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认识的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李家桐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李家桐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李家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操作立体图形,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点。

2.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理解立体图形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触摸、操作、实践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运用讲解、提问、回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图形。

2. 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概念及特点。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各种立体图形,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 课堂讲解: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6. 课后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画出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并简要说明其特征。

8.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9.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更多的立体图形,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程度。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立体图形的绘制和特征描述的准确性。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一个“立体图形创意展”,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立体图形,并介绍其特征。

2.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制作立体图形,增进亲子关系。

学前数学启蒙立体图形认知

学前数学启蒙立体图形认知

学前数学启蒙立体图形认知学前儿童是数字世界的探索者,他们通过感官经验和观察来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

在数学启蒙教育中,立体图形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对象,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几何思维能力,还可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数学启蒙中立体图形的认知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过程1. 视觉认知学前儿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首先会通过视觉感知对其形状、颜色和大小进行初步认知。

他们会观察图形的边缘、面和角,通过触摸和运动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知。

2. 辨别和分类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立体图形,学前儿童可以逐渐辨别和分类它们。

他们会注意到某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如有无圆面、长边、尖顶等。

通过将图形分组和归类,他们能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初步整体认知。

3. 立体与平面的转换学前儿童还需要理解立体和平面之间的转化关系。

比如,一个正方体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或者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一个立体图形。

通过折纸和模型制作等活动,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立体与平面的转换,进一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知。

二、教学策略1. 视觉辅助教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立体图形的模型、图片、视频等视觉辅助教具来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立体图形。

通过看、摸、比较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建立对立体图形的视觉认知。

2. 操作体验活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立体与平面的转换关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操作体验活动,如折纸、剪纸和立体模型制作等。

通过亲身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知和理解立体图形,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几何思维能力。

3. 游戏和故事情境学前儿童喜欢游戏和故事,教师可以结合游戏和故事情境来进行数学启蒙教学。

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或游戏规则设计,将立体图形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或者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认知立体图形。

4.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和引导,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2. 学生能够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的数量、边的长度和角的个数。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搭建立体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几何语言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

2. 学生能够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包括面的数量、边的长度和角的个数。

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立体图形的几何语言描述特征。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触摸准确识别立体图形。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立体图形模型或图片。

2. 几何画板或白板。

3. 练习题或活动材料。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笔。

2. 搭建立体模型的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盒子、球体等,引起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使用教师提供的立体图形模型或图片,观察和触摸这些立体图形。

学生通过合作,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如面的数量、边的长度和角的个数。

3. 教学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明确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命名规则。

举例说明如何识别和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4. 练习与巩固: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命名。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几何语言准确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命名规则。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些课后练习题,巩固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命名。

幼教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幼教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幼教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能够辨认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制作立体图形手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立体图形手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让幼儿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制作立体图形手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1. 让幼儿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区别。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和认识立体图形。

3. 教师准备相关的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立体图形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立体图形。

2. 学习活动。

(1)教师介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并让幼儿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其特点和区别。

(2)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进行分类,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3)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手工制作,让幼儿根据指导制作不同的立体图形,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3. 拓展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合作,让他们共同制作一个立体图形手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4. 总结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幼儿描述所制作的立体图形手工,并对立体图形的特点进行总结。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辨认常见的立体图形,并通过手工制作加深了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立体图形手工,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物模型和手工制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策略设计

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策略设计

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策略设计立体几何是数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各种几何体的性质与变换关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立体几何是一个相对抽象和难以形象化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一些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下面是我设计的立体几何初步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建立几何体的直观认识1. 制作实物几何体模型:教师可以使用卡纸、绳子等材料,制作一些常见的几何体模型,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让学生观察、触摸、摆弄模型,以直观的方式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和特征。

2. 视频资料呈现:寻找相关的视觉资料或视频,展示各种几何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示例。

通过生动的影像,加深学生对几何体的理解和记忆。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抽象思维1. 几何体的特征总结:教师以边、顶点和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不同几何体的特征。

例如,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发现立方体的各个面都是正方形,圆柱体的侧面是由矩形和两个圆面围成等。

2. 规则体的构建:给学生提供一些几何体的面或边的信息,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信息构建出该几何体的结构图或实物模型。

如给出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和高,让学生画出圆柱体的全图。

三、强化几何体的名称和特征记忆1. 名称与形状的配对活动:设计一个配对游戏,将几何体的名称与相应几何体的形状和特征进行匹配。

可以使用卡片或电子教学工具进行,通过不断练习巩固学生对几何体的名称记忆。

2. 判断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某个几何体的特征,或展示一张几何体的图像,要求学生进行判断和回答。

通过这种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几何体的特征,并进行语言表达。

四、加强几何体间关系的探究1. 利用几何体模型进行拼接:教师提供一些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自由拼接成新的几何体。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体间的关系,如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由此可以得到如何组成立方体。

2. 组合与分解的思考:给学生一些几何体的图形,要求学生通过组合或分解的方式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如找出图形所组成的立体几何体。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9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9篇

《立体图形的认得》教学设计优秀9篇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数学讨论的紧要对象之一、下面是我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立体图形的认得》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忙到大家。

幼儿园教案认得立体图形篇一教学内容认得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直观认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初步培育同学的察看本领和分析本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教会同学能够辨认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使同学从动手操作中,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PPT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让同学认一认。

2、老师拿出正方体模型,让同学拿出本身带来的物品,找出和正方体形状一样的物品,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之间合作,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了解各立体图形的特点。

(1)老师拿出正方体模型,同学之间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本身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先找一找与正方体形状一样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说一说正方体的特点。

(2)老师拿出长方体模型,先说一说长方体的特点,有6个平平的面,这些面有大有小,再让同学动手找一找长方体。

(3)老师分别拿出圆柱和球,让同学找一找,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分。

2、老师呈现不同的生活用品,让同学们再找一找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进一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得。

师生一起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3、巩固应用,提升本领。

1、老师引导同学完成教材第37页第1题。

2、回家找一找家里的物品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长。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同学回顾总结。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幼儿园教案认得立体图形篇二教学要求:1、通过察看、操作,使同学初步认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名称:《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立体图形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概念及分类2. 立体图形的特征3. 测量立体图形的方法4. 立体图形的实际应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立体图形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采用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目标: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本章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立体图形的特征、测量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指出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4. 教学策略与方法:根据本章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等。

6. 教学反思:对本章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希望这个教案框架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在编写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引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的立体图形。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感。

3.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结构和形状特点。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

相关的图形卡片或PPT。

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可用积木、塑料球等代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如书本、礼盒、水杯、足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二、新课呈现(10分钟)1.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相等。

圆柱:有两个大小相等、互相平行的圆形底面,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球:所有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形状为圆形。

2.使用图形卡片或PPT进一步展示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归纳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三、动手操作(10分钟)1.分发学具,让学生根据教师指示,找出并分类立体图形。

将所有长方体放在一起。

将所有正方体放在一起。

将所有圆柱放在一起。

将所有球放在一起。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立体图形的特征,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从学具中挑选一个立体图形,并轮流描述其特征。

其他小组成员需判断描述是否准确。

2.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立体图形,并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今天学习的立体图形名称及其基本特征。

2.强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以及空间想象力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并记录下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并尝试描述它们的特征。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3. 立体图形的绘制和拼接。

4. 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性质。

2. 难点:立体图形的绘制和拼接,以及运用立体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立体图形模型、图片、PPT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画图工具等。

3. 教室环境:座位编排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方便学生交流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立体图形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课堂讲解:讲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绘制和拼接方法。

4.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立体图形的绘制和拼接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6.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立体图形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7.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其特征和性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一、引言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认识立体图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幼儿园数学教案,旨在帮助幼儿认识立体图形并学会应用它们。

二、目标与要求1. 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幼儿能够认识并正确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

2. 要求: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正确辨认和区分各种立体图形,并能够简单描述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知识导入:引入立体图形概念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立体图形。

例如,让幼儿触摸一个立方体,并引导他们讨论它的特征,如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等等。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2. 掌握立体图形的名称逐个介绍常见的立体图形,并教授它们的名称。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用实物演示或者使用教具等多种方式,让幼儿直观地认识不同的立体图形,并搭配简短的说明,帮助幼儿记住它们的名称。

例如,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个球体,并说出其为“球体”的名称,并鼓励幼儿模仿记忆。

3. 辨认与分类立体图形让幼儿观察一些小型的立体图形,可以使用卡片、木块或者塑料模型等教具。

然后,向幼儿提出一些分类问题,例如“你能找出所有的圆柱体吗?”或者“请找出有四个面的立体图形。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辨认和分类能力。

4. 描绘立体图形特征鼓励幼儿观察并描述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

例如,可以让幼儿自由绘制一个立方体,并指导他们描绘它的特征,如六个面、每个面的形状等。

通过这样的绘画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并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5. 应用立体图形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幼儿认识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用圆柱体做成的铅笔盒,并与幼儿分享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产品,如汽车、书架等。

这样有助于让幼儿理解立体图形的实际应用价值,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立体图形,如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2. 使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如球体的圆形表面,圆柱体的两个圆形底面和侧面,正方体的六个正方形面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立体图形。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立体图形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

2. 常见立体图形的认识和命名,如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3. 立体图形的观察和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描述其特征和变化。

4. 立体图形的分类和比较,根据特征将立体图形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立体图形,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观察和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并准确描述其特征和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如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立体图形模型或图片,用于观察和比较。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展示和描述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命名立体图形。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描述其特征和变化。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立体图形的分类和比较,根据特征将立体图形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5.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察,总结归纳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应用拓展:通过一些练习题或实际应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认识立体图形》2. 内容: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常见立体图形的认识和命名,立体图形的观察和描述,立体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教学和探究教学为主。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探究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来说,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通过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例如,通过观察实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模型,学生能够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学生能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此外,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能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掌握情况。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考察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显示出对立体图形的良好掌握。
4.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表现出对立体图形学习的重视。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相连,旨在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图形的认知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学习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学生能够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结构,并能够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四节“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四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辨别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模型。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知识点讲解:(1) 介绍正方体: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六个角都是直角。

(2) 介绍长方体:六个面都是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3) 介绍圆柱体:两个底面都是圆形,侧面是矩形。

(4) 介绍球体:表面是一个完美的圆形,从任何方向看上去都是一个圆。

3. 例题讲解:(1) 辨别和描述给出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2) 用实物操作,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三维空间。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用语言描述其特征。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四种立体图形的定义及其特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体。

2. 请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份教案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它们是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让学生能够辨别和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3. 学生操作材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或图片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如:魔方、粉笔盒、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引出课题:立体图形。

2. 探究新知(1)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粉笔盒、魔方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2)圆柱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实物,如茶杯、易拉罐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总结:圆柱有3个面,两个底面是圆形,一个侧面是曲面。

(3)球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球实物,如篮球、乒乓球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总结:球是一个曲面,没有面、棱和顶点。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例。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若干个相同几何体的拼摆,初步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2. 在拼、搭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得能力。

3. 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相同的面才能进行拼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复习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图形朋友。

还记得它们吗?快来看!这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这些图形朋友一起玩个闯关游戏。

二、闯关激趣,动手探究(一)第一关首先进入第一关——合二为一。

用两个相同的图形拼一拼,可以拼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你们准备选哪组图形呢?可以选择两个正方体,也可以选择两个长方体,也可以选择两个圆柱,还可以选择两个球。

选好就可以开始拼了!(时间条)学生作品一:学生作品二:学生作品三:有选球的吗?为什么没有人选球呢?生:球没有平平的面,没法拼。

我就改拼圆柱了。

师:看来你在选图形的时候是经过了思考的,这点特别好。

刚才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

大家有什么收获啊?生1:拼的图形要有平平的面。

生2:这两个长方体能拼出3个不同的图形。

生3:可以前后拼、左右拼、上下拼。

你们太会学习了,能够边拼边思考。

恭喜大家,成功闯过了第一关!(二)第二关下面进入第二关——火眼金睛师:哪些形状是用4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在()里画“√”。

订正答案:同学们都认为第一个是对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为了方便数,我们把它转过来,1、2、3、4,果然是4个。

大家都认为这两个(第二个和第四个)不对,为什么呢?我们先看这个,1、2、3、4、5,它是由5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果然不是。

再看这个,1、2、3,它是由3个小正方体拼成的,也不是。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意见不同的(第三个),有的同学认为它是由3个小正方体拼成的。

探究立体图形认知教学策略,优化教案设计

探究立体图形认知教学策略,优化教案设计

立体图形是平面图像的拓展,它有更多的维度和深度,因此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空间智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立体图形的认知难度较大,掌握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指导。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立体图形认知教学策略,以优化教案设计,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立体图形认知的心理学原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三维性质。

人们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往往可以通过图形的轮廓和颜色等特征进行辨别。

而立体图形则需要考虑更加复杂的概念,如视角、阴影、明暗和透视等,这需要人们具备更高的空间感知和几何直觉能力。

针对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立体图形认知教学策略的设计。

1.让孩子意识到“形状的变换”儿童在认知时,具有先天的直觉和感知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逐渐成熟。

针对立体图形教学,我们可以让儿童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去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引导他们注意到物体的特征和形状的变换,将其转化为语言和抽象的符号化概念。

2.引导孩子感知“深度和方向”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不一样,需要注意维度和深度,而这些特征需要通过空间感知力和几何直觉力来实现。

我们可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立体图形,教导孩子注意到物体的旋转、翻转、缩放等变换方式,并感知到物体的深度和方向。

3.开发“质感和透明度”的观察能力立体图形中常涉及“质感”和“透明度”等观察能力,如观察球体的明暗角度、透明度和反射光线等。

我们可以通过儿童所喜欢的游戏和小实验等方式来培养这些观察能力,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观察,让孩子深入体验到现实物体的质感和透明度等特征。

二、立体图形认知教学策略的优化基于立体图形的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采取一下策略来优化立体图形认知教学策略,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和认知能力。

1.合理梳理知识体系立体图形作为数学和几何的重要分支,教学时应重视知识体系的梳理和理顺,保证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和连贯性,让儿童能够有条理地学习和归纳相关的知识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P32--P33,1.4.1 认识立体图形|人教课标版。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观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一个盆子,每个盆子里都放了以上的物品。

)3、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喜欢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师出示多媒体,屏幕上有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排球、皮球、三棱镜等实物)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自由说)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学生抢着说)【过程说明】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感到亲切,符合小学生爱玩玩具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1、分一分师: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

(师不停地转着,指导小组合作。

)【过程说明】渗透分类思想,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不同。

2、议一议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请小朋友们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咱们比一比,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过程说明】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倾听能力。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篇二第一课时:认识物体和立体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立体几何的教学策略

立体几何的教学策略

立体几何的教学策略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和几何形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用于立体几何教学的策略,并分析其优劣势。

一、实物展示法实物展示法是一种直观展示立体几何形状的方法。

通过使用实际的物体来展示几何图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几何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积木、拼图等工具,展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搭建这些几何形状。

这样的实物展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几何形状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然而,实物展示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一些复杂的几何形状无法通过实物展示进行呈现,因此需要其他的补充教学手段。

其次,实物展示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这对于某些教学环境来说可能不太方便。

二、计算机模拟法计算机模拟法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几何教学策略。

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者在线工具,可以对立体几何进行模拟展示和操作。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旋转、放大等操作,使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各种几何形状。

例如,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观察一个立方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计算机模拟法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几乎可以模拟任意形状的立体几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

其次,计算机模拟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一些互动的操作,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进来。

然而,计算机模拟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学校或者家庭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计算机设备,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对于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操作计算机软件可能存在困难。

三、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和情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几何方法进行解答,如如何合理设计一个容量为1000ml的立方体容器。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立体图形的认识》篇1青岛版教材培训《立体图性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设计:一、搭一搭1、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什么呢?想知道吗?快打开看看吧。

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动动你的小巧手。

用这些物体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们能拼搭出什么作品?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二、分一分1、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3、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4、小组合作,动手分三、认识名称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四、观察物体的特点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五、抽象出物体图形同学们。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实施方法教案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实施方法教案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实施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的核心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类型的立体图形的结构特征和名称;2.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展开图形来进行计算和测量的技能;3.帮助学生理解体积、表面积和重心的概念;4.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对于小学生来说,立体图形是一种新颖的概念,需要老师采用多种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

1.以观察为主在教授立体图形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立体图形的基本形状和名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立体图形:比如物品、建筑物和游戏玩具等。

通过观察这些立体图形,并设法找出它们的形状和名称,帮助学生对这些概念建立牢固的认识。

2.以展示为辅在学生对立体图形名称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应该向学生展示各种立体图形的模型,并给学生提供机会,自行操作这些模型。

由于这些模型通常是规则且比较简单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明白其结构特征和名称。

3.以实验为配合在学生对立体图形模型有了充分的认知之后,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学习。

这一部分的重点可以是与展示相同的模型或者现实中的模型,例如使用小木块来制作各种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根据模型重启建一个相同的模型,或者用不同形状的方体拼成更复杂的立体。

4.以画图为帮助在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属性时,老师可以使用手绘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一些涉及到计算面积和体积的问题。

例如,将一个立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再使用小方块计算面积和体积。

三、教案建议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下面提供教案建议,帮助老师更好地细化立体图形教学的实施方法。

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立体图形及其形状和名称;教学方法:老师可以使用幻灯片动画向学生展示基本立体图形的名称。

之后,老师可让学生围绕教室内的物品,找出具有相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以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不同几何形状的理解。

2.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展开立体图形来进行计算和测量的技能;教学方法:老师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如卡纸或其他硬纸板,给学生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图形认识”教学中的几个关注点
无锡市东林小学曹红艳
【摘要】
长、正方体的这部分内容是“体”的第一次具体认识,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与空间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重要基础。

本文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及《展开图》这两节课来谈了关于“立体图形的认识”在教学中的几个关注点:一是在过程设计时,要以把握教材为基础;二是在教法设计上,应遵循两个原则:1、注意联系实际。

2、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空间观念、操作活动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由二维的平面图形向三维的立体图形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与空间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重要基础。

下面就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及《展开图》这两节课来谈谈关于“立体图形的认识”在教学中的几个关注点。

一、在过程设计时,要以把握教材为基础。

从宏观上来说,要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特点及知识背景;从微观上来说,要认真读好教材的每句话、每幅图、每道题,清楚了解知识的五个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延伸点),理解“编写意图”。

这两节课在教材把握方面,从宏观来看,《认识》这节课,首先这是“体”的第一次具体认识,在教学时应该重点处理好由实物(图)抽象成直观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好了对特征的研究和掌握是有好处的。

史宁中教授就数学中的抽象曾说过:数学中的抽象分为两大块,一是从数量抽象成数;二是由物体抽象成图形。

当然最高层次是抽象为符号。

比较这两大过程的抽象程度或者是处理方法,史教授认为物体抽象成图形的过程应该向数量抽象成数那样处理的比较到位。

其次,“图形的认识”从课程标准的关键词来讲,“认识”和“理解”是同一类词,所谓“理解”,与“了解”相比较,除了掌握特征以外,还要知道它的由来;除了能够辨认以外,还要研究它的联系和区别。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中,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相对的棱相等呢?让学生同时摸一摸、比一比来理解这一特征。

不仅让学生知道有哪些特征,还知道了为什么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这样就很好地把握了“认识”这一关键词的内涵。

从微观上来看,《展开图》这节课,从省编教材的处理上来看,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省编教材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共安排了6个小节的内容,《展开图》被安排在了例3,它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的。

这样编写的主要目的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展开图,发展空间观念等之外,更主要作用一是巩固认识特征,使学生在第一节课认识特征不到位或还有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展开图使对特征更深刻的把握;二是为后面表面积的计算服务。

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在这两点上的认识要更深刻。

在内容设计和练习设计上
针对性要更强。

可能有些老师在把握这部分教材时会有这样的问题:教材中是先展开正方体,如果教学时先展开长方体来研究展开图可不可以?关于这方面的争议很多。

个人认为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可以特殊到一般,也可以一般到特殊。

《展开图》教材编写时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因为学生展开正方体显然比展开长方体容易,更主要对其特征的把握、巩固和提升是正方体优于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时展开长方体,那么自主探索的内容就更丰富。

所以在第一节课中是先认识长方体,然后类推认识正方体,由一般到特殊;在第二节《展开图》中先展开正方体再展开长方体,由特殊到一般。

所以教材在编写上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

如果我们教师能深刻把握教材,那么对于过程的设计、例题的设计或练习的设计会更清晰,更到位。

二、在教法设计上,应遵循两个原则。

1、注意联系实际。

就“图形与几何”领域来说,联系实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老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第二节《展开图》,老师由正方体纸盒入手,得出展开图进而开展研究。

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价值。

在今天的两节课中,教师都可以设计相关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通过对练习的整合,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还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更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在教学时,要用好教材提供的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

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上非常贴切。

我们在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最后再回归生活,形成这样一个轮回。

2、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公理化体系,而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的范畴,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建立在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

观察和操作是小学生形成几何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所以在教学中,应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教师在设计操作活动时,应特别强调活动的目的性和有序性。

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操作环节时,这一环节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教师一定要清清楚楚;操作活动应该按照怎么的步骤进行,每一步操作到什么层次,教师一定要清清楚楚。

在今天的两节课中,教师都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等活动。

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

这样的一系列操作、观察活动,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不断丰富感知,修正和完善长方体的表象,为学生自主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展开图》这一课中,教师特别强调动手操作和展开想象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首先通过把正方体、长方体的
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由于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因此得到的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不同,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既要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做到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就不去演示;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就去不干预;能让学生自己归纳的,教师就不去讲解。

二是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活动前,不但要让学生明确做些什么,怎样做,还要让学生明确想些什么,怎样想。

活动后,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及时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此外,还值得探讨的是,在合作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更重要是要给学生一个研究学习的方法。

可能后一点更上位,对学生更有益处。

此外,还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其发挥最大功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图形。

总之,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关注这样几个过程:
——关注联系实际的过程;
——关注抽象的过程;
——关注观察与操作的过程;
——关注巩固知识,发展提高的过程(练习);
——关注提高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复习)。

力求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