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导学案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导学案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导学案

高一数学必修二1.2-03 2017.5.3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能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掌握直观图、三视图、平面图的互化.

【学习重点】用斜二测画法画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学习难点】直观图、三视图、平面图的互化.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画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例1、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

问题一:指出选择什么位置建立直角坐标系较合理?理由是什么?

问题二:尝试解答(写出规范的

画法过程):

变式1、(1)画水平放置的正方形的直观图.

(2)画水平放置的下列平面图形的直观图(选做,其余留作课后练习).

变式2、如图所示,梯形ABCD 中,CD AB //,cm AB 4=,cm CD 2=,

30=∠DAB , cm AD 3=,画出它的直观图(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

问题一:选择恰当的建立坐标系的位置.

问题二:解答本题:

变式3、画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

知识点二: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例3、有一个正六棱锥(底面为正六边形,侧面为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的棱锥)

,底

A

面边长为cm 3,高为cm 3,画出这个正六棱锥的直观图.(要求说出画法过程)

问题一:填写步骤导图:

问题二:尝试解答:

知识点三:由几何体的三视图画直观图

例4、已知几何体的三视图,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 (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

O O

侧视图

正视图

俯视图

变式:如图所示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试用斜二测画法画出该几何体的直观图.

(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

俯视图

侧视图

正视图

知识点四:直观图与平面图形的互化及面积计算

例4.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0

45,腰和上底长均为1的等腰梯形,那么原四边形的面积是( )

2

2

2

1

.+

A

2

2

1.+

B2

1.+

C2

2.+

D

问题一:根据思维导图,还原平面图形.

问题二:尝试解答:

变式1:已知ABC

?的平面直观图'

'

'C

B

A

?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那么原ABC

?

的面积为()

2

2

3

.a

A2

4

3

.a

B2

2

6

.a

C2

6

.a

D

变式2: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一个梯形,AB

CD//,

1

=

=AO

CD,A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为AB的

中点,试求梯形ABCD的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面积.

【知识链接】

1.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通常是在平行投影下把空间图形展现在平面上,用平面上的

图形表示空间几何体。

2.斜二测法:斜二测画法是一种画直观图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平行投影画法,

其步骤为:

(1)(画轴规则)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立体图形增画z轴),两轴相

交于点O,画直观图形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y'轴(或z'轴),两轴

D'C'

B'

A'

相交于点O ',且使 45='''∠y O x 或 135(

90='''∠z O x ),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面(或竖直平面).

(2)(平行规则)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或y 轴(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 '轴或y '轴(z '轴)的线段.

(3)(长度规则)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或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

度 ,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变为 . 记忆口诀:横长竖长不变,纵长减半,平行关系不变.

3.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步骤:画轴( )——画线——取长度.

4.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的步骤: —— —— (或高)—— .

5.三视图与直观图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三视图与直观图都是用 图形来刻画空间图形的位置特征与度量特征的.

(2)区别: 图从细节上刻画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由它可以得到一个精确的几何体(如建筑制图). 图是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刻划,可视性高,立体感强,由此可以想象实际物体的形状.

【作业布置】

画出如图所示的四边形OABC 的直观图. (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最大的收是 , 我还存在的疑惑是 , 我对导学案的建议是 。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探究、归纳出光的传播规律。 2、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3、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 4、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形成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自主学习(看课本P69-P70)完成下列各题 1、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光源,光源 又分为自然光源和________ 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还有其它的自然光源如________ 、。. 光源是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光源,如火把、 蜡烛、电灯等?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在同一种介质中;该介质均匀透明、因此可以说光在 ______________ 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________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弯曲;? 3?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和的直线,一表示光传播路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光线是实际光的理想化模型,所以不存在,不仅它无粗细可言,而且如同几何学中的直线一样,有相交但不互相干扰的特性.4.影: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____________ 的区域所形成的跟物体相似的黑暗部分称为影? 日常生活中的______ 、____ 和小孔成像等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 律来解释?最早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是我国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和他的学生做的小孔成像实验. 5?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用符号"c"表示,c= __________ m/ s.光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可以认为是____________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c,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 c.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6.光年:光年是的单位,其意义是光在一年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不是时间单位。 二、实验探究 用激光分别射入水、空气、玻璃中,观察光在水、空气、玻璃中的传播情况。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可在水中加牛奶,在空气中喷清新气雾剂。 学生汇报现象,归纳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发现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前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物体 教师:每组两个相同的音叉、吉他、口琴、笛子、烧杯、抽气盘、抽气机。 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问题?请写下来。 看一看想一想: 看课本P33—P34页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 1.请同学们让我们所准备的物体发声,仔细观察或感受它们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准备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交流:(1)选用的器材。 (2)实验方法 (3)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阅读课本回答: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笛子等管乐器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口琴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 巩固新知: 1.人说话是靠来发声的,人在游泳时,会引起水的而发声。 2.在风大的日子里,电线赶上架设的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而产生的。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 科学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老师的说话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同学们耳朵中去的呢? 2.学生回答。 3.做课本图3-9实验,学生仔细听并回答问题: (1)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2)如果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3)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5.请同学们按照图3-11做一做,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6.展示发挥:你能再举出一些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吗? 7.以上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在和中传播。 8.阅读课本P38页并回答: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巩固新知: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2.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 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关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m/s,打雷时,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估算一下发生雷电处离你m。 拓展提升:课后作业1、2、3、4题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逾.约()加冠.()叱咄 ..( ) ( ) 叩.问()皲.裂()媵人 ...( ) ( ) ( ) ..()负箧曳屣 容臭.()至舍.()烨.然()缊.袍敝.衣()() 俟.其欣悦()以衾.拥覆()日再食.()廪稍 ..()()裘.葛之遗.()()冻馁.()谒.()以为贽.()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字,号,初家。本文选自。本文是一篇,赠序是的文体,内容多为之辞。 2.二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对不能理解的词句做上标志。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梳理文章一、二两段词句意思。 1.注意朗读的节奏,句读要准确。 2.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 2.一词多义。 (1)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计日以.还()以.衾拥覆() 俯身倾耳以.请()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2)致无从致.书以观()闲情逸致.()(3)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录毕,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4)或或.遇其叱咄()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王命急宣()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九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2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三班组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1)《战国策》是__ __末年__ 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辱”的意思是:。 相关背景: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三、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四、再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订正答案。 二、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 1、分小组多种形式演练课文朗读,后小组竞赛。 2、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秦王使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 其.( )许.( )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 )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 )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 )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 ..(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 王尝闻布衣 ....( ),..(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 )地耳。”唐雎曰:“此庸夫 ..( )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最新《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第四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子,能说出光源的概念,并且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教师讲解,能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教材以及教师讲解,能说出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 m/s,并且能说出光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复习回顾 1、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声在真空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3、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 新知探究 一、光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作光源。 2、下列物质:①发光水母,②萤火虫,③太阳,④月亮,⑤钻石,⑥电灯,⑦火焰,⑧霓虹灯。其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是___________,不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_。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均匀空气中沿___________传播;

2、光在均匀液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3、光在均匀固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4、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__________。 结论:光在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间最大的速度。 课堂小结 1、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_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二章机械波 学案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2.知道波的种类及横波和纵波的概念.3.明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 知识储备 1.物体在________附近所做的_____运动叫机械振动. 2.简谐运动的能量与______有关,对同一个系统来说,振幅_________越大,振动的能量就越大. 3.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称为 __________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源振动带动与它相邻的质点发生振动,并依次带动离波源更远的质点振动,只是后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总是滞后于前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于是波源的振动逐渐传播出去. 2.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叫做介质. 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4.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发生振动,且质点不会(填“会”或“不会”)随波迁移. 二、横波和纵波 1.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2.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叫做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叫做疏部.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问题设计] 如图1所示,手持细绳的一端上下抖动,绳像波浪般翻卷.这是波在绳上传播的结果,那你知道波是如何形成的吗? 图1 图2 答案 绳一端振动,带动绳上相邻部分振动,依次逐渐引起整个绳振动. [要点提炼] 波形成的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2所示)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看做一个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那个质点称为波源.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周围质点又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二、机械波 [问题设计] 把一个闹钟放在真空罩内,当闹钟的小锤敲打铃铛的时候,我们听不到声音,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答案 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要点提炼] 1.介质:绳、水、空气等能够传播振动的物质.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__________,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2.机械波 (1)产生条件:①要有__________;②要有传播振动的_________. (2)特点 ①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并且落后于前一个质点的振动. ②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每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______. ③波传播的是_______这种形式,而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④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______和________. [延伸思考] 一同学不小心把一只排球打入湖中,为使球能漂回岸边,这位同学采用不断将石头抛向湖中的方法,试分析这位同学能否通过这种方法把排球冲上岸? 三、横波和纵波 [问题设计]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其引发的海啸加上核泄漏事故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产生前后或左右晃动,也会产生竖直方向的振动,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不同的波引起地面的振动不同.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文中对比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3、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重难点:疏通文意,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课时:4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解及课后补充材料,预习下列内容: 1、了解题目“序”的含义、分类及作者。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学逾()约硕()师趋()百里外叱咄()俟( )其欣悦 卒( )获有所闻负qiè( )曳xǐ( ) 皲( )裂媵( )人以qīn( )拥覆容臭( ) 烨( )然yùn( )袍bì( ) 衣 3、将你不敢确定字音的字写在下面: 4、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假借( ) 走( )送之加冠( ) 与游( ) 先达( ) 叩问( ) 援( )疑质( )理或遇其叱咄( ) 礼愈至( ) 穷冬( ) 至舍( ) 持汤( )沃灌( ) 寓逆旅( ) 日再( )食腰( )白玉之环略无慕艳( )意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秀 5、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并填空: 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分别克服了______之难和______之难,得到了_______和_______的结果。 (用原文中的四自短语填空)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自己求学中衣、食、_____ 、__ ____ 四个方面的贫穷反衬自己求学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课堂学习: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勤苦学习的佳话,程门立雪让人感动,悬梁刺股让人震撼,或许学习他们较困难,那么我们来学习宋濂吧,学习他孜孜不倦的精神,学习他排除万难的精神。(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自读书后对作者的介绍,假如你要用一句话很简短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怎么讲? 2.读下面一段话,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九年级语文下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 傀( ) 挠( )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休祲:休,祲, 色挠:挠, 免冠徒跣:冠,跣, 谢: 谕: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 (2)故不错意也() (3)轻寡人与() (4)仓鹰击于殿上() (5)寡人谕矣(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2)“非若是也”(是:) (3)“休祲降于天”(休:) (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 (5)“长跪而谢之曰”(谢:)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依次为: 使人谓安陵君曰 (2)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3)夫: 此庸夫之怒也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doc

芦台二中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课题:§4.1光的直线传播课型:新授课 主备:审核: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_ 【使用说明】利用2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第69—72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光源及光源的分类。 ②知道光的传播规律并利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③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 ④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难点: 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限时10分钟) 【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69—p72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以下内容,小组长课前检查) 1.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钻石、电灯、电视屏幕、萤火虫,上述物体中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在空气中能传播吗?________ 光在水中能传播吗?__________ 光在玻璃中能传播吗?________

3.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_____________传播。 4.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_______________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吗?________(想想你现在眼前看到一条条线了吗?) 5._______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用字母____表示,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__________m/s=___________km/s。 预习等级评价___________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 媒体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各色灯光和精彩的烟火表演。 三、探究新知: 板块一:光源 1. 设疑: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疑: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得出结论:人看到物体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练一练:请将课前预习案中第1题的光源进行分类。 板块二:光的传播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学生实验: [实验1]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雾,观察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

波的形成和传播 导学案

襄阳一中高二物理学科导学案 学习时间学案编号1201 学习内容波的形成和传播 主笔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 (2)了解机械波的分类,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 (3)准确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知识预习: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振动的传播称为简称_____;引起波动的振动体叫_____. 阅读教材24页部分内容分析波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绳的各部分看成是存有的质点。 2、前一质点_____相邻后一质点振动,但后一质点要_____。 3、振动的传播从总体上看形成 . 将_________沿绳子传了出去。探究与思考一: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其他波动的实例。 演示绳波回答问题 1、波向哪个方向传播? 2、观察一个质点的运动情况,它们是否“随波迁移”? 3、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什么关系? 二、横波和纵波 1.横波:质点振动的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的波,叫做横波,如绳波、水波. 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凹下去的最低处叫做,横波是以波峰和波谷这个形式将传播出去,这种波在传播时表现出凸凹相间的波形。探究与思考二: 区分横波和纵波的的依据是什么? 声波是什么波?地震波呢? 练习1:图12-1-3所示为波源开始振动后经过 一个周期的波形图,设介质中质点振动周期为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______ 的波,叫做纵波 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做____,质点分 布最疏的地方叫做_____,纵波在传播时表现出 _________波形。如弹簧形成的波:从整体上看就是 __________的波在弹簧上传播,实际上是弹簧一端 _______沿弹簧传播开来。 三、机械波 1.介质:波借以传播的_____教网z.s.tep] 2.机械波:机械_____________的传播. 3.机械波产生条件: (1)必须有持续振动的_______. (2)必须有传播的_______ 4.机械波在传递机械振动的同时,也传递_________ T,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 图12-1-3 A.若M点为波源,则M点开始振动时方向向 下 B.若M点为波源,则P点已经振动了 4 3 T C.若N点为波源,则P点已经振动 4 3 T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D.若N点为波源,则该时刻P质点动能最大 练习2:教材p26问题与练习第3题 课堂检测 1.在机械波中()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 一质点的振动必落后于前一质点 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2.区分横波和纵波是根据() A.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叫横波 B.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远近 C.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 D.质点振动的快慢 3.一列波由波源向周围传播开去,由此可知: () A.介质中各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 B.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形式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 C.介质中各质点仅仅振动而没有迁移 D.介质中各质点振动的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过 程 4.相关于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下述说法中 准确的是() A.有机械振动就一定有机械波 B.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 C.机械波中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 5.如图10—1—1是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请 标出这列波中a、b、c、d……h等质点这个时 刻的速度方向.

11《送东阳马生序》后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知识链接】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的文字,内容多是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的文字 【预习导学】 一、熟读课文, 1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嗜()学:逾():硕(): 俟():衾():烨()然: 叱()咄():皲()裂: 媵()人:容臭(): 负箧()曳()屣():。 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①四支僵劲不能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滕人持汤沃灌 3、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走送之古:今:②日再食:今: ③滕人持汤沃灌古:今: 4、一词多义 (1)至礼愈至() (2) 以无从致书以观() 至舍()以是人多以书假()而足肤皲裂而不知()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计日以还()(4)之弗之怠()走送之()当余之从师()慕圣贤之道() 5、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②腰白玉之环 ③录毕,走送之④余立侍左右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且(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②③④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② 结果如何(用原文)?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②学习态度,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 结果如何?(用原文)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② ③④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师: 衣:食: 住:行: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用原文回答)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课导学案 第一版块:热身运动――温故知新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这是一部体史书,共有篇, 策。是时期的根据时代史实整理编辑而成。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列举至少三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交代相关人物) 1. 2. 3. ★列举至少三个出自《战国策》的寓言故事 1. 2. 3. (温馨提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哟!) 第二版块: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A、B级中选一个来完成哟!) A级:秦王企图,遭到后,唐雎临危出使秦国,与秦王,结果秦王,唐雎。 (温馨提示:概括主要内容要交代清楚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简要经过及结果,语言力争简练) B级:请你用一副对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察你语言高度概括能力的时候到了,相信自己露一招吧!)上联:下联: (温馨提示:注意对偶句要求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应哟) 二、分析人物形象 ★走进虎狼之国的国君----秦王 (一)纵观全文,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秦王的、、描写,来刻画其鲜明的形象的。(二)用心读一读,揣摩秦王的话语中流露的是怎样的语气或心理。 示例: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五百里”“十倍”重读,读出施加恩惠、诱惑对方的语气)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由此可见,秦王是一个的人。(用至少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 (三)从文中找出秦王神态变化的词语 ()()() 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可谓是前后,由此可见,秦王是一个的人。 ★走进弱小之国的使臣----唐雎 (一)品读语言,体会人物精神 1.第二段,唐雎面对秦王的骄横无理的质问,唐雎与第一段安陵君的回答都是拒绝,认真读一读,二者在语气上有什么区别吗? 2.第三段唐睢与秦王针锋相对,秦王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来威胁,唐睢以“”来应对;秦王以“”来恫吓,唐睢以“”来回绝;面对秦王“”的蔑视,唐睢以“”来回绝,慷慨陈词,列举三位义士,并以“,”来歌颂其壮举,并用“”暗示以死相拼,这段精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了唐雎 的精神品质。(至少用三个四字短语) 3.文章除用语言描写外,还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说一说。 (温馨提示:先认真想一想,我们学过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呢?思考问题要全面哟!) 方法一: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3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知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做实验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互相团结、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难点: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仪器 绳子、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四.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

五.教学过程 引入 演示:抖动绳子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上传播 新课 .引导学生概括波的形成。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的形成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 波动演示箱演示:横波、纵波的形成过程,分析波的传播原理。.机械波的传播特征(学生观察) ()振动传播途径上的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且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离波源越远的质点的振动越滞后(前带动后)。 ()各振动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机械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能量传输出去,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信息传输出去。 ()机械波向外传播的过程是起伏向远方平移 例题与练习 .(分)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该列波沿轴负方向传播 .该列波的波速大小为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渡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 .若该波遇到一障碍物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障碍物的尺寸一定比大很多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由质点的振动图象知,时刻的振动方向沿轴负方向,据同侧原理知该波沿轴正方向传播,选项错误。、由图读得,,据,选项正确。、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频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一.文本探究 自主学习:快速读课文,自主解决下列问题: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3.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什么? 合作探究: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下列问题。 学习形式:先独立思考下面题目,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之后在班内展示。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说这句话有何用意?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5.第四段写秦王的神情态度变化对刻画唐雎形象有什么作用? 二、人物赏析 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从中你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2.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唐雎、秦王)形象的?(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用的手法。)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不辱使命的故事吗?请说出其名字及主要事迹。 2.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 四.达标检测 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让我们一起进入达标检测阶段,看看学习的效果如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9 ~11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受地于先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B.请广于君广:扩充 C.谓唐雎曰谓:对……说;告诉。D.长跪而谢之谢: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徒以有先生也 C.天使之怒,伏尸百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揭穿秦王易地骗局,为后文设置悬念。 B.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易地的骗局,表现出其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C.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D.第四段是故事的结局,秦王“色挠”,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唐雎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故不错意也错意:置意,错,通“措”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C.天下缟素缟素:白色的丝织品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光的直线传播学案

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哪些是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能设计小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并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3、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c=3×108m/s,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学案导学 【课前导学】 1.光源:自身能够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沿直线传播。 3.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的,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真空中的光速。 【课堂导学】 一、光源 1.列举一些你知道的自然光源:。 2.列举一些你知道的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速度 3.光的传播速度叫,用字母表示。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 4.谈谈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哪些区别? 三、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实验器材:一只激光笔,一个烧杯,一只蚊香,一个打火机,一个果冻,一张卡纸,一瓶自来水和一盒牛奶。 思考与讨论: 5.小组合作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探究光在均匀的气体中、均匀的液体和均匀的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淡牛奶水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果冻中的传播路径是。6.能不能用身边的器材做出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呢?观擦教师演示实验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结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交流讨论: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说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形成了哪些现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 2、做一做想一想:小组自制小孔成像仪,并观察看到的现象,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联系生活,夏天浓密的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什么? 【课后练习】 1.太阳、月亮、烛焰、电视机荧光屏中属光源的是() A.太阳、月亮 B.太阳、烛焰 C.月亮、荧光屏 D.四个都是 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3.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B.光只是在真空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路线是直的 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来解释的是() A.水中倒影 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C.影子的形成 D. 小孔成像 5.有个过路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6.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点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 D.条形的 7.下面你看到的是日食及月食形成原因的图示,它们的形成原是。【答案】1. B 2. B 3. A 4. A 5. B 6. A 7. 光的直线传播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赠序的特征和本文对比的说理方法。 3.辩证地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第一课时 【美好积累】 一、自主学习 1.走进作家作品 2.文化常识 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3.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chì du)皲裂(j n)媵人(yìng )负箧曳屣(qiè x )缊袍(yùn )既加冠(guàn )以衾(q n )容臭(xiù)烨然(yè)弗之怠(dài ) 4.二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三读课文,要求读懂内容,小组合作,结合预习与课下注释理解下面文言现象。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1)重点实词 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欢)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常常、借、向、用手、用笔) 弗之怠(不)(松懈) 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成年)(学问)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大)(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曾经)(奔向)(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高)(填满) 余立侍左右(侍侯)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引,提出)(询问)(侧)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训斥)(更加)(周到) 俟其欣悦(等待)(心情高兴)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愚笨)(终于) 负箧曳屣(背)(书箱)(拖)(鞋子)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服侍的人)(浇洗)(被子) 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暖和)(居住)(旅店) 同舍生皆被绮绣(华丽的衣服)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宝石)(腰佩)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旧絮)(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毫无)(羡慕)(足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