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摘要: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群体。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婚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中,离婚率和不婚率逐年上升,婚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学具有独特的认识社会现象视角,依照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理解婚姻质量观念和婚姻行为,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一问题。

关键词:婚姻质量;理论;社会学

一、社会文化与婚姻观念的认同

1.婚姻质量与文化的普遍性、特殊性

文化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家庭都是社会成员最重要日常生活领域,家庭的运行规律中一直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即法律等正式的文化规范和伦理道德习俗等非正式的文化观念。古今中外的家庭都同样受社会上某种普遍性的文化观念影响,形成了一个社会独特的文化认同。关于婚姻的质量问题,古今中外的文化体系下,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认同。

传统社会中,主导的文化思想是封建式男权中心观念,大众对于婚姻质量没有个人的理解,只是当作家族延续的手段和方式,女子在传统社会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丧失了个人的主动选择权和谋求幸福的愿望;男子在传统家庭中也只是上下代的中间过渡角色而已。

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思想越来越盛行,现代人对于婚姻质量也越

来越看重,西方发达国家所呈现出的高离婚率和不婚率,充分表现出大众对于婚姻的个人关注,社会成员越来越多从个人角度出发做出婚姻选择。现代人婚姻中爱情的成分越来越凸显,有的人甚至将爱情作为婚姻幸福的唯一标准。

2.婚姻质量与文化的传递性、变迁性

任何社会中关于婚姻的认识和观念是具有传递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指的是婚姻文化和家庭观念在代际间的传递,上一代将自己的婚姻思想和理念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耳濡目染,使得下一代全部或部分接受。当今中国家庭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思想的保有着,他们还是奉行老一代那种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由此下一代是影响他们判定婚姻质量的重要指标。横向传递的同一历史时代中,不同国家和社会类型文化观念的传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想犹如洪水般涌向我国,使得现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越来越趋向于西方,越来越注重感情在婚姻中的决定性地位。

文化还具有变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任何国家或社会的文化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随着时代和形势的改变而变化。抛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但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几年中,各个代际的婚姻观念和幸福感指标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总体的趋势是,婚姻观念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关于婚姻质量由不关注、“无所谓”向很关注、“很所谓”发展。未来的中国社会,传统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小,而更多从个人角度去追寻自己婚姻

幸福的观念会越来越占更大比重。

二、社会化与婚姻观念的形成

1.婚姻化与婚姻观念

婚姻化是家庭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婚姻化的过程。婚姻化指个体从一个对于婚姻一无所知的“自然人”转化为对婚姻有所了解并能够适应婚姻、参与婚姻生活,在婚姻生活中担当一定婚姻角色的“婚姻人”的过程。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对两性、爱情、择偶、婚姻、生育等观念有了正确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家庭婚姻方面的相关知识,取得成为婚姻主体的“资格”和“条件”。通过婚姻化,社会成员形成了关于婚姻的整体观念,其中包括对婚姻质量的思考和选择。

2.婚姻观的社会化主体

家庭是社会化的主体之一,按照预期社会化的概念解释,孩童在生命早期通过耳濡目染习得了一定的婚姻观,并在头脑中经过分析处理,大致形成了对婚姻角色的认识,这对于他们未来在婚姻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影响。

除了家庭作为社会化的主体之外,人们的婚姻观还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使对于一个思想成熟的有很强自主意识的人来讲,他们的婚姻观念也是会随着环境发生变化的。周围群体的思想意识尤其是经常产生互动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观念可以影响到进入其中的个体。此外,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成员婚姻观的影响更为广泛,报刊、杂

志、电视等诸多相关内容可以影响或改变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和婚姻质量认同。

3.婚姻质量与社会化的偏差

当今中国,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大一部分社会成员中仍然保有着某些传统思想观念,传统社会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思想,其中包含着一种不对等的封建礼教观念,由于文化的传递性和惯性,这种思想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无论是男性或是女性,如果受到这种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就会使得自身的婚姻状态存在不符合社会现实的情形,比如男性的大男子主义思维和女性的被动服从思想,都会使当事人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

三、社会角色与婚姻观念的外显

社会角色反映了社会成员在承担某一角色时表现出的一整套权利与义务规范的行为模式,并且体现了对于处在特定社会地位、身份的人们行为的期望。

1.婚姻角色的领悟

任何一种角色的承担首先来源于角色的领悟和认知,角色领悟(角色认知)是个人观念,是角色扮演的内在力量。依照角色领悟的相关解释,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首先存在一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一般来讲,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社会范围内总体形成了对于大致相同的角色期待,但是由于每个人对于特定角色的领悟不同,由此形成了社会千差万别的角色扮演状况。角色领悟是角色行为的基础和前提,比如,对于什么才是好丈夫、好妻子,社会总体存在一个大致

的认同,但是由于每个人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对于该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会出现差异,这就使得社会成员表现出了千差万别的好丈夫、好妻子。

2.婚姻角色的外显

婚姻质量观念作为人们精神层面的内在观念,只有通过外显的行为才能够表现出来,这就是社会角色理论中的角色实践(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角色领悟是一种个体观念,而角色实践则反映了个体的社会行为。同时,角色实践也是角色经受检验的过程。每个经过婚姻化的个体,在进入到婚姻之后,都会依据自己对于婚姻角色的领悟产生相应行为。在婚姻各方对于彼此婚姻角色行为的互动和理解中,形成了婚姻的评价,即婚姻质量。而婚姻质量的调整和改善也要通过婚姻双方角色行为的改变来完成。

3.婚姻距离

现代社会的离婚率和不婚率越来越高,有些人甚至将离婚结婚当成家常便饭,为什么婚姻家庭领域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这是众多专家学者政要所关注的问题。如果从社会学中的后现代角度来认识,就不难理解了。后现代社会造就的是一个个多元化的个体,他们的婚姻质量价值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的价值主体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产生婚姻距离是很正常的。婚姻距离主要来自于角色距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主体自身的素质、能力、行为与他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另一方面指主体对婚姻另一方的要求和标准存在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