;⑤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⑥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属第三章内容)注意:(1)能运动、生长的不一定都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以上基本的特征。
例如: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属于非生物,珊瑚虫属于生物。
(2)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
举例:①朵朵葵花向太阳(应激性)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③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环境)④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能影响环境)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
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整体。
2.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目前,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1.巴斯德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2.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3.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正确性回答。
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4.生物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课件(济南版)

仙人掌能够生活 青蛙的保护色 在干旱的沙漠里
蚯蚓疏 松土壤
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 环境。
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以 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现象。 (2)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3)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4)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5)生物具有应激性。 (6)生物体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的分类
生物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
生物的生命现象有哪些?
鲸呼吸
说明生物需 要呼吸
松鼠摄取食物
说明生物需 要从外界获 取营养物质
人体排出部 分代谢废物
说明生物需 要排出废物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生命现象
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质转变为自
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 物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目标
1.我们身边的生物 2.生物的生命现象
调查我们美丽的校园。 问题:校园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
观察我们身边的生物 中 华 鲟
东 北 虎
啄 木 鸟 蝴蝶
电镜下的流感病毒
大肠杆菌
自然界中生物分为哪几种?
植
动
物
物
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
3.猫、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物,以下是他们的部分生命现象,请 分析说明他们分别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这种现象属于___生__长__发__育_____ 。
(2)猫生小猫的现象属于__繁__殖__后__代______。 (3)猫生猫,鼠生鼠,这种现象属于__遗__传__________。
生命现象的三种表现

生命现象的三种表现
生命现象的三种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生物结构和形态:生命体的结构和形态是生命现象的基本表现之一。
生物体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
这些结构的组织和功能相互协调,使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2. 生命活动和功能:生命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和功能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力。
这些活动包括新陈代谢、运动、感知、生长和繁殖等。
生物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并通过自身的机制来适应和维持内部稳定。
3. 遗传和进化:生命现象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遗传和进化。
生物体通过遗传物质(如DNA)传递给后代的基因信息决定了其遗传特征和表现。
进化是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机制推动着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教案

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教案教案标题:以正确认识生命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命现象的定义和特征,掌握生命现象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生命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培养爱护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生命现象的定义和特征,生命现象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现象,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现象是什么,生命现象的特点是什么,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的区别是什么。
2. 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生命现象的定义和特征,生命现象包括生物的生长、繁殖、变异和灭亡等现象,具有生命特征和生命活动。
3. 分类讲解(20分钟)介绍生命现象的基本分类,包括生物的生长现象、繁殖现象、变异现象和灭亡现象。
分别讲解每种生命现象的特点和重要性。
4. 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命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殖、基因的变异等。
让学生从实际中理解生命现象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5. 案例探究(20分钟)以一些生命现象的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生命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生命现象。
6. 总结提升(1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现象的重要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促进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分类讲解、实例分析和案例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命观念素养的四个水平

生命观念素养的四个水平生命观念素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观念素养可以分为四个水平,每个水平都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把握。
一、水平一:初步理解生命现象在这个水平上,人们能够对常见的生命现象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例如知道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
他们能够识别一些基本的生物分类,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但对生命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比如,当看到一棵大树从种子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会知道这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但可能不明白这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所导致的。
对于人体的感冒发烧,他们可能只知道会出现咳嗽、流涕等症状,却不清楚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体的表现。
处于这一水平的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往往是基于直观的感受和表面的观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他们能够感知生命的存在和变化,但对于生命现象的解释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二、水平二: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达到这个水平的人,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生命现象的表面观察,而是开始深入探究生命活动背后的基本规律。
他们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明白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以细胞为例,他们明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如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在遗传方面,他们理解基因的传递和表达规律,知道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他们能认识到生物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一水平的人们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进行较为合理的解释,但对于复杂的生命系统和跨学科的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水平三:运用生命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当生命观念素养达到第三个水平时,人们能够将所学的生命观念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答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家长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1.生物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繁殖后代④遗传和变异⑤应激性⑥适应并影响环境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4. 栖息地的破话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5.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6.科学探究的6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7. 设置对照试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8.巴斯德实验成功的关键设计了曲颈瓶。
9.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10.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11.显微镜的使用(一)对光①②③④(二)安放装片(三)观察①从侧面注视物镜,下降镜筒离玻片 2 毫米防止压碎装片,损伤镜头②左眼注视目镜,上升镜筒,找到物象,必要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
10.微镜操作应注意问题:①可以调节镜筒升降的结构是⑨和⑾。
②可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⑦和⑩。
③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比实物大,而且是倒像。
字母E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
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⑤由低倍镜换为高倍镜时,视野亮度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变少,体积变大。
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当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要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细胞质在视野中逆时针运动,实际运动是逆时针⑦视野中的污点可能存在于物镜、目镜和玻片。
⑧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越短放大倍数越小;⑨显微镜观察时用左眼,右眼睁开。
对好光后,显微镜就不能再移动,否则会因光线发生改变而看不到物象第一单元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初中生物认识生命现象教案

初中生物认识生命现象教案
主题:认识生命现象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生命现象的特点和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
识解释生命现象的各种表现。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生命现象?
2. 生命现象的特点和种类。
3. 生命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命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并
讨论这些生命现象的特点。
2. 探究:在学生对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可以介绍生命现象的定义和种类,
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探究生命现象的特点,例如
观察种子发芽、昆虫生长等现象。
4. 总结: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生命现象的特点和重要性,并探
讨生命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5. 讨论:在总结结束后,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生命现象的看法和体会,并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现象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生命现象并记录下来,以加深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扩展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去生态园或植物园观察各种生命现象,让学
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生命现象的奇妙之处。
评估方式: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生命现象的
理解程度和能力表现。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
和讨论来深入理解生命现象的特点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命尊重和保护的意识。
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生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它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原理。
对于科学家来说,生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因为生物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生命现象的认识变得极为复杂。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分析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目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细胞理论:生命的起源和本质细胞理论是生命科学的基石,它揭示了生命有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重要事实。
细胞是有机体的最小结构单元,生命的本质就是细胞内部的活动。
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进一步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变得越来越细致和精准,人们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不仅如此,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细胞还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与周围环境进行相互作用,例如通过膜蛋白信号转导和代谢通路等方式。
此外,细胞内的分子机器和代谢途径也是细胞功能的关键,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探究这些分子机器的结构和功能,以便更好地阐述生命现象的本质。
二、基因理论:遗传和生态的角色基因是表达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中最基础的遗传物质。
基因理论揭示了基因的遗传方式及其在生产与繁衍中的作用,例如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变异、基因突变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基因操作的方法也更加成熟,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研究的发展。
除此之外,生态角度对基因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依靠物种间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学试图描绘和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体和它们之间的作用。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活动、环境变化等因素对基因多样性和环境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三、脑科学:人类意识和可以理解的过程脑科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在神经学、生物物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神经元是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单元,而大脑则是人类意识的物理基础。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奇妙的生物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奇妙的生物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一、生命的特征1. 新陈代谢:生命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生命活动。
2. 生长:生命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
3. 发育:生命体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器官和系统逐渐成熟,功能逐渐完善。
4. 繁殖:生命体通过生殖细胞产生后代,传递遗传信息。
5. 应激性:生命体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以适应环境变化。
6. 遗传与变异:生命体通过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同时存在个体间的差异。
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 生命的起源: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原始海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 进化论: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变过程,包括物种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3. 自然选择:生物在自然界中通过竞争、适应和淘汰,逐渐形成适应环境的特征。
4. 人类的起源: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起源于非洲,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三、生命的多样性1. 生物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特征,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 生物的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生物种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3. 生物的分布: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形成独特的生物群落。
4.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通过形态、行为、生理等途径适应环境,保持生存。
四、生命的价值与保护1. 生命的价值: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4. 生命的尊重:尊重生命,关爱生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奇妙的生物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五、细胞:生命的基本单位1. 细胞的结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功能:细胞通过新陈代谢、生长、分裂等方式维持生命活动。
3. 细胞的多样性:不同生物的细胞在形态、大小、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
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生物能长大,非生物不能长大
C、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非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2.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个体大小
B、同一分类单位中的生物,其特征完全相同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D、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3.“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
A、需要营养
B、能排泄废物
C、能呼吸
D、能生长
4.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只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B、目前人类移居外星尚不可能
C、地球环境恶化会危及人类生存
D、生物圈只包括非生物环境
6.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是()
A、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B、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C、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D、不一定
7.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蚯蚓的活动还可以改良土壤,这可以说明()。
A、生物制约环境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生物与环境相互协调一致
8.下列人类活动中,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①绿化荒山,植树种草②要致富,砍大树③若想吃得好,就吃蛙蛇鸟④见毒蛇就打死它⑤退耕还林⑥提倡“免赠贺卡”、“少用一次性木筷”
A、①②⑥
B、①⑧④
C、①⑤⑥
D、①④⑤
9.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要先将天竺葵放到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A、将叶片内的淀粉消耗掉
B、储备养料,准备光合作用
C、使叶片内的淀粉贮存在叶绿体中
D、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贮存在叶肉细胞中
10.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C、所有变量都不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11.在探究“鼠妇是否喜欢潮湿”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A、温度
B、湿度
C、叶绿素
D、光
12.小明同学要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
在设计对照实验时,甲、乙两组实验除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不同的条件是()
A、甲用20粒种子,乙用10粒种子
B、甲用子粒饱满的种子,乙用相对干瘪的种子
C、甲始终保持湿润,乙始终保持干燥
D、甲用小麦种子,乙用玉米种子
13.下列选项中,用来测量空气湿度的是( )
A、温度计
B、干湿表
C、显微镜
D、电脑
14.下图是制作临时装片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④②①③
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
D、②④③①二.判断题
15.动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植物却不能.()
16.珊瑚是生物,而珊瑚虫不是生物。
( )
17.动物能够排除代谢废物,植物不能排除代谢废物 ( )
18.竹节虫静止于树上时像一段树枝,这是竹节虫对其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
19.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必须共用这一有限的资源.()
20.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它生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
()
21.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如:阳光、水、温度等。
()
22.体表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并长有毒毛的毛虫,容易被发现,这种体色不利于毛虫的生存。
()
23.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
24.作出假设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问题作出各种尝试性解释。
()
25.要想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将实验材料制成切片进行观察。
()
三.填空题
2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它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7.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的科学.除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8.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体现了生物的现象。
29.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和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30.生物圈包括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的表面.
3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四.综合题
32.某同学为研究酵母菌的作用,设计了如图实验:在4个瓶子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然后按图示进行操作,最后密封A、B、C的瓶口,几天后观察比较现象,分析回答
(1)上述实验中,实际设计了组对照实验,变量为葡萄糖的一组对照装置是.若想尽快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最好将上述各装置放置在的环境条件下
(2)正常情况下,会发现装置和(填装置代码)内的液体中有气泡冒出;装置中最有可能产生酒精
(3)该实验中用到的酵母菌属于生物;由实验分析可知,食品腐败的主要原
因是细菌和真菌所致.
3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某一清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下午,兴趣小组的同学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这些气体来自植物的;傍晚,兴趣小组的同学再次给植物套上塑料袋,扎进袋口,第二天天一亮就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可以使燃烧的火柴熄灭,这些气体来自植物的.(本小题空均要求填写生理过程)(2)若要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A,B,C三个实验装置中最合理的是图A.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若要证明该结论应选取的实验装置组合是图.(3)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图D中的.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B
7.C
8.C
9.A 10.B 11.B 12.C 13.B 14.A
二.判断题参考答案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三.填空题参考答案
26.细胞 27.生命活动规律病毒 28.生物能适应环境
29.生活分布 30.大气圈岩石圈 31.作出假设
四.综合题参考答案
32.(1)3 A和C 温度适宜
(2)A D A
(3)真核从食物中获取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
33.(1)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AC
(3)气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