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德国汉学的发展

德国汉学的发展
❖《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与经济》 (1949年)影响极广。
❖ 1987年发表力作《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 献》
主要学术贡献在于研究早期的中国和西方的关系。
3、以叶乃度(艾克斯,1891--1958)为首 3.佛尔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 近年来德国汉学 家顾彬教授,可以说是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
19世纪汉学关注的几大领域
❖ 《中华帝国全志》1736年法国耶稣会会士杜·哈 德编写是一部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概述第一 卷记了中国分省地理概况和历代大事年表;第二 卷记中国政治、经济,介绍四书五经和教育、科 举;第三卷叙述中国宗教、医学和博物;第四卷 介绍满洲和蒙古,兼及朝鲜与西藏。文学作品收 有元曲《赵氏孤儿》、四篇自《古今奇观》的短 篇小说和十几首《诗经》中的诗歌。
❖ 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 第一个阶段 “业余爱好者的汉学”。 ❖ 诺曼, 他于1829 年到达广州,1831年他带着
在中国购到的六千多本中文古籍回国, 并将这 些书分赠给柏林,慕尼黑图书馆。 ❖ 库尔兹,完成了《秦始皇》这篇 论文。他1830 年翻译过《太上感应篇》《中经》《刘小官雌雄 兄弟》《古今观止》和《花笺记》等。 ❖ 帕拉特完成了《满族》的第一卷。著有《关于孔 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与学学说》
❖ 这个时期对中国的研究由语言、文学、哲 学和 扩大至社会和文 化等领域。
❖ 汉学刊物方面主要有《中国》、《德国东 方学 学会杂志》 、《东亚杂志》、《柏林 大学东方 1.卫礼贤和法兰克福“中国学社”
❖ 卫礼贤通过中国学社和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包括文 学作品)的 翻译,使中国文化思想能够在德国得到 广泛传播。
传统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阶段是“学术性汉学”著名的汉学家有如下几位:
编撰出版了一本拉丁文小词典《字汇》,1696 年发表了《古今中国帝王年表》。 六:风格奇特的中国庙宇、桥梁、城墙的建筑式样

外国人看中国27——17世纪的德国汉学

外国人看中国27——17世纪的德国汉学

外国⼈看中国27——17世纪的德国汉学莱布尼茨是17世纪欧洲最伟⼤的哲学家,关注东⽅,关注中国是莱布尼茨思想的重要特点,那么当时莱布尼茨读过哪些德国汉学家的著作呢?或者说当时德国有哪些汉学家曾和莱布尼茨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呢?本⽂从研究德国17世纪的四名汉学家⼊⼿,揭⽰当时莱布尼茨时代的德国的汉学研究,从⽽在德国当时的⽂化和学术氛围中来理解莱布尼茨的中国观。

⼀、基歇尔的汉学研究17世纪的欧洲汉学研究的重镇在德国,他的代表⼈物是:基歇尔、⽶勒、门采尔和巴耶。

正是这四个⼈,在中国耶稣会⼠们的帮助下来开了欧洲本⼟的汉学研究,使德国汉学成为当时欧洲的汉学研究中⼼。

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rs Kicher,1602-1680)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

他1602年5⽉2⽇出⽣于德国的富尔达(Fulda),1618年⼗六岁时加⼊了耶稣会,以后在德国维尔茨堡(Wurzburg)任数学教授和哲学教授。

在德国三⼗年的战争中,他迁居到罗马⽣活。

在罗马公学教授数学和荷兰语。

他兴趣⼴泛,知识⼴博,仅⽤拉丁出的著作就有四⼗多部。

有⼈说他是“⾃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天⽂学家、机械学家、哲学家、建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东⽅学家、⾳乐学家、作曲家、诗⼈”,有时被称为最后的⼀个⽂艺复兴⼈物。

基歇尔虽然著述繁多,但他在1667年在阿姆斯特丹所出版的《中国图说》恐怕是他⼀⽣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

中⽂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简称《中国图说》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对中国语⾔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个是对⼤秦景教碑的注⾳和注义,⼀个是对中国⽂字的介绍。

当然,当我们这样说时,必须说这个注⾳系统实际上是来华传教⼠⼘弥格(Michel Boym, 1612-1650)和他的中国助⼿来完成的,基歇尔不过将其发表⽽已。

⼘弥格⽤三种⽅法对景教碑⽂化做了研究。

其⼀是对碑⽂的逐字的注⾳;其⼆是对碑⽂的逐字释义;其三是对碑⽂在逐字释义的基础上的内容解释。

德国汉语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

德国汉语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

德国汉语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专访顾安达博士2011年4月1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学组组长、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顾安达博士来我院做了题为“德国汉语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德国中学引进汉语教学专业及策略考量”的专题报告。

报告结束后,我院副院长赵杨博士对顾安达博士进行了专访,就德国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赵:顾博士,您在演讲中介绍了德国汉语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您认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顾:刚才在演讲中提到,现有的欧洲语言框架标准未把汉语特点考虑进去,因此不适用于汉语教学。

此外,鉴于汉语复杂的文字系统,应在已有的欧洲语言框架之外,针对汉语的特点就阅读和书写能力设立单独的分类标准。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在欧盟支持下,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雷恩大学和罗马大学正在努力构建欧洲汉语共同框架标准,如果一切顺利,这个项目将在两年内完成。

赵:您刚才说只是针对阅读和书写能力设立标准,那么对汉语听说能力有什么考虑?顾:汉语听说能力可以根据现有的欧盟语言框架进行,这部分和其他语言一样,是没有问题的。

赵:顾博士,刚才您谈了德国中学的汉语教学情况,那么在德国的小学情况是怎样的?顾:在德国小学也有汉语学习,但是主要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的,课时也很少,大概是一周一学时,主要学习中文歌等。

总体上,这种学习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外语学习。

赵:顾博士,请您谈谈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主要会遇到哪些困难?顾:根据我自身的汉语学习经验以及多年来对汉语教学的了解,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面临文化和语言双重挑战,主要有四个难点,即文字系统、声调、词汇以及词类和形态学。

以往的拼音文字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够掌握,然而对于汉语学习来说,要掌握至少1500-3000个汉字才能读懂文章,而这需要很长时间。

汉语特有的声调现象对于欧洲学习者来说也是难点。

此外,由于缺乏欧洲外语的共同词汇,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以及在汉语中找不到他们所熟悉的欧洲语言的词类和句法功能,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词类和句法功能学习方面也都会遇到困难。

19世纪以前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9世纪以前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9世纪以前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日语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刘正【按语】:本文初稿于1996年,定稿写成于2003年,作为北外汉学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德国汉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言后颇受好评。

但不想该会议论文集至今未出,而《国际汉学》也一直未曾公开发表此文,致使此文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发表和出版的机会。

但是,北京大学儒藏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国内外一切汉学研究专业学术网站,认识到此文的学术价值,曾经全文转载此文。

但是,网络版论文出现不少外文字母拼写错误,如将“Orientalische Bibliographie”写成了“Orientalische Bibhgraphie”等。

有些错误源于拙著《图说汉学史》一书。

现在经重新修订的两卷本《东西方汉学思想史》一书中的德国汉学19实际以前部分章节内容,发表如下:引子德国对日本的了解开始于十六、十七世纪。

1649年,德国传教士Varenius Bernhardus 用拉丁文出版了研究日本的专著《日本王国志》(Descriptio Regni Japoniae)一书。

而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学术交流很长一段时期要通过荷兰来实现。

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当时这两国之间的学术交往涉及到汉学。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所谓的西学最初主要是指兰学,即来自荷兰的思想和科学技术。

那时,日本在学术上和德国是没有什么具体的联系的。

不过,就算是有点通商和外交联系也谈不到汉学研究的层面上。

更何况那个时代德国的汉学研究是以实用语言方面的传授为主,若想作真正的汉学研究就得先去法国,儒莲(Stanislas Julien)是那个时代西方汉学研究的真正领袖。

但是到了明治维新时代,日、德关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改善。

正处于大力发展新式教育事业的日本,通过德国驻日使馆的特别推荐,高薪聘请德国历史语言考据学派的史学大师兰克教授的著名弟子瑞斯(Ludwig Riess)出任新设立的东京帝国大学史学科(即历史系)主任教授,把德国当时历史学界飞速发展的历史语言考据学派的学术理论和西方史学传统带到了日本。

世纪以来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研究

世纪以来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研究

2、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方言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 语言学等领域。
感谢观看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者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教学语法 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分析、习得顺序 研究和教学语法研究等。研究范围涵盖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 然而,在研究深度和广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多样化等方面仍有不足。
1、成语来源和演变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究成语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背 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许多学者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考察了成语在古代文化、文学、 哲学等领域的应用和演变。
2、成语语义研究:语义是成语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者们对成语 的语义特征、含义、引申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 和用法。
结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汉语 国际教育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然而,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在未来的研究中 加以完善。加强语料库建设,完善教学语法体系,提高操作性和加强成果转化及 应用等方面是未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努力方向,以进一步推动汉语国际教 育事业的发展。
三、研究成果
自21世纪以来,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 体表现:
1、方言词汇特点研究: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地域的方言词汇进行整理和分 析,总结出方言词汇的独特特点,如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研究 对于深入了解方言词汇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关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普 通话之间的差异与,探究二者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互动关系。这对于理解 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德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一)

德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一)

德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一)德国的汉学研究起步较晚。

十八世纪前,德国有些介绍中国知识的书,大多是天主教芳济各会的德国传教士。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汤若望(J.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和基尔彻(A.Kircher,1601─1680)。

汤若望出生于贵族之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德国古典教育。

1911年起入罗马耶稣会的圣·安德雷奥修道院学习,钦佩利马窦和金尼阁在中国传教的经历。

结业当上神甫以后,经葡萄牙到中国传教。

1623年1月抵达北京。

起先在北京学习汉语,后赴西安传教。

由于制造《时宪历》,修造天文仪器和武器,获得明清几朝皇帝的重视。

明崇祯帝曾赐“钦褒天学”的匾额,清顺治帝曾赐“通玄教师”称号,官至一品。

曾受诬入狱,获释后,病逝北京。

汤若望居住中国四十余年,有《汤若望回忆录》3卷,记述有关中国传教事。

基尔彻则在1667年出版了《图说中国志》,图文并茂地介绍中国的宗教和风土人情。

此书在十七世纪时曾在欧洲广泛流传。

在1730年,拜尔(Bayer,1694─1738)也出版了《中国博物志》。

这类传教士写作的书只是介绍中国的常识,并非有价值的汉学研究。

德国的留法汉学家和大学的汉学课程在1814年法国巴黎开设汉学课程时,德国的克拉普罗斯就参加了听讲。

克拉普罗斯(Klaproth,1783─1835),14岁时学习汉文,21岁时就在俄国的戈洛夫金赴华使团中担任翻译,还曾在恰克图学习蒙文和满文。

1815年克拉普罗斯到达巴黎从事汉学研究。

1828年,克拉普罗斯用法文翻译出版了满语本《太上感应篇》。

1833年又以法文发表了论文《关于中国道士的宗教》。

可以认为,克拉普罗斯是德国汉学家中研究道教的第一人。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开始,德国的汉学家开始有人专门写作有关中国道教的论着。

奥古斯特·普菲兹默尔(AugustPfitzmaier,1808─1887)在1869至1885年间,先后在《维也纳科学院学术报告》上,发表了《道士的长生愿望》、《关于道教信仰的某些命题》、《中国道教学说的基础》等论着。

汉语在德国中学推广的现状

汉语在德国中学推广的现状

3
掌握汉语可以为德国中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 增加优势。
德国中学生对汉语的态度和看法
01
02
03
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学生认识到学习汉 语的重要性,并对学习汉语充满热情 。
德国中学生认为汉语是一门有趣且富 有挑战性的学科。
学习汉语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历史和传统。
04 德国中学推广汉 语的挑战和对策
教学方法单一
以语法讲解为主
目前很多德国中学的汉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语法讲解为主,缺乏实际应用和实践 机会。
学生参与度低
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解决方案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增加学生的实践 机会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考虑开发一些基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新型教学方法,以满 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方式。
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专业教师
在德国,汉语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 汉语培训,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招聘和培训困难
由于汉语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学校在招聘和培训方面也面临困难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教学需求。
解决方案
加强汉语教师的培训和招聘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 平,同时也可以考虑从国外引进汉语教师。
教材和教学方法
总结词
多样化,注重实践和应用
详细描述
在德国中学的汉语教学中,教师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多 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材 外,他们还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在线平台等现代化手段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资源。此外,德 国中学的汉语教学还注重实践和应用,教师经常组织 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文化交流、实地考察等,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
历史视角:通过 研究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展现 中国的历史和文 化
文化视角:通过 介绍中国的文学、 艺术、哲学等, 展现中国的文化 魅力
社会视角:通过 描述中国的社会 现象和社会问题, 展现中国的社会 现实
政治视角:通过 分析中国的政治 制度和政治事件, 展现中国的政治 面貌
中国形象的多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文化逐渐消失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文化观念
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发展:中国 已成为全球第二 大经济体,但面 临经济结构调整 和转型升级的挑 战
社会问题:人口 老龄化、环境污 染、教育医疗等 社会问题日益突 出
THANK YOU
汇报人:abc 汇报时间:20X-XX-XX
京剧: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 式,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 种表演技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画:以水墨、线条和色彩为主 要表现手段,强调意境和神韵
剪纸:以剪刀和纸张为主要工具, 通过剪、刻、撕等手法创作出各 种图案和造型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 日,以家庭团聚、拜年、放 鞭炮、贴春联等为主要活动
YOUR LOGO
德国汉学视角下 的中国形象
abc,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abc
汇报时间:20X-XX-XX
添加目录标题
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 国文化元素 Nhomakorabea德国汉学的发展历程
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 国社会现象
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 国形象特点

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综述

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综述

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综述作者:任平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中德之间各领域间合作的加深,中国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重要性越发凸显。

汉语在德国中小学的发展异常迅速,文章旨在梳理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德国本土汉语教学大纲、标准的设立,并指出目前汉语教学中师资和教材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试图为汉语教学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13-0008-041963年,巴伐利亚州的萨克特-安娜高级文理中学(Sankt-Anna-Gymnasium)首次将汉语设为学校辅修兴趣课程,标志着汉语教学正式进入德国中小学的学科课程体系。

随着中德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层面合作和交流的加深,汉语热在德国悄然出现。

截止到2010/2011学年,全德至少有232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的学生约在10,000到15,000人之间。

其中有40所学校把汉语作为高中毕业会考(Abitur)科目。

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学中心组长和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顾安达博士(Dr. Andreas Guder)就曾经说到:“汉语热不仅因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还因为德国学生对来自欧洲之外的文化有着深深的好奇。

”一、德国各州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的确立和发展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师生对汉语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兴趣班式随意松散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汉语学习的要求,汉语教学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德国各个州分别设立了统一的汉语教学大纲。

1. 联邦州统一的汉语教学标准规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联邦州逐步开始认可汉语口试或笔试成绩,并将其列为高中毕业会考测评的科目,但由于各州教育规划之间的差异,所以亟需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规范汉语教学。

十九世纪原始汉学的真正确立

十九世纪原始汉学的真正确立

十九世纪原始汉学的真正确立汉学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确立应属十九世纪。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序言明确地指出:“东来教士及欧洲本土学者相偕并进,至十九世纪,汉学于焉确立。

”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野蛮发展扩张的阶段。

鸦片战争使中国灾难重重,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了大门,现实政治和商业利益的需要,使欧洲各国普遍开设了汉语课程。

西方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和学者不断涌进中国。

其中一些人回国后在大学潜心研究汉学,成为著名的汉学家,如牛津大学的理雅各教授、剑桥大学的威妥玛教授、巴黎大学的雷慕沙教授等。

所以欧洲学者普遍认为,十九世纪汉学方才在欧洲真正作为一门学问、一个学科建立起来了。

例如,在法国就有巴黎大学第一个汉学博士雷慕沙(Abel Remusat,1788—1832)教授,为汉学的研究、著述奋斗了一生。

他幼年就嗜好植物学,借助字典攻读《本草纲目》,自学掌握汉语和满语,创设汉学讲座,是巴黎法兰西学院首任汉学教授,讲述欧罗巴中国语研究之起源、进步及效用;与德国汉学研究者克拉勃罗德(Klaproth)等协力,在巴黎发起亚细亚协会,任会长;创办《亚细亚学报》,雄视汉学界;担任王室文库东方文籍部主任、王室印刷局东方抄本出版委员、育哑教育改革委员、内政部文艺调查委员等职。

著有《塞外民族语言考》(1820)、《汉文启蒙》(1822)、《法显传译注》、《中国语言文学论》等。

在法国还有:在华译习汉文、穷搜遍览经史子集四十年的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汉学家,译有《太上感应篇》、《蚕桑辑要》、《老子道德经》、《景德镇陶录》、《大慈恩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灰阑记》、《白蛇记》等;研究竹书纪年,著有《中国教育论》、译有《周礼》的毕欧(E·Buiot,1803—1850);被尊为欧洲汉学泰斗的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沙畹(Emmanuel EdwardChavannes,1865—1918),著有《司马迁史记》(五卷,1895—1905)、《两汉时代之石画像》(1898年)、《北华访古录》(1905—1915)、《泰山志》(1910)、《西突厥史料》(190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译注》)(1894)合著《中国摩尼教考》(1913)等,主办西欧唯一的《汉学杂志通报》,其著述讲授,“创见既多……考证精细……图像丰富,解说精细……”可谓“开西欧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之风尚……启发后之学者以社会学研究汉学之途径”(同上书,第96—97页);以研究中国古方言古韵为专长,南安史语和道教研究均有贡献的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4),著有《中国古代史》(1928)、《唐代长安方音考》(1920)、《安南古代历史》(1910、1916)等;研究范围泛涉东方学各部门的汉学著名杂志《通报》主编、当代欧洲从事汉籍目录校勘的第一人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设中央亚细亚历史地理考古学讲座,旅行中央亚细亚,从事于考古,发现唐及五代人写本及雕本古籍,返国后考订研究,以敦煌学名世,推为学士院委员,著书不多,论文宏富,极博且深刻,除与沙畹合著《中国摩尼教考》外,还有《敦煌图录》(1920—1926)等;中国佛学美术研究的当代第一权威、巴黎大学教授傅舍(AlfedFoucher,1865—1930),为法兰西之阿富汗考古学探险队长、日法会馆学监,著有《犍陀罗之希腊佛教艺术》(1995,1918—1922)、《佛教尊像学研究》(1900,1905)等。

中编 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中编   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在研究的方法上,这时期的法国汉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注 意跨国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二是在文学方面,注意试图通过 文学来了解和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 雷慕沙的《法显撰<佛国记>)》(1836年),儒莲的《亚细亚 地理与中印文献学论》(1864年),费赖之的《在华耶酥会士传 略及书目提要》(1932、1934年)等,都倾向于考察中国与其 他亚洲国家及世界的关系; 德韦理亚在对中国周边地区的西夏文、女真文、彝文和蒙古碑 铭八思巴文进行研究,德理文在研究中国诗歌的时候,喜欢将 中、西诗歌的内容和韵律放在—起考察,等等,都体现了比较 研究的思路。

雷慕沙,法国巴黎人,汉学这门 学科第一任教授。 自学汉语和满语,1811年,他发 表《中国语言文学论》,1812年 发表《汉语及满语所记——铭文之 1788-1832 解读》; 1814年受聘为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教授,1815年 的1月16日开课演讲,题为《欧罗巴汉语研究的起 源、进步和效用》。
第二章
法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法国汉学最重大的贡献是——使Sinologie 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法国得以确立。 其主要标志是,1814年12月11日,法兰西学院 的教授们作出决定,在欧洲各大学中,首次开设 “汉学讲座”,并于翌年1月16日正式开课,担任 这一讲座的教授是当时年仅27岁的汉学家雷慕沙。 “开创”了国外汉学“研究”“近代”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从 此,国外汉学研究开始迈向一个新的世纪。
美国的汉学,比起西欧来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 后期才开始。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汉学 的地位超过了欧洲各国。 1830年2月22日,美国商船“罗马号”到达中国 澳门,载来了第一批美国赴华的传教士,从而拉开 了中美关系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了美国的汉学研究。 稗治文是美国汉学的先驱。1832年5月稗冶文在广 州创办了《中国丛报》(旧称《澳门月报》) 不仅 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也开创了美国 汉学研究注重现实问题的特点。

二十世纪欧洲汉学

二十世纪欧洲汉学

二十世纪欧洲汉学二十世纪是欧洲汉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和汉字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二十世纪初,欧洲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相对有限。

当时中国一直被视为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人们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华丽的中国瓷器和精美的丝织品。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有特殊爱好的人开始对汉字进行研究。

英国学者康德(Herbert Giles)发表了《Easy Wey to Learn Chinese》,成为了最早的一本汉语教材,在当时引发了轰动效应。

这本教材为欧洲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新的途径,成为了研究汉字的重要契机。

随着二十世纪的进展,欧洲的汉学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个时期,一些欧洲著名学者如 Bernhard Karlgren 和 Paul Pelliot 加入了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中。

他们翻译和研究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带领欧洲学者逐渐了解到中国庞大而深奥的文化遗产。

其中,Bernhard Karlgren 是瑞典著名的汉学家,他在对汉字的研究中提出了“正音”和“石研”两个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和文字学具有重大意义;Paul Pelliot 则通过自己的勘探活动发现了著名的敦煌文献,这些发现不仅给了欧洲学者更多的材料研究中国的历史,还为后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十世纪中期,汉学在欧洲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这个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发展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

美国学者哈默(John K. Fairbank)成为了在二战后引领汉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在哈佛大学创建了“研究中国的约翰·K·费尔班克中心”,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现代历史和政治。

这个中心吸引了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成为了汉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哈默本人也通过他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速,欧洲对汉学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德国专业汉学的建立

德国专业汉学的建立
德国专业汉学的建立
德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19世纪是欧洲汉学形成期,也是德国汉学起步阶段。 1909年德国第一个汉学学科在汉堡大学的前身——汉
堡殖民学院诞生。福兰阁为这一学科的第一任教授。
这标志着的德国专业汉学建立起来了。 继汉堡大学后,柏林大学也于1912年建立了汉学学科,
这一汉学学科同1887年该校东方语言学院设立的汉语 语言教学相比,更注重科研。 荷兰汉学家高延成为首 位教授 。
间内彻底改变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卫礼贤《中国心灵》
卫礼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
2.福兰阁的中国通史研究
作为汉学学者,福兰阁(1863--1946)不仅是德国汉
学史上第一位专职汉学教授,而且也是众多汉学家 中第—位名符其实的历史学家。
福兰阁一生发表专著、论文达200多种,其中最富
卫礼贤通过中国学社和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包括
文学作品)的翻译,使中国文化思想能够在德国得 到广泛传播。
成就:除翻译《论语》、《孟子》、《礼仪》、
《易经》、《吕氏春秋》等中国哲学经典外,还 写有《中国心灵》和《人与存在》两部专著。
他的贡献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的译解。
卫礼贤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他在数十年的时
有声誉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
此书以儒家史和儒家国家观为红线,在原始史料的
基础上对长达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了连 贯的阐述。
福兰阁还著有《儒家史和中国国教史研究》。
福兰阁对中国史研究的贡献: 改变了以往以历史史实、编年、朝代为主的纪实性
研究方式,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角度阐述中国文 化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

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综述及启示

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综述及启示

基本内容
目前,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形成了以联邦政府教育部为领导,各州政府教育 部门为主体,各类汉语教学机构为辅助的多层次、多元化教学体系。根据“欧洲 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入门、初级和中级, 每个层次均涵盖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基本内容
近年来,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大纲和 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师资力量研究等。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 管理能力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德国的义务教育模式告诉我们,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是非常 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 考。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如何处理自己的事务。这些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德国义务教育的特色
1、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 培养
1、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德国义务教育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设有各种实验室、 工作室和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模 式使得德国的青少年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
2、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 管理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启示与建议
其次,新兴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德国融合课程改革紧密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增加了许多新兴领域的课程。这提示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应新兴领域和行业的发展,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启示与建议
再次,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倡导问题导向、小 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提示我们在教育改革中 应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德国汉学研究

德国汉学研究

纪的哲学。
佛尔克译著: 《论衡——王充哲学散文选》、《墨子》; 中国哲学专题论著有《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中国文
化的思想世界》。
佛尔克与福兰阁的不同处:佛尔克的学术兴趣和方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像福兰阁那样放在中国史和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发 展的过程方面,而是放在中国哲学方面。通过佛尔克 对中国思想史的连贯论述和系统的研究,西方人对中 国哲学发展的了解也不断加深。
影响极广。
1987年发表力作《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献》
3、以艾克斯(1891--1958)为首的莱比锡学派,
主要研究中国先秦文史。
艾克斯在汉学方面的研究重点最初集中在先秦语
言文学方面,在诗经和楚辞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
1950年以后开始注重研究中国历史,并努力用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编写中国通史和撰写论文。
学会杂志》、《东亚杂志》、《柏林大学东方语学 院通讯》和《亚洲通讯》。
二、 汉学:从“业余”到学科建立
库尔茨、帕拉特、威廉· 硕特、嘎伯冷兹以及威廉· 顾
路柏和夏德等,为德国汉学的学科化打下了基础。
库尔茨曾任慕尼黑大学汉语教师。主要历史论文有
《秦始皇》,此外还译有《太上感应篇》、马融的 《今古奇观》。
南地区民间童话》(1941年)、《古代中国地域文化》 (1942年)和《中国边民文化和居住形式》(1942年)。
3.历史与社会制度
中国历史和社会制度构成了这个时期德国汉学研究的
重要研究对象。 中国史研究方面,这个时期的德国汉 学家主要有福兰阁和孔拉迪。
孔拉迪的《中国历史纲要》方法上此论著采用了民族
卫礼贤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他在数十年的时
间内彻底改变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德国汉学的变迁与汉学家群体的更替

德国汉学的变迁与汉学家群体的更替

德国汉学的变迁与汉学家群体的更替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中心,探讨德国汉学的变迁与汉学家群体的世代更替考察德国传教士以来各代汉学家群体的形成及其特征,并尝试对其更迭变化的历史动因进行探究。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述介德国传教士汉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剖析其与传教士汉学家群体形成的内在联系,并将该群体按照汉学家个体的治学路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分为两类分别予以论述。

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伴随着从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海上强国的传教士们陆续来到“新大陆”传播基督教义,为保证传教工作的顺利进行,传教士们开始观察当地风物、研学当地文化。

最早有目的的对中国进行研究的来华传教士来自意大利、葡萄牙等当时的欧洲强国,而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由一位从未到过中国的传教士亚当那修斯·寇希尔根据其他传教士描述所著的《中国图说》拉开了汉学研究的序幕。

这部对中国文字、风俗、宗教、思想、建筑进行介绍并配有图片的著作在欧洲人认识中国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本章着重介绍的是其文字和儒道思想两个方面的相关内容。

19世纪德国国力有所增强,逐渐有传教士被派往中国,传教士汉学家群体逐渐形成。

由于对华态度不同,他们的在汉学研究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本章据此将他们分为以花之安、安保罗为代表的遵循“孔子加耶稣”传教理念的文化传教士和以郭士立、安治泰为代表的以侵略为目的的“进取型”传教士两个派别加以详细论述。

第二章阐述德国第一代学院派汉学家及20世纪20年代德国第二次“中国热”的形成及其盛况,以当时德国四大汉学中心为依托,对这个汉学家群体的总体价值作了评判,对其中个体也有较为细致的描述。

从1909年到1925年,汉堡、柏林、莱比锡、法兰克福四所大学先后设立了汉学教席,分别聘请福兰阁、佛尔克、孔好古、卫礼贤四位德国汉学名家执教,加上后来的海尼士等人,构成了德国第一代学院派汉学家群体。

这些汉学家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众对西方价值观产生质疑之际把中国经典及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做了德语译介,引领他们走出战后的精神迷茫期,从而引发了德国第二次“中国热”。

第五节 德国汉学

第五节 德国汉学

5、韦伯



他是一位文化社会学家、思想史家和哲学家。苏国勋称之 为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的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 一(《学术与政治· 序》),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不懂汉语,却写出了《儒教与道教》这样的汉学名著。 在书中,他不仅比较了儒、道(重点在儒),而且探讨了 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的问题。他的结 论是:儒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他的其它著作 一样,韦伯从上层建筑(文化宗教)而不是经济基础入手 探讨社会制度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的思路相左。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他的学说在中国曾经长期无人问津。 随着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儒家 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成为世界汉学的观注点,于是中国出 现了“韦伯热”。
二、二战前主要汉学家和成果

1、卫礼贤 他曾在中国青岛担任过传教士,1929年任北 京大学名誉教授。他翻译了《论语》、 《孟子》、《礼记》、《易经》及《道德 经》、《吕氏春秋》等,是著名的中国经 典欧译的三大家之一。另外,他还有《中 国文学》、《中国心》、等著作。
2、福兰阁

他是德国第一位专职的汉学教授,以研究 中国历史而著名。其最负盛名的是五卷本 《中国通史》,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解 读中国历史,被称为“整个欧洲罕有伦比 的著作”,“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史学 思想精确理解的象征。”
第五节 德国汉学
一、概况



十九世纪以前德国汉学同欧洲的法、英相比,较 为落后。直到1909年德国第一个汉学学科才在汉 堡大学的前身——汉堡殖民学院诞生。 其后,1912年、1922年、1925年柏林大学、莱比锡 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建立了汉学专业,从此德国 德国汉学从业余走向专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汉学受到重创,一些汉 学家离开德国,“当时在国外的汉学家比在德国 境内的还要多” 。二战后,德国治学重整旗鼓, 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德国的道教研究

德国的道教研究

德国的道教研究德国是欧洲东方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

当人们谈到欧洲哲学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时,都要述及德国。

道教研究也是这样。

一般认为,道教研究,在欧洲以法国为最发达,其实德国毫不逊色。

多年来,有关德国的中国学情况一直介绍得很少,致使多数人不了解。

近来有了变化。

如今既有研究德国思想家的专著出版,也有德国学者的专著中译本出版。

1994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张国刚先生的专著《德国的汉学研究》。

这本书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已在《文史知识》连续刊登过,现作为《文史知识文库》出版,作者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这是我国目前有关德国的中国学研究的开拓性专著。

道家、道教研究只是德国中国学的一部分,它虽涉及面广,毕竟不是汉学的全部。

笔者对德语一窍不通,借助同行的帮助,再扩充一些新资料,把这个问题说得更集中一点,看看德国汉学界是怎样认识和理解中国道家和道教文化的。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可追溯到数百年以前。

1477年《马可·波罗游记》正式出了德文译本,后来葡萄牙、法国、比利时等国传教士关于中国的报道陆续传人德国,使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开始丰富起来。

明末清初时,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yon Bell,1591--1666年)、戴进贤(P.Igancy Koegier,1680---1746年)、魏继晋(P.Flofian Bahr,1706—1771年)等德国传教士人华,后来有的还是皇帝的座上宾。

他们带来了现代西方科学知识,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了东方的文明。

谈到17、18世纪的德国汉学时,不能不提到欧洲“浪漫汉学”时代德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Gotfff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76年)。

留德华人学者夏瑞春(Adrian Hsia Rue Chu)编了一部德文的《Deutsche Denker Uber China》,1985年在法兰克福出版,1995年8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爱政等人翻译的该书中文译本,书名为《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

Helmut Martin und Christiane Hammer (Hrsg.), Chinawissenschaften. Deutschsprachige Entwicklungen. Geschichte, Personnen, Perspektiven. Hamburg, 1999, S.678(《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汉堡,1999年,678页)张国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从1887年柏林东方语言研究所成立并讲授汉语,到1909年汉堡殖民学院设立第一汉学教授职位,1912年柏林大学成立汉学系,德国汉学专业的建立步履蹒跚地经历一段曲折的道路,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东西德的分裂,使20-3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德国汉学元气大伤。

如何总结自己走过的学术道路,开辟未来的发展方向,便成为统一后德国汉学界思考的现实课题。

1997年——德国教授汉学的最早的机构——柏林东方语言研究所成立110周年,德国中国学研究协会在柏林召开第8届学术年会,讨论德国中国学发展的历史和前景,本书(除少数论文为后来增入的外)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的论文结集,以汉堡亚洲研究所通报第303辑出版,主编是马汉茂(1940-1999)教授及其助手哈默尔女士。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全书共收入论文38篇,分为六个专题。

一、理论、方法与中国形象;二、历史的回顾;三、战后东西德汉学的发展;四、中国学家与作者;五、环视周边:欧洲的视角;六、图书文献与翻译。

前面冠以马汉茂的序言。

这本论文集反映了德国汉学界浓厚的自我反省意识。

第一个专题的理论与方法部分的论文注意清点德国汉学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如果说舒特博士的《中国学学科创立的学术文化史考察》主要论述德国汉学学科建立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那么罗梅君教授《世界观、学术、社会:批判汉学的反思》则重点清点了德国汉学史上有影响的汉学大家学术思想,如比较了高延、顾鲁伯、孔拉迪、艾克斯关于包括儒教在内的中国宗教的不同观点,指出了其中浓重的殖民主义思想的历史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德国汉学三足鼎立的局面:
1、以傅吾康为首的汉堡学派,主要研究明
清史及中国近现代史
傅吾康(福兰格之子)代表作《明代史籍
汇考》(1948年)
1980年出版《中国百年革命史(1851--
1949)》,认为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 近百年革命的最后阶段社会革命的完成, 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指责他借用共产 党人的观点对中国革命过程进行解释。
4 基歇尔 《中国图说》1667年出版 特色一:《中国图说》对大秦景教碑 的介 绍;二:在十七世纪首次向西方报导了西 藏的情况特色;三:介绍中国文字的各种 类型;四:介绍儒释道三种宗教;五:传 教士所见异于西方的人文与自然奇观;六: 风格奇特的中国庙宇、桥梁、城墙的建筑 式样

5 著名的德译本 《中华帝国全志》1736年法国耶稣会会士杜· 哈 德编写是一部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概述第一 卷记了中国分省地理概况和历代大事年表;第二 卷记中国政治、经济,介绍四书五经和教育、科 举;第三卷叙述中国宗教、医学和博物;第四卷 介绍满洲和蒙古,兼及朝鲜与西藏。文学作品收 有元曲《赵氏孤儿》、四篇自《古今奇观》的短 篇小说和十几首《诗经》中的诗歌。 这部书曾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源来源,传播很广。




第三个阶段是“学术性汉学”著名的汉学家有如下几位: 顾路柏: 致力于把汉学建设成一个独立的“哲学和历史之科学”, 因而他着重寻求中国的民族性特点,1896 年他发表了 《女真的语言与文学》,成为德国研究女真文学的第一 人。1902 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文学史》是德国第一部中 国文学史著作。其他还有《北京民俗学》和遗作《中国 的宗教礼俗》翻译了《封神演绎》等。 夏得: 主要学术贡献在于研究早期的中国和西方的关系。主要 著作有《中国与罗马的东方》.在中国文学 方面主要是1895 年在《通报》上发表《中国文学之基础》 的长篇连载。研究成果包括《关于中国纸的发明》等。
这个时期对中国的研究由语言、文学、哲 学和历史扩大至社会和文 化等领域。 汉学刊物方面主要有《中国》、《德国东 方学 学会杂志》 、《东亚杂志》、《柏林 大学东方语学院通讯》和《亚洲通讯》。

主要汉学家及其建树




1.卫礼贤和法兰克福“中国学社” 卫礼贤通过中国学社和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包括文 学作品)的 翻译,使中国文化思想能够在德国得到 广泛传播。 成就:除了翻译《论语》、《孟子》、《礼仪》、 《易经》、 《吕氏春秋》等中国哲学经典外,还写 有《中国心灵》和《人与存在》两部专著。 他的贡献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的译解。 卫礼贤 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他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彻底 改变 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卫礼贤《中国心灵》
卫礼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
2.福兰阁的中国通史研究


作为汉学学者,福兰阁不仅是德国汉学史上第一位 专职汉学教授,而且也是众多汉学家中第一位名符 其实的历史学家。 最负有声誉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 此书以儒家 史和儒家国家观为红线,在原始史料的 基础上对长 达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了连 贯的阐述。 福兰阁还著有《儒家史和中国国教史研究》。 福兰阁对中国史研究的贡献: 他改变了以往 以历 史史实、编年、朝代为主的纪实性研究 方式,从中 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角度阐述中国 文化与中国历史发 展的关系和中国历史发展 的过程。 《中国通史》 是一部既有对中国史料进行分 析,又具有可读性强 的中国通史。
《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与经济》
1987年发表力作《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
献》
3、以叶乃度(艾克斯,1891--1958)为首的莱比锡学派,
主要研究中国先秦文史,非常重视运用世界通史和普通民 族学的方法和视角。

叶乃度在汉学方面的研究重点最初集中在先秦语言文学方 面,在诗经和楚辞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 都超越了纯语言学领域,将中文的研究和对文化历史传统 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系史》,计划出多卷本著作
(获得大众汽车基金会70多万马克
的资助)
6、中国文学艺术研究

沃尔夫冈· 顾彬中文名顾彬,于1945年生 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波恩大学汉 学系主任教授,1989年起主编介绍亚洲 文化的杂志《东方向》及介绍中国人文 科学的杂志《袖珍汉学》。德国最著名 的汉学家之一,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 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 域。主要作品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 《鲁迅选集》 六卷本等。
4.孔拉迪和莱比锡学派 .

语言学一直是孔拉迪汉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主要学术成果有《印度支那语使役动词和 派生动词的构成》(1896年)和《东西方的 古文化词汇》(1925年)。 研究方法上将汉 学研究置于世界文化和历史研究方法背景 之中,改变了以往汉学家只是依据中国古 书进行翻译、注解这一方式,从社会、宗 教和历史学角度综合解释中国古代史。由 此奠定莱比锡学派的汉学研究特点。




一 专业汉学在德国的建立 1905年德国殖民学会 1909年德国第一个汉学学科在汉堡大学的前身— —汉堡殖民学院诞生。福兰阁成为这一学科的第 一任教授 。 继汉堡大学后,柏林大学也于1912年建立了汉学 学科,这一汉学学科同1887年该校东方语言学院 设立的汉语语言教学相比,更注重科研。 莱比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也分别于1922年和 1925年建立了汉学专业,卫礼贤担任了法兰克福 大学汉学学科教席教授。
第二阶段“东方学中的汉学” 汉学大多由专门从事东方学研究的进行, 代表人物有: 威廉· 硕特和戈伯冷兹 硕特1826 年用拉丁文写成论文《论中国语 言的特点》获得博士学位。翻译出版了 《御书房满汉书广录》,1849 年,出版了 《哈拉契丹--西辽》,1854 年出版了《中 国文学述稿》。由于他的学术建树,被称 为“德国学术性汉学的奠基人”。
1950年以后开始注重研究中国历史,并努力用马克思主义 的观点编写中国通史和撰写论文。

二、8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
1、道教研究
《老子》有50多种德文译本
石泰宁格(1920-1991),欧洲最重要的道教专家
之一。主编“威尔茨堡中国学与日本学丛书”,收 有多部研究道教的著作;80年代主持了欧洲研究计 划中的《道藏》研究项目。1985年为纪念他65岁生 日,他的弟子编辑出了纪念文集《东亚的宗教与哲 学》。这本书分道教、佛教、诸宗教和哲学四部分。 道教部分收论文30篇,作者大部分是德国和法国的 有成就的道教研究者。
家 1 米勒 《关于契丹国的历史和地理论集》、《中国碑刻》,以 及根据波斯译文编辑的《中国历史》。在汉学史上,他 可以被称作德国第一位汉学家。 2 门泽尔 编撰出版了一本拉丁文小词典《字汇》,1696 年发表了 《古今中国帝王年表》。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对中文偏 旁部首和语义的研究在当时超过了其他辞书 3莱布尼兹 《中国近事》。他仔细地研究过《易 经》并指出易经的阴阳变化给他发明二进制重要的启示。 莱布尼兹完全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中国文化 的。
2、《易经》研究
卫礼贤、卫德明父子 译著《易经》 论文集《周易要术——关于易经的八篇论
文》
3、儒家研究
陶泽德《关于儒家思想的世界化问题》:
儒家思想对现代化没有积极作用,因为,孔子过分强调
“集体”、“集体主义”,而没有“社会”的概念。
顾彬: 传统中国根本没有自我,中国人只知道自我控制, 努力谋
19世纪德国汉学的特点
1. 汉学与东方学的其他学科 2. 19世纪汉学关注的几大领域 汉语、汉字;中国文明;中国西部边疆及 中亚部落 3.研究方法上的推进 19世纪上半叶的资料搜集整理----19世纪下 半叶的人文研究新思维:地理学、历史学、 语言学,人种学等方法

第三节 20世纪德国汉学发展
求协调,因而缺少形成近代资本主义和个人化的条件。
4、中国历史研究
艾伯哈德《中国历史》,1980年在斯图加
特出版第三版,从上古一直写到文化大革命。
纠正了19世纪的中国历史静止说
高度评价了汉代的行政管理
认为唐朝的结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
5、近代德中关系研究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 柏林洪堡大学亚洲研究所 大型合作项目《近百年德中文化关
3.佛尔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佛尔克对德国汉学的贡献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 研究。 佛尔克完成了三卷本中国哲学史专著,以此 达到他 的中国哲学研究的顶峰。 第一卷《古代中 国哲学史》(1927年)——先秦哲学; 第二卷《中古 中国哲学史》(1934年)——汉代到宋代哲学; 第二 卷《近代中国哲学史》(1938年)一一明清至20世纪 的哲学。 佛尔克译著:《论衡——王充哲学散文 选》,《墨子》; 中国哲学专题论著有《中国人的 世界观》和《中国文化的思想世界》。 佛尔克同福兰阁的不同处:佛尔克的学术兴趣和方 向不像福兰阁那样放在中国史和现代中国政治、文 化发展的过程方面,而是放在中国哲学方面。通过 佛尔克对中国思想史的连贯论述和系统的研究,西 方人对中国哲学发展的了解也不断加深。

他认为在中国文化中“革命”一直作为一 种合理的手段存在。他视中国革命为近 代——现代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对国、 共两党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比较,肯定了中 国共产党。
他在汉堡大学从教27年,培养了22位汉学 博士,从而形成了汉堡学派。

2、以福赫伯
(傅海波1914—)为首的慕 尼黑学派,主要研究宋元史、美术史、中 国哲学及中国考古。 福赫伯长期主持慕尼黑大学汉学讲座 (1949年)影响极广。
5 马克斯·韦伯 1864-1920)

文化社会学家、思想史家和哲学家。 《儒教与道教》 在 书中,他不仅比较了儒、道(重点在儒),而且探讨了中 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的问题。他的结论 是:儒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他的其它著作一 样,韦伯从上层建筑(文化宗教)而不是经济基础入手探 讨社会制度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的思路相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