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

3. 能够诠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波的传播方式3.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4.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进修a.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b. 声波的传播方式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c.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在固体和液体中,声波传播更快更遥,因为这些介质的分子更密集,能够更好地传递震动。

而在空气中,声波传播距离较短,容易被阻挡或衰减。

d.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声音在平时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电话通讯、音乐演奏、语音识别等。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声音技术。

3.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能够诠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1. 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b. 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c. 举例说明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声音现象,分析声音传播的原因。

五、延伸阅读1. 《声音的奥秘》2. 《声音科学》六、导学反馈1. 学生通过作业展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2. 学生根据延伸阅读内容,拓展对声音科学的知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 第四章 声现象 导学案 学生姓名:_________ 成绩等次:____39第四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知道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课堂导学]一、声音的产生 自学课本75—76页内容,完成:实验现象分析:(1)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说话;(2)拨动张紧的橡皮筋;(3)用鼓槌敲鼓,再用手按住鼓面。

结论:声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

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二、声音传播的条件 自学课本77页内容,完成:实验现象分析:(1)把耳朵贴在桌面一端,请另一同学轻敲桌面另一端;(2)用细棍轻轻敲击玻璃鱼缸的外壁,水中的鱼立即受惊游动;(3)阅读教材真空罩实验,获取相关信息。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真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三、人怎样听到声音 自学课本77—78页内容,完成:1.振动的物体使它附近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状态,并向远方扩张,形成______.声波传到人耳中,引起_____振动,再经过其它组织刺激___________,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______.2.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_____(相同/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会受到______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______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课堂导练] 典题精析,共享思维心路。

1.如图1甲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

如图1乙,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笛子内_____振动引起的。

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啾啾”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3.用两个纸盒和一根钢线可以制成“土电话”,两个人能在相距不太远的地方用它通话,说明( )A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B .声音是通过钢线传播的C .只有钢线和纸盒子组合在一起才能传播声音D .以上说法都不对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的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导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3. 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导学重点:
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的传播特性;
3. 声音的传播规律。

四、导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和兴趣。

2. 进修: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加深对声音传播规律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诠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原理。

五、导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规律;
2. 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周围的声音现象,分析其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3. 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探讨声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导学反馈: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一个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进修和生活积累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不息进修,不息进步。

愿大家都能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经受的人才!。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记住 15℃时空气中的声速。

4、了解回声的形成及应用。

二、学习重点1、声音的产生条件。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的大小及影响因素。

三、学习难点1、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四、知识讲解(一)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实验一: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观察现象。

实验二: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受振动。

2、现象分析钢尺在振动时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

喉头在发声时明显感觉到振动。

3、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已经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的概念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2、实验探究实验一: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二:把耳朵贴在桌面一端,另一名同学在桌面另一端轻敲桌面,感受声音的传播。

3、现象分析玻璃罩内空气逐渐减少时,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

耳朵贴在桌面能更清晰地听到敲击桌面的声音。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气体传声效果最差。

(三)声速1、声速的定义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

2、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记住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 米/秒。

(四)回声1、回声的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

3、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如测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1= =14.3 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2= =2 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3= =0.8 h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1、体现初中物理的启蒙性,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导入与导学1. 导入•引入音乐或其他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存在。

2. 导学•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二、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产生方式•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声波,并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 声音的三要素•高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与声源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三、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媒介•提问:声音可以传播的媒介有哪些?2. 声音的传播方式•答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 声音传播的特点•声音是横波,会沿着传播方向振动,所以声音传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四、实践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2. 实验材料•长木棍、铃铛、手机、计时器。

3. 实验步骤1.将铃铛系在一端木棍的一头。

2.两人分别拿着木棍的两头,其中一人敲击铃铛。

3.另一人用手机计时器计算敲击铃铛的时间和听到声音的时间差。

4.根据时间差和木棍长的比例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4.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传播方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方式、产生原理和传播特点。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而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的。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注意:以上文档为模拟输出,仅供参考。

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了解人耳的构造和骨传声现象,知道人听到声音的途径。

二、课堂导学:【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一: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活动: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说话;演示实验:音叉发声实验归纳结论:声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_。

针对练习:1、人说话靠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靠的振动发出鼓声。

2、如图1甲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

如图1乙,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产生的。

学习任务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学生活动:1: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出去,在教室里,老师、同学们说话时,互相都能够听到,这说明声音可以靠什么传播?2: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同学轻敲桌子,另一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桌子振动的声音。

由该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由“土电话”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3:钓鱼时,岸上的人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这说明什么?4、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慢慢抽出,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再慢慢放入空气呢?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理学中把整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真空中没有,所以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和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阅读P29第二段:回答:声音在空气中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是以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

针对练习: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上小鸟的叫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2、用两个纸盒和一根钢线可以制成“土电话”,两个人能在相距不太远的地方用它通话,说明() A.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声音是通过钢线传播的C.只有钢线和纸盒子组合在一起才能传播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对学习任务三:声速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0页关于声速的内容及小资料,并完成下列题目:①声音传播的快慢用描述,通过阅读小资料可以得出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一般来说声速是(填写“相同”或“不相同”)的,通常情况下,比传声快,比传声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原因并能说出相关的一些实验。

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3.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以及真空中人类是通过什么交流的。

4.知道声波具有能量,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一样。

二、知识点默写1、振动的物体能产生,但是人不一定能听见它。

音叉是发声的物体,像这种物体可以被称为。

2、发出声音的时候声源在,当声源停止的时候,发声停止了,但是声音还在。

3、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在月球上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存在,所以在月球上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传播和转换后才能进行交流。

4、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碰到大的障碍物后将发生反射,人们能够与原声区分开来的反射声波叫。

5、声音具有。

当人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人给了音叉,音叉作为声源就振动起来,并且带动周围的空气,这种振动的传播形成声波。

6、声音传递的能量会变少,离说话的人远一点,听到的声音会。

7、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当20℃的时候,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一般声速在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在气体中传播速度。

三、例题解析1、根据实验判断声音的产生条件[例题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有些振动用肉眼看不到,我们可以通过轻质小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

音叉的振动不容易用肉眼观察到,轻质小球被弹起说明音叉振动,把微波的振动放大了,便于观察,故C正确;[答案]C2、判断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原因[例题2]小孩用嘴吹气球,由于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解析]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3. 能够诠释声音传播中的声音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预习问题1.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有何不同?3. 什么是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4. 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设计实际应用?三、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至人耳,人耳接收到声音信号后产生听觉感知。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为1500m/s,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2. 声音的传播特点- 声音是横波,能够在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密度越大、弹性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3.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声音在遇到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可能发生折射现象。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4. 声音的应用- 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可以设计声波雷达、超声波医学影像等实际应用。

四、教室练习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若一声波从源头发出后经过1秒钟传播至接收器,求声音传播的距离。

2. 一束声波在水中传播时遇到边界发生反射,入射角为30°,求反射角度。

3. 当声波穿过一个小孔时发生衍射,若波长为0.1m,小孔直径为0.05m,求衍射角度。

4. 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设计一个可以检测车辆行驶速度的设备?五、拓展延伸1. 探究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2. 了解声音传播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共振现象。

3. 钻研声音在声学器械中的应用,如扬声器、麦克风等。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理解了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3.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学习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三、学习重点1.声音的本质是物体的振动;2.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四、学习方法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2.记录实验数据;3.思考和总结。

五、学习过程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来观察和验证这个过程。

实验1:搓擦带来的声音准备一根橡皮擦和一段木棍,用力搓擦橡皮擦和木棍的表面,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实验记录: - 橡皮擦和木棍擦擦产生的声音:(填写实际观察到的声音特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橡皮擦或木棍受到力的作用产生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实验2:敲击产生的声音准备一支铅笔或书写笔,用手指轻轻敲击铅笔或书写笔的一端,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实验记录: - 敲击铅笔或书写笔产生的声音:(填写实际观察到的声音特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铅笔或书写笔受到力的作用产生振动时,也会产生声音。

实验3:弹奏乐器产生的声音准备一件乐器,如吉他、钢琴或小提琴等,在正确的位置弹奏乐器的弦或键,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实验记录: - 弹奏乐器产生的声音:(填写实际观察到的声音特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乐器的弦或键受到力的作用产生振动时,也会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声音的传播。

实验4: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准备一个长长的实验台或桌子,找一个铁制的物体,如铁匙或铁慎,用力敲击铁制物体,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记录: -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情况:(填写实际观察到的声音传播特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非常快,并且传播距离较远。

实验5: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准备一个杯子,将杯子里装满水,用手指蘸湿并轻轻摩擦杯口,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第一部分: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声音,比如汽车的喇叭声、鸟儿的歌声、人们的交谈声等等。

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2. 目标明确: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就会产生声波,从而形成声音。

例如,当我们弹奏吉他时,琴弦的震动就会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常见的介质包括空气、水和固体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影响声音的传播距离和传播方向。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振幅、速度等特性。

频率越高的声音,听觉上就越尖锐;振幅越大的声音,听觉上就越响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1. 案例一:电视机的声音为什么是从扬声器传出来的?解析:电视机中的扬声器接收到电视机内部的电信号,通过震动产生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这就是声音的传播过程,由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再通过扬声器传播出来。

2. 案例二:在水中传播的声音为什么听起来会不同于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解析:水和空气的密度不同,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因此,同一声源在水中和空气中传播时,听起来的声音会有所不同。

这也说明了声音传播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有影响。

第四部分:实践应用1. 实验一:用橡皮筋和空罐制作简易的弹簧震动器,观察声音的产生过程。

2. 实验二:在水中放置声源,比较在水中和空气中传播的声音的听觉效果。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方案,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规律。

第五部分: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了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声音的作用,更好地利用声音传播的特性。

导学案: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版】

导学案: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 了解回声及能应用回声测距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1. 声音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学习难点】应用回声测距进行简单计算。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能/不能)传声。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3.声速:①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可用公式表示:v=s/t②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排列是:固体、液体、气体(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4.回声: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是回声。

②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才能把这两次声音区分开,听到回声,人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③回声的应用: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回声测距: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合作探究】探究一:声音的产生【想想做做】进行下列实验,观察现象、体验感觉。

①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把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位同学拨动橡皮筋,使橡皮筋发出声音,橡皮筋嗡嗡作响时,发现橡皮筋在振动。

②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说话时根据到声带在振动。

可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观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能观察到音叉发声时的振动吗?怎样才能显示这种微小振动?①用一个悬挂的乒乓球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学前感知1、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2、重点难点:重点: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1、设计探究的实验;2、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3、课前准备: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__。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可以在固体、________和________中传播,但真空________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_________。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________,一般情况下,气体液体固体V V V >>。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 。

当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

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

4.回声是声音的________现象,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_s 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________m 。

二、课堂互动知识点(一) 声的产生活动1:观察课本P12四幅图,播放有关声的视频。

思考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发生的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沟通思想。

但是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声音这一自然现象。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 能够诠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原理。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方式;难点: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原理。

四、进修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的耳朵就能够感知到声音。

2.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但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声音的传播方式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是最常见的声波传播方式。

3.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原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原理是由于媒质的密度和弹性不同,导致声波传播速度的差别。

在密度大、弹性大的媒质中,声波传播速度会更快;在密度小、弹性小的媒质中,声波传播速度会较缓。

五、进修方法1. 听讲与笔记:认真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重点记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加深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3.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互相进修、交流经验。

六、教室练习1. 请简要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3. 举例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更快的原因。

七、拓展延伸1. 请探究声音在真空中是否能传播,为什么?2. 你知道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有何影响吗?八、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木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留意声音的变化,不息探索声音背后的奥秘。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方式;
3. 能够诠释声音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和规律。

二、导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3. 声音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和规律
三、导学步骤
1. 预习导入: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声音传播中会出现哪些现象?
2. 进修任务一: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引起的,当一个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 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下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声音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3. 进修任务二:声音的传播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通过空气分子的碰撞传递的,传播速度约为343m/s。

-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更快,因为分子之间的距离更近。

- 在不同媒质中传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4. 进修任务三:声音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和规律
- 声音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衍射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由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引起的。

- 声音传播的距离受到噪音、障碍物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声音衰减的现象。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方式,同时也进修了声音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和规律。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加深对声音的理解,探索更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吹笛子发声主要是()
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BFra bibliotek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小孩用吹气球,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声音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选做题:
1、高级:搜集纳米科学技术应用的相关资料,完成《课程练习》60%以上习题。
2、中级:再次研读“声的产生和传播”,完成《课程练习》40%以上习题。
3、初级:整理本课知识点,完成《课程练习》30%以上习题。
5.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
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
6.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 ( )
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b.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C.振动停止,物体的声音也停止了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7.在敲响大古钟时,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导学过程】
一 预习导学: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二 实验探究
(一).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
探究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
(二)声速:
a.我一说话,在同一房间内的你马上就能听到声音,那么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时间呢?自然界中那些现象都能帮助我们得到结论:
三 问题解决: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试着证明这个猜想。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一)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a.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的结论是。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
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二)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传播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4体会探究过程的步骤。回答产生了声音我们就可以听的到吗?要想听到声音还需要什么条件?
【导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设计探究的实验,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学法提示】:
1、本节研究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及生活中的现象去进行教学。
2、教学中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本节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燕山中学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物理 备课:程会员 梁小波黄亚君
课题:声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新课
授课时间:2010—2011 (一)第一周
【导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4、知道空气中的声速及真空不能传声。
b.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吗?(读15页表格)你得到的信息是
c.空气温度不同,声速相同吗?
d.回声是怎么回事?(提示:在山顶对着群山喊话,会听到很多次声音,好像有人在回应你.)
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测距离发声处和被测物之间的距离(s)就等于声速(v)与原声和回声的间隔(t)的乘积的一半.
【拓展练习】
1.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的振动引起的
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
3.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中的鱼.这是因为__________.
4.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