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语言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的语言观

孔秀祥

禅宗在语言理论基本上没有什么建树,除了提出语言的缺点,在表述主客观现象或体悟的时候必须加以并注意,并提倡禁止使用语言文字。这对于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好处而只有坏处的。另外在感觉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就非常不利于传道、不利于禅悟的时候,来了一些自我辩解式的说法。如:“不说说”之类。但是禅宗对语言的贡献是在交际的实践上。它拓宽了交际的方式,如有“棒喝、默照、无意义话等方式来传递语言有时无法传递的东西。还有注意到了禅悟的的突破点。只有在万事俱备时,禅的点拨才是有用的。这是一个方面的贡献,另外在基本上不说“不立文字”的宋代大行“文字禅”时,对语言的表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

大珠说:“夫出家儿,莫寻言逐语。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什么处与道不相应?且自一时休歇去。若不随外境之风,性水常自湛湛,无事珍重。”这个在“不随外境”基础上的行住坐卧悉是“性用”,处处皆与“道”相应,构成了江西系的主要禅风。简言之,寻就是:不拘时地,随机运用,一切身语举止,于一念间悉能示道。皆能发悟。(杜继文,P249)

《大珠语录》称这种示道发悟的方式叫作“势”,并列举了四种。其中“托情势”,指依托主观表现的情态,交流各自的悟解;“指境势”,随指一客观境物,以辨“性”之所用,“道”之所在;“语默势”,即沉默不语;“扬眉动目”,泛指一切表情举止。此类“势态”,不胜枚举。据大珠说,世界“无有性外事,用妙者,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为迷自性,万惑滋生”。(杜继文,P250)大珠的各种“势”其实就是人际交流的各种方法,当然大珠所讲的是传“禅悟”之法门。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交流手法的扩展。

禅法有多种多样,有“截断众流”

“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铄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顾伟康,143)

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顾伟康,143)

有“五位君臣”图:(顾伟康,148)

●〇

有矛盾表述法:(顾伟康,152)

有南禅的“不说破”原则:(顾伟康,158)

禅所追求的是:“直下承当,顿豁本心”。(顾伟康,156)

禅宗与哲学语言学和认识修辞观

禅宗认识到了语言的局限性,从语言崇拜中走了出来,但一些理论与做法上有些矫枉过正。在禅的实践中基本上是以其他表达、交流形式来补充语言的不足。在语言学理论没有什么建树。

哲学语言学在理论上有建树,但在实践的路子上反而拘泥于符号的再创造,走不太可行的符号单义的路子,自创符号。除了在专业场合使用外,没有大众性。

认识倏论似乎太放大了语言的认识作用,真理应该有一些是存在着终极性的,那么语言叙述真理是一个参与认识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如对语境的研究和叙述,就是在不断的逼近语境的真实。对风格的研究和叙述和对“铭诔”风格的研究和叙述对它们的真实状况的符合的逐渐逼近的。(参考《修辞学习》,99.4 P32)

“在禅宗中,鼓吹直观把握真理和贬黜语言功能的倾向一直存在。禅宗特别看重的‘悟’或‘觉’,有时就有‘现观’、‘现证’的意思。《坛经》契嵩本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语,表示‘悟’之不可言说,也就是承认禅的直观性。然而在契嵩前的《坛经》中,并无此语;相反,倒是表示‘言下心开’、‘言下便悟’的话很多。神会的‘不破言说’,甚至认为‘正说之时’即是‘戒定慧’;‘说无念法’,即可令闻者‘立见性’。所以禅宗中的有些禅师所谓‘悟’或‘觉’,并不是通过直观所得,而是经过言说所解。

“这种主张,在《起信论》或其他佛经中都找不到明文根据。因此,除少数禅师敢于公开肯定语言在禅中的作用外,大都回避了这个问题。有人把它变成玄学中的‘言’与‘意’的关系,按《大智度论》的譬喻,就是‘指’与‘月’的关系;也有人用什么‘说不可说’、‘无说说’等遁辞,为自己的‘说禅’解释。于是禅由‘不可说’向‘言说’的方向转变,禅宗中独创的一种文体,所谓‘语录’、‘灯录’也就应运而生了。”(杜继文,P12)

“《景德传灯录》是两宋禅宗的新经典,它把禅最终推入了士大夫层。从这部灯录中筛选出来的‘古德’公案,成了各家禅师参究的基本内容,由此形成的‘颂古’、‘评唱’等,公然以‘文字禅’相标榜,力图从字里行间体验禅境,表达神韵,一时间玄言妙语、绮文丽句都成了禅的体现,在禅宗中,对语言功能的肯定及其艺术地应用,也达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兴趣的是‘默照禅’。默照禅恢复枯坐守寂的古典禅法,显然是逆‘文字禅’的潮流而动。”(杜继文,P13)佛法(禅)是什么?经中曾有一比喻:有人在旷野中,发见了“古道”,依古道行去发见了城邑,古王宫殿。于是回来,劝国王迁都古王宫殿,在那里,“丰乐安隐,人民炽盛”。这是说:佛法是自觉体验的那个事实。佛是发见了,体悟了,到达了究竟的解脱自在。为了普利大众,所以方便摄化,使别人也能到达解脱的境地。从佛(祖)的自觉境地来说,是一切知识,语言文字所无能为力的。……然佛法不止是自心体验(宗),怎么说也说不了的,还是说了,表示了(教),佛法忆成为现实(时空中)人间的佛法,指虽不是月亮,但确能引人去注意月亮,发见月亮。所以自心体验的内容,尽管“说似一物即不中“,却不妨表示出来。语言文字(正说的,反诘的,无义味话)也好,不作声也好,比手画脚也好,教师用为引人入胜的敲门砖。体悟属于自证的,是“不由它教”,“不立文字”与“心传”的。从引导的方便来说(“不立宗主,不开户牅”,“一法不产”,也还是学人的方便)。存在于人间,成为一时代,一宗一派的禅风。这是可寻可考,可以看出禅在发展中的历史事实。(印顺,P7)

“禅”的“不立文字”其实是揭示了语言文字的信息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纠缠不清的关系。我们虽然不能说语言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但语言对于我们世界观的影响肯定是不小的。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假说能够流行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起码有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语言的世界图景像一叶障地影响了我们的视界语言将丰富多彩,纷纭芜杂的世界经营得有规有矩,简单明了,能为我们的头脑所接受,方便我们有习得语言的同时了解这个世界。(也许是了解世界的同时习得语言)。而能透过语文的束缚来把握世界的人还真是不多。佛学中的龙树等算是能够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