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用)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共4课时)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2 学习写作自传。
【教学重点】1 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 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 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课时安排】:4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大意,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阅读全文二检查基础知识导入。
1 、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上口强h à n( ) ku í le ǐ()ō u ()斗x ī()落竹篙()鳜()鱼缝罅()擘()画zh ē nzhu ó()()誊()录y ō ng ()肿2 、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⑵中篇小说()⑶长篇小说()⑷论文集()3 、填空题。
自传,是()的文章。
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法和()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法来写成的。
【答案】1 、琅琅(l á ng )上口强悍傀儡殴斗奚落竹篙(g ā o )鳜(gu ì)鱼缝罅(xi à)擘(b ò)画斟酌誊(t é ng )录臃肿2 、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
3 、字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顺叙法和倒叙法顺叙法三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板书:1~2 节:上学、逃学3 节:从军4 节:入报馆四阅读课文,课堂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分解问题:1 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分别指什么?——“小书”指课本;“大书”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讲课_“沈从文_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2、人格:外圆内方,坚韧洒脱 “水之子”:
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他在温 柔平静中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粘合住最卑微的人生,又能幻化 出多彩的云霞。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⑷在逆境中收获的这些对他以后的人生和成就有 影响吗? ①教会他勇敢乐观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②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回眸沈从文
沈 从 文
·
1、作品:质朴清新,乡土风情
《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 等6部中长篇小说。 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新文学运动以 来“最好的作家”之一。
一个转机
疾病的煎熬 同学淹死的惊骇
沈 从 文
·
⑵作者是如何面对这些“逆境”的,通过关键 语句品味分析,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 的思考。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⑶沈从文从生活的逆境中收获了什么?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①乐观、勇敢、坚强、执着、大度、积极进取、热爱 生活、永不满足…… ②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激发了求知欲、学会了独 立思考;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 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
沈 从 文
·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沈从文
沈从文
沈 从 文
·
现代作家 历史学家
逆 境 也 是 生 活 的 恩 赐
北大教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探寻沈从文独特的人生轨迹
沈 从 文
·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2、学习写作自传。
【教学重、难点】1、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预习案】【知识链接】1、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里斯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第二课时)教案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2、了解本文“文学性传记”的特点,感悟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重点]1、怎样略读;2、提炼传主事迹,丰富自己的作文论据;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人物小传的写作:导言:这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已经学习了传记的各种形式,所以,这一课,我们在前面学习课文范文的基础上,来学习写作人物传记。
由于是初学,所以我们只写一写人物小传。
这种文体,实用性非常强。
将来我们就业时所要写的简历,实际上就要用到小传的写作方法。
因此,希望同学们认真练习,掌握要领。
文体与技巧指导:小传是传记的一种,既然是传记就要注意史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
要做到这两者的统一,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对材料的选择。
传记不同于史料,不是纯客观的生平记录,无论写得详还是简,都要围绕主题来写。
为此,除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外,还要认真地选择与组织材料。
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
不能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堆,没有一条线索贯穿,更不能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
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至重要细节。
一个重要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值,更不要说重要情节了。
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漏记录下来。
恰恰相反,要有重点、有详略,要选取那些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
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托尔斯泰》就是范例)。
这些渲染必须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教师用书:第7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Word版含答案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求学于自然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5岁当兵,5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养了沈从文的性情。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二)城里的乡下人沈从文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这类小说讽刺性强;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
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三)湘西系列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他以创作的小说、散文、文论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形成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四)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课教案_16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写自传。
5、培养学生提取论据的能力,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教学方法】361教学法教师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对于逃学、打架斗殴的学生,你会怎么评价?你能想象他以后的人生会有怎361教学模式样的轨迹吗?今天,我们就走近一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逃学、打架斗殴的学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二、解题 (一)文体知识:1、文学性传记: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传记文学。
2、自传,是( 自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 )的文章。
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顺叙)法和(倒叙)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顺叙 )法来写成的。
(二)传主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现代作家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北大教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1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2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3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4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
三、整体感知(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2.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理解其对逆境的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传记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沈从文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的理解。
2. 对逆境的态度的探讨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章:沈从文的生平背景1.1 介绍沈从文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
1.2 介绍沈从文的学习经历和文学创作起始。
1.3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沈从文的文学成就2.1 介绍沈从文的主要文学作品和特点。
2.2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沈从文的文学才华。
第三章: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3.1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作品中对逆境的描绘和表达。
3.2 分析沈从文对待逆境的态度和思想。
3.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逆境对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章:沈从文的影响和启示4.1 分析沈从文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4.2 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启示。
4.3 总结沈从文的作品和人生经验对学生的启示。
第五章:综合活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沈从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逆境的态度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沈从文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启示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内容,筛选出作者生活中的艰辛事2、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体味“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内涵,及对我们生活的启迪[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在学习《边城》时,无不被沈从文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所倾倒。
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从边远底层的农村,一步步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他早年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始终滋养着他的灵魂,转化为后来观察与批判都市文明弊病的一种角度,成为他生生不息创作源泉。
这节课,我们就从他的自传中来了解他艰难曲折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同时,同学们还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它告诉我们: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
二、走近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三、了解背景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
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
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
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
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激发了求知欲,学会独立思 考;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体验了生活的本真和快乐; 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
教会他勇敢乐观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为他以后的仰取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顺境和逆境哪一个更利于人的成长?
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 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滋润 着我们的生命,丰富的阅历是一笔财富, 所以,请不要怕经历逆境,经历越多, 也许收获得越多。
作业布置
1. 把文中富有启示的,震撼心灵的语句 摘抄在笔记本上。
2. 阅读沈从文的《生之记 录》。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文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学习目标
01 整体把握选文内容,了解沈从文所经 历的逆境。
02 通过略读文本,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 体会作者从逆境中获得的恩赐。
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辩证 03 地看待人生中的逆境。
预习检测
预习检测
合作探究
作者从逆境中获得哪些恩赐,成就了自己极富 传奇色彩的一生?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上课用42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上课用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2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梳理选文脉络,结合现代媒体信息,探究传主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目标:感悟主旨,了解逆境对传主的意义,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从传主的自我描述和现代媒体信息比较中把握逆境对人生的意义,获得生活正能量;难点是品味细节,感悟传主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与学生共同回忆《边城》(小说、电影)引入新课,并了解学生课外信息处理能力。
二、了解传主(展示视频片段)(投影)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三、研读课文1、梳理文脉(讨论后投影)童年——学习生活第一节: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第二节:我上许多课自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青年——从军历程第三节:保靖第四节:一个转机2、概括内容让学生从文本有关细节的关键词语中概括传主的经历和环境特点,探讨传主及周围人的个性品质(结合填表)。
(投影)3、重点研读(1)朗读135页第二、三段,研讨文字的深意。
(投影)(2)找出一些评述性语段,品味传主的人生态度。
4、理解题意(投影)逆境 恩赐学习生活:艰辛困苦 传主 “乡下人”教授从军历程:坎坷动荡 品质 “湘西”世界 四、启迪人生让学生讨论课文读后的人生感悟(学生结合展示收集的媒体信息)。
归纳:1、课题是传主的名言。
它告诉我们: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义。
2、热爱读“大书”。
传主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
他从这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取法原始甚至野性的活力,汲取生活营养,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行。
五、拓展延伸提问:我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意义是什么?1、关于传记:我国传记文学有悠久的历史。
司马迁首创“纪传体”之后,人物传记几乎成为古代史传的主要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年表
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 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 学生张兆和。 1930年去武汉大学任教。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文学院 讲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 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 刊》。同年,创作《边城》。
他不是一个用功的 孩子,按照我们现在的 观念就是一个野孩子。 他常常逃学,利用逃学 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增 长了好多自然方面的如 动物、植物等等的知识。 另外就是接触了社会百 态。
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 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 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 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 屈的人格。
另一类则是描写都市人生的作 品,如 《八骏图》《都市一妇人》 《绅士的太太》等,通过都市生活 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 丧失。这些都市人生,整体上与他 的乡村世界相对立。这是一个人性 失落的天地,是都市上流社会沉沦 的图景。作者以“乡下人”的眼光 去看都市人生的荒谬。
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 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 选择了“沉默”,而且一直沉默到死。
49年之前他献给世界的是 文学的人性美,49年之后他献 予的则是作家的沉默美。沉默, 使他从未糟蹋过自己的良心和作 品。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 深深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 故垒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们 所发现。
沈从文年表
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 学名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 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 因初恋受骗而出走。 1922年任靖国联军第一军统领官陈渠 珍书记。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 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 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 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 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 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 去”,到了二十岁,他决意 去北京闯闯……。从此离开 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 写作生涯。
初来北京的沈从文,考取 大学的希望落空,就刻苦读书 并热心进行文学创作,经济上 却陷入困窘的地步,过了两年 冻馁艰辛的生活。有两次差点 去当兵,轮到他填志愿按手印 时,一个声音又在耳畔响起: “既然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 信仰失去!”1924年冬,沈从 文怀着一线希望,写信向几位 作家倾诉处境。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 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 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张 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 和、妹妹张充和都是聪明 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 号称“张门四枝花”。按 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 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 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 撞南墙的倔强劲。“
“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 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 发而不可收拾”(梁实秋《回 忆沈从文》),既然口才不济, 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拿出自 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书信 攻势。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 家书中以自炫的笔调写道: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 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 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 年龄的人。”
从文笃定了想法,便在信 封上写好收信人的姓名:郁达 夫。过了两天,柴扉上真有人 轻叩了三下,又重叩了两下, 沈从文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位 身着灰布衣衫书生,凉凉的镜 片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他就 是救星郁达夫了。看看屋子破 庙样的寒伧相,再看看沈从文 冻馁交加的样子,郁达夫立刻 就明白了这年轻人眼下已沦落 到何种困境。
北平刚解放时,沈从文和林徽 因有过几天的朝夕相处。那时, 自由主义文人失去了政治势力, 北大一部分进步学生发起了对沈 从文的激烈批判,在大楼挂出 “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 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巨幅标语, 此前左翼权威作家郭沫若判定沈 从文是反动、下流的“粉红色作 家”。
沈从文感到自己倒了穷途末路, 他开始足不出户,关在房间里胡 思乱想。来自生命深处的忧患与 恐惧正在逐步加深,灵魂陷入茫 茫迷雾之中,理智开始迷乱,神 经在高度高度紧张自惊自吓下, 终于呈现出病态特征。痛苦变得 愈来愈难以忍受,他急于找到一 种解脱痛苦的方法,一天他情不 自禁地抓起桌上的的水果刀……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沈从文的创作追求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 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 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 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 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 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 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 如其分的说明。
到了1988年,他的条件已完 全成熟,据说,瑞典文学院已初 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 可惜,他却在这一年的5月10 日去世。按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 死者是不可以作为获奖者的。就 这样,阴错阳差,中国失去了一 个机会。
沈从文平时很和气,总是微笑着,很 温和。但是一遇到他不肯做的事情,你就 是拿着枪对着他,他也不会去做。 实际上沈从文这一生就是一直在追求 人性的一生。追求一种美好的素朴的一种 人性。在他小的时候, 不肯读书,一种儿童的 天性要尽量让它张扬让 它发挥。那时候读私塾, 后来是新式小学。
沈从文年表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 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 文系教授。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 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 获救。 病愈后被安排到中央革命大学学 习。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 文物研究员。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 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 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 去世。
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战 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 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作 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 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 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 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 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 人生。
沈从文的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 为两类:
一类写的是乡村世界(湘西生活), 代表作品有《月下小景》《三三》《萧 萧》《贵生》《龙朱》《柏子》《边城》 《长河》 等,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描 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 人性美。
沈从文感叹“乡下人”的义利 观不为外部世界所理解,另一方面, 又为“乡下人”主观精神的蒙昧而 忧虑 。在“乡下人”自在生命形 式的探索上,凝聚了作者对自己所 属民族长处与弱点的反省。
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
简 介
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 究家。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 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 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 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 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 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 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 笔名进行创作。
自1924年12月发表处女 作《一封未曾邮出的信》 后,1925~1927年,沈从文 的作品频繁地见于《晨报 副刊》《现代评论》。 徐志摩无愧为琢璞者,他 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 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 说,并为之四处延誉,称 赞他的作品“不是写成的, 是想成的。”
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 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 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 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 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 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 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 公学的国文教师。
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 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 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 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 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 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正如 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沈从文 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 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 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
政治上不同任何人结盟,一 种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 支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 1948年,沈从文游离于国共两 党政治之外的的 “中间路线”, 超越具象的战争观照、自由主 义的文艺追求,开始受到左翼 文艺阵营的评判与清算。
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 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 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 事员,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 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 的悲欢 。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 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
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 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 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 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 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 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 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
在附近的馆子里,郁达夫点了 一份葱爆肉丁,还点了好几个荤 菜,沈从文狼吞虎咽。这顿饭, 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钞付账,还找 回三元多,他都推给了沈从文, 又解下脖子上的围巾,送给这位 酷爱文学,以至于拼命的小兄弟。 两人含着泪依依告别。昔年漂母 一饭救了韩信,此日(郁)达夫 一饭也救了(沈)从文,那可真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极其苍 凉而又温暖的风景。
沈从文年表
沈从文的人生足迹
凤凰(辰州--怀化--常德--保靖)——北 平——上海——武汉——青岛——北平— —昆明——北平——湖北(咸宁—双溪-丹江)——北京——美国——北京——凤 凰 沈从文的身份变化 士兵——文学青年——作家——大学教 授——文物研究专家
人生 经历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 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 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 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 军事学校,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பைடு நூலகம்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 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 陵),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 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在军队中,他得以 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 文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