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中镇》读后感
读《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有感“米德尔敦”翻译过来就是“中镇”,所以后面用“中镇”代替。
“中镇”是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美丽小镇,因林德夫妇1924年在此进行社区研究而闻名遐迩。
1924年,美国有一对姓林德的学者夫妇来到印第安纳州的米德尔镇,对这个典型的社区进行社会学研究。
五年后,他俩联名发表了研究报告,那就是被人誉为社区研究“金字塔”的《中镇》一书。
从林德夫妇最初确定的研究目标看,他们只是感兴趣于米德尔镇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
但这对夫妇很快发现,人们的宗教活动是写社区中其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他们不得不拓展自己的视野,把人们进行的全部社会活动分为获取生活资源、操持家庭、教育子女、利用宗暇、宗教活动和社区活动等六个行为系列,并将这些行为系列置于时间的整体联系上去把握和理解这一发展变化的社区。
一、选择中镇的目的中镇是林德夫妇选择来进行持续社区研究的一个工业小镇,这种选择主要基于两种考虑:其一,这个城市作为“当代美国生活具有尽可能的代表性”;其二,对于研究总体活的情景,有着充分的影响且在实践上是同质性的。
从分工角度看,1924年的中镇人在利益和社团中已经有长足的分化,正如林德夫妇称这个城镇存在显着不同的“世界”。
中镇人从上至下依次可划分为如下阶级:浮生的上层制造商、银行家、公司主管和少数律师阶级;更小的制造商、商人、专业人员和某些更大商号的高薪雇员;工薪和专业人员、小零售商人和企业家、职员、牧师、销售人员、市民公仆;工头和高技术工人与手艺人;最大的群体——由半技能或无技能劳动者组成的工人阶级;以及最低的阶级——“贫穷的白人”和在经济与社会阶梯上非正规雇佣的人们。
从主观认同上说,前三个阶级界定自己为商业阶级,后三个阶级界定自己为工人阶级。
林德夫妇对的中镇研究,在学术上开启了社区研究的先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来中镇进行跟踪研究,成就了一门“莫西学”;同时,它还使莫西成为美国第一社区,对美国与社区发展有关的社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文学中民族精神与特征研究_英美文学
美国文学中民族精神与特征研究_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引言我们从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族精神与特征一直存在的,并且美国民族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加强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到美国人民的意识中。
虽然美国从建国开始只有短短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其文学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坛凸显出来,并对美国文学体系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美国多元化认同的背景下,一些美国作家在作品中继续发挥了民族精神与特性。
本文对美国文学中的民族精神与特征深入研究,对美国文学中的国家形象与个人本位主义观念进行了剖析。
一美国民族精神的构建受到多元化与民族意识的影响,美国小说中的民族精神与人们的精神需求是相关的。
美国的历史并不长,并且是一个移民国家。
当人们背井离乡来到美国,就已失去了传统的依靠的力量与原来的身份地位。
为了能够在这个陌生的国家站稳脚跟,实现发展与生存,他们除了要靠自己外,还要在同种族寻找可以依靠的精神支柱。
所以来到美国的人群总是想去和自己民族同胞进行交流,生活在属于自己民族地区的居住地,之后就会设立一些杂志与报刊,发表一些文学作品,拥有属于自己的读者。
关于美国民族特征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后期,二战胜利之后的美国学者将美国民族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
S·亨廷曾指出,“美国信念在如今得到了美国大多数人的认同,这种精神强调了新的伦理道德,主张人们自由与平等,并且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美国《独立宣言》中的美国精神。
这种精神是美国人民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千万人追求美国梦的不竭动力,并且以这个为核心的美利坚民族的主体特征在各时期的美国文学中都有所体现。
因为在当代美国文学创作中一直呈现出美国精神与民族特征的趋势,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充满了关于民族叙事的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对美国文学中的民族精神进行深入研究。
二美国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在美国最初建国的时期,有许多受到良好教育的美国人觉得应当用诗歌来作为表现出民族精神的载体,所以当时有许多歌颂民主自由与独立的诗歌被收集起来出版,但是这些枯燥单一的诗歌并不被当时的美国人民欣赏。
杨金才老师_美国文学研究的选题、视角与学术论文写作
1. 美国文学研究的属性与基本范式 2. 美国文学研究的总体要求 3. 研究的路径 4. 恰当的选题 5. 研究视角
2019/12/3
杨金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
美国文学研究的属性与基本范式
属性:
– 一种学术研究,要有一定学术价值 – 有一定学术专长人从事的研究 – 传达思想,体现学术积淀和人文品格 – 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往往具有较好的学术含量和宽广的理论视野,
2019/12/3
杨金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8
修改
冷处理 充实 请人看,提意见,交流 修正观点
2019/12/3
杨金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9
完善体例
注意学术规范 体例要求 文字校对
2019/12/3
杨金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0
研究视角(一)
文化视角
– Ideological/institutional
2019/12/3
杨金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5
结语
学术论文的重点是提出 问题,并解决问题。读 者关心的是论文中提出 的问题是否是一个问题? 前人如何解释,取得有 哪些成就?论文依据的 资料有何新意?论证方 法是否得体?论证过程 是否严密?文本研究是 否到位?有无新颖之处? 不能杜撰。
2019/12/3
序和疯狂的物质主义看作是现代一切疑难杂症的主要根源。他创造的“畸 人”往往因为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制度而表现出心灵扭曲或价值沦丧,多少 体现出对过去的留恋,怀旧感显著。 辛克莱•刘易斯用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资本主义转型社会时期的“乡村 病毒”和俗气的美国中产阶级商人。其笔下表面的“欢乐、热情和智慧” 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不安和空虚。 多斯•帕索斯则通过地铁这一现代资本主义大都市的重要交通工具来影射市 井百姓的孤独感和异化感。他更多地从改造个人出发,站在个人的神圣与 完整上抗议资本主义制度。 菲茨杰拉尔德又通过大人物盖茨比的失落表现盛极而衰的资本主义。 作为写实主义作家,斯坦贝克对美国资本主义由盛而衰作出了与众不同的 反思。他直接把目光投向了为资本主义创造财富的产业工人,真正的无产 者,进而将读者的目光直接引向“工人们的身体”——劳作而致残的身体。 他艺术地再现了美国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产业工人,并将其遭受的肉体和 精神上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身体残疾(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因资 本主义机制而致残)的描写,足以让人受到震撼,并对残酷的社会制度产 生顿悟。
麦当劳的快餐文化隐喻美国当代文化价值观透析
麦当劳的快餐文化隐喻:美国当代文化价值观透析作者:李天紫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2年第01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饮食业快餐在美国大受欢迎,被人们称为美国食品( American food)。
快餐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也因此成为“快餐社会”(fast food society)和“快餐之国”(Fast Food Nation),美国的快餐文化反映和隐喻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本文选取麦当劳作为快餐文化中的典型形象,探讨当代美国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趋向。
一、文化隐喻的概念与意义文化隐喻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教授Martin Gannon 首创的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灵感来源于人类文化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
文化隐喻指全体社会成员在情感上或认知上一致认同的文化现象、活动或习俗,如意大利歌剧,美国橄榄球比赛、法国葡萄酒等,用以象征或表达一个民族共享的价值观。
Gannon (2004)指出,每一种文化中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成为塑造文化观念或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反映价值观的灵魂,文化研究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把位于背景的共享价值移到前景,对这种充满趣味、又充满问题的文化特性进行研究。
虽然民族特征鲜明的现象、活动和习俗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共享的价值观,但这些东西却往往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文化隐喻作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者,是理解文化的理想思维模式。
文化隐喻强调以母语般的直觉和经验借助隐喻思维、以“位学”方法透过现象研究潜在的价值观。
具体方法是首先辨认文化隐喻,找出特定社会中具有典型性的现象、活动或传统习俗,以几个恰当的特征来描述隐喻所折射的思维和价值倾向;第二步是接受母语社会成员或长期生活于此种文化环境中的居民的检验和审核,以便所描述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获得本民族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可。
文化隐喻旨在透过现象、活动或习俗明晰一种文化中被全体或多数成员看重和认同的价值观,它的作用就像一幅“地图”或一本“指南”一样,帮助外国人快速理解社会成员认为“最重要的东西”(Gannon 2001:3)。
美国文化
融合,包容(各国文化融合)随意,直率创造力,想象力追求自由,平等,公正(选举文化),效率(饮食文化(快餐),汽车文化)冒险精神(西部文化),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文化),合作精神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
同时,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
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
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
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
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
从宗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
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种族、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
一言以蔽之,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习俗和仪。
譬如,犹太人可以庆祝他们的宗教节日,而基督教徒则能够他们的圣诞节和复活节。
再譬如,美国华人可以在唐人街用华语生活和工作;同样的道理,越南移民能够在他们的“小西贡”按越南的方式经营业务,从事各种活动。
美国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国是个移民国这个因素以外,还与美国人的频繁迁徙有关。
众所周知,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开发史。
那时,美国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机遇,就往那里移居。
频繁的迁移和不断地更换居处使人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
此外,经常迁移还能够帮助人们扩大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理解的,并逐渐形成多样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观念美国汽车文化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
在汽车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汽车衍生的各种事物已经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汽车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美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消费方式对比研究
当代美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消费方式对比研究作者:左怡静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1期摘要:在全球技术媒介和消费文化的语境下,青年亚文化已发生很大变化,与主流文化已构成对峙的局面,之间有冲突、有融合,显然己经升格至文化的层面,成为文化价值冲突的焦点,成为不能忽视的研究课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当代美国社会后亚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流行文化生活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亚文化流行文化生活方式美国青少年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1-0-01一、美国亚文化研究概况美国青年从“80后”到“90后”的当代生活方式在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国青年被认为是亚文化的典型群体,他们具有代表世界上大多数年轻人的一些特征;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值得在论文中讨论。
伯明翰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以研究英国和美国的亚文化而闻名。
在J. Milton Yinger看来,亚文化的定义是指某些群体所表现出的文化变体。
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被称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第一阶段。
美国学者Thorstein Bunde Veblen在他的著作《休闲阶层理论》中无情地批判了美国社会追求奢侈的统治集团。
Veblen将视角转向“炫耀性消费”,认为这种炫耀性消费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商业特征所决定的。
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流行文化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皮特林·索罗金和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理论。
这一时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以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大众文化。
第二阶段研究流行文化过程中,发现了流行文化的负面因素,只看到它与统治集团的权力的关系,只看到异化的理性方面,没有考虑积极的一面以及主动创建大规模的流行文化。
严格地说,索罗金的方法还没有走出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模式。
与第二阶段的研究相比,第二阶段的研究过于悲观,第三阶段的研究使流行文化领域的方法论更加丰富。
米德尔敦~
3
4
第四部分 利用闲暇 第十七章 传统的消闲方式 第十八章 消闲方式的创新 第十九章 休闲娱乐组织
1
谋生手段
谋生手段划分:生产阶级和经营阶级
谋 生 手 段
谋生养家的主体分析:年龄性别、 种族 不同阶级谋生职业以及人们对于职业选择 不同阶级谋生工作的区别:工作时间、稳定性、 失业问题等 谋生原因分析:成就满足感、金钱、娱乐等
5
参加社区活动
实行民主的选举制度、人们属于哪个政党主要看家庭、 社区中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政党演说 人们的健康由专门训练的医生照料、医疗技术的提高带 来利益上的冲突、婴儿死亡率降低、 申请救济的原因:疾病、失业 非个人性的救济事业发 展迅速、经营阶级妇女的义务团体出现、救济事业向行 政福利机构过渡 报纸印刷不断增加、报刊为业主带来经济效益 米德尔敦划分为众多小群体,然而阶级划分不明显、组 织活动出现多样性
2、资料整理。 无论在哪儿,只要需要,研究者们都使用普查数据、城市和乡村的记录、法庭文件、 学校记录、每两年一度的州情报告和年鉴,等等。 研究者仔细阅读了两家最重要的日报在1890年和1891年发行的全部报纸,并常常,还 以风行一时的民主党日报和一种劳工报为补充。 研究者既参阅不同组织早期的各种记录文件,也烦看现在的,大多数情况下,还同时 翻阅所选择时间段内的记录文件。这些组织包括:教育委员会、两个主要教堂的传教 会、牧师联合会、联合俱乐部、妇女俱乐部、图书馆委员会、慈善协会等等。包括19 世纪和今天小学和中学全部资料的学校的考题,两者可以进行细致地对比。 有两份经常使用的记述非常详尽的日记,一份是一位信奉新教的富商的,另外一份是 一位信仰天主教年轻面包师的。 另外,还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其他资料,如本州、本县和本市的历史、城市的电话薄、 地图、“畅销书”、商会的出版物、中学的年刊以及健康等方面的调查。
古希腊罗马与当代美国文化比较
古希腊罗马与当代美国文化比较地理科学张仁超06338046当初选修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主要源于自己对古希腊哲学家的崇敬以及对人类真理探寻的渴望。
在两千多年以前,有一个伟大的城邦,他的国民有着超越任何古老文明的深邃的思想,他的领袖有着胸怀世界的气魄和无私的情怀,他的战士有着除了杀戮之外深刻的对于勇气的坚忍不拔。
这就是我以前对于古希腊罗马的印象——一个存在于奥林匹亚山巅的为众神围绕的伟大国家。
然后我学习了这门课,看到无论多么辉煌的文明同样依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变化的,宏伟的建筑毁于战火,荷马史诗赞颂的英雄伟业背后是特洛伊城战火中无辜妇女儿童的哭声。
古希腊罗马不再是神话传奇,它有着自己历史的局限性,是人类文化历史进程长河中跃起的一朵绚丽的狼花。
古希腊罗马不再是存在与奥林匹亚山巅的神话,我们就可冷静的看待思考古希腊罗马给我们遗留了什么,现在世界是否存在古希腊罗马的影子。
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认为是当今西方世界文化的源头,而美国又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头羊,那么这两个存在相距两千年的时代文化领头国家有没有共同点呢?希腊化和美国化所谓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
古希腊文明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而在空间上大大拓展了,结果就造成了分享希腊文明的社会集团大大扩展了,文化中心增多了,已经到了“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时代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人都热心于奖掖希腊文明。
在整个亚历山大大帝国中到处都分布着希腊式的剧院、希腊式的庙宇、希腊的文学与艺术、希腊的商业以及希腊式的城市。
这些新的希腊城市,成为新的希腊艺术、文学和科学的中心。
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来: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课和小亚细亚海岸边的罗德岛。
古希腊文明向外辐射,从而迈向完成希腊文明使命的第一步。
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推行全球策略时,同样是一种美国化的战略。
美国的黑人文化
美国的黑人文化美国的黑人文化,是指由美国黑人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它们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黑人文化朵起源于非洲大陆,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传播到美洲地区,它融合了非洲、欧洲与美洲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黑人文化现象。
接下来,本文将就黑人文化的历史背景、艺术形式、音乐舞蹈、道德信仰、时装和语言方面做出一些阐述。
一、历史背景美国黑人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奴隶贸易时期。
非洲裔奴隶被迫迁移至美国,并将他们的文化、语言、艺术等传承下来。
由于奴隶主的残酷对待和压制,黑人文化往往处于压制的状态,但反抗与求生的意识也使得黑人文化更为地卓越和生动。
黑人文化从摇摆舞曲、蓝调、爵士乐、嘻哈等等多种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蓝调和爵士乐了。
二、艺术形式黑人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是黑人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
蓝调、爵士乐、嘻哈、灵歌、摇滚乐等音乐形式是黑人文化中最富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其中蓝调是美国黑人音乐的灵魂。
它源自于非洲的庙会音乐和西班牙的吉他之音,起初是非洲裔美国南方农民唱着自作的歌曲展现自己的苦痛与忧伤,与七声音阶和蓝调音阶产生的混合音乐形式,形成了一种温暖、協调的音乐。
爵士乐则是美国上世纪廿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主流音乐形式,是黑人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形式之一。
它融合了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等众多音乐元素,形成了属于黑人文化的独特风格。
爵士乐的表现方式追求更为自由、多样化和具有个性的创意,把人的情感、经历和夢想融入到音乐中。
嘻哈是美国黑人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通过杂技、街舞和独特的音乐形式,嘻哈音乐把黑人的声音和历史带到了世界的舞台上,成为了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嘻哈音乐的人物多样,是一种自由、反抗又诙谐的文化形式。
三、音乐舞蹈音乐和舞蹈在黑人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黑人,音乐和舞蹈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情感和文化的表现方式。
介绍一门新学科《当代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现状
介绍一门新学科 与美学观念和社会实践 ● 当代美国视觉文化》 研究 现状 ,理论 《 ● N音绵阳艺术学院 四川绵 阳 6 1 0;. 1 3 2 0 0 美国加 州斯坦福 大学 ) 2
长 。所 以 ,笔者 采用 了编译 手法 ,一来 节省 大家 的阅读 时 间 ;二 来也避 免文 章 干枯 、晦涩 。 戴 维 霍 普 尔 ( a i H lo a ) 和 约 翰 贝克 ( o n D v d o 1 w y Jh B c )都 是 比较 年轻 的美 国文 化研 究 学者 。他们 所 编 著 的 《 ek 美 国视 觉文 化 》 ( m r c n V s a C l u e A e i a i u l u t r )一 书 ,汇 集 了三 十 多位 美 国知 名学 者 和专 家 的文章 ,大致 描绘 出当代 美 国视 觉文 化 前言: 的基 本 面貌 。我们 包 括 霍普 耳 和 贝克 先生 特 地摘 选 这 部专 著 部 视 觉 文化 研 究 (i u l u tr l t d )是 美 国近年 来 新 分章 节进行 编 译介 绍 ,以享读 者 。 V sa C lu a S u y 兴 的研 究 课 题 ,也 是 美 国 大 学 里面 新 出 来 的专 业 。一 般 来 讲 , 笔者 识 2 1 — 卜 1 0 0 1 5于 美 国德州 她 是 由七十 年代 所 兴 起 的 “ 化研 究 ” 的衍 生 物 ,是 在八 十 年 文 代 中,美 国学术 界 中的所 谓 的 “ 学科研 究 ” (n i cp i ay 跨 I ds iln r 十 九世 纪 的美 国著 名 的神 秘 主义 者一 和 科 学 家鲁 弗 瓦尔 都 s u i s 或 “多学 科 综 合 研 究 ” ( u t _ i c P n r 艾 默逊 R lh W l o E e sn )在 其 所著 的 《 t d ) e M 1idsi¨ ay a p a d m r o 自然 》 (a u e N t r s u y 中 发 展 出来 的 独 立 的 学 科 。 从 九 十 年 代 开 始 , 美 国 td ) )一书 的第 一章 结尾 处 进 行 总结 时 ,他 说道 : “ 我无 足道 哉 , I m nt ig s e a 1 的 一 些 大 众 媒 体 和 大 众 文 化 年 轻 学 者 出 于 对 大 众 文 化 ( a 但我 看到 了所 有 的全部 。 ” ( a oh n , I e l ) , M s s C lu a )和 通俗 文化 (o u a c lu e )的浓 厚感 兴趣 , 这 固然 是这 位哲 学 家 的 自我 感 叹 ( 艾默逊 所 著 《 u tr 1 P p lr u t r s 见 自然 》一书 , 开 辟 了 一 个 新 的 研 究 领 域 即 大 众 文 化 或 通 俗 、 流 行 文 化 研 究 18年 版本 ),但 也 强调 了眼 睛作 为他 个 人对 于世 界 的观 察器 官 92 (O clu a s uy 。美 国俄 亥俄 州 的肯特 大 学还 成立 通俗 的 不寻 常 的意义 。克里 斯金 克 (r Cr s J n s )博 士指 出 PP ut r l td ) D 。 h i ek 文化 研 究 中心 , 目前 这 个 专 业 大约 有 3 0 名 进行 学 习 。同 时 , 这 是 “ 0多 一般 意义 上 的 ‘ 陈 出新 ’” 。它 赋予 了 “ 推 眼睛 是 灵魂 的 美 国视 觉文 化 飞速 发展 ,有 一 些学 者 开始 进行 美 国视 觉文 化 的专 窗 口”这个 古老 的命题 新 的涵 义 ,趋 向于对 于 现存 世 界 的图像 化 门研 究 。该研 究 所 设计 的范 围较 为 广泛 ,包括 历 史学 、 艺术 史 、 或视 觉化 (o pcu e o iu lz x sec ) ( t itr r vsa ie e itne 见艾默 逊的 文 化 史 、哲 学 、社会 学 、美 学 、心 理学 、传 播 学 ,乃 至政 治 学 、 著 作 《 视觉 文化 》 19 年伦 敦 版 )。但 是 ,我 们认 为 ,把 视野 或 95 人类 学 等等 领域 ,这样 ,视 觉 文化 研 究 自然而 然 地就 被规 定 为跨 视 觉观 看 的概念 抽 象化 乃 至下 降 到一 个对 于物 体 的虚 无主 义 的观 学科 的综 合 性研 究 了 。20 年 ,美 国 著名 的全 美 美学 社 团的 年会 点 ,是 值得争 议的 。不过 ,如 果艾默逊 所热衷 思考 的是先验论 或超 01 开设 了 “ 国视 觉 文化 ”专 题研 究 ,大 约有 8 多位 学 者一 包 括来 存 在论 的哲 学 内涵 的话 ,对 于视 觉 或观 看 的预 测和 对 于实 在物 体 美 0 自其他 国家 以及 中华 台北 和 香 港 的 学 者 ,就 视 觉 文化 研 究 的 内 (u jc )的虚 无主义态 度 ,也会 提供给 我q-种 新 的方 式去感 sb et ]‘ 容 、范 围 、思想 概 念和 研 究方 法论 进行 了讨论 。与会 的专 家 、学 受对 于后 期资本 主义 (a e Cp t ls )的超级 观察 。同 时它还 1 t a ia im 者一 致 认 为 ,视觉 文 化 研究 ”在 当今 社会 ,特 别 是学 术 界 内有 提供 了一个显耀 的 、也许 是令人 目瞪 口呆的炽热 的快感 享受 。 “ 着独 特 的意 义 。她 将会 使得 人 们对 于 目前一 特 别 是经 济 发展 的社 艾 默 逊 的 透 明 的眼 球 提 供 了 一 种 所 有 的 事 物 的 以其 自然 会 ,有着 新 的观察 和理 解 。 ( au e n t r )或 本 能 ( n tn t is i c )的而 形成 的 神秘 的统 一 体 ,而他 近 年 来 ,视 觉 艺术 和视 觉文 化 的学 习和 研 究在 我 国 学术 界特 的二十 一世 纪 的 同行们 ,却 提 出截 然 不 同的观 察概 念 。 ( 现今 , 别 是大 学里 已经 有 了一 定 发展 ,但 从 理论 或 高级 的研 究似 乎还 欠 共 所承 认 的是 ,物 质产 品 自身, 也不 再被 认 为是 什么 产 品 ,而是 缺 。为 了对 于 国 内的研 究提 供 一 点点借 鉴 ,笔 者 不揣 冒昧地 选择 文 化 产 品 了, 这 就历 史不 同 的结 果 。 )前。。 问题 中提 醒 我 们 个 几篇 美 国学 者 的文 章 ,进行 编 译介 绍 。选 择编 译 的形 式 的原 因有 观 看 行 为 的 意 义 , ( 括 笔 者 作 为 本 书 的 编 辑 者 的观 察 的行 为 包 二 :其 一 ,这些 学 者 的文章 ,大 多是针 对 当代 美 国 的视觉 文 化 , 等 ) ; 由于 人们 的观看 行 为是 相 互决 定而 影 响的 ,所 以,是 “ 先 有 些地 方未 必适 合 我 国 的情 况 ;其 二 ,这 些 学者 们~ 正 如我 们 的 天 的 战略性 的内置 的 ” ,是站 在社 会 化 了的人 们 的角 度上 共 同观 学 者一 样 ,在文 章 中 引经据 典 , 咬言 嚼字 ,而 且 有 的文 章篇 幅过 看 的结 果 。而后 者 使我 们在 一 个社 会 化和 历 史化 ,或 者全 体 化框
美国文化研究的主题嬗变及发展——以美国文化研究期刊《社会文本》(1979—2009)为例
的学习借鉴经历 , 以及众多澳洲学者在英国文化研究刊物
担 当编 委 的 资 历 , 澳大利亚文 化研究具有 一定的 “ 亲 英 性” ; 也因为 其殖 民/ 后殖民 背景 , 澳 大利亚文 化研 究 更致 力
《 社会 文本》 的本体 性研 究
以1 9 6 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 C C C S ) 的
成 立为诞 生标志 的 文化 研 究 , 自诞 生 之 日起 , 就 备受 关 注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但细分到对英国、 美国、 澳大利亚文化研究的探讨 , 学界一 直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长期以来, 学界对英国文化研究的 探讨大部分集中在它与新批评的传承关系 、 与马修 ・ 阿诺 德、 F・ R・ 利维斯为代表的精英主义的关系; 先驱人物雷
生 产它们 的 国家 的政 治 史的 运 作 。 ” 由 此可 见 , 即 使 共享 相 同的 语言 、 理论 、 文献 , 英、 美、 澳 三 国的 文化 研 究 谱 系 也
有各自内部的异质性。王宁指出, 当代美 国的文化研究者 关注的对象极为广泛, 甚至包括广告 、 艺术 、 建筑、 市井故
文 化 与 传 媒 ・当 代 文 坛 ・ 20 1 4. 1
美 国 文 化 研 究 的 主 题 嬗 变 及 发 展
以 美 国 文 化 研 究 期 刊 《社 会 文 本 》( 1 9 7 9—2 0 0 9) 为 例
张彦敏
摘
要: 无论 是作 为学术 范式 、 学术 思潮还是 学科领 域 , 文化研 究 一直 是 学界 关注 的重大 议题 。在
1 9 6 0 年代 , 学 生运动 频 发 , 反 战思 潮 涌动 , 新 自由主 义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一、什么是“文化研究”所谓“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它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以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也不同,更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化分析”。
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文化。
这里所介绍的“文化研究”,是特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英语世界,然后逐步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学术思潮或一个知识流派,所以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在西方,有些文章为了区别这个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常常把前者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作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是由1964年成立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由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位奠基人的研究及其成果,如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爱德华·汤普森(E.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等著作所奠定。
“文化研究”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但与“文化研究”联系特别紧密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
因为“文化研究”为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及其它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因此,它被公认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大重要流派。
美国文化概览
美国文化概览摘要: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不断地吸纳世界各地的头脑和文化。
这种吸纳使美国文化总是处于一种演进的过程中,它不断地吸收诸文化的优点,并使这些优点成为自己文化组成的有机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文化开放性,使美国文化成为近100多年来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一支生气勃勃的、不断进取的、不断自我调适的文化力量。
关键词:美国、文化渊源、战后社会文化、文学、流行文化一、美国文化的渊源美国文化源自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但又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
在其两百年来的演变中,它想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
然而这文化体系的终极源头仍是希腊文明,仍是亚里士多德等先哲们,这也是毋庸讳言的。
根据美国文化的心理趋向,按照美国文化构成的方式极其稳定的特征,基督传统、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三大要素,它们像一只鼎的三足一样,支撑着美国的政治体制。
这是在美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它自己特有的历史个性和价值取向。
清教主义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有深刻的影响,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
清教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根。
清教主义强调个人的自主和社区的共同性,这构成了美国市民社会的道德基础。
同时,清教主义强调教徒与僧侣的平等,强调现世的生活秩序,这对形成美国特色的文化都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必须指出,清教主义是构成美国例外论的基础。
清教徒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来到新大陆,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在北美洲建立了“山上的城市”。
于是,根据清教主义原则,建立的美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
这促使形成了美国的共和政府,实行相对而言较为平等的原则和以个人自主为中心的市场经济。
美国例外论使美国具有一种宗教使命感,自认为美国是一个理想的自由主义社会,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典范。
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自由主义在美国思想和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它受到了欧洲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刻的影响。
美国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趋势2000-9-28人文科学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
在西方,如果从古罗马文化算起,迄今已2000多年。
随着社会、变革和需求的增加,人们对他的兴趣越来越大,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古老的门类被合并、融合,形成现代学院、大学以及研究机构里的主要专门学科,如历史、宗教、文学、哲学、考古和语言学等。
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古老,才使它成为世界上最不抽象,最接近人类意识的学科。
美国建国后,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从事教学、研究的人文科学研究机构不断增多,研究领域更加广泛。
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由于美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增多,街头暴力、青少年犯罪、城市化发展等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
这一时期不但使传统的人文科学,如哲学、教育学等得到发展,新兴的、边缘的人文科学也大量出现。
进入20世纪末70年代以后,伴随着一些更“软性”的社会科学的出现,人文科学已成为扩展的文化阵营的战场。
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人文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局限性等问题,使一些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产生疑问,从而,在投入和重视程度上比以前有所减少,人文科学进入调整时期。
在此期间,虽然美国一些人文科学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进行了调整,但是仍然有新兴学科出现,人文科学的研究并未停滞,而是越来越多元化,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且富于政治色彩。
一哲学[1]美国立国以来只有两百多年历史。
美国民族由不同种族的移民汇成,它的哲学善于摄取、融合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欧的文明成果。
从历史上看,美国哲学长期生长在欧洲文化的边缘,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实用主义哲学在十九世纪末叶才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美国哲学,则已壮大成为世界哲学舞台的主角之一。
美国哲学界现拥有雄厚实力:总计哲学专业工作者达11316人,哲学刊物219份,设哲学系的高等院校有660所,哲学博士点219个。
美国哲学活跃在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之中,对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对西方社会矛盾作出灵敏的哲学反应,大量吸纳外部世界的哲学与文化,机巧地保持、调整本国哲学传统的精神,产生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学说。
美国文化和艺术的演化和发展
美国文化和艺术的演化和发展美国作为全球最强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大国之一,其文化和艺术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影响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究美国文化和艺术在演化和发展中的重要变化。
一、殖民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7年,当时英国殖民者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并开始在一个全新的大陆上生活和繁衍后代。
此时,美国的文化和艺术还没有真正形成。
英国文化和艺术影响割据美国,为当时的美国文化和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美国殖民地的形成,当地的文化和艺术也逐渐开始独立,发展出了一些与英国文化有所不同的特点。
例如,历史学家认为,在美国殖民地的艺术中,反映了当时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和想象力。
此外,在殖民地的建筑、绘画和雕塑中,也能够感受到美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在艺术方面的差异。
二、独立战争和建国初期的文化和艺术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国独立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并对当时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影响。
建国初期的美国文化和艺术大多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旨在强化美国人的国家认同感。
例如,美国国旗就成为了一种象征美国独立和自由的标志。
在建国初期,美国的文化和艺术也开始受到其他欧洲文化的影响,考古学、民俗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兴起。
同时,美国的出版业和报纸业也开始发展,各种报纸、杂志、小说和诗歌作品开始露面。
这些作品中,既有反映社会瓦解和贫富差距问题的,也有描写乡村美景及其生产生活的作品。
三、19世纪中期的文化和艺术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化与艺术开始呈现出了极大的多样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美国文化与艺术的全民化。
在这一时期,大量普通人群参与到文化和艺术的创作和消费中,使得美国文化和艺术逐渐从小众领域走进大众视野。
19世纪中期也是印刷业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期。
电报、电话和铁路的普及,使得人们更为便捷地获取文化和艺术信息。
小说、儿童文学和新闻杂志等作品也开始流行起来,成为美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20世纪初期的文化和艺术20世纪初期,美国的文化与艺术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摘要: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阐述了发展现状,分析揭示了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研究文学和历史历来都是密切相关的,华裔美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密切。
毫不夸张地说,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与美国历史间彼此的影响较其他国家的文学和历史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能够深刻感受到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与中美发展密切相关。
1.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位事实上,华裔美国文学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旅美华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中华文化传统及其身份和美国文学深入理解与认同,当然这也包括他们对自身独特身份的认定。
华裔美国文学在100多年的历史中,从被忽略到后期的被关注,从边缘到主流的复杂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美国西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华人所做出的贡献,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交织、碰撞的产物,其有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美国华裔作家大部分都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及视野,他们能够感知本身所具有的美国华人和华裔的双重文化和民族性地位;他们能够以自身个体的存在为契机,以独有的生命体验以及敏锐的视角去关注整个华裔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是如何生存的,以及他们如何选择人生,如何把握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描述华人创业的艰辛,也真实描述了华人族裔的生存状态及其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真实地反映华人所经历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以及交流,表达了对中美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和无限憧憬。
2.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分期大致说来,美国华裔文学一般可以概括以下3个阶段:初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
2.1起步与初创阶段美国华人的移民历史促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1840年代末期,美国兼并了墨西哥大片领土。
当时美国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儿建设现代工业,修建通过美洲大陆的铁路,以此发展对外贸易。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后现代是什么意思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后现代是什么意思工业革命的成功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导入了现代历史阶段。
由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开创的现代社会具有“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性质,是一种基于个人自由民主和基本人权的法制社会,其基本特征和“现代性”在于:把社会视为由具有自由平等权的个人,依据其个人意愿和基本利益,而按照协商民主方式达到共识的途径所建构起来的。
换言之,自然权利论和社会契约论,是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建构基础,其政治意义在于牵制国家权力的膨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转入后现代历史阶段的起点。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动荡以及20世纪半个多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激烈变革之后,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率先步入了“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代,从经典资本主义过渡到了晚期资本主义。
当代美国的“后现代性”充满着矛盾性和吊诡性: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实现了高度的理性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空前繁荣,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休闲式”或“消费式”的轻松惬意的日常生活结构;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法制化、专业化和体系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正在日渐脱离日常生活领域,开始走向与“生活世界”的尖锐对立,并对公民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殖民化”或“宰制”,这一切不仅直接破坏了美国社会本身现存的和谐关系,而且对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间接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美国社会的后现代特征“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technocracy),使当代美国的社会性质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启蒙理性已经异化为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和极权理性,成为凭借权力控制一切、征服一切的基础和工具。
理性的异化逐渐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变异。
其次,技术专家同权力机构相互勾结,赋予当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一种新的特权地位,形成对当代美国社会的“科技专制”,使效率和技术统治意识取代了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意识,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探索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探索1. 引言1.1 概述美国梦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它代表着美国社会中人们对于追求自由、平等和机会的独特信念。
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在美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核心主题被许多作家探索和揭示。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美国文学中关于美国梦的表现,以及它在当代文学中的转变和重构。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美国梦的定义与起源,包括其概念和历史发展,并探究它在文学中的体现。
其次,我们将深入分析几部经典作品中对于美国梦主题的探索,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东区故事》和《老人与海》。
接着,我们将讨论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美国梦的转变与重构,包括全球化背景下对它的审视和重新定义,以及种族、性别和阶级议题对它造成的影响与挑战。
最后,我们将总结回顾研究内容和观点,并探讨美国梦的当代意义及未来发展,以及对后续研究提出的建议。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深入剖析美国文学中关于美国梦的描绘和分析,以揭示这一概念在社会和个体层面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经典作品和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将探讨美国梦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并理解它在不同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美国梦对于个人奋斗、社会流动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影响,并思考它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 美国梦的定义与起源2.1 美国梦的概念美国梦是一个源自美国社会和文化中的核心理念,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社会进步和自由奋斗的象征。
它代表着每个个人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幸福方面具有平等机会和自由权利的信念。
美国梦强调了与出身、种族、性别或财富无关,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工作和追求个人成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2.2 美国梦的历史发展美国梦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移民定居北美洲时期。
当时,欧洲移民希望通过奋斗和耕种土地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并且逃离欧洲封建制度和宗教迫害。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理念逐渐演变为对个人独立、成功及经济繁荣的追求。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的开题报告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当代美国大众文化是指当代美国社会中受到广泛欢迎和赞誉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文学、广告、娱乐等领域。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显然是一种反映和塑造现代美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可以被看作是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认同和社会历程。
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了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化传播的机制和趋势,对于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影:探讨当代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主题和特色,分析电影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贡献和影响;(2)音乐:研究当代美国音乐的流派、风格和主题,分析音乐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递;(3)电视:探讨当代美国电视的发展历程、类型和特点,分析电视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反映;(4)文学:研究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主题和特色,探讨文学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塑造;(5)娱乐:探讨当代美国娱乐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分析娱乐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传递和反映。
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历史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大众文化进行比较,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传播态势和趋势。
3. 预期成果通过对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进行解读,本文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系统地介绍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深入分析当代美国大众文化对于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反映;(3)探讨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传播态势和趋势;(4)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当代美国大众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大众文化,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看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质性研究方法这门课,通过一学期老师课上详细的讲解,使我掌握了一个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
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对于我今后硕士研究论文的设计与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合我阅读的《当代美国文化研究》,我从该本书的两个部分,谈谈我对于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的认识与见解。
一、绪论部分(一)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范围对于任何社会问题的研究,都一定要界定清楚研究的现象,对研究范围有明确的划分,如涂尔干的《自杀论》,书中的第一章就进行界定哪些是作者所研究的自杀现象,哪些又不是属于其研究的范围。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也一样。
书中绪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明了本文“旨在研究美国一个小城市纵横交织的复杂生活趋向”(P10)。
因此作者在绪论里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三点问题:其一,调查的性质,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其二,城市选择的依据,其三,概括介绍该城市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在调查性质这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他的视角:即认为人们的行为模式是互相关联和彼此交错的,在对城市人民生活进行探讨时应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作者对这项研究进行了一个假设“:即在这个美国城镇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包括在下列六大类活动之中:谋生,持家,教育子女,以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艺术等消闲,参与宗教仪式,参加社区活动。
”(P11)正如作者所说的美国的小城市很多,面对那么多的选择,作者根据其调查研究的性质与内容,在城市选择方面给出了他选择的两个主要考虑:“第一、该市应当尽可能地代表现代美国生活,第二,从表面到实质它都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P15);之后,通过作者的严密的分析与说明,最终选择了米德尔敦,正如其所说的“选择米德尔敦作为调研的对象是由于它的特性而不是考虑他的一些异常的特点,我们并未把它当做一个典型城市。
很自然,这项研究的结果普遍应用于美国其他城市或美国生活,应当是十分小心的。
”(P18)在确定好研究的城市之后,作者在书中又单独列了一章节来介绍该城市的历史背景,其以时间为线索从人们定居该城市开始到做这项研究之前发生于该城市的主要事件都做了一定的阐述,这一做法起初开来,觉得作者有点多此一举,但之后细细再读,使我能对该镇有了一个全景的认识,这对于书中之后的其他阐述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对我的启示对于目前作为研究生的我而言,本书绪论部分给了我以后写作硕士论文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使我认识到在质性研究的准备阶段要对自己研究内容进行一定的定义,明确划分研究范围,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研究。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对于研究内容的定义,可以使得自己的论述能都围绕着研究内容展开,不会偏题,具一定的严谨性,也可以使专家学者能明确了解你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其二,划定研究的范围,有助于我们焦距问题的核心,从而才能把有限的精力、财力以及研究重点集中到最能展现研究内容的部分。
结合我以后的硕士论文写作而言,很可能因为自身的年龄以及知识的所限,不能够面面俱到阐述一系列的社会现象,那么只能把视线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从而把涉及该方面的内容论述清楚就行了。
就如同,书中作者说的他研究的是美国城市社区的一个动态的、功能研究,显然作者并不能把美国那么多的城市社区一一进行研究,那么圈定一个研究范围——即选择一个城市研究——是可行的。
二、主体部分(一)类属型成文方式一般而言,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运用最多的成文方式就是类属型的呈现方式。
这种按照一定的逻辑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的加以论述的方式,其逻辑关系清楚,层次分明,能有重点的向学者以及读者呈现研究的结果,符合人们一般的阅读习惯。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一书,整个主题部分采用的成文方式就是类属型方式。
主要做法是按照作者在绪论中提出的假设把正文部分分为六个部分:即谋生手段,建议家庭,教育子女,利用闲暇,参加宗教仪式,参加社区活动。
之后再在六个部分的每一个部分下面再细分为若干方面,有条理的围绕这一个部分的不同方面来分析,层次十分的清楚。
以第一部分谋生手段为例,详见图1:图1:第一部分谋生手段层次在书中作者通过五个章节把第一部分米德尔敦人谋生手段给叙述清楚,就如上图所示那样,把第一部分划分为五个部分,粗粗来看,貌似彼此之间没什么是分开来叙述的,但是,这五个部分却又紧密联系着,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在里面。
作者在第一部分第一章节中就向我们阐述了要把米德尔敦的养家人划分为:生产阶级和经营阶级。
之后的四个章节虽然从不同的层面,即:养家主体、职业选择、职业情况、谋生原因,来向我们展现米德尔敦的谋生情况情况,这四个层面的描述其实是建立在这部分第一章的概念划分下的,是在作者把米德尔敦人划分为两大阶级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来详细阐述的。
可见虽然作者是把一个内容分几部分来讲述,但是其各部分内在相互之中是有着联系的。
这一类属型的行文方式不仅在第一部分有所体现,还表现在之后的第五个部分。
如第二部分建立家庭,在第二部分作者从住房开始讲起,之后又论述了与家庭有关的婚姻、子女抚养以及衣食和家务,来综合描述米德尔敦家庭的基本情况。
在这每个小部分的论述中,作者也同样运用了类属型的手法,如第二部分第九章住房这部分,作者也是从关于住房不同的几个层面向我们呈现米德尔敦的住房全景。
详见图2:图2:第九章住房分析在这部分中,作者层次分明,并按照其自己的逻辑一一描绘了镇上人住房各个方面,试图把住房的各个面都描述给读者。
在整个这章节中,作者还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把作者通过文献了解到过去的事例和调查中作者看见的情况进行对了,向读者展现出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差别。
(二)综合资料收集在这整本书中,作者运用到了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有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观察法。
以下我分别谈谈作者具体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收集资料。
1、文献法在质性研究中,文献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作者和他的团队也在本书中运用了这一研究手法。
如同作者所写道的那样“无论在哪,只要需要,研究者们都使用着普查数据、城市和乡村的记录、法庭文件、学校记录、每两年一度的州情报告和年鉴,等等。
”(P563)在附录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他所查阅的一些文字资料,如报纸、当地不同组织早期文献、当地人的日记、地图、历史、电话薄等。
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查阅的这些资料,对于其分析研究米德尔敦的人们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书中主要体现在于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方式。
这一方式几乎出现全书各个章节中,对于读者理解米德尔敦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很好的作用。
如第一部分第七章工作的权威中“在35年以前,生产阶级和经营阶级的起床时间相差无几,全城的人起的都很早。
如今人们找不到……自1890年以来工厂工作时间的最主要变更,是周六的半日工作制,这个制度目前已得到普遍实行。
”(P64-65),在这两段论述中,作者通过比较之前年代的工作时间与现今人们工作时长,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时间在减少,而这个结论的得出主要还是在于作者研究阅读文献,才能对比以前和现今人们工作的情况。
又如第六部分第二十四章保健中“直到1985年,一项关于行医的州法律的标题还是‘实施医疗艺术的规定’。
到了1897年,州法律对行医许可的批准仍很随便,据说某县……最近六年多来,米德尔敦医学会,这个中西部最大的医学组织,每周聚会一次,聆听并讨论许多大城市来的专家讲授的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P492-493)。
这段主要通过不同年代对于医疗行业中医生许可证的问题不断改变,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德尔敦医疗行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在查阅这些文献之后,通过与现有的调查事实进行对比,来试图说明米德尔敦人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
2、访谈法访谈法在质性研究法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收集信息资料方式。
它主要是通过研究者在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本书中作者在调查研究中运用了不同的访谈手段。
在附录中,作者写道,“访谈的方法很多,从和有轨电车的售票员、看门人、面包师的随意谈话,到午餐会或者俱乐部的聚会上偶尔的交往,还有经过周密计划的和那些对于城市生活的某些部分能够提供信息的人访谈。
”(P564)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采取的访谈方式并不是固定的,其按照所需要研究内容的侧重点,有的进行有深入个别访谈,而有的则仅仅是“随意谈话”。
随着作者研究的深入,其也从研究初期的从开放式访谈,改变为半开放式的访谈。
如文中作者所述,“研究者拟定了进一步的探究计划。
他们访谈了生产阶级124个家庭和经营阶级40个家庭。
”(P565)可见作者访谈方式的转变是时刻切合着其研究进展。
此外,附录中关于访谈法的说明使我们能看出作者运用访谈法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作者在附录中详细介绍了访谈对象的确定、访谈生产阶级名单的来源、访谈的经营阶级不代表性、在访谈时所遇见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偏差也进行了一定的说明。
可见作者在试图使得他的访谈资料能科学的应用于研究内容分析中。
这种科学的使用研究方法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在质性研究中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本书中作者和他们的研究团队采取的观察研究方法是参与型观察法。
在研究米德尔敦人们社会生活时,作者采用的这个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获得了大量而生动的资料。
正如作者写道的那样“这样,他们最后终于找到获得那些开始根本没有办法获得的信息的办法。
”(P563)从作者在调查米德尔敦成功的例子看来,参与型观察法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不仅使得观察者能都对当地的社会文化现象有比较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深入到被观察者文化内部中,了解到他们对于自己行为意义的解释。
4、问卷法问卷法一般是量化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问卷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编制,又被调查者完成,研究者根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作出某种结论。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
问卷法能在短时间内调查很多研究对象,取得大量的资料,能对资料进行数量化处理,经济省时。
本书中作者在质性研究中也采取了这一方法。
共编制了两份问卷。
一份是关于俱乐部成员和活动的,另一份是针对中学生生活的。
虽然是问卷,但是作者并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更细致的数量化的处理。
正如作者所说“问卷不是用来测量总的‘态度’,因此其分数既不能累加,也不能用来检验问卷的信度,也无法测量效度。
这些个人的回答,就像访谈一样,是口头回答的,不是作为表明出现一种趋势的证明,而只是表示这种趋势可能出现了。
”(P567)从中我们能发现作者在使用问卷法时,他抛去了一般研究者使用的方式,并没有用量化的方式分析这些数据,而是把问卷作为访谈的补充部分,这个巧妙运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