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工具理性批判_到_功能理性批判_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转向
理性批判两个阶段语言学转向和伦理学转向——从《理性的界限 哈贝马斯、利奥塔以及梅莱尼·克莱恩的理性观

2003年第1期第19卷(总75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No11,2003G eneral No175,Vol119理性批判两个阶段:语言学转向和伦理学转向———从《理性的界限:哈贝马斯、利奥塔以及梅莱尼・克莱恩的理性观》中看现代与后现代理性观张秀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摘 要: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理性批判都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伦理学转向,但得出的理论结论却截然不同:哈贝马斯致力于理性重建,强调共识;利奥塔则致力于理性的拒斥,强调分歧。
关键词:理性;语言学转向;伦理学转向中图分类号:B7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3)01-0105-05 英文版《理性的界限:哈贝马斯、利奥塔以及梅莱尼・克莱恩的理性观》(The Bounds of Reason: Habermas,Lyotard and Melanie K lein on Rationali2 ty)一书已于2000年由英国劳特利厅出版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时出版,该书的作者系埃米莉・斯托尔曼(Emilia Steuerman),她是英国人,曾在英国著名的伦敦布鲁内尔大学讲授哲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会大学执教;同时在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执教生涯,使其能够对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等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家关于理性的观念提出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克里斯・法尔茨(Chris Falzon)所说的,“这是一本优秀的著作,它对哈贝马斯和利奥塔之间关于现代、后现代以及理性问题的争论做了批判性的研究,并富有创意的将梅莱尼・克莱恩(Melanie K lein)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于这一批判性的研究工作之中”。
[1]所以,有必要将此书中的主要观点做一评价,以飨国内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理性观的讨论。
一、哈贝马斯的理性重建:从语言学转向到伦理学转向众所周知,笛卡儿的传统理性主义根源于古希腊时代,那时,“理性”与“存在”相互统一而被视为“本源”、“本质”和“真理”;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时期,理性更是被推崇为发现真理、知识确定性和价值的依据,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宣告了理性的无穷威力:理性就是人的解放者,因为它能使人成为自主性(autonomous)的人,即立于自己的理性之上,视自己为独立自主的主体(subject)。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上)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对批判理论三期发展的批判性反思(上)王凤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可以视为“早期批判理论”;第二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前期哈贝马斯、A.施密特、弗里德堡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可以视为“新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以后期哈贝马斯、维尔默、奥菲、霍耐特等人为代表)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可以视为“后批判理论”。
概言之,“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意味着: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从“早期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
“后批判理论”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体现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它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关键词] 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新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闻名于世。
所谓“批判理论”,从广义来讲,是指思人们对文明历史、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而形成的理论学说,不仅包括康德传统的纯粹理性批判,更包括马克思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狭义来讲,是指法兰克福学派“以辩证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社会哲学理论。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这就是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
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解读

批判教育学解读2008-05-04 09:34:55| 分类:教育反思|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治洋摘要: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
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
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关键词:批判教育学;发展历程;理论特征;实践走向从可以考证的文字来看,“批判教育学”在英文里首先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以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安大略教育研究所的西蒙(Simon,R.)和沙利文(Sullivan,E.)为首的几位学者组成了“批判教育学与文化研究读书会”(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Group)。
除了当地的学人和教育工作者之外,他们还先后邀请欧美各地的批判教育学学者们来参与他们的讨论。
一、批判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批判教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再生产”、“抵制”等关键词紧密相连。
但我们是否可以用“‘再生产理论’到‘抵制理论’”来概括它的发展轨迹呢?以阿普尔作为例证来回答这一问题最恰当。
在批判教育学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阿普尔都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著作。
人生写书,“我的每一本著作都在反省前一本著作的缺陷,并力图克服之”;书写人生,“正如我的经历一样,我的每一本书都在重塑我自己。
”可见,探求阿普尔理论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审视批判教育学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必要的样本。
阿普尔的批判教育学开始于对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
阿普尔认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一个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不能把事例视为结构主义的征候。
它把教育的关注点转向管理的‘问题’而不是经济的、伦理的和政治冲突的问题。
”因此,阿普尔主张要批判性地看待学校到底在干什么?从而在方法论上确立了“再生产”的观念。
论工具理性批判的形成及当代意义

论工具理性批判的形成及当代意义周立斌摘 要: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合理化在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释放出的产物,即工具理性作用的结果。
卢卡奇把韦伯的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了物化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工具理性批判的力度。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把工具理性批判扩大到对人类的启蒙和文明的批判。
由于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的代价和局限性,所以仍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工具理性;合理化;物化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3-122-03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在思想史上,人们往往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的开端。
启蒙运动使西方完全摆脱了17世纪哲学思想中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使人们不但从人的理性中寻找知识的合理性基础,而且还能从个人权利出发论证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但韦伯指出,作为合理化结果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却使人完全失去了自主性,成了被动执行系统命令的存在物,由此人的价值和意义失落了,也就是说,理性蜕变成一种奴役人的工具,即工具理性。
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出发,借助于韦伯的合理化理论,提出了物化理论,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工具理性批判。
以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为代表的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接过卢卡奇的这一批判理论,对启蒙运动提倡的理性进行了深入、彻底批判,把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推向了顶点。
笔者认为,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日益严重的异化问题)上,工具理性批判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韦伯对工具理性的论述是与他的宗教伦理社会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韦伯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精神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和支持作用。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精神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新教伦理,进而阐明它同资本主义精神、合理化及工具理性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第六讲 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

第六讲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主题:一、早期认识兴趣理论二、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三、一种新型的伦理学——“商谈伦理学”四、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五、为现代主义辩护:捍卫理性与乌托邦六、批判社会学作为一种范式批判社会学,常被称之为社会学中的批判范式,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如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等等。
但是,当代的主要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
20世纪30~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理论家们创立了一种跨学科的社会政治理论。
他们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个别观点,同时吸收G.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
人们把以该研究所成员为主体的持批判理论观点的学者称为法兰克福学派。
在社会学领域,法兰克福学派把对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与对自由主义的政治批判结合起来,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把人视为无主体的客观结构和把人的精神物化,不仅扼杀人的精神价值,而且变成为现存制度的合法性提供辩护的政治工具。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其必要代表是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
哈贝马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领袖, 他秉承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批判精神, 博采众家之长,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往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涵盖了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法学与政治学等诸多领域, 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其理论活动的初期(20世纪50~60年代), 哈贝马斯秉承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 致力于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为社会批判理论莫定基础。
70年代后, 他逐渐突破了该学派的限制, 汲取各派思想精华, 并最终于80年代初完成了从认识论向交往理论的转向。
“交往行为理论”是一部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的百科全书。
一、早期认识兴趣理论哈贝马斯在理论活动的初期, 秉承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 将其理论建设集中于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试图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基础。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探究_张春艳

摘要: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直接源于韦伯的“合理性”观念,他认为通过启蒙精神的张扬,工具理性得以膨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由此创造了巨大的工业文明,但是工业文明的进步却是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因此,他对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弊端给予猛烈批判。
同时他的思想也引起了颇多争议,毁誉相加。
关键词: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0)12-0059-03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探究张春艳,郭岩峰(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5)霍克海默(Max Hokheimer ,1895-1973)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创始人、批判理论的真正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也就是对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在其批判理论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霍克海默是工具理性批判的开启者,他的思想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褒贬不一。
因此,进一步解析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并对其作出马克思主义公正合理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一、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缘起众所周知,西方文明发展是靠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共同支撑和推动的。
在希腊文明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
但自文艺复兴之后,经过培根开创的近代唯物主义和笛卡儿主体哲学的阐发,尤其是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西方理性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由康德奠基、黑格尔集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中达到了顶峰。
但是,由于黑格尔过分高扬理性而走向了反面,结果使绝对精神吞没了个体主体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标志着西方理性主义终结。
换言之,自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技术理性和科技文化日益膨胀,并逐渐凌驾于价值理性人文文化之上,从而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
工具理性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并促使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恶化,带来了生态危机和人的异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之内在逻辑——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工具理性批判为例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3 - 0 3
… … … … … … … … … ’
中 图分 类号 :G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化批 判 是 西 方 文 化 的重 要 特 征 , 工 业 时 代 的 文 化批 判 则 是 法 兰 克 福 学派 社 会 批 判 理 论
想 出 发 为解 读 和 借 鉴 西方 马 克思 主 义 的 文 化 批
判 理论 打 开一 个 突 破 口。
一
、
从“ 批判理论” 转 向 工具 理 性 的 批 判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7 0 2 3 ( 2 0 1 3 ) 0 4 - 0 0 2 8 05 - i
当前 , 在“ 推动 文化事业全 面繁荣 、 文 化 产 业快速发展” 的 口号 下 , 我们 同时要追 问 : 文 化 如何 才 能 繁 荣 ? 我们 能 否 无 视 公 民 自我 意识 觉
!
j
是, 他们从通过对卢卡奇的物化范畴加 以概括和 改
造, 并在 韦伯 的工具理性概念框架下 , 霍克海默、 阿多诺 提出 了工具理 性批判思想 , 并以工具 理性批判为 内在逻辑而展开 了对西方主体 性文化的批判 。在此基 础上 , 他们 结合 晚期 资本 主义社会和工 业社会 的 特点 , 在工具理性批判 的视域下 , 将对 西方主体性文化 的批判深化 为技 术批判和大众 文化批判 的理 论 ,
家 们 就 在 工具 理 性 批 判 视 域 下 对 晚期 资本 主义
论》 ①一 书 中 , 霍克海 默指 出, 传统 理 论 的实证 主义 逻 辑 结 构 是 科 学 理 性 的 , 它 是 在 主 客 体 二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社会批判理论

• 对象和方法不同:前者以人为研究对象,关心人 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价值判断, 重视主体的参与作用,强调自我的再创造。对实 证主义方法的批判。
2024/9/9
9
•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即一个人应当公开出版的只 是那些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予以辩护的观点。”(《批判理
论》序言1)
• “唯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是: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责任 有深刻的洞察。在变化繁复的历史环境下,不加思索地和 教条地把批判理论运用于实践,只能有助于批判理论旨在 谴责的那个过程。”( 《批判理论》序言1)
2024/9/9
8
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
• 主旨不同:前者对现存的东西持批判的态度,它 是作为一种旨在推翻现存社会的否定理论而出现 的,其真正的社会功能在于对现实的批判,在于 破坏一切即定性、事实性的东西。1937年,霍克 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和 批判理论》的论文里才第一次使用了“批判理论” 这个名称。它首先是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 定的理论。
2024/9/9
16
理性与革命
• 以《理性与革命》(1941)的出版为标志,马尔 库塞企图从黑格尔哲学中找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真正出生地和秘密”。按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的说法,马尔库塞对待黑格尔的态度 既不是黑格尔本人的,也不是马克思的,马尔库 塞应该被化为左派或青年黑格尔派。在这本书中, 在他称之为“实证理论”和“批判理论”之间划 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实证理论按世界的本来面 目接受世界,不信任超越的可能性。与此相反, 批判理论把超越作为出发点。这是马尔库塞《理 性与革命》的中心思想。
2024/9/9
22
可能的解放途径
• 在马看来,要从单向度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前景 是十分黯淡的。由于人们批判的、否定的、超越 的和创造性的内心向度的丧失,普通大众似乎根 本不会再提出或想到要提出什么抗议。最有希望 提出抗议的,是青年学生、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 子、无业游民以及种族的受迫害者、失业者等等。 他们最少受到这一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也最 少分享制度的好处,因而可能还存有一定的批判 性、否定性的向度。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发展,从马克斯·韦伯、乔治·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工具理性,作为一种以效率和实用性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批判。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这三位重要思想家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揭示其理论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作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结构的僵化。
乔治·卢卡奇则进一步强调了工具理性的意识形态性质,认为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一种遮蔽真相、压制人的主体性的力量。
而法兰克福学派则在继承韦伯和卢卡奇的基础上,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批判,尤其关注其对人的自由、道德和创造性的剥夺。
本文将从这三个思想家的理论出发,梳理工具理性批判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中技术异化、消费主义、人的片面发展等问题的深刻洞见。
通过这一探讨,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具理性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期为我们寻求更加全面、平衡的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二、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影响深远。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这种膨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重塑了社会的组织结构。
韦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追求的是道德、审美或宗教等内在价值,而工具理性则强调效率和功利,将一切行为都视为达到特定目标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边缘化。
韦伯认为,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祛魅”(disenchantment)。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宗教、信仰等超自然力量的引导,这些力量赋予了人们的行为以神圣的目标。
对工具理性与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对工具理性与现代性批判的批判摘要:理性在哈贝马斯的思想中属于核心概念,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理性观念为出发点,引出他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
在对待工具理性的问题中,哈贝马斯认为寻求交往合理性才能解决工具理性危机以及现代性问题。
关键词:工具理性;现代性;批判当今西方哲学界,哈贝马斯无疑堪称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复杂庞大,涉及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构建了“交往行为理论”对工具理性和现代进行批判,说明了现代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的交往理性才能解决。
有效地避免了陷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悲观主义的思想倾向。
一、工具理性与工具理性批判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资本主义国绑在车轮上实现了“人间天国”梦想。
人们享受着新技术带来富足的物质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让有思想的人变成了追求物刺激的工具。
科学的理性,最终把人的思想变成了利益与权力的工具。
工具理性,让法兰克福学派找到了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支点。
(一)工具理性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以倡导理性反对传统的时代精神,成为现代性的哲学根基,反思和批判成为这个世纪的时代精神,启蒙思想家们把理性当作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任何外界的权威都必然接受理性这个最高法庭的审判和裁决[1]。
这种理性体现着实证精神、推理精神 ,以“数学化”形式在自然而且在社会、文化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空前膨胀并形成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理性彻底的倒退为工具理性,变成新的统治神话。
(二)工具理性的批判。
卢梭对工具理性做了批判,认为科学技术思维方式泯灭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机械化、同一化。
霍克海默将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主观理性)和批判理性(客观理性),工具理性把世界看作是机械的、量化的,与价值论理无涉,强调手段及其与目的的协调;批判理性是一种与生命、自然谋求和谐的方式,它关注的是最高“善”的理念。
哈贝马斯肯定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运动的内在辩证性的分析,但是他不同意他们彻底否定启蒙的悲观主义倾向。
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的致思理路

姓才 论
T HE N0R HE ORUM T RN F
No 3, 2 2 . 01
( 总第 2 3期 ) 3
T t lN . 3 oa o 2 3
哈 贝马斯重 建批 判理论 的致思理路
田 润 锋
( 西安邮电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陕西
[ 摘
西安 702 ) 111
要]哈 贝马斯认 为 ,早期 法兰克福 学派的批判 理论具 有规 范基 础不 明确 ,以及 坚持 传统 哲学 的
理 性 概 念 等 方 面 的 缺 陷 。 虽 然在 上世 纪 4 0年 代 批 判 理 论 转 向 了 工具 理 性 批 判 ,但 这 依 然没 能走 出早 期 批 判
理论 的困境 。哈 贝马斯 通过 哲学范式的转变 ,即从 意识哲 学范式转 向交往 哲 学范式,从 工具理性转 向 交往 理性 ,建构 了一种 以交往理性 为核 心的交往理论 ,从 而拯救 了陷入 困境的早期批判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法 这些基本命题 中推导 出来 的。这种逻辑性即是演绎逻 J 霍克海默引用笛卡尔的一段话,用以说明近 ( 兰克福学派,以其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然而,无论 辑。1 捕
是霍克海默的早期设计,还是上世纪4 年代霍克海默和 代以来的思想家对演绎逻辑的偏好。笛卡尔说 :“ 0 这些演
TI AN n—fn Ru eg
( u a ie n oil ce c sD p r e t X ’ a nvri H m nt sa dS ca S i e e at n 。 i nU i s y i n m e t o ot n eeo u ia o s X ’a h n i 1 1 1 hn f s a d T lcmm nc t n 。 i n S a x 7 0 2 ,C ia) P i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首先概述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后详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技术统治论、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洞见。
在技术统治论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认为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
大众文化批判则关注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如何传播和消费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
意识形态批判则揭示了工具理性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背景工具理性,又称为功能性理性或技术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对于科学的崇尚和对理性的无限信任。
工具理性强调理性的计算和功效功能,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行为和决策主要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非道德、审美或伦理的考量。
工具理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和理性来计算和控制自然及社会现象。
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效率和利润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存在深刻的危机,因为它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将人类降格为机器和技术的附庸。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中,工具理性批判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泛滥的弊端,并寻求超越这种单一理性的途径。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最早提 出 “ 大众文 化” 这一概念 的是霍克海默 , 霍克海默 在 《 利 己主义 和 自由主义》 中把资产阶级的文化界定为肯定的文化。 在此之后, 马尔库塞 在《 文化的肯定性质》 中认为霍克海默这种提法 比较笼统 , 他 认为早期的资
法 兰 克 福 大 众 文 化 批 判 理 论 中 明 确 的认 为 大 众 文 化 对 人 们 的 思 想 意 识具有欺骗性和迷 惑性, 这种大众文化是人们 主体性丧 失的罪魁祸首 。同
种 自主, 独立的活动 , ‘ 人’ ' j 塞 一历史主体的 自我感受, 包括对现实社会 的 肯定 以及 否定两个方面 , 但 是在现代的资本主义 社会中 , 文化工 业却 以一
科 学 进 步
法兰 克福 学派 ‘ 大众文化 " 批判 理 论 及 其 现 代 意义
熊 静 雯
( 西 南 民族 大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 学 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 法兰 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 , 其 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 的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 的批判 理论主要体 现在工具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上面 , 法兰克福学派将视 角放在 研究大众文化 的产生 , 实质 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 , 从而形成 了一套对“ 大众文化 ” 批 判的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 大众文化’ ' 于 比 判 理 论 对 于 我 国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建 设有 着 重 要 的指 导 作 用 。 关键词 : 法兰 克福 学派 ; 大众文化批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意义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方面。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出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由技术和(合)理性结合而成的工具(合)理性或技术(合)理性是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他们揭示了工具理性的特征、形成和危害,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合理化和统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消极的社会政治效应的理性根源,并阐明了一种辩证的或批判的理性观(实质理性或批判理性)。
从韦伯到卢卡奇再到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1韦伯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关于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将哲学的“理性”(reason)概念改造成为社会学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
按照韦伯的观点,所谓的“合理性”乃是指人们逐渐强调通过理性的计算而自由选择适当的手段去实现目的。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工具(合)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另一种是实质的(合)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
韦伯认为,近现代理性观念所经历的是一个实质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不断扩展的演变过程。
这不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和经验存在着的数学化倾向有关,而且也与理性观念自身的内在倾向有关。
合理化过程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朝向工具理性的扩张,尽管这种扩张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但在早期则与实质理性本身的作用有关。
正因为实质理性将目的和价值作出明确界定,然后对这些目的与价值的实践手段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但是,一旦这些手段(工具理性)发展、成熟,它自身便获得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或取代目的本身,或为别的目的服务。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观点简介

<三>人是文化的主体-- 意识形态召唤个人成为主体
• 首先,在理论的层面上,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 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即意识形态不是自 觉的意识,不是理性化的科学体系,而是一种基 于形象和体验的无意识结构,是外在强加于人的 一种强制性结构,断言这种无意识结构不属于科 学,而属于人的客观的文化结构;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一、争夺文化( 意识形态) 领导权-- 早期西马意识形态理论 二、以文化批判为中心--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三、人是文化的主体-- 意识形态召唤个人成为主体
2020年9月23日星期三1时48 分15秒
<一>争夺文化( 意识形态) 领导权-- 早期西马意识形态理论
<三>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
• 马尔库塞从技术的政治层面论证了科技异化的思 想,将存在主义的理论引入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批判理论当中。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明 显特征是依靠技术,来维持人民的凝聚力。因为 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所形成的技术合理性,不仅 保护了统治的合法性,而且本身变成了统治工具。
•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创造 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使人 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因而,人们不会也无法 抛弃先进的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的同 时,并未意味着人类的真正解放。因为, 人在发 达的工业社会并未摆脱被奴役的境地,“发达工 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 奴隶。”
• 葛兰西把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中夺取文化领导权 ( 意识形态领导权) 当作革命的首要任务,提出了 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霸权理论;
• 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 的统治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是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而 主要依靠其牢牢占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依靠其 广为宣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 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首先颠覆 它的文化霸权。
“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批判路径分析——以西方理性主义嬗变史为视野

“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批判路径分析——以西方理性主义
嬗变史为视野
郭先红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以西方理性主义的嬗变史为基础,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基本遵循的是如下三条路径:一是对工具理性进行哲学式批判(要求恢复哲学意义原初的真善美、科学出现以后的哲学意义上的真善美,这是理性的两个发展阶段,不存在实质矛盾).二是对工具理性肆虐于其中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对失去了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社会进行批判).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物化现象进行批判.这三个维度的批判经常互相结合但又不完全地、必然地同时出现.了解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批判路径,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郭先红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之内在逻辑--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工具理性批判为例 [J],
2.对西方工具理性批判的反思 [J], 韦文荣
3.现代性的批判与继承——社会史视野中的西方社会理论的当代转向 [J], 郑震
4.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转向 [J], 金陵
5.工具理性批判与西方批判理论的困境——以列斐伏尔和德赛托的战术与战略思想为线索 [J], 郑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观点简介

需市
要场 市是
市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福利;
场组
?织
经
济
活 动
市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自由;
的
一
种
手
段
, 市场可以促进更大的民主;
社
会
主
义
合
作 制
工人合作社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
的
市
场
社
会 合作社实行工人民主管理,自行决定生产、分配
主 投资等事务; 义
模
式
?
合作制的企业遵循三原则:资本运作原则,破产原
人本维 度: 人道 派社会 主义
2020年9月23日星期三1 时48分15秒
生态学 维度: 生 态社会 主义
后现代 维度: 分 析的与 文化学 的社会 主义
<一>人本维度: 人道派社会主义
• ( 1)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公正、平等、自由、人 权等人的本性、本质的实现过程;
• ( 2) 社会主义的产生根源,是人的本性、个性、心 理结构;
• 葛兰西把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中夺取文化领导权 ( 意识形态领导权) 当作革命的首要任务,提出了 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霸权理论;
• 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 的统治主要不是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而 主要依靠其牢牢占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依靠其 广为宣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的。 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首先颠覆 它的文化霸权。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性爱伦理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性格结构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证主义批判理论现代性问题它是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是文化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意识它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由启蒙主义引发的哲学思维中存在着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
媒介批判的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论哈贝马斯的媒介批判理论

300 ; 5 18
梅琼林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07 。 30 2
.
14. 8
然而 ,不管哈贝马斯撰写这本 书最初 的 目的是什 么 ,在这 本著作 中 ,为 了 阐述 和论 证所 谓 的 “ 公共 领域 ” 这一 概 念 ,哈贝马斯详 细分 析 了 l 、1 纪 以来 报刊业从 私人 7 8世
社 会科 学 研究
2 1. 00 5
媒 判 的转向 :从 “ 具理性” 到 “ 介批 工 交往理性"
论 哈 贝马 斯 的媒 介 批 判 理论
连水 兴
梅琼林
( 摘要] 哈 贝马斯是 法 兰克福 学 派第二 代 中最有代 表 性 的理 论 家,他 所研 究和 阐述 的 一 系列课题 ,对 现代 传播 学理论 的发展 有 着深刻 的影响 。但是 ,大 多数 学者 在研 究哈 贝马斯 的传 播 理 论 时 ,几 乎都是 抽取 其论 著 中与传播 学 内容 比较相 近 的论题 进行孤 立的探 讨 ,而不是 把 它
们置于哈 贝马斯的哲学思想体 系中 进行考察。如果从哲学层面以一种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 识和 理 解哈 贝马斯 的传播 思 想 ,可以发现 ,当哈 贝马斯 从 “ 工具理性 ” 批 判走 向 “ 交往 理 性 ”
时 ,也 必然 带 来媒 介批 判视 角的 转向 。这种双 重 变奏 ,对 当代 传播 学批判 理论 的发展 有 着重要
的 影响 。
[ 关键词] 哈 贝马斯 ;工具 理性 ;交往理性 ;公 共领 域 ;主体 间性
[ 中图分类号 ]G 0 [ 2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6 (00 5— 14— 4 00— 79 2 1 )0 0 8 0
第十二章传播学批判研究方法

二、马克思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
要使得批判能够科学,马克思必须实现从“应该”到“是”的逻
辑转换,然后再实现从“是”到“应该”的逻辑转换。即先要从价值
的外在批判转到对社会的科学分析,然后从对社会的内在分析中引伸
出对社会的现实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实
现了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即实现了从“应该”到“是”的逻辑转换。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显现了他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出发,以一种人本异化史观的逻辑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
马克思思想中潜在地有着两条逻辑思路的对立:一是从现实出发
的科学分析逻辑,一是从唯心史观出发的人本主义分析逻辑,而在马
克思此时的思考中,后一条逻辑思路又占着话语支配地位。只有扬弃
了这一内在矛盾,马克思才能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
尔的哲学,绝对观念的自我外化(异化),再从外化中实现自
我回归,这是人类精神发展的根本逻辑,形而上学之思就是要
另一方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总体性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又是通过对主体的“物役性”
特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拜物教、货币的拜物教,是资本奴役的外在
形态。而随着矛盾的加剧,不仅资本对无产阶级的奴役更加突出、深
入,而且,资产阶级本身的受奴役的状态也日益明显。
三、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批判维度
1.形而上学批判
一、马克思早期的价值批判理论
马克思得出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
Hale Waihona Puke 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
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
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
社会本位课程流派优选稿

社会本位课程流派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社会本位课程流派社会本位课程流派在认识论上是以社会批判理论与新教育社会学。
社会批判理论从工具理性批判开始,论述了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而论述人的个性解放需要在交往中实现与完成。
这样的研究路径,在批判课程理论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在新教育社会学看来,知识就是意识形态。
学校教育与课程具有复制以及再生产既有社会结构的作用与效果。
然而,学校教育并不是被动地进行着文化再生产,它本身也蕴含着抵制的功能,这种抵制主要蕴含在学校的日程生活细节中。
在价值论上是以社会事实为基础,从儿童个体价值走向社会价值,将个体价值统合与社会群体价值之中,来展开课程的设计与问题的讨论。
在方法论上,主要持守的是解释——批判的路径。
一、主要观点导言:社会本位课程流派基于社会需要与生活需要,从社会结构入手来讨论课程问题,隐性课程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关注到了隐性课程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1、学校课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
在社会本位课程流派看来,学校课程是非常复杂与多样的。
传统的显性课程仅仅是关注到了知识与儿童本身,而忽视了潜藏在只是背后的权力,抽离了隐藏与儿童背后的家庭差异,社会分层的社会事实。
因此,学校课程需要去检视一种结构性沉默,需要教师与研究者进行反思性实践。
2、课程的目标是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基于潜在课程的理论,课程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公正,对社会公正的追求,采用的路径是转向背后。
转向潜在课程,透视其中潜藏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
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以实现人的解放为其旨归,以关注弱势族群为其使命。
这是社会本位课程相比于知识本位以及儿童本位课程最大的不同。
二、代表理论1、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是社会本位课程流派的代表理论之一,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反思学校课程,反思课程知识当中蕴含的社会问题。
在他们看来,学校课程知识并不是中立的,也不是最有价值的,学校课程知识是一种社会性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1期第11卷(总29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 N AL O F SJT U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No.1,2003 Vol.11SUM ,No.29 收稿日期:2002-09-10作者简介:金 陵(1951-),男,上海市行知学院讲师。
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转向金 陵(上海市行知学院,上海200940) 摘 要:在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人物那里,批判理论采取了“工具理性批判”的形式。
本文在勾勒了这种批判的基本内容之后,着重讨论这种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人物哈贝马斯那里所采取的一个重要转向,那就是从“工具理性批判”变为“功能理性批判”。
相对于基于“行动合理性”范畴、着重行动者的意向的“工具理性批判”来说,基于“系统合理性”范畴、着重系统之功能的“功能理性批判”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关键词:批判理论;工具理性批判;功能理性批判;交往理性;生活世界;系统 中图分类号:B 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3)01-0062-05From 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Critique of FunctionalRationality :An Important Turn of the Critical TheoryJ IN L ing(Shanghai Xingzhi College,Shanghai 200940,China) Abstract :In the works of the fir st generation scholar s of Frankfurt school and Lukacs,cr itical theory took shape as cr itique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ritical theory.T his ar 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tur n to the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Fr ankfurt school ——Juer gen Habermas's theory ,which transformed from critique of instr umental rationality to critique of functional r ationality .Compared with the cr itique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based on the extension of “action rationality ”and str essing the intent of actor s,the critique of functional r ationality based on the extension of “system rationality ”and stressing the functions of system has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superior ities. Key words :cr itical theories ;cr itique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critique of functional rationality ;communicative r ationality ;life wor ld ;system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当中进行的工具理性批判,学术界已经有大量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工具理性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尤根・哈贝马斯——那里,采取了一些重要的转向,这些转向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形态、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乃至于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所处的现代化情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社会批判到哲学批判:从异化(物化)理论到工具理性批判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所谓“人类的异化”首先是“劳动的异化”,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成为了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人力量和个人意志,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受摧残。
劳动不是满足生活本身的需要,而只是满足生活以外的需要(获取金钱)的一种手段。
劳动的异化的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 这种异化的劳动本身又生产出了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劳动的劳动关系,最终导致了在社会关系上的异化——人同人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异化,……,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中推导出“物化”的概念,用以表示原初不具有物的形式的东西如意识、理性等转变成为物,表示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物化”关系中,关键或基本的东西是“建立在被计算和能被计算基础上的合理化原则” ,这也就是所谓的形式理性或者科学理性(工具理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形式理性或科学理性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了种种异化现象。
首先,用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在主观方面——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 ;其次,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逐步消失,成为一种机械化和合理化的工具,“客体的数量化,抽象的反思范畴对它们的规定,在工人生活中直接表现为一种抽象的过程,这一抽象的过程是在工人自己身上完成的,它把工人的劳动力从他那儿分离出来,并迫使他把这种劳动力作为他拥有的而出卖。
由于他出卖他的这个唯一的,他就把它和他自身(这是因为他的商品和他的肉体存在是不可分的),放到了一种已被合理化和机械化的过程之中,他发现这个过程是早已存在着的,是封闭的,而且是没有他也照样运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一个被简化为量的数码,是一个机械化了的、合理化了的零件” ;第三,形成一种“物化意识结构”,导致人们独立人格、思想的丧失,“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片面性的专门化越来越畸型发展,从而破坏了人的人类本性。
”由此,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的合理化过程就是物化或异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式理性就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
在他看来,要消除这种形式理性导致的物化,就必须重建批判理性,这也为法兰克福学派后来的工具理性批判开辟了道路。
霍克海默明确地把马克思所说的异化过程和卢卡奇所说的物化过程与工具理性的扩展联系起来,从而开始了从异化(物化)理论向工具理性批判的转化。
他在《理性之蚀》中指出,“物化是一个可以追溯到有组织的社会之开端和对工具的使用的过程。
但是,把人类活动的所有产品都当作商品,则只是随着工业主义社会的出现而达到的。
” 在霍克海默看来,社会现实的这个变化,可以在思想上去寻找,那就是现代哲学中的一个从“客观的理性观”向“主观的理性观”的转化。
所谓“客观的理性观”一方面承认在实在当中内在地有一个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示人们用来达到这种结构的努力和反思这种客观秩序的能力。
如果我们把“客观理性”分别理解成为有实质内容的理性和自身作为目的的理性,那么主观理性的特点就是一方面取消理性的实质内容,在把理性“主观化”的同时把它“形式化”,另一方面否认任何东西可以是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合理的,在把理性“主观化”的同时把它“工具化”。
理性最终被当作一种合作协调的指挥能力,当作可以通过方法的使用和对任何非智力因素的消除来增加效率。
这种主观理性的实质就是工具理性,它的价值由对人和对自然界的操纵来衡量,任何一种活动的合理性,都要以实现某种目的(商业的、保健的、娱乐的等)来作为标准。
同时,工具理性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对自然界的异化。
启蒙运动曾经向人承诺一个不断进步的文明社会的目标,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为其权力的膨胀付出了他们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断异化的代价。
启蒙对物的作用正如独裁者对人的统治。
独裁者只是在操纵人的时候才能了解人,而科学家们只是在制作物的时候才能了解物” 。
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与蹂躏造成了自然界632003年第1期金 陵 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的无情报复,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反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性在科学的名义下,成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扩张,它在民主的名义下,成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
理性虽然是对宗教的反动,但是现代理性差不多也要成为一种宗教。
霍克海默仔细地研究了启蒙运动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理性的影响后指出:“开始于18世纪的把理性归并入工业的过程(即把理性从形而上学转化为工具的合理性),一方面,它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因为知识成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它又成为压抑批判理性的手段。
……批判理性的泯灭即成为启蒙运动本身所造成的一个后果。
启蒙运动通过从理性中清除掉本质、灵魂、超验存在、上帝这些形而上学概念,为在物质文化方面取得辉煌成果的经验科学和技术,开辟了道路。
……在资本主义中,科学的用途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以致它可以被转化为工业技术。
不过,经验主义却走得太远,它让思想成为现实的奴隶。
资产阶级曾系统地清除过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迷信,但是,它又创造出包裹在新的科学专制主义之下的新迷信。
” 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已经演化成为技术理性,一种以效用最大化的最终目标的理性,其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宗教,构成了对人性的奴役。
与霍克海默一脉相承的是,马尔库塞提倡一种批判理性,他在《哲学与批判理论》一文中对其作出如下规定:“理性,是哲学思维的根本范畴,是哲学与人类命运联系的唯一方式……理性代表着人和生存的最高潜能;理性和这些潜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
” ,这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马尔库塞那里,与批判理性相对应的工具理性是一种技术理性。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通过考察理性从批判理性向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蜕变的历史过程,阐明了工具理性成为当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