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合集下载

汉语的国际传播:历史与当代

汉语的国际传播:历史与当代

汉语的国际传播:历史与当代作者:张雅琦郝葵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8期摘要:汉语国际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和近现代时期,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为欧洲和美国的汉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现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传播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并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队伍。

与西方汉学研究不同的是,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欧洲汉学美国汉学当代价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文化汉语教学一、引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历史上“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当代“汉语的国际传播”似乎是相反的,前者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后者则更加侧重于中国人主动的向世界各国介绍和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沿革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落后国家。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文明。

或许是因为中华民族性格内敛、含蓄,加之封建君王的夜郎自大和唯我独尊的心理,中国人在历史上鲜有向外国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统。

相反,出于商贸、传教、寻宝和研究等目的,欧洲诸国则多次派遣使团、传教士、旅行家和学者等来华访问、求学。

在《国外汉学史》一书中,作者提出:由此,逐渐在各国形成并确立了汉学研究体系。

对世界其他民族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所谓汉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从文化高度,推进和深化对中华民族认识与理解的动态过程。

[1]下文主要介绍欧洲和美国汉学的发展过程。

(一)欧洲汉学的建立与发展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汉学的确立和演变。

霍九仓(2003)认为,在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以一种野蛮的方式——战争来实现的,例如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十字军东征。

然而,中国人的祖先却以独特的智慧开辟了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并以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论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

论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

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姚道中*张光天†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几十年美国汉语教学发展比较慢,1970年以后发展的速度变快,最近几年的发展尤为神速。

开设汉语的学校以及学习汉语人数都在大幅度地增长。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并且介绍一下目前汉语教学的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美国汉语教学分成两大类: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和非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

主流学校指的是正规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汉语是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学生在主流学校学习汉语可获得学分。

主流学校以外的学校一律算做非主流学校,包括中文学校、政府机构开设的语言学校及课程、商业语言学校等等。

19世纪主流学校美国主流学校的中文教学是从大学开始的1。

美国的汉语教学也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中心。

第一个把中文列入课程的大学是耶鲁大学。

1871年有位以范南(Van Name)为姓氏的先生在耶鲁大学开课介绍日文和中文的“要素”2。

可惜他的教学内容及中文水平如今已不可考3。

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答应将* 姚道中。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亚州研究博士。

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系教授。

孔子学院联执院长。

2005年起担任美国AP测试阅卷主任。

† 姚张光天. 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硕士,夏威夷大学亚州研究硕士。

负责管理夏威夷大学亚洲部的中文藏书。

2008年当选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中文资料委员会主席。

其藏书捐给大学图书馆时,曾敦促耶鲁大学尽快设置一个中文教授职位。

由此可知范南先生的专长并非中文,故需另外聘请一位精通中文的教授4。

1877年耶鲁大学聘请了刚从中国回来的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为中国语言及文学教授5。

卫三畏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先驱者。

据称他是当时唯一能说流利中文的美国人6。

1877年2月在中国营口经商及担任美国驻营口领事的弗朗西斯·奈特(Francis P. Knight)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提出了筹募资金在哈佛大学设立中文讲座的建议,为有志于前往中国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中文的机会。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长春大学第一章测试1.一个在广州出生的美国孩子首先学会了粤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参考答案:第一语言2.对于一个从小说蒙语的蒙古族同胞来说,蒙语是他的母语,汉语是他的()。

参考答案:非本族语3.中国的一个汉族家庭移民到了加拿大,孩子生下来首先接触到的是英语,孩子长大后,家长为了培养他的中华文化素养让其学习汉语,所以,汉语是这个孩子的()。

参考答案:母语;本族语;第二语言4.对于我国维吾尔族人来说,维语是其母语,汉语是外语。

()参考答案:错5.第一语言是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一般没有确定的语言教师。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参考答案:索绪尔2.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受巴甫洛夫这一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

这体现了哪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参考答案:行为主义心理学3.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规则,有:()三种。

参考答案:删除;添加;位移4.在语言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四大主要思潮,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它们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

()参考答案:对5.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是乔姆斯基。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在词汇方面,下列不属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的是()参考答案: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便于记忆2.在语音方面,下列属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的是()参考答案:汉语的辅音有几组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这和印欧语系里区分清浊有所不同3.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也有很多方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等方面。

汉学

汉学

一、:英文名sinology,定义内涵: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的研究。

受西方学者所受的教育与文化背景影响,是国外的学者对中国“精神和物质文明认识”的一个“概括”。

其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二、汉学分类1.以国别分类:美法英德2.以时间段分类: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⑵传教士汉学:①[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于1585年在罗马以西班牙文出版,内容涉及“中华帝国”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文字、教育、科学、风俗、特产,以及作者的经历、见闻等,是第一部欧洲人撰写的、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的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是第一部严谨的汉学著作,它的问世在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

②[意大利]卫匡国:1643年在中国浙江传教,他一生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文法等方面的著作,其中《中国先秦史》和《鞑靼战纪》是他的两部著名的历史著作,《中国先秦史》一直被认为是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最佳汉学著作,《鞑靼战纪》被称为“十七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新地图志》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地理著述,卫匡国因此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三、汉学家:大体年代来到中国,汉学合租做,在汉学史上的地位③[意大利]利玛窦:《中国札记》,又称《利玛窦中国札记》,于1615年在德国出版,这本书从不同侧面对明末中国社会作了详尽而细致的介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重要的是,《札记》用大量篇幅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分析、评价。

同时,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了解16世纪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的影响。

在出版时受教会影响,删除了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16世纪末,利玛窦将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注释,这是第一本《四书》的西文译本。

利玛窦的贡献还有a、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进行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顺利进入中国;b、西方科技尤其是水利、地理知识传入中国。

漫谈西方汉学

漫谈西方汉学

西方汉学人所共知,东方学、汉学是西方殖民国家在向外扩张时期发展起来,号称是东方学家、汉学家的学者群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

他们把他们的探讨和认知加到了他们塑造的对象上,东方学、汉学成为认知者对认知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思想加工。

直到本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梁启超,赢得莫扎特式史学家之美称的学者雷文森(J. Levenson)的著作,仍被恒慕义(A. R. Hummel)口批评为中国只是存在于雷氏自己头脑中的中国。

无待赘言,当时东方学家、汉学家再现的事实以及他们再现事实的表达方式既然主要是他们的思想的加工,必然或多或少存在对原本的误读,不尽符合实际真象,此其一。

他们所从事的再现,由于是再现,也不可能摆脱再现者使用的语言和语境的局限,不可能摆脱他们所从属的文化、社会、政治环境或政治立场的宰制,此其二。

因此,他们所理解和塑造的对象存在错误和盲域是无可避免的。

要求他们“政治上正确”和“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他们的理论架构,殆难摆脱欧洲中心、西方优越,正如中国在西方冲击下也难于摆脱“中学为体”一样。

这种情况如影逐形,如水就壑,既在研究过程中导致种种偏颇、扭曲,也在表述中掺杂上种种先入之见。

1969年,福柯(M.Foucault)发表了《知识考古学》。

影响所及,使西方学者,包括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热烈地讨论了一阵子社会宰制、知识为权力所决定等问题。

六七十年代,在意识形态非殖民化时期,阿拉伯世界陆续刊行一些著作,谴责西方学者为殖民主义张目的罪过。

1987年,赛伊德(Ed.Said)发表《东方主义——西方的东方观》推波助澜,促成东西文化相互关系、特别是权力与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又一轮激辩。

随着探讨的深入,人们发现西方的东方学和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像福柯提出“力量就是知识”(power is knowledge)用以代替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那样简单。

一、西方学者的东方学、汉学著作的价值显然各有不同。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一、传教士汉学的概述传教士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语研究,是指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为了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对汉语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耶稣会士、东正教会士和其他基督教团体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西方汉学的发展,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与当时的欧洲宗教扩张和地理大发现密切相关。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对外扩张,传教士作为传教的使者,开始关注并学习汉语。

掌握汉语有助于传播基督教信仰,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传教士汉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汉字文献中寻找信息,如《圣经》等基督教文献;二是通过对汉字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来研究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研究的不足,为后来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传教士主要关注基督教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工作;中期,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关注汉语的语言学、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晚期,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出现,传教士汉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向采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等现代汉语研究方法。

传教士汉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既体现了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使命感,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汉语研究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义和概念传教士汉学,是指由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汉学研究。

又称汉语学、中国学,是一门研究汉字、汉语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科。

传教士汉学起源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试图将基督教传播到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投身于汉学研究。

跨学科性:传教士汉学不仅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单一学科,还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概要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概要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提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

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 1877 年前、中期( 1877 ~1928年、后期( 1929 年后。

就近20 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 世纪前半期以及20 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一、历史分期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

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1963 年,全美国仅有33 人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 年,供职于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5300 人之多。

19 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 年建立、美国历史学会( 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 年建立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 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年,这一年6 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

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立了类似的职位。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

1784 年在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船上,大副山茂召( Samuel Shaw 写下了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美国汉学伴随着中美直接贸易的产生而产生。

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

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

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读到陈俱先生翻译、复旦大学陈绛教授校阅的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SamuelWells Williams)所著的《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煌煌两大册,极其厚重,不禁对两位陈先生付出的艰辛劳动由衷敬佩。

此书出版,令我心情格外激动,是因为我也曾想将此书译成中文,并已翻译了一部分。

后因此项工作实在太艰巨而作罢。

2002—2003年,我曾到香港浸会大学专门研究此书,当时就为此书没有中译本而苦恼,所以现在读到中译本,自然喜不自禁。

相比于二十世纪及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如费正清、史华兹、魏斐德、艾尔曼而言,卫三畏的名字是比较陌生的,中国学界对其关注也比较少。

但卫三畏却是美国汉学的开山祖师,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而且他的代表作《中国总论》从一开始就为美国汉学奠定了很高的起点。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卫三畏之子卫斐列(Frederick Wells Williams)编纂的卫三畏传记《卫三畏的生平与书信:一位来华传教士的心路历程》(顾钧、江莉译),才使中国学界对卫三畏的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卫三畏代表作《中国总论》一直没有翻译出来,相对于如火如荼的美国当代汉学翻译来说有点反常。

所以,陈俱先生翻译出版的这部《中国总论》,对于我们省视美国汉学的起源及其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下面略谈笔者对卫三畏及《中国总论》的管见。

一、卫三畏与美国汉学之发轫:耶鲁大学汉学讲座的建立1938年出版的美国汉学家马森(Mary Gertrude Mason)所著的《西方的中华帝国观》(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people,杨德山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主要研究的是1840-1876年这36年间西方著作中的中国观,他说:“但是迟至1875年,美国的学院和大学中的汉语研究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

”他选择1876年这个断限也许是无意的,但却是非常有眼光的。

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新儒学在美国的兴起所谓新儒学是指五四后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在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以承继中国文化为己任力图恢复儒学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汇通西学构建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
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中国总论》将太平天国起义的成功与失败归 纳为四点原因 :

卫三畏在研究中华历史文明时试图为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 找到适当的位置。所以他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论述多半采取 折衷的方法。他强调宗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卫三畏重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总论》中首 次“将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和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相 提并论”,认为 “他们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 《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狄考文偏重教育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研究。 他提出实现中国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知识 化。强调“科学知识是当时接触中国知识分子 的唯一媒介,而只有透过知识分子才能影响到 整个中国社会”。
早期美国的汉学研究的特征:

一是以传教士为主体。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 但研究的水平高、程度深、范围广。 二是早期美国汉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研 究人员极少,又是单一的传教士,在研究中国 的过程中往往以基督教文化来分析理解中国文 化,使研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三联书店1979年中文版

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 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 英文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以后,此书以近 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
著名的畅销书。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 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译本改名 为《西行漫记》。

《文心雕龙》英译的社会学考察——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

《文心雕龙》英译的社会学考察——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

[收稿日期]2022-11-28[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文心雕龙“话语体系英译和中西文论对话研究 (17BYY061)㊂[作者简介]胡作友(1969 ),男,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㊂㊀李雨婷(1997 ),女,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㊂2023年第2期总第123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2023Total No.123‘文心雕龙“英译的社会学考察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胡作友㊀李雨婷(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㊀㊀[摘㊀要]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探讨实践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解释作为社会实践的施友忠‘文心雕龙“英译活动㊂施友忠的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其在翻译场域找到了恰当的定位;其翻译能力使其得体地处理各种翻译问题;其故国情怀使其恪守翻译伦理,主要采用异化翻译忠实传达原著思想;其文化资本使其英译本广为接受,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论的关注和讨论,提高了中国文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㊂场域㊁惯习与资本的联合互动可以创造高质量的翻译作品㊂㊀㊀[关键词]‘文心雕龙“英译;场域;惯习;资本;施友忠㊀㊀[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23)02-0079-08一㊁引言㊀㊀ 社会翻译学 是1972年霍姆斯首次提出的[1],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翻译学的文化转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㊂社会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翻译与社会的互动,揭示翻译的社会属性[2],从社会角度研究翻译现象及其活动,包括社会与翻译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㊂新世纪以来,社会翻译学虽然存在解释力不足[4]㊁系统性不强㊁忽略文本分析等问题[5][6],但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㊂其中,我们注意到了运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社会分析模式讨论翻译的研究[7][8]㊂布迪厄认为社会实践是场域㊁惯习和资本三者通力合作的结果:[(惯习)(资本)]+场域=实践[9]㊂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较强的指导作用㊂‘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文学理论专著,施友忠(Vincent Yu-chung Shih)英译本是第一部英文全译本,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学界研究中西文论不可错过的成功译作,但在国内却鲜少有人关注并研究㊂本文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施友忠‘文心雕龙“英译本的社会学因素及其对翻译的影响㊂二㊁‘文心雕龙“英译中的场域㊀㊀布迪厄认为,场域是具有自己独特运行法则的社会空间,是社会行动者在个人惯习指引下依据其个人资本进行争夺的场所[10]㊂依据各个领域所遵守的不同法则,场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场域㊂各个场域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因此一个参与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处于不同的场域中,也会受到不同场域的影响[11]㊂翻译是一项社会实践,这便意味着译者惯习和资本都会置身其中参与翻译活动,而场域决定着译本当下的生存环境以及后期的读者接受,因此对于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㊂翻译作品的选择不仅受97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到翻译场域的限制,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文学场域的运行规则,而文学场域的准入标准和规则又会受到权力场域的制约㊂20世纪40年代中期,施友忠应美国华盛顿大学之邀前往美国任教,1959年完成了‘文心雕龙“的首部全译本㊂他所在的场域不仅影响了其对于目标文本的选择,也为‘文心雕龙“在北美的传播创造了条件㊂(一)权力场域权力场域作为 元场域 ,是构成各种场域的基本场域,反映个体的社会位置及其呈现的力量关系㊂分析译者所在的权力场域是从场域角度进行分析的首要环节㊂从20世纪初起,美国逐渐走上了崛起的道路,二战后更是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开启了全球称霸之路㊂此时,作为二战中的战胜国㊁联合国的创始国及常任理事国,中国也开始得到世界关注,美国开始主动了解中国㊁研究中国,大学设立各个有关 亚洲研究 的独立学科,成立了多个中国研究学会,期望通过区域研究,为美国的东方战略决策提供咨询㊂施友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受邀来到美国,开始担任中国研究科目的教授㊂施友忠发现美国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料极其稀缺,对于中国文论的了解极为有限,因此他下决心翻译‘文心雕龙“,向世界传播中国古代文论思想[12]㊂1955年,美中对话开启了新时代,美国的中国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各类汉学研究中心纷纷成立,相关的研究资料开始显著增加㊂在中美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北美汉学界开启了繁荣发展的征程,为施友忠翻译‘文心雕龙“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译本在美国的流传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创造了适宜的文化环境㊂(二)文学场域文学场域作为权力场域的分支,受到权力场域的制约㊂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新批评理论 在美国走向兴盛,成为美国大学学习的主要理论,奠定了在美国文学批评界的主导地位㊂受新批评理论的影响,学者们不断寻找与该理论相契合的文本,然后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实践㊂蕴含深厚文化传统底蕴的中国文学很快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力,‘文心雕龙“自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㊂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文学为获得 世界文学 的中心地位,急于援引美国文学批评之外的 非经典文学 ,希望拥有一种超越单民族属性的多民族㊁多种族的文学立场,实践文化多元主义㊂因此,大量引进其他民族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便成为一种手段[13]㊂‘文心雕龙“结构严密㊁论述细致,集文学史观㊁文学批评与文学评论于一身,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其他文艺理论,这对当时的美国是急需的珍贵资料㊂不仅如此,美国汉学界的文学场域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㊂受冷战意识的影响,美国出现了一股反共狂潮 麦卡锡主义㊂美国的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因此走向沉寂,研究中国现当代问题的美国专家以及积极推动现当代中国研究或对此感兴趣的组织机构同样遭受打击,美国学者纷纷放弃对中国时政或现当代问题的讨论㊂在现当代中国作品沉寂的同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却仍旧受到美国汉学家的欢迎㊂儒家思想中多包含 奇情异趣或智慧体验 [14],正对美国汉学界的胃口,两相结合,儒家思想在美国汉学界迎来了鼎盛时代㊂‘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文本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施友忠英译本的出版适逢其会,迅疾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目光,提升了‘文心雕龙“在北美的知名度㊂(三)翻译场域翻译场域主要涉及翻译作品的翻译环境和翻译条件,蕴藏着比文学场域更为复杂的权力关系和运行规则㊂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关注,起初主要是受到西欧特别是英国的影响㊂传教士和外交官是从事中国研究的主要力量,他们多通过纪实类文本叙述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㊂进入20世纪后,译者群体开始向 学者型 转型㊂大量来华人士回国后进入高等学府,开始从事汉学研究并培养众多门生,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汉学研究群体㊂各个大学也纷纷成立汉学研究中心,包括哈佛燕京学社㊁耶鲁大学远东语言研究所㊁奥克拉荷马大学亚洲事务研究所以及伊利诺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等㊂同时,20世纪初,留美潮持续升温,许多中国学者把中国古典文学作为攻读方向,选择博士毕业后留美任教,从事中华典籍翻译和汉学研究,并逐渐成为美国汉学研究82023年第2期㊀㊀㊀胡作友㊀李雨婷:‘文心雕龙“英译的社会学考察 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的中坚力量㊂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海外译者聚焦于翻译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国作品的翻译研究集中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历史学㊁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远远超过对经济学㊁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㊂当时正在华盛顿亚洲语言系任教的施友忠,深感中国文学的英文资料十分稀缺㊂施友忠十分热爱中华文化,对‘文心雕龙“尤其喜爱,认为其可与西方优秀文论相媲美,不能因为无人翻译而让其处于无人知晓的境地[15]㊂在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狄百瑞教授(William de Bary)的支持下,施友忠开始了‘文心雕龙“的翻译㊂综上所述,权力场域㊁文学场域和翻译场域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施友忠对‘文心雕龙“的选择㊂权力场域为中国文学进入美国提供了机遇,并间接促进了美国汉学界的发展;信奉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学场域催生了施友忠翻译‘文心雕龙“的想法;翻译场域对中国文学资料的需求促使施友忠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同时‘文心雕龙“本身蕴含的丰富价值和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㊂施友忠译本不仅向英语世界传递了中国古代文论知识,还引发了西方文论界对中国文论的关注和讨论[16]㊂三㊁‘文心雕龙“英译中的惯习㊀㊀惯习是一系列持久的㊁稳定的性情倾向,是行动者从过去的经历中所习得的观念㊁行动方式㊁思考方式的总和,是社会规则的内化[17],是赋予人类行为以特定意义㊁协调人类行为方向㊁经历史沉淀成为实践的经验因素,是一种禀性系统㊁生存经验㊁行为方式㊁反思模式,是一种与结构意义相近的结果㊁意向㊁习性㊁趋势㊁倾向,是一种惯常状态与存在方式[18]㊂译者惯习与译者行为关系密切,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㊂西米奥尼认为,译者惯习 是一个在文化上预先被建构同时又起建构作用的媒介,其在文化迁移过程中对文化产品进行协调 [19]㊂译者惯习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文的形成㊂(一)译者惯习与翻译策略施友忠生长于社会动荡但新文化运动兴起㊁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年代,他深知学习新知识㊁新文化的重要性㊂他先后就读于福建协和大学㊁燕京大学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㊂1945年应华盛顿大学之聘担任该校中国哲学㊁文学㊁文化史教授,直至1973年退休㊂施友忠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切的热爱㊂长达20年的求学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美国的留学和任教经历使其英文水平炉火纯青㊂美国汉学的发展使他意识到中国文化传播的机遇,坚定了他研究与翻译中国文化作品的决心㊂正是基于对祖国文化的赤诚之心,施友忠选择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播中国文化,在努力传递作品原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作品的异质性㊂在‘文心雕龙“译本开篇,施友忠附上了40余页的中国文论知识介绍,包含孔子㊁孟子㊁庄子等先贤的主要思想,为读者打下阅读的文化基础㊂译本共360余页,其中注释占据了将近一半的页数,为读者详尽地解释‘文心雕龙“的各类典故和术语㊂文末还包含篇内关键术语的解释及术语检索表㊂对于关键术语,译者不仅给出了英文释义,还附上术语的汉字形态,宣传汉字文化,让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有较直观的认识㊂施友忠通过详尽而完整的翻译和解释将‘文心雕龙“介绍给英语读者,促进了中国文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㊂翻译是对原文表达习惯和形式价值的把握和传达[20],是旨在传达异域文化㊁风俗㊁思维㊁审美的一项跨文化活动[21]㊂大多数情况下,施友忠采用直译的方法,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文本含义,都尽可能贴近原文,最大程度地传递原文的内容,展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填补中国文论在英语世界的空缺,传播中国文化㊂译本发行后,虽然施友忠的直译法受到了海陶玮(James Hightower)[22]㊁侯思孟(Donald Holzman)[23]㊁霍克斯(David Hawkes)[24]㊁柳无忌(Liu,Wu-chi)[25]等评论家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译本确立了‘文心雕龙“英译的翻译规范[26],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提供了较好借鉴㊂(二)译者惯习与术语翻译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文心雕龙“中的文论术语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特有术语,有着与西方文论完全不同的生成方式㊁表达形式和美学内涵,不仅融合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也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7]㊂因此,如何翻译文论术18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语,使其既能保留本身的异质性,忠实于源语文化,又能贴近外国读者,满足读者期待,一直是困扰翻译界的难题㊂施友忠认为,文论术语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译者要根据语境来确定术语的真实含义[28]㊂施友忠对术语的翻译非常灵活,绝非僵化地一一对应,以便最大程度地再现术语的含义㊂(1)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㊂Therefore,just as when nature expresses itself in physical bodies there is plastic pattern,so also,when it expresses itself in sound,there is musical pattern[29].文 是‘文心雕龙“的关键词,含义丰富㊂广义的 文 包括世界万物的形容声貌以及社会文化和文学辞章等,根据不同的使用搭配, 文 又会产生其他含义㊂施友忠根据不同语境,将 文 灵活翻译成不同的术语,以pattern,writing,work, literary/literature为主㊂该句中, 文 是指由形体的确立和声韵的激发所产生出来的文章,分别代表 形文 和 声文 ㊂施友忠将其翻译为 plastic pattern 和 musical pattern ,在保留 pattern 这个中心词的情况下分别对应前面的 physical body 和 sound ,使读者能清楚地理解形状㊁声音和文章之间的关系㊂(2)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㊂Ideas adequately expressed by words combined into literary forms sincere sentiments embodied in masterly expressions:these are the touchstones of literary composition[30].刘勰将 情 视为 立文之本源 ,施友忠对 情 的翻译尤为谨慎,在不同场合分别译为emotion,feeling,sentiment等㊂此句为段落的总结,意指写作需要做到思想充实㊁文采飞扬㊁情感真实㊁文辞巧妙才能出奇制胜㊂施友忠用 sentiment 翻译 情 ,相比 emotion 和 feeling 两词, sentiment 在语体形式上更为正式得体,情感表达上更为理性客观,非常适合出现于段尾总结类话语中,体现了译者对术语翻译的精准把握㊂(三)译者惯习与文体翻译‘文心雕龙“是用骈文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其文章体制完备,骈散结合,奇偶适变,富于变化,在中国骈文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㊂因此,骈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特色㊂施友忠的学者秉性决定了他的翻译既要追求忠实本色又要富含学术特色,因此他在确保忠实翻译的基础上尽力还原原文句式,保留原文的骈体特色,再现原文的内容与形式㊂(1)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㊂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㊂When we reason by analogy,we group things by comparing their general characteristics;and when we respond to stimuli,we formulate our ideas according to the subtle influences we receive.The hsing is the result of our responding to a stimulus,and the pia consequence of reasoning by analogy[31].对偶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骈文水平的高低㊂‘文心雕龙“中的对偶随处可见,这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㊂施友忠在翻译时主要采用直译法,对照原文句式,在保持译文准确的前提下用英语中的 parallelism 较好地重现了原文句式㊂英文的平行结构虽然与原文存在差异,但无论是在句子长度上还是在句型结构上都形成了对仗,读起来节奏感较强㊂(2)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From Ho-t u,the Yellow River Map,were born the eight trigrams,and from Lo-shu,the Writing from the River Lo,came the nine categories[32].用典 是骈文的另一大特征㊂‘文心雕龙“中的典故繁多,如何在清楚解释原文典故的同时还能使译文流畅㊁简洁,也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㊂翻译过程中,施友忠无论是对语典还是事典都采用直译和注释相结合的方法,以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含义㊂此例为典型的事典,‘河图“和‘洛书“分别对应‘易经“中的 河出图 洛出书 ㊂译者对其进行了简短的解释,使读者能理解这两个典故的来龙去脉㊂在文段下方,施友忠还对这两个典故进行了具体的解释㊂这种译法既保证了原文的可读性,又为读者提供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㊂(3)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㊂282023年第2期㊀㊀㊀胡作友㊀李雨婷:‘文心雕龙“英译的社会学考察 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Spring days pass slowly,And autumn wind soughs mournfully.The access of feeling for something is describedas the giving of a gift,And the coming of inspiration as a response [33].藻饰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华丽之美㊂‘文心雕龙“兼顾自然之美和人工藻饰,既有鲜明突出的色彩藻饰,也有形态各异的形态藻饰,还有生动贴切的修辞藻饰㊂施友忠在翻译时严格选词,在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也注重语言和修辞的翻译㊂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是形态藻饰,通过 迟迟 和 飒飒 ,将春日和秋风形象化,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和煦之美和秋天的气息之美㊂译者针对原文的藻饰将春日和秋风具体化㊁形象化: pass slowly 传达了慵懒惬意的感觉; soughs mournfully 赋予秋风以悲伤㊁愁人的感情色彩,再现了秋风秋景的萧瑟之意㊂(四)译者惯习与语篇翻译‘文心雕龙“用词简约但意义深刻㊂在翻译过程中,中文译为英文所需要的用词会比原文多,为避免译本冗长,施友忠在遵循原文段落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段落或语篇话题对部分段落进行了拆分或合并,确保译文的衔接与连贯,方便读者阅读㊂经统计,除‘序志“一篇外,译本共有196处段落拆分和41处段落合并,进行分段和合并的主要依据是时间和话题类别㊂‘文心雕龙“用典繁复,涉及多个历史朝代的典故㊂译者通常对不同朝代进行分段,尽量使每段长短均衡,整齐美观,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㊂此外,话题类别和段落话题的一致性也是施友忠的划分依据,他通常改变原文段落结构,对段落进行再划分或合并㊂以‘文心雕龙㊃哀吊“为例,译者将 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 与下段合并,其原因在于:文章开端为总述性话语,而从 三良殉秦 至 汉武封禅 均为作者为 哀辞 所举的例子,因此译者采取了合并段落的手法,以保持段落话题的一致性㊂此外,译者对‘序志“一篇进行了位置调整㊂原书中的‘序志“位于全书之末,意在体现作者的尊经意识㊂施友忠在翻译时特意将该篇置于全书之首,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篇,把握全书主旨㊂海陶玮在评论该译本时,对此举进行了肯定,认为这样做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指导[34]㊂四㊁‘文心雕龙“英译中的资本㊀㊀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将译者资本界定为译者所积累的劳动,通常以译者的经济资本㊁文化资本㊁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形式存在,分别指货币和财产㊁文凭与知识㊁亲属与人缘以及头衔与名望[35]㊂每位译者都具备这些资本,但由于各类资本占比不同,分量不同,对于场域和惯习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其结果也不同㊂一部作品的翻译不仅受到其背后经济资本和译者个人社会资本的影响,其发行效果也和 资本 息息相关,是译者㊁出版商和其他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㊂施友忠‘文心雕龙“英译本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各类资本共同运作的结果㊂(一)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指以货币换算能直接转换为金钱的资本,即译者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实力㊂在翻译场域中,经济主体涉及多方,不仅包括译者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和经济实力,还包括翻译过程中给予译者资助的组织的经济资本㊂施友忠是华盛顿大学教授,工资不菲,他还在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经济实力有保障,因此谋生并不是他的翻译目的㊂内心的热爱㊁使命的召唤㊁做文化交流的使者才是他翻译的目的和动力,这也间接说明了施译本质量高㊁价值高的原因㊂经济资本还包含其他组织的支持与援助㊂施友忠翻译‘文心雕龙“时得到了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基金及艾格尼斯㊃安德森基金的资助㊂华盛顿大学是美国汉语研究历史最悠久的高校之一,一贯支持汉学研究,该校的基金项目支持为施友忠提供了经济资本,助力译者潜心于翻译事业㊂(二)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文化及其产物的功能性概念,是社会交换体制中的一种社会关系,包括使人获得权利和地位的文化知识或素养㊂布迪厄认为,先天的文化资本优于后天的文化资本[36]㊂翻译场域中的文化资本指译者的文化素养与文化知识等㊂在翻译过程中,施友忠扮演着文化资本持有人的角色,他通过日积月累的中华文化与文论知识,逐38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渐实现了文化资本的客观化㊂施友忠先后在中国和美国接受了从本科到博士的高等教育,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天分,这为其翻译‘文心雕龙“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㊂他还编著了‘迪卡尔㊃斯宾挪莎㊃莱伯尼兹“以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本书,对西方哲学和文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㊂同时,施友忠在美国的留学与任教经历为其翻译‘文心雕龙“打好了语言基础,保障了译本的语言流畅性与文化保真度㊂施友忠积累的文化资本,主要体现在译本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介绍㊁文中的详细脚注和文末的术语集锦,这些都是施译本成为经典译本的重要原因㊂‘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高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施译本受人欢迎的内在原因㊂施译本被列为‘文明史:资料与研究“(Records of Civilization:Sources and Studies)系列丛书之一,受到多项基金支持㊂该书受到的强烈关注足以表明该书的价值㊁地位与重要性,也说明了文化资本对于翻译的重要影响力㊂(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在相互承认或默认的关系网中实际拥有或潜在拥有的资源[37]㊂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个人关系网是一种社会资本,对译本后期的传播产生影响㊂施友忠在华盛顿大学与戴德华(George E.Taylor)㊁卫德明(Hellmut Wilhelm)㊁萧公权(K.C.Hsiao)㊁张仲礼㊁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㊁萧祚良以及屈莱果(Donald Treadgold)等众多学术大家成为同事,他们为其翻译提供了诸多帮助㊂他还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的支持㊂1959年,施友忠‘文心雕龙“英译本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列为‘文明史:资料与研究“丛书之一,该系列丛书受到了卡耐基基金赞助㊂在翻译实践中,出版社扮演着操纵文化生产的角色[38]㊂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893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㊁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之一㊂哥伦比亚大学拥有美国最早的汉学系,是美国东亚研究重镇,对汉学经典翻译非常重视㊂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为施友忠英译本提供了传播的平台,为该译本在北美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㊂关注与评论往往是对作品最大的反响,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之一㊂施译本流行于美国汉学界,为中国文论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深受后人尊重[39]㊂(四)象征资本象征资本是体现行动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特权的资本,是转换的和伪装的经济资本[40]㊂1929年,施友忠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完成了博士学业,取得哲学博士学位㊂他曾经在中国多所大学任教,包括河南大学㊁国立浙江大学㊁民族文化书院㊁燕京大学㊂教学之余,他专攻哲学研究,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㊂在‘当代中国哲学“一书中,贺麟曾把施友忠列为中国哲学界 唯心论 代表人物之一[41]㊂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期间,施友忠参与近代中国史研究计划,在汉学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果,并在美国哲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㊂他还受邀成为多个大学的客座教授,国立台湾大学㊁加州州立三藩市大学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均在其列㊂他在美国汉学界的学术成就与象征资本也为其英译本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发挥了巨大作用㊂施译本后来又在台北(Shih1970)[42]和香港(Shih1983)[43]再版发行㊂在其影响下,宇文所安英译本(Owen1992)[44]㊁黄兆杰(Wong et al. 1999)[45]全译本㊁杨国斌(2003)[46]全译本先后问世,将‘文心雕龙“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国文论谋取了话语权,有助于中国文论国际话语体系的建立㊂五、结语㊀㊀本文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了影响施友忠‘文心雕龙“英译的社会因素㊂首先,施友忠对‘文心雕龙“的选择是各个场域互动的结果㊂美中权力场域的博弈,加快了美国了解中国的步伐,加速了美国汉学界的形成和发展;美国觊觎 世界文学 中心的野心,使其文学场域开始接受并吸收他国文学,为‘文心雕龙“的进入提供了入场机会;美国对中国文论资料的欠缺催生了翻译需求;施友忠对‘文心雕龙“的热爱,使其毅然决然地走向了翻译之路㊂其次,施友忠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译者惯习的养成深深打下了中西文化的烙印,影响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㊂中国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使其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自48。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美国的汉学研究大致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时候的汉学研究大多是来华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员等对中国社会的记述,尚未形成体系。

与西欧传统汉学注重将古文字、古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不同的是,美国的汉学研究在发展伊始,便初显其“现实性”关照,即“欧洲汉学家们对中国的研究,比较多考察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美国的中国观察家们,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偏重于对现实的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考察,兼及历史和文化。

”尽管如此,从目击实录的早期汉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系统而独立的专门学科——美国现代中国学,美国的中国研究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持久的发展过程。

根据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朱政惠教授的观点,可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是美国早期传教士汉学兴起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早期是美国专业汉学的形成时期。

20世纪早期—二战的爆发,是美国传统汉学向近现代中国学的过渡与转型时期;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现代中国学研究正式兴起并快速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的中国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总结归纳出美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型发展中的特征,在此先就美国早期汉学的发展与演变做一简要的爬梳。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发端中国和美国最早的接触始于1784年,当美籍“中国皇后”商船开往中国的同时,中美交流的历史也随之开启了。

而远航中国不仅使美国发现了在中国的商机,收获了丰沛的利润,与此同时打开了美国人认识中国新的大门。

在这段历史中,“最早从美国出发来到中国大陆并有完整观察记录的是一位名叫山茂召的商人”。

作为首位来华的商人,山茂召将自己对中国所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日记当中,后被收录整理形成《山茂召日记》,“《山茂召日记》被认为是第一位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所见所闻的记录,是早期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及其民众的最初印象的记录。

”因此,可以说美国对中国最早的关注几乎是与中美之间的贸易交往所同时进行的,因而也为日后的汉学研究增添了一份实用主义的色彩。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一、填空题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4.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他首创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

5.希罗多德的《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因以希波战争为中心,故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也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因此他也有“散文学之父”的称号。

6.修昔底德——“政治史之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在近代英国史家麦考莱称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休谟则认为“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开始的”。

7.色诺芬著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8.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10 .李维称费边·匹克托为罗马“最古老的史家”,他的《罗马史》的问世可以视为罗马史学的开端。

11. 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12. 撒路斯提乌斯著有《碦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并完整的保留下来。

13. 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提乌斯、李维、嗒西陀。

14. 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15.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

16. 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18.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19. 攸西比乌斯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著有《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编年史中最大的一部。

20. 奥古斯丁著有《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21. 格雷戈里著有《法兰克人史》,由于他著述的内容丰富翔实,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比德被人们称为“英国历史之父”他是诺曼底征服之前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是《英吉利教会史》。

22.比昂多著有《罗马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汤普森称该书是“近代史学一个里程碑”。

美国汉学对中美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研究

美国汉学对中美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研究

美国汉学对中美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美国,汉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非常完备体系的学科。

美国的汉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并且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会探讨美国汉学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推动作用,并且分析这些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首先来看看美国汉学对中美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美国汉学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非常大,其中最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是为中美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美国汉学家们为了研究中国和中华文化,积极寻求了各种途径,通过阅读、讲座、研究等方式,逐渐了解了中国的文化、语言、历史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汉学家们逐渐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其次是美国汉学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另外一个推动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学生的帮助上。

作为一个世界级汉学大国,美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

其中,中国学生数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美国的汉学家们通过各种途径,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比如挑选精品课程、提供课外奖学金、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中国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也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需要深度挖掘美国汉学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推动作用,而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作为一个大国民族,中国一直在不断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特色。

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汉学家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正是他们不断的推广和传承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让更多的人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美国汉学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尽管我们只是简单的浅尝辄止,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美国汉学对中美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历史、语言和教育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

《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71238《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 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2)学分:(2)一、教学大纲的说明国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必须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1、授课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对外汉学专业学生。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虽名为“国外汉学研究”,但是实际上还达不到研究性层次,应以介绍基本情况和知识为主。

3、任务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外汉学发展的概貌,特征,国外主要汉学家的研究领域、特长,了解著名汉学家研究中国学问、中国问题的经典著作,进而稍能反思国内学界的局限。

本课程主要以国别为单位,介绍欧美主要国家国外汉学的基本概念、各国汉学研究的基本概况、主要汉学家以及经典汉学著作,分析介绍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重要汉学家研究中国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教学大纲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汉学”概念辨析,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研究国外汉学的意义,关于本课程的安排和要求,作业和考试说明。

第二章国外汉学简史19世纪以前国外对中国的了解状况;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20世纪以来的汉学;汉学中心的转移;汉学派与中国研究(中国学)的对立与融合;国外汉学研究现状。

第三章朝鲜和韩国汉学汉字与朝鲜汉学;朝鲜的汉文学;朝鲜的儒学;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韩国的汉语教学;韩国的汉学研究机构。

第四章日本汉学汉文化的传入;飞鸟、奈何时代的汉学研究;汉字与日本汉学;日本的儒学、文学;平安时代的汉学;五山时代的汉学;江户时代的汉学;明治、大正时代的汉学;昭和时代的汉学;战后的日本汉学;日本的汉学研究机构和汉语教学第五章意大利汉学旅行家与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与汉学,卫匡国;礼仪之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研究的不断进展, 其发端是引人注目的 “哈佛燕京学社”和中 国学图书馆。这项合 作使哈佛大学成为美 国研究中国的中心。
三、太平洋学会的创立与中国研究的转向
美国中国研究的转向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标 志之一是1925年太平洋学会(American Council of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的成立。它的出现,使 得传统意义上的东方学、中国学研究开始走出古典语 言文学、历史、思想文化的纯学术研究壁垒,转向侧 重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的新领域,从而揭开 了地区性研究的序幕。
太平洋学会最初是由夏威夷地区关心太平洋地 区经济问题的各界人士发起的区域性团体,该 会成立的宗旨为“研究太平洋各民族状况,以 求改进民族间关系” 。
出版有《太平洋事务》以及《远东观察》和 《远东文摘》等杂志。
1936年,太平洋学会在美国纽约的纽西迈特 国家公园举行会议,参加的有来自太平洋地区 各国的250名代表,是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 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参加了这次会议。研究 的问题是关于食物供应、土地、收入、分配、 国际事务、人口政策等。
常常以民众的救世主自居,为此他们
教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像述帝,国主“义成占领为者数那样代对许美多国无辜人者 进行任意的屠杀,带来极大的恐怖。
认识中国的英文范本”4。.太平天国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失去 了—次变革的重要机会。
《中国总论》将太平天国起义的成功与失败归
纳为四点原因 :
卫三畏在研究中华历史文明时试图为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 找到适当的位置。所以他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论述多半采取 折衷的方法。他强调宗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美国汉学研究 逐渐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代名词。
第二节 迅速崛起的美国中国学
一、中国研究的勃兴 1.直到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从某种意
义上讲还仅限于书本。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不断 摇摆于幻想和幻灭之中。 2.进入20世纪,美国汉学研究开始发展。耶鲁 大学成立“雅礼协会”(1901);哥伦比亚 大学开办中文讲座(1901);芝加哥大学开 始收藏中文资料(1910)。
1.洪秀全及其追随者们对基督教教 义的认识是片面、不准确的;拜上帝 教教规实际上是基督教教义的变种。
他一生最具影响的著作《但很中是多国,人这,总种他论变们异所》至表(少现1在出8开的8始虔4年时诚吸是)引被了—
种道德和要求社会变革的狂热所驱使。 2.正是由于这种狂热,太平军将士
《中国总论》是当时美才些国表战研现役出可究异以中常载的入国勇中的敢国,军最英事勇史早善册最战。,也具有是 权威的著作。该书对中由体华于力帝宗打教败国的那的力些量表政,现治他得们笨、自拙信的经有清济坚朝强军、的队。 外交、文化、历史、地3理.太、平教军进育入、他们艺所术攻占以的及地区宗后,
二战期间,太平洋学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美国对 于太平洋地区和远东独立研究的“最重要的唯一来 源”。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文章,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 培训工作。同时,它对战时中国问题拥有很大程度上 的发言权。太平洋学会中许多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认为 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应该接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 装,通他们结成联合战线,并且建议美国政府要“了 解长期被封锁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真实情况。”
1876年,耶鲁大学首先开设汉语课程。卫三 畏回国以后,在耶鲁大学建立美国历史上第 一个汉学考古室和东方图书馆,这一行动标 志着美国汉学“从草创时期开始步入学院式 研究的时代”。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进入20世纪,美国汉学研究有 了一定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 哈佛大学与中国燕京大学合作 创办的“哈佛燕京学社”和 “中国学图书馆”,这使哈佛 大学成为美国研究中国的中心, 从而形成美国学院研究汉学的 传统。
从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从统治 阶级的法典到秘密社会的教规;从孔孟之道、儒家学 术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下层社会流行的歇 后语;从古典名著到民间传说,《中国丛报》都作了 大量的介绍和评论。
《中国丛报》的创办,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 发展,该刊不仅注重中国实际问题研究,同时 又以大量篇幅,介绍发表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散文、古代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和宗教等 的文章,介绍中国清朝以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不 同人物,是近代西方汉学研究又一典型。
第二节 来华传教士与美国汉学
一、稗治文和卫三畏
他们的工作和研究成果,成为现代美国学者研 究中国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的重要材料。
1.稗治文和《中国丛报》
稗治文(1801—1861年)美国公理会传 教士,既是美国来华传教之父,又是美 国汉学研究的开山鼻祖。 他对中国的认 识和研究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从他创办、 编辑的英文刊物《中国丛报》的活动过 程中找到思想渊源。
第三节 美国汉学的确立
一、东方学会与美国汉学的确立 1842年美国成立东方学会,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一
个学术组织。 最初由一些传教士和政府官员组成。 东方学会开展对东方的研究,体现了美国东方学“要
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为美国对东方的扩张政策服务” 的基本特征。这同欧洲汉学重视中国古典文化、历史 研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狄考文偏重教育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研究。
他提出实现中国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知识 化。强调“科学知识是当时接触中国知识分子 的唯一媒介,而只有透过知识分子才能影响到 整个中国社会”。
早期美国的汉学研究的特征:
一是以传教士为主体。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 但研究的水平高、程度深、范围广。
二是早期美国汉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研 究人员极少,又是单一的传教士,在研究中国 的过程中往往以基督教文化来分析理解中国文 化,使研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情况; ③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如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历史、法律等; ④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中国丛报》在 内容和形式方面部发生很大变化:
版面的多样,栏目的丰富多彩,有关于中国的宗教、 儒家文化、道家哲学思想以及中国文学名著、书评、 文艺杂谈、地方风土人情、古代与近代的名人逸事, 甚至名山大川、行政区域划分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卫三畏的《中国总论》 体现了美国早期汉学研 究的另外两个特点:
一、把汉学研究作为 “一种纯粹的文化”来 进行综合研究;
二、早期美国汉学还不 得不受到欧洲学院派汉 学影响。
1876年,在卫三畏的主持下,耶鲁大学首先开设中文 课程,建立第一个汉语教研室和东方图书馆。
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也相继效法,一 些著名的图书馆开始收藏研究汉学的图书资料。一些汉 学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如美国现代语言学会(1883年), 美国历史学会(1884年),美国亚洲协会(1898年)等。这 些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美国汉学的发展,使之走 上职业化、专业化的轨道。
《中国丛报》,又称《澳门月报》或《中华丛 报》,以西方读者为对象,以介绍中华传统文 化为主要目的,于1832年5月创刊,1851年8 月停刊。
创办宗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向海外报 道中国各方面情况以及她所发生的变化,变化 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刊物研究的四个方面:
①中国自然经济、地理位置的情况; ②中国的商业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外通商贸易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纽约Grove Press社英文版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二、传教士汉学家群体
近代美国汉学发展史上还出现以传教士为主的汉学研究 群体。他们是丁韪良、明恩溥、狄考文、卫斐利、卢公 明等。
明恩溥十分注重对中国总体性的介绍,涉及面很广。著 有《中国特色》,强调思想启迪的重要作用。
丁韪良强调科学知识对中国近代社会改良的重要性,奠 定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基础。写了《中国古世公法》。
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美国汉学研究的开先河者也是传教士,19世 纪30年代,美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才进入中国, 尝试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美国来华传教士作为研究汉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曾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传教士汉学研究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从不同 的角度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甚至 对中国人的心理特征、行为举止等进行描述和 概括,形成了近代美国汉学研究的特有风格。
这些人对罗斯福政府制定正确的对华政策产生过积 极地影响,因此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同中国共产党 的关系曾经有所改善。
费正清评价太平洋学会是一个出色的学术机构,在 传统汉学研究向地区性研究演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
四、左翼新闻记者的中国研究
1.斯诺与《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
卫三畏重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总论》中首 次“将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和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相 提并论”,认为 “他们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
《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稗治文主编的《中国丛 报》是由英美在华商人 资助创办的,所以办报 的特色既有欧洲汉学研 究中注重对中国历史、 文化、文学、文字研究 的特点,又有注意考察 中国当时社会现实问题 的一面。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汉学研究已逐渐 远离欧洲传统汉学模式。
由大财团资助的基金组织直接负责对远东尤其是中国 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战略研究活动的 赞助。一些学会组织纷纷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太平 洋学会成立,不少大学先后设立有关东方学研究的系、 研究所。汉学从欧洲古典模式走向现代,把研究的关 注点对准中国的近现代问题,为汉学研究从传统走向 现代奠定基础。一批批新的汉学专家不断出现,一批 中国古典著作被译成英文。美国汉学史上的最著名人 物费正清、拉铁摩尔等也已经初露头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