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国际化战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食品国际化战略分析
2016-02-02
众所周知,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
但研究什么是食品,如何定义食品,他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人们往往不会去做更深入思考。
目前国内外关于食品的定义和分类不尽相同,但又大致相近。
在国际上,英国将食品定义为:能够为身体提供营养支持的任何物质,它通常来源于植物或动物,并包含必需的营养素,如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或矿物质;它能够为生物体所摄取,并由生物体的细胞吸收,为生物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或刺激生长。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食品定义为:首先,数量上要足够,能够满足社会稳定的基本需要;其次,吃的东西得保证对人体健康无害,要有充分的营养;其三,食品的生产经营要符合生态良好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我国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定义为: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其内涵包括食用农产品、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容器中的食品)、餐饮食品、特殊食品(含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等。
综合起来,本研究所述及的“中国食品”应该考虑为华夏民族沿革发展至今的各种供人们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包括食品在养殖种植、生产加工、保管流通、餐饮食用等方面固有特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
本文提到的“中国食品国际化”应考虑为:在满足中国食品需求的基础上,大规模全方位地走向国际市场,使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食品的品质(标准、质量、特色)产生普遍认可和信赖,使中国食品得到全世界人民广泛的食用和消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国际化。
“中国食品国际化战略”是指中国为实现食品国际化的目标,从宏观上明确方向、确定任务、规划途径和提供保障的方略。
其实施主体为政府、行业和企业。
在我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时期,虽有许多对外交流交往,除汉朝以后有关粮食、茶类种子引进有零星记述外,食品方面的交流记载很少有,尤其是中国食品的对外输出更少见。
随着封建社会末期的到来,我国国门被打开,才有了国外食品开始流入我国市场的故事,例如清末民初,西方典型食品“面包”开始传入我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快速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一段时间内的粮食严重短缺,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此阶段中国食品出口几乎为零。
改革开放后,以粮食为主的食品贸易行业才逐渐成长起来。
近年来,随着国内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以每年10.4% 的速度增长,大大推动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食品出口国和第五大食品进口国。
根据不完全统计和学者保守估算:从全国水平来看,中国食品工业(含农业的一部分)生产总值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不含食品小作坊加工和部分临时、流动餐饮业等),从典型的省份情况来看,山东省作为全国的工业大省和食品大省,2014年全省GDP为6万亿,食品行业(不含农业、小作坊和部分餐饮业等)产值为1.6万亿,占比27%;2014年河南省全省GDP为3.5万亿,食品行业(不含农业)产值为1万亿,占比28.6%。
由此可见,食品行业在整体经济当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食品出口总量越多,所占
国际市场份额越大,食品出口数量占我国总出口量比例越多,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中国食品国际化的重大意义
1.中国食品国际化必然能推动我国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食品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全球化中必然起着重要作用。
食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既具备有食用属性,即人们生存必需的物品,又具备着极其独特的经济属性,即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商品。
这两种属性决定着其在社会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比重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食品经济占GDP总量的1/3之多,据学者保守估计,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食品经济占比也都在1/4的比重。
这足以说明食品经济之重。
如果我们的食品仅限于在本国消费,或者出口量相对较少,国际市场份额较低,不能广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我国经济全球化必然会落入片面化。
从实际上看,食品经济及其国际化已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领域,发达国家为全球已做出了许多成功的范例。
如美国的可口可乐,称霸全球饮料行业上百年,经久不衰;英国从中国购来红茶冠以“立顿”品牌,全球每年仅此一种就销售超过50亿美元;麦当劳、肯德基作为美国的快餐食品已成功布满全球各国市场。
每年为美国带回不菲的外汇收入。
中国食品也应作为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虽然我国目前成为世界第一大食品出口国,但是食品出口的品种还不够齐全,结构还不够合理,品种的技术含量还普遍太低,经济附加值还不高,食品出口数量所占我国产品出口的比重还不大。
要想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真正实现中国经济在全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作为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优势行业,必须要加快发展,充分发挥食品金融、投资、生产的各种有效手段,形成系列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去占领国际市场。
2.中国食品国际化必然能助推我国经济增长
中国食品实现全方位地打开国际市场,一定能大大提高我国的贸易出口量,直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随着我国食品出口量的增加,在食品产业投入上,不仅能够助推投资,而且通过产业投资的增加,带动我国就业市场,促进我国食品的研发生产,提高食品行业收入,从而也能带动我国内生性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出口产品多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以简单初加工产品和低端服务业为主体。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从观念上、政策上、行业上在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高附加值水平,有电力管控、高铁建管等拳头行业正在向国外伸展。
但从整体而言,尖端制造业以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产品相对较少。
我国食品出口也是如此,大量出口原材料,或者出口产品往往止步于简单初加工,出口茶叶而不出口茶产品,出口猪肉而不出口培根,出口蘑菇蔬菜等初等材料,而少有出口菌类蔬菜类包装食品。
如果我们通过加强我国食品种类、
营养、口感、美感等方面的研究,紧紧扣住国际市场需求,全面深入地挖掘潜力,拓展食品加工种类,增加食品的新品种开发,提高我国食品资源的附加值,全力打造有技术含量、经济价值、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食品品牌,多出名品和拳头产品,则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出口份额,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3.中国食品国际化必然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
中国食品国际化能够产生“沙丁鱼效应”,有助于盘活国内的食品资源,促进我国营养美食和食品行业发展。
在食物原材料种养方面,食品国际化必然对我国食品养殖、种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从食品标准的规范上将鞭策我们在农业生产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尤其在饲料、肥料、农药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上要做到更科学、更安全;在生产加工环节上必须更加规范,必须遵循国际食品公约包括安全公约、规格公约等,将大大促进我国食品加工的品位和质量;食品国际化能促进餐饮环节的规范化,国际市场对餐饮环节的食品要求有着严格的规范,我们在保持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将会更加自觉地去优化各个环节的安全和规范;食品国际化能促进我们食品产品有机整合,为了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必须整合我们传统食品的优势,真正形成市场竞争力;为了适应国际市场,我们必须对现有种类繁多的食品进行整理归类,对有缺陷的产品进行优化改良,对传统优势食品做好包装、保存和运输处理,使我国食品能分期、分批、分类逐步向国际市场推出,这将对我国食品创新起到推动作用;食品国际化必然对我国食品营养美食有大力推进。
虽然我国传统营养美食十分繁多,但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国际食品需求市场,我们还必须不断地在营养美食上下功夫,加大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营养食品、特色食品、风味食品的研究,使我国食品能更多地长期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中国食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食品以烹饪为主,向烹饪食品与工业化食品的并重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加强传统烹饪食品的优化与简化,使烹饪食品部分实现工业化和程序化生产,从而推动我国食品行业创新思维和技术进步。
4.中国食品国际化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食品种类、特性与文化的了解与接受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从茹毛饮血到煎炒烹炸、从果腹即安到追求营养美味,积累了丰富的食品资源,形成了数以万计的食品品种和口味,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食品分类和菜系分类,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如果说国际化对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促进是外部力量作用于内部而产生的
效果,那么让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食品种类、特性和食品文化的了解与接受,应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我国食品向外部推销的国际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向外发力。
首先,国际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我国食品的优势宣传。
只有做好有效的宣传推广才有可能使更多的人接受并消费食用。
其次,必须对我国食品种类优势、特性优势进行推销,要想实现食品国际化,应有配套的国际化推广方案和有效途
径。
食品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连同我国饮食文化一并推销,使世界各国消费者从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并热爱和接受中国食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食品40万种,常用烹饪方式36种,菜名2
万余种,仅贵州一地的辣椒,按辣味细分就有上百种。
此外,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食品还具有传承性、丰富性、人文性等独特优势,许多食品背后都有传说和故事,例如过桥米线、门钉肉饼、曹操鸡、东坡肉、翡翠白玉汤等,还有我们瑰宝级的烹饪技艺让世界各国人民最感神秘和向往,随着中国食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食品的故事、文化和饮食习惯必将为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掌握和热爱。
5.中国食品国际化必然能促进我国食品的安全治理
目前,我国已有近17.3万家获证的食品生产企业,305万家获证的餐饮企业。
据监管者多年来的经验估计,我国获证餐饮企业和无证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的比例大约为1:1。
如此众多的食品企业、复杂的现实情况,给我国的食品安
全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是影响我国食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阻碍。
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出口美国、日本、欧盟的食品受阻共计1455批次,平均每季度363批次; 2014年第三季度,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加拿大相关机构扣留、召回我国出口不合格农食类产品343批次。
从食品受阻情况来看,随着监管模式的调整、食品标准的进步,食品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只有信赖,才会食用。
中国食品国际化,需要国际消费者的信赖,不仅有对食品本身的信赖,还包括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信力和治理能力的认可。
由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不仅是关系到我国人民食用安全放心食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食品安全可否被世界各国认可和信赖的问题。
只有坚持科学的营养标准,严格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我们的食品才能被世界各国消费者所接受。
因此,我国对食品安全治理必定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从食品供应的全链条上进行彻底治理,才能确保我国符合食品国际化市场的要求。
二、中国食品国际化的优势分析
1.食用属性优势分析
品种资源丰富我国在农业上十分注重品种资源的积累和培养,形成了十分丰富完整的食用品种。
我们的祖先早在8000-9000年前,即培育出了粟(小米)、黍(黄米)和水稻等谷物,又过了约三四千年后食谱中出现了小麦。
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粮多肉少”的局面,因此也奠定了我国主副食相结合的饮食结构。
历史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丰富食物品种资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东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沿丝绸之路带回了胡豆(蚕豆)、胡葱(葱)、大蒜、胡荽(香菜、芫荽)等植物新品种;唐朝时,菠菜、榨菜、浑提葱(洋葱)等也伴随着佛教文化从南亚传到中国;宋朝时,我国的蔬菜种类已经比较齐全,黄瓜、茄子、芹菜、萝卜、白菜、冬瓜、竹笋、菌类都比较常见;至明清时期,西红柿、马铃薯、山芋、玉米、南瓜等传入中国。
从植物学分类看,我国的蔬菜有56科,229种,另有药食同源类品种101种;食用菌和藻类就有24科30余种;我国鱼
类有三千余种,其中海鱼有2100余种,淡水鱼有1000余种,加之各种肉禽蛋类,可谓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食品多味调和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东西横跨约 5200公里,南北跨越约为5500公里,涵盖了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温带大陆性、高原山地等多种气候类型,不同地域的食品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风味和结构。
中国食品不仅有品种资源繁多的优势。
在口味的丰富性上还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素有“五味调和百味香”之说,也有区域风格中“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
传统的中国食品主要以天然的调味品来调和各种口味,保证了食品味道纯正和安全可靠。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可以用来调味的调料品种已到达2000余种,更加丰富了我国食品的色香味型美。
我国的典型菜系中川菜,能将一道菜品调出百种口味。
我国各种口味大调和,可以将一道菜种调成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口味。
据烹饪专家所讲,仅我国食品中,能将辣椒与其他调料配合调成700余种不同的辣味。
而我们每道菜的口味又不尽相同,仅陈志田在2012年出版的《饮食秘笈》中就收录了6800余种大众菜品,仅烹饪技法就有4800余种。
因此当今我国的食品口味,已呈现多味交融,南北交汇,全面融合的状况,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和味觉。
营养美感和美味我国不仅食物品种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杂合,对食物的营养和美味也是十分讲究。
首先注重营养平衡和搭配,膳食营养平衡是我国饮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有荤素搭配、主副食搭配、早中晚餐品种搭配、季节时令食品搭配、各种口味搭配,各种食品菜品之间营养成分量化区分上搭配等等。
其次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研究比较精准,为食品搭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三,在色香味型上也非常讲究,用色和型的美轮美奂让人产生美感和食欲,许多品种都能以喜闻乐见的造型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冷雕艺术造型、模具形象造型、菜肴花色摆型等,都是常见的食品美感造型的手法。
第四,美味调配上更是匠心独运,美味绝伦,在注重营养和美感的同时,中国食品最具特色的是对美味的无限追求,烹饪专家曾做过不完全的测算,仅把各地特色菜肴进行分类搭配,以八大菜系为主的近20个菜系的主要代表菜进行分散搭配,按照每套四菜一汤的数量能搭配出万套以上的美味佳肴组合,这种美味组合实属世界独有。
特色食品诱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别具一格的地域特点,逐渐演化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各地的特色食品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糖耳朵,北京的全聚德烤鸭、稻香村糕点,杭州的东坡肉、西湖醋鱼,武汉的热干面、南京的盐水鸭、内蒙古的烤全羊、马奶酒,新疆的羊肉串、大盘鸡等等,都是带有浓郁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
成都的小吃千余种,每套小吃就有百余种,西安“东兴街”的特色食品就有上千种,开封“小宋城”小吃少说也有一千五百种以上。
全国各地区域特色食品比比皆是,各自独具风味特色,品种之多,口味之丰,造型之雅,色香之浓郁,尽让食客们挡不住诱惑。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能称得上小吃和特色的食品品种万种以上,款款美味诱人。
这是我国食品分化到不同区域、方位、民族、人群的良性体现,也是我国食品的魅力之所在。
历史传承性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在饮食文化的传承性上更显突出。
在历史繁衍更替的长河中,我国餐饮经过大浪淘沙,千锤百炼,传至今日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
众多驰名中外的中华饮食老字号就是最好的历史佐证。
从彤鱼氏发明烹食到伊尹的《火候论》、《五味调和论》的问世,中华饮食从实践到理论一直传承着先祖的智慧和经验,有更多的特色食品、秘方食品、秘制食品和造型食品,以其代代相传、口口相传、师徒相传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让我们世世代代享用、品味不尽、回味无穷。
各种传承食品不胜枚举,一只烤肉串源自于华夏的传承;八珍食品来自于周朝的传承;一只竹叶包裹的粽子来自于春秋战国的传承。
应该说传承最广泛、最连续不断的食品要数历代的御膳,它是传承种类最全、烹制方法最讲究的食品,这类食品已广泛流传到民间,普遍为大众所喜爱。
还有许多家传、祖传、秘传的饮食,有的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如北京的六必居,就是由明朝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一个典型。
效用价值独特效用价值独特是我国食品的又一瑰宝级亮点,也是中华饮食为世界餐饮文明做出的最具特色的贡献。
一是食物调节健康,我国人民的长期实践和智慧积累,不仅充分利用了食物营养功能,发掘了食物的感官感受功能,而且开发使用了许多食物品种对人体健康的调节功能,如梨生津清肺、枣调心腑养脾胃、芹菜清肠利便、萝卜化气等等。
二是药食同源的物种已为人们广泛认可和使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
“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历经数千年,经过反复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截止到2015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认可和发布的药食同源的食品种类已达101种。
药食同源已成为中华饮食的鲜明特色,该类食品与养生保健、治病祛症有机结合,在过去、现在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来也一定会在人类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它独有的功效。
2.经济属性优势分析
品种门类繁多,市场可选择性优势较强中国食品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食品40万余种,而美国食物的主要结构是一二三四制,一是牛肉,二是鸡、鱼,三是猪、羊、虾,四是面包、马铃薯、玉米、蔬菜,常用食品只不过百余种(套)。
素有西餐之母美称的意大利是有记载的世界第二大餐饮发源国,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迄今已有3700多年历史,可是意大利饮食只有三大派系:法派、美派、本土派,其品种与套餐不过200余种。
号称最推崇美食的法国仅有三大派系(古典派、家常派、新法派)和四种风味特色(布根地、阿尔萨斯、诺曼底和普罗旺斯菜),总品种套餐不过300余种。
世界许多国家的食品餐饮品种都非常单调,有专家粗略估计,全球各国食品菜肴种类之和达不到中国的一半数量。
由此可见,中国食品种类之多、体量之大,为国内外的消费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选择,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日益增长和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这是中国食品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的绝对优势所在。
生产劳动力成本低,物美价廉的优势突出中国食品在物美上的优势已具备了基础,品种工艺、传承特色、视觉香气、口味、营养效用等都是不言而喻的,国际市场在人们追求物美的同时,一定会在价值付出上追求最少,这也是人类在经济市场中体现出的本性。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世界范围内来看,生产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得成本更为低廉的人力资源,能用同样甚至更少的资本投入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
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的最新报告《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显示,据专家预计,自2013年至2020年,中国全年的年收入平均增速将维持在12%左右,尽管如此,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制造业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例如,到2019年,中国每小时劳动力成本将仅会达到巴西的35.2%,墨西哥的55.2%,土耳其的75%。
较低的生产力成本无疑为中国食品国际化提供了先天的竞争优势。
世界华人数量大,潜在消费需求优势明显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的生活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如语言、行动爱好、思维倾向、起居方式、餐饮风味习惯等。
中国人具有其固有的生存习惯,尤其表现在饮食习惯上十分鲜明,很多人离开故土几十年也一直是乡音不改,习俗不变,尤其爱吃家乡的那种口味一辈子也不会改变,有的人移民世界各国,都一定会带着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口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广泛,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华人工作和生活,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永久居民或者移民。
有早期移民的华人身在异国他乡,人老几代都过去了,仍然保留着华人的生活饮食习惯,这就是当今华人食品和餐饮遍及世界各地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另一部分的潜在消费者是,在海外华人华侨长年累月的影响下,其生活环境中的外国人们受到带动和同化,尝试并接受中国食品,无形中逐渐为中国食品国际化开拓了市场。
随着世界各国旅游和商业交往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增多,人们对中国食品的品味和感知,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对中国餐饮食品的优势有了认同和接受,这也是中国食品潜在的巨大市场。
3.食品文化优势分析
传承食品的文化优势中国有许多传承千年的食品在当今仍然十分受欢迎,甚至影响海外饮食,例如面条,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且逐个朝代又都对此有发扬光大。
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仅面条的做法至少500种以上。
我国的传承食品往往都有故事、有来历,与孝悌、仁爱、善良、智慧等中华民族优良品质密切相关。
例如红遍大江南北的云南过桥米线讲的是夫妻之间互敬互爱的故事;无为熏鸭背后有明太祖朱元璋幼年的趣事;冰糖的来历讲述了一个普通农家女的智慧等等。
在餐饮食品方面,一向注重饮食文化的中国人创造了各地美食代表并传承百年,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张一元”茶叶,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杭州的“知味观”狮子头,苏州的“松鹤楼”松鼠鱼等中华老字号食品都驰名海内外。
除国家公布的老字号外,各地都有自己的老字号,每个老字号都有其特殊的故事,讲起来个个精彩动听。
由此可见,中国食品的历史文化传承性之强,在时间的洪流下历久弥坚,代代传颂。
或优美或感人或幽默或悲切的故事,给中国食品披上了引人注目的外衣,注入了永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