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首育人为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德为首,育人为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明文指出: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与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的确,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如果一味停留于只求学好文化知识为己任,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熏陶,这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人才”真的有用吗,他们只会学习,不懂交流、合作,他们将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己的家人格格不入。试问,生存问题如何解决,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的宏图大志更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担任启蒙教育的工作者,更是任重道远。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十几年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尝试把德教放在首位,与德教与教育各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以德为先

十几年的教书生涯,我深深感到学生们对尊敬长辈,学会感谢等方面一届不如一届,真是世风日下呀,为此我,难堪过,伤心过,也惶恐过,然而仅凭一己之力又能改变些什么呢?只好把握着这三尺讲台,尽自己的微力做点自己该做也想做的事吧!

将德教贯穿于所教学科之中。先后涉及到语文、思品、写字、数学等各个学科。现以一堂数学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前几天,我任教的一年级小班应学校要求向家长进行开放教育。家长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有爸爸,有妈妈,有爷爷奶奶,甚至一家来好几位家长,发下去5张请柬,教室后面却坐了满满的一排,足足有二十来位,可见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之切。他们那饱含关注和爱意的眼神让我感动,不知我的那帮小家伙们是否与我同感?我知道,礼尚往来,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一开课让孩子说一句最想对家长说的话,也许是受情境的感染,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充满真情的稚嫩的话语让家长们也倍感欣慰,爱于被爱,回报爱与享受回报一切在无言之中,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吧!我意识到,孩子们的情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从他们自信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的心情:爱家长不能仅仅靠一句空话,是要付出行动的。这时间花得值!紧接着我又将招待客人设计成课堂教学的情景,把要讲解的例题贯穿于情景之中,让教学活动源于生活,让生活为教学提供宝贵的资源。如例2教学:我们要准备好吃的来招待家人(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出示9张橘子卡片),人太多不够分怎么办?孩子各有各的想法,但在我稍做引导之后,他们都知道先分给老人才是好孩子。尊老的思想在此例中得到很好的贯通。只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孩子们掌握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道理,同时学会回报爱,学会尊重老人等做人的道理,如此教学何愁世风不改?二调解纷争,德教为先

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家常便饭,他们正处于打闹的年龄,而在这些打闹中故意让人难堪,使人不痛快的毕竟占少数,多数打闹皆因他们玩中闹,闹中打而引起的纠纷,还有天生好动的,无意之间惹着了别人自己却全然不知。这时候他们会把说的清说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纷争一股脑交给他们信任的老师,在他们心中老师是万能的,是救世主,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是万能的吗?不是的。每件事都断出个是非,每个孩子都能满意而归,谈何容易。分不出是非,用心找到谈话的切入点,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教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的短处和对方长处,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可以办到的。比如说甲同学哭着告状说乙同学偷了他的铅笔,让我去给他们断案,没有证据,我能断出是非吗。不断会让甲失望,胡乱断会伤害到乙同学,左右为难,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找自己的问题,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问甲:你亲眼看见乙拿了你的铅笔吗?(没有根据不可信口开河);为什么你的东西那么容易丢?(学会独立生活,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再问乙:为什么别人会怀疑你?(学会诚实做人,用诚实维护自己的尊严);你拿了别人的笔吗?如果自己一时糊涂做错了,现在你想清楚该怎么办了吗?(懂得犯错不可怕,怕就怕在有错不知,或知错不该)……两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建议,心中的气也烟消云散,同时又明白一些为人之道,

真是皆大欢喜呀。如此事例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用真心去理解、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你所做的一切都会留下些痕迹。

三家校沟通德教为先

不止一次家长会或与家长的电话沟通中我说过同样的一段话:孩子的成长营造好的环境,那么环境是什么?环境就是老师的德行,就是父母的德行,就是孩子身边所有人的德行,什么“诚实”、“守纪”、“宽容”、“谦让”等词汇都只是笼统的说教,他们不能带给孩子们真真切切的体验,更不能带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环境,因为他们是空洞的,是不可触摸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没有模仿的对象,没有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是盲目的,无效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又说“跟什么人学什么样。”这些话说的一点不假。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今年新接一年级,为了节省发作业的时间,前面同学的作业递过去,后面同学的作业则是扔过去,没过几天,教室里作业飞舞的现象随时可见。谁“创造”环境?是我,他们的老师,我深深的自责了,想改变这种环境,却远不如“创造”环境来得容易。因此我在与家长以各种方式沟通的过程中,总是用“现身说法”和家长交流,希望家长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把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树立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理念。如果家长有空就趴在电脑跟前,想让孩子不迷电脑难;家长如果自己不能做到尊重别人,想让孩子懂得尊重你们也难;自己不读书学习,想让孩子爱学习难;……。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行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深深的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育人为本,德教为先。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或德育校长的事,它应该渗透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最平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去,只有真正做到德育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每一节课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才能让学生不断闪烁智慧的光芒,才能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收获最大的快乐。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糟,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