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_各论_疾病:汗证_课件模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为热病者,可加麦冬18克、五味子 9克。
2.单方验方山萸肉煎(姜超等《实用 中医营养学》)
处方:山茱萸60克。浓煎饮用。 Ⅳ.战汗 【证见】 急性热病中发热口渴,躁 扰不宁,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后汗出。脉浮数,苔薄黄。 【治法】 甘寒养胃,扶正祛邪。 【方药】 主方竹叶石膏汤(张仲景《伤寒论》)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汗证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身体部位: 全身。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科室: 中医科 内分泌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简介: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 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 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治疗:
淡苔薄,脉细虚。 【治法】 养心补血敛汗。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
减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8克,当归12
克,茯苓12克,远志5克,酸枣仁12克, 龙眼肉10克,白术12克,五味子6克,龙 骨、牡蛎各20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 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 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 汗出。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症状及病史:
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 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 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 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 偏沮等多种。
治疗:
若潮热者,加秦艽12克,银柴胡10克,白 薇12克。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糯稻根15克。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 日3次。
3.单方验方 (1)芪牡盗汗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 手册》) 处方:黄芪、生地黄、龙骨、牡蛎各 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地骨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盗汗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以虚热居多,也可见于气虚、阳虚、湿 热等。①心血不足。证见心悸少眠,睡则 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 脉细,舌淡。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常以归 脾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见虚烦少眠, 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 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 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里泄热。 【方药】 主方 白虎汤(张仲景《伤寒论》)加
味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2克,粳米20
克,淡竹叶12克,天花粉15克,栀子12克, 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Ⅱ.盗汗 阴虚火旺型【证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 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 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 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 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 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 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 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
病因:
是营卫不和。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 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 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 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 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 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 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 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
盗汗症则因过度烦劳、阴营暗耗、虚 热内生,出现夜寐盗汗,或五心烦热,或 午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并发症:
后潮热。适宜多吃常吃具有养阴液、降虚 火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伤津耗液之品。 汗证宜忌原则黄汗症属色汗症中最常见的 一种,多为脾胃湿热交蒸,适宜多吃常吃 清热解毒、淡渗利湿之物,忌食滋腻甘>>
并发症:
香燥辛热的物品。 头汗症俗称“蒸笼头”,手足汗症仅
局限于两手掌心和脚底部汗出如洗,两者 多因素体内热偏盛,以致湿热内蒸所致, 其饮食宜忌原则与臭汗症和黄汗症相同。
心汗症是指心窝局部多汗,此病在元 《丹溪心法》中有载,多因忧思惊恐、损 伤心脾所致。饮食上适宜常吃补养心脾、 益气敛汗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玉屏风散加味。②营卫不和。证见汗出恶 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 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 ③里热炽盛。证见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 面赤烘热,烦躁不安,或兼发热,大便干 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宜清 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常用白 虎汤加味。
加减 处方:淡竹叶12克,石膏30克,粳米
20克,人参12克(另炖),麦冬12克,山药 15克,天花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V.黄汗 【证见】 汗出色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黄而粘衣着色,口中粘苦或口渴不欲饮, 胁痛纳呆,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主方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 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茯苓15克,猪苓 12克,白术10克,泽泻12克,栀子10克, 佩兰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治疗:
皮各10克,浮小麦20克。水煎服。 (2)止汗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
方》) 处方:黄芪、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炒黄柏、当归、 炒黄芩、麻黄根各9克,炒胡黄连6克。水 煎服。
心血不足型【证见】 睡则汗出,醒 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 舌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潮热,口干,舌红 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主方当归六黄汤(李杲《兰室秘 藏》)加减 处方:当归12克,黄芩10克,黄连9 克,黄柏10克,生地黄15克,黄芪15克, 麦冬12克,五味子6克,龟板20克(先煎)。 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 主方桂枝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9
克,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20克,甘草6 克。水煎服。
若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麦30克。 热淫于内型【证见】 蒸蒸汗出,口 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宁,或兼发 热,或肢节烦痛,或大便干结。
若阳气亏虚者,加熟附子12克、干姜 10克。兼有伤阴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 6克。
2.单方验方 (1)敛汗固表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 秘方大全》) 处方:炙黄芪、党参、煅牡蛎各15克, 麻黄根、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瘪桃干、浮小麦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 各6克。水煎服。
(2)虚汗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黄芪、浮小麦各30克,麻黄根 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营卫不和型【证见】 汗出恶风,周 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某局部出汗。 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人体为适应 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 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 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若人体患 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 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 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臭汗症多因素体内热偏重,或湿热内 蕴所致,表现为腋下、足部及会阴部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并发症:
出汗特别多,有臭味,尤以腋汗臭和足汗 臭为常见。腋部汗臭是因腋窝部大汗腺分 泌物中含的有机物质,经局部皮肤的色原 性杆菌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散发出 特异的臭味。足部汗臭是由于小汗腺分泌 的汗液,促使局部细菌繁殖分解皮肤表面 的污秽物所致。臭汗症适宜常吃具有清热 利湿解毒的食物,忌食油腻煎炸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并发症:
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 无汗症是指出汗绝对减少,在皮肤上
见不到出汗,可因多种疾病导致体表汗腺 分泌明显不足。如维生素a缺乏症、硬皮 病、鱼鳞病等。无汗症者皮肤过于干燥, 适宜多吃些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食品, 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
。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湿热。证见发热汗出,色黄如黄柏汁,染 衣着色,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小便短 少,胁痛,胃纳呆滞,或有发热烦躁,苔 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常以茵陈 五苓散加减。
战汗 急性热病中,证见发热口渴,烦躁不 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汗 后热退身凉,或热势减轻,脉数,苔薄黄。 战
治疗:
2.中成药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Ⅲ.脱汗 【证见】 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 止或汗出如油,声短息微,四肢厥冷。舌 卷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 加味 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2克,黄芪30克,山茱萸12克,煅龙骨、 煅牡蛎各30克。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 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 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
自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 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①肺卫不固。证 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 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 益气固表,常用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滋阴降火,常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绝汗 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证,突然大汗
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 气短息微,舌干少津,脉微细欲绝。治宜 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 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 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黄汗 多属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能。 汗证病因多种,病象各异,但不离虚
实寒热。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 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 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 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 属阳虚的。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 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 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预防: 汗证预防_汗证怎么调理
汗证除绝汗外,治疗得当,一般预后 良好。绝汗乃重危之证,为生命垂危,阴 阳离决的一种表现,应采取紧急措施,治 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有关症状:
冷汗淋漓、晚上睡觉出冷汗、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晚上睡觉出冷汗、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自觉汗臭、臭汗、出冷汗、 虚汗、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掌跖多汗。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根据原发病情 辨证论治。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并发症:
汗证并发症_汗证有哪些并发症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自汗症多因素体 薄弱,或久病之后或妇人产后体虚,以致 阳气不足,肺卫不固而易汗多汗,汗液自 出。自汗症者宜多吃些甘温益气、收敛止 汗的食品,忌食辛散耗气之物。
治疗:
汗证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汗证
汗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I.自汗 肺气不足型【证见】 汗出畏风,动 则益甚,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舌 质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1.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 方》)加味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防风10克,党参15克,麻黄根9克,浮小 麦25克,煅牡蛎30克。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 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 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 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 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 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 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检查项目: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汗液电解质检查。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相关疾病: 下丘脑多汗症、汗腺癌、汗管棘皮瘤、小 汗腺汗管纤维腺瘤、大汗腺癌。
谢谢!
2.单方验方山萸肉煎(姜超等《实用 中医营养学》)
处方:山茱萸60克。浓煎饮用。 Ⅳ.战汗 【证见】 急性热病中发热口渴,躁 扰不宁,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后汗出。脉浮数,苔薄黄。 【治法】 甘寒养胃,扶正祛邪。 【方药】 主方竹叶石膏汤(张仲景《伤寒论》)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汗证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身体部位: 全身。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科室: 中医科 内分泌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简介: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 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 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治疗:
淡苔薄,脉细虚。 【治法】 养心补血敛汗。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
减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8克,当归12
克,茯苓12克,远志5克,酸枣仁12克, 龙眼肉10克,白术12克,五味子6克,龙 骨、牡蛎各20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 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 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 汗出。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症状及病史:
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 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 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 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 偏沮等多种。
治疗:
若潮热者,加秦艽12克,银柴胡10克,白 薇12克。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糯稻根15克。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 日3次。
3.单方验方 (1)芪牡盗汗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 手册》) 处方:黄芪、生地黄、龙骨、牡蛎各 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地骨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盗汗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以虚热居多,也可见于气虚、阳虚、湿 热等。①心血不足。证见心悸少眠,睡则 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 脉细,舌淡。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常以归 脾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见虚烦少眠, 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 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 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里泄热。 【方药】 主方 白虎汤(张仲景《伤寒论》)加
味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2克,粳米20
克,淡竹叶12克,天花粉15克,栀子12克, 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Ⅱ.盗汗 阴虚火旺型【证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病因: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 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 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 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 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 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 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 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
病因:
是营卫不和。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 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 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 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 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 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 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 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
盗汗症则因过度烦劳、阴营暗耗、虚 热内生,出现夜寐盗汗,或五心烦热,或 午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并发症:
后潮热。适宜多吃常吃具有养阴液、降虚 火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伤津耗液之品。 汗证宜忌原则黄汗症属色汗症中最常见的 一种,多为脾胃湿热交蒸,适宜多吃常吃 清热解毒、淡渗利湿之物,忌食滋腻甘>>
并发症:
香燥辛热的物品。 头汗症俗称“蒸笼头”,手足汗症仅
局限于两手掌心和脚底部汗出如洗,两者 多因素体内热偏盛,以致湿热内蒸所致, 其饮食宜忌原则与臭汗症和黄汗症相同。
心汗症是指心窝局部多汗,此病在元 《丹溪心法》中有载,多因忧思惊恐、损 伤心脾所致。饮食上适宜常吃补养心脾、 益气敛汗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玉屏风散加味。②营卫不和。证见汗出恶 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 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 ③里热炽盛。证见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 面赤烘热,烦躁不安,或兼发热,大便干 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宜清 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常用白 虎汤加味。
加减 处方:淡竹叶12克,石膏30克,粳米
20克,人参12克(另炖),麦冬12克,山药 15克,天花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V.黄汗 【证见】 汗出色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黄而粘衣着色,口中粘苦或口渴不欲饮, 胁痛纳呆,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主方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 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茯苓15克,猪苓 12克,白术10克,泽泻12克,栀子10克, 佩兰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治疗:
皮各10克,浮小麦20克。水煎服。 (2)止汗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
方》) 处方:黄芪、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炒黄柏、当归、 炒黄芩、麻黄根各9克,炒胡黄连6克。水 煎服。
心血不足型【证见】 睡则汗出,醒 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 舌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潮热,口干,舌红 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主方当归六黄汤(李杲《兰室秘 藏》)加减 处方:当归12克,黄芩10克,黄连9 克,黄柏10克,生地黄15克,黄芪15克, 麦冬12克,五味子6克,龟板20克(先煎)。 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 主方桂枝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9
克,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20克,甘草6 克。水煎服。
若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麦30克。 热淫于内型【证见】 蒸蒸汗出,口 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宁,或兼发 热,或肢节烦痛,或大便干结。
若阳气亏虚者,加熟附子12克、干姜 10克。兼有伤阴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 6克。
2.单方验方 (1)敛汗固表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 秘方大全》) 处方:炙黄芪、党参、煅牡蛎各15克, 麻黄根、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瘪桃干、浮小麦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 各6克。水煎服。
(2)虚汗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黄芪、浮小麦各30克,麻黄根 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营卫不和型【证见】 汗出恶风,周 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某局部出汗。 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人体为适应 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 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 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若人体患 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 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 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臭汗症多因素体内热偏重,或湿热内 蕴所致,表现为腋下、足部及会阴部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并发症:
出汗特别多,有臭味,尤以腋汗臭和足汗 臭为常见。腋部汗臭是因腋窝部大汗腺分 泌物中含的有机物质,经局部皮肤的色原 性杆菌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散发出 特异的臭味。足部汗臭是由于小汗腺分泌 的汗液,促使局部细菌繁殖分解皮肤表面 的污秽物所致。臭汗症适宜常吃具有清热 利湿解毒的食物,忌食油腻煎炸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并发症:
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 无汗症是指出汗绝对减少,在皮肤上
见不到出汗,可因多种疾病导致体表汗腺 分泌明显不足。如维生素a缺乏症、硬皮 病、鱼鳞病等。无汗症者皮肤过于干燥, 适宜多吃些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食品, 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
。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湿热。证见发热汗出,色黄如黄柏汁,染 衣着色,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小便短 少,胁痛,胃纳呆滞,或有发热烦躁,苔 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常以茵陈 五苓散加减。
战汗 急性热病中,证见发热口渴,烦躁不 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汗 后热退身凉,或热势减轻,脉数,苔薄黄。 战
治疗:
2.中成药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Ⅲ.脱汗 【证见】 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 止或汗出如油,声短息微,四肢厥冷。舌 卷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 加味 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2克,黄芪30克,山茱萸12克,煅龙骨、 煅牡蛎各30克。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 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 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
自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 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①肺卫不固。证 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 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 益气固表,常用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滋阴降火,常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绝汗 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证,突然大汗
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 气短息微,舌干少津,脉微细欲绝。治宜 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 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 缩,为阳虚阴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黄汗 多属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能。 汗证病因多种,病象各异,但不离虚
实寒热。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 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 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 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 属阳虚的。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 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 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预防: 汗证预防_汗证怎么调理
汗证除绝汗外,治疗得当,一般预后 良好。绝汗乃重危之证,为生命垂危,阴 阳离决的一种表现,应采取紧急措施,治 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有关症状:
冷汗淋漓、晚上睡觉出冷汗、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晚上睡觉出冷汗、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自觉汗臭、臭汗、出冷汗、 虚汗、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掌跖多汗。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根据原发病情 辨证论治。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并发症:
汗证并发症_汗证有哪些并发症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自汗症多因素体 薄弱,或久病之后或妇人产后体虚,以致 阳气不足,肺卫不固而易汗多汗,汗液自 出。自汗症者宜多吃些甘温益气、收敛止 汗的食品,忌食辛散耗气之物。
治疗:
汗证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汗证
汗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I.自汗 肺气不足型【证见】 汗出畏风,动 则益甚,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舌 质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1.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 方》)加味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治疗:
防风10克,党参15克,麻黄根9克,浮小 麦25克,煅牡蛎30克。水煎服。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诊断:
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 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 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 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 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 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 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检查项目: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汗液电解质检查。
内科学疾病部分:汗证>>>
相关疾病: 下丘脑多汗症、汗腺癌、汗管棘皮瘤、小 汗腺汗管纤维腺瘤、大汗腺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