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摘要:中学时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时,还要遵循批判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等教学原则。
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点有教材中直接涉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部分,和教材中隐藏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部分。
关键词:生物教育;环境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72-02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确实重视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说明我国教育部门已相当重视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但还需在评价机制方面进一步改革。
本文试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谈谈对开展环境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
人类与环境不能协调发展的恶果,正在逐步侵袭着我们,因此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行动刻不容缓,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中学时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是每个国家都必须完成的
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中,环境知识作为一大知识模块编入中学生的教材中,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高中生物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发现在生物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标,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时,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育原则,如:科学性原则、教法多样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批判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是打破传统生态发展思想的新型发展观念,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使学生有能力向传统的价值观提出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才能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思考,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时候,应多采用批判性的教学原则,逐渐培养学生鲜明的洞察力和批判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环境保护与改善的行为者。
2.渗透性原则。
在中学生物的教科书中,有些知识是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接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但有些知识内容则是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知识,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能够从侧面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进行环境教育,使得环境教育丝丝入微地渗透到每一个可以教育的地方。
3.地域性原则。
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国家与国家、农村与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境问题都存在着
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
环境教育应遵循地域性原则,引导学生关注当地面临的环境问题,并以此为起点,把当地的环境问题与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
只有遵循这样的地域性原则,才能从实际出发,使我们的环境教育不是拘泥于口号的呼喊,而是从根本上将环境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教材结合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抓住教材,巧用教材进行环境教育应是教师在探究有效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中必须摸索的一项内容。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每一个渗透点,并将这些渗透点有机地与教学任务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渗透点主要包括知识的渗透点、技能的渗透点以及价值观的渗透点,只要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都可作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点的教学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教材中直接涉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部分,要采取详细讲解,活学活用的原则进行教学,第二种则是教材中隐藏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部分,则要采取深度挖掘,适当扩展补充的原则来进行教学。
例如: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属于直接涉及环境知识的内容,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授课时,就必
须将教材中所提及到的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产生影响的具体原因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详细分析论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人口爆炸这个地球“杀手”的可怕。
再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属于隐藏环境知识,需要深度挖掘,适当拓展。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光合作用的原理及意义,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对大自然的意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讨论大气中co2浓度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的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适当的补充一些课外材料:“目前地球上植物覆盖面积正在急剧减少,热带雨林近40年已毁坏了一半,这就导致了全球气候的调节者‘绿色植物’调节气候的能力越来越弱,大气中的co2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地球陆地面积将越来越少,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用一组数据进行解释,如果全球气温升高0.6℃,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将面临食品、水供应短缺等问题;若温度升高1.5℃。
10亿人将面临水短缺,一些贫困山区的人会患疟疾;若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比工业化之前超过2.0℃,人类将面临更多极端气候,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影响,一些岛国会被淹没。
同时全球气温变暖还会导致某些爬行动物雌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甚至使更多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这样的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渗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到了进行环境教育的目
的。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自觉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还可对以上环境教育内容体系进行适当选择,既可以在小范围内联系,也可以在大范围联系,还可以依托生物教学大纲或生物教材的某一章节或更多项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渗透,渗透内容的多少、详略可由教师自行选择。
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既要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又不能因此而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将生物课改成环境课,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环境教育与生物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拥有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环境能力,形成环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