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艾尔芭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篇分为三部分:人类研究与科学(社会研究);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理论和研究之间的关系);社会研究的伦理与政治。

知识的基础是约定俗成,在某个社会中成长的过程,就是接受周围人所“知道”的事物的过程。由于我们不可能只通过个人的经验或发现而知道所有的事物,因此必须相信别人。在这样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中包括两个部分:传统和“专家”。

除了约定俗成,人闪也能直接从经验了解事物——即通过观察来了解事物。

但是,当约定俗成与个人经验产生矛盾时,谁才是真实的?

艾尔·巴比给出的答案是:科学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答案,科学既可以切入约定俗成的真实,也可以进入经验的真实。

大体而言,一个论点必须有逻辑和实证两方面的支持,既要言之成理,又要符合人们对世界的观察。

在寻求真实的过程中,科学家发展出一套透过亲身经验来发现真实的方法——研究的方法:认识论(知识的科学)、方法论(认识论的一支,寻找解答的科学)。而在未亲身经验时,科学家在特定的标准下接受约定俗成的真实。

研究中的错误及其对策:

1.不确切的观察随意而漫不经心的观察——借助简单或复杂的测量手段提高观察的准确度。

2.过度概化:在探讨周围事物的模式时,将一些类似的事件当作某种普遍模式的证据,即在有限观察基础上作了过度概括——足够的样本观察或是重复同一研究可以避免这一问题。3.选择性观察:过度概化的危险之一,取得对某特别形态的一般性理解后,只注意到符合该形态的事物或现象,而忽视其他——在研究设计时事先设定观察事项,并以此作为推论的基础,或者在观察时寻找“异常案例”。

4.非逻辑推理:用不合逻辑的方式来解释“通则与例外”的冲突——运用逻辑体系避免这种错误。

1.前现代观点:眼见为实。

2.现代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异的存在是正当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罢了。

3.后现代观点:没有客观的真实,真实是主观的,所有的“真实”都是来自于自我观点中的想象。

科学的两大支柱——逻辑和观察

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理论(科学的逻辑层面)、资料收集(观察的层面)、资料分析(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寻找可能的模式)

1、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处理的是是什么,而不是应该如何。科学理论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除非有一套判别标准,否则就不能决定资本主义比其他社会形态好还是坏。这里,在做出判断时,首先是要有一套大家都认同的标准,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获得结论,不过,由此得到的结论只适用于这种测量方法的范围,而不能做一般性的推论。即,结论只在事先设下的测量标准范围内才有效。然而,在涉及价值判断时,人们很难获得一致的测量标准。

因此,社会科学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事件本身和事件的成因。只有在人们同意比较好坏的标准后,社会科学才能告诉我们事件应该如何。然而,这种共同的达成几乎不可能,而且,即使想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也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2、社会科学描述和理解社会现实时的基础性概念

1.社会规律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科学理论的终极目的在于寻求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社会事物的高度规律性产生于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大量的正式社会规范造就了高度的规律性(如交通规则),这些正式规定规范了社会行为,使其规律化,除此以外,还有部分社会规范在无形中让社会行为产生规律性。

对于社会规律性,有三个论点值得探讨:

(1)微不足道:表现上不言自明的事情。

(2)例外:不符合规律的事件

(3)人为干扰:人为颠覆规律

2.总体而非个体

社会学家研究的主要是社会模式而非个体行为。社会科学家对个体的研究主要在于以个体为中介元素,从而研究集体规律。

3.变量语言

社会研究是对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理论以变量语言写成。

变量与属性:变量是很多属性的逻辑组合。如,性别是变量,男性和女性则是该变量的两个属性。变量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描述和解释的核心。

变量与变量之间:理论用来描述(可以逻辑地预期的)变量间的关系。这种预期常常包含因果联系——自变量(因)、因变量(果)

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

个案式: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例:自己选择这个大学的所有原因。

通则式: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例:问问这个班级的所有同学选择这个大学的关键因素。

2、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个别出发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图1—科学轮

3、定量与定性资料

定量:很多变量都不是天生数据化的或宣的,有时候,将其转化成数字形式比较有用。

优点:定量化常常使我们的观察更加明确,也比较容易将资料集合或得出结论,而且为统计分析,从简单的平均到复杂的公式以及数学模型提供了可能性。

缺点:定量数据附带了数字本身的不足,其中包括意义丰富性的潜在损失。

定性:数据的意义比定量数据更为丰富,但也附带了纯粹口头描述上的不足。

定性研究比较倾向与个案式解释模式结合,而定量研究比较容易达到通则式的解释,但这样的关系并不绝对。

4、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

自愿参与

对研究对象无害

理论试图提供逻辑解释,在研究中,理论有三个功能:

1、预防我们的侥幸心理

2、解释观察到的模式且指出更多的可能性

3、建立研究的形式和方向,指出实证观察可能有所发现的方向。

理论寻求解释,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范式本身并不解释任何事情,但它们是产生理论的逻辑架构。

范式: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它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式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看问题的角度。)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范式的概念,库恩指出“这些著作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在于它们共同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我此后使称之为‘范式’[1]”可以说,范式的形成产生了两种影响,一是形成了科学共同体,二是将科学家从最基础的问题中解放,以研究更深的知识。库恩在书中提出的范式主要是针对自然科学,这些范式的变迁有着明确的线索,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代表了从错误观念到正确观念的转变,如:日心说对地心说的取代。

社会科学家已经发展了一些解释社会科学的范式,与自然科学的范式不同,社会科学的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很少被完全抛弃。在社会科学中,范式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观察的方式,它们只有用处上的大小之分。

几种社会科学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