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_顾钧

合集下载

当代美国汉学家《史记》研究主要成果简论

当代美国汉学家《史记》研究主要成果简论

当代美国汉学家《史记》研究主要成果简论作者:吴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史记》在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美国汉学界三位著名《史记》研究学者卜德、侯格睿和杜润德的论著,总结其代表性观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梳理《史记》在美国的研究有助于国内学界了解《史记》在美国的研究概况,对推动《史记》在国外传播,增进中美《史记》研究与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史记》美国汉学卜德侯格睿杜润德《史记》是北美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史记》在美国汉学研究中已初具规模,其间涌现出一批汉学家,他们凭着执着的热忱研究和翻译这部中国经典。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出版了大量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

本文简要介绍卜德、侯格睿和杜润德三位美国汉学家的《史记》研究成果。

卜德(Derk Bodde)是美国20世纪早期卓越的汉学家和中国史研究专家,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研究教授和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30年,卜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后以研究员身份从事中国学研究六年,1938年获荷兰莱顿大学中国学研究博士学位。

卜德是美国福特学术研究项目实施以来第一个受此项目资助到中国北京进行学术研究的美国学者。

作为20世纪初期美国杰出的《史记》研究专家之一,卜德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版过一部重要的《史记》研究论著《中国的第一位统一者:从李斯的一生研究秦朝》(China’s First Unifier:A Studyof the Ch’in Dynasty as seen in the Life of Li Ssu,1938)。

在这部专著中,卜德详细论述了秦朝宰相李斯的一生和他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系统论述了秦朝得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

1940年,卜德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爱国者和将军:三篇史记秦朝列传》(Statesman,Patriot,and General in Ancient China:Three Shih Chi Biographies of the Ch’in Dynasty,1940)。

论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

论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

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姚道中*张光天†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几十年美国汉语教学发展比较慢,1970年以后发展的速度变快,最近几年的发展尤为神速。

开设汉语的学校以及学习汉语人数都在大幅度地增长。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并且介绍一下目前汉语教学的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美国汉语教学分成两大类: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和非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

主流学校指的是正规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汉语是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学生在主流学校学习汉语可获得学分。

主流学校以外的学校一律算做非主流学校,包括中文学校、政府机构开设的语言学校及课程、商业语言学校等等。

19世纪主流学校美国主流学校的中文教学是从大学开始的1。

美国的汉语教学也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中心。

第一个把中文列入课程的大学是耶鲁大学。

1871年有位以范南(Van Name)为姓氏的先生在耶鲁大学开课介绍日文和中文的“要素”2。

可惜他的教学内容及中文水平如今已不可考3。

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答应将* 姚道中。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亚州研究博士。

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系教授。

孔子学院联执院长。

2005年起担任美国AP测试阅卷主任。

† 姚张光天. 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硕士,夏威夷大学亚州研究硕士。

负责管理夏威夷大学亚洲部的中文藏书。

2008年当选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中文资料委员会主席。

其藏书捐给大学图书馆时,曾敦促耶鲁大学尽快设置一个中文教授职位。

由此可知范南先生的专长并非中文,故需另外聘请一位精通中文的教授4。

1877年耶鲁大学聘请了刚从中国回来的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为中国语言及文学教授5。

卫三畏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先驱者。

据称他是当时唯一能说流利中文的美国人6。

1877年2月在中国营口经商及担任美国驻营口领事的弗朗西斯·奈特(Francis P. Knight)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提出了筹募资金在哈佛大学设立中文讲座的建议,为有志于前往中国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中文的机会。

【doc】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

【doc】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

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93?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优华飞(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关键词]美国汉学;裨治文;卫三畏;传教士汉学家;汉学群体[摘要]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主要代表.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使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但早期美国汉学也存在着缺乏专职性和研究群体单一性的严重不足. [中图分类号]K1O7.8:K712.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O583一O214(2000)01—093一l1OntheStudyofSinologyintheEarlyAmericaQIUHHa—fei(DepartmentofHistory,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Keywords:Americansinology;E.C.Bridgman;S.W.Williams;missionarysinologist;thegr oupsofsinologistAbstract:Americansinologyformedinthemiddleof19thcentury.Itwaslateforbeginningbut developedrapidly.Americansinologystudieshadtwotraits:onewasthemissionariesinChinaasthemainpartofsinologiests.suchasE.C.BridgmanandS.W.Williams.TheyunderstoodChineselanguagea ndhadanex—tremelyhighdegreeresearchofChinesehistoryandculture.Theotherwasthesinologystudie spaidcloseat—tentiontotheChinesesocialproblems,particularlytheissuesofChinesemodernization,whic hmarkedthebe—ginningofAmericanChinesestudies.ThiswasalsothenoticeabledifferencebetweenAmeri cansinologyandtheEuropeanclassicalmode1.However,theearlyAmericansinologywasinsufficientinprof essionalgroupsofstudies.一美国汉学之缘起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广州,澳门中外贸易在海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世界对中华帝国的认识逐渐增多,在通商过程中,欧美基督教传教士随本国商人相继来华,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碰撞.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使两种文化在相互撞击过程中产生两种对世界的不同看法:一种是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扩张主义;另一种则是不顾时势境迁的世界范围的自我中心论0.这两种世界文化观最终都没能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取得成功.但由于相互碰撞,东西方文化出现了难得的认同.认同之一是,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引发了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研究;认同之二是,在中国,这种研究表现为近代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自由,图强自主的"西学东渐".由于西方对中国的不断研究和认识,最终促成近代一门新的学科——"汉学"(Sinology)研究的形成.汉学研究的范围在近代西方涉及面较①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94?广.它包括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等诸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是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作为东方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学.一开始就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和属于它自身的特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法,英,德等国已经逐渐形成一支职业化的汉学研究队伍.开始了种种专业研究.这种专业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来华传教士作为研究汉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从中发挥巨大作用.传教士们凭借他们在华传教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着书立说,出版发行等各种形式研究中国.使近代欧洲汉学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景.而且研究的深入程度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他们中出现了一批像冯秉正(Joseph FrancisMarieAnneDeMailla),雷孝思(JeanBaptisteRegis),郭士立(Karl FriedrichAugustGutzlaff),艾德(ErnestJohnEite1)④,马礼逊(RobertMorrsion)5,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理雅各(JamesLegge)等汉学研究群体.研究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甚至对中国人的心理特征,行为举止等进行描述和概括,形成了近代西方汉学研究的特有风格.与此同时,在欧洲汉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之时,一个与此研究有着不同出发点的美国汉学研究也在逐渐形成之中.18世纪末,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由于美国文化的渊源来自欧洲,在文化认同上,美国和欧洲国家是一致的.因此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下,美国商业资本开始了向海外扩张的进程.在美国国内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思想,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19世纪4O年代,随着中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美国对华商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华投资开始以洋行形式出现.为了扩大投资市场,美国政府和商人需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美国国内掀起一股"中国热",在"中国神秘"的幻梦破灭后,导致许多美国人提出对中华文化的重新认识.这个时期,美国"对中国的兴趣甚至超过其开发本国边疆的兴趣"@.虽然与欧洲各国汉学研究相比,美国汉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一个显着特点是,美国传教士作为"文化"输出的冯秉正(1669—1784),法国耶酥会士,1702年来华传教,译着《中国通史》(HistoiregeneraledeLaChine)等.雷孝思(1663—1738),法国耶酥会士,1698年来华传教.曾编制《皇舆全览图》等.郭t立(18O3—1851),德国人,1824年受荷兰布道会差遗到暹罗传教,1831年来华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传教,着有《中国史略》(ASketchof ChineseHistory,AnieentandModern:Comprising aRetrospectoftheForeignIntercourseandTrade withChina),《道光皇帝传》(TheLifeofTaou—Kwang,lateEmperorofChina;withMemoirsof theCourtofPeking),《开放的中国一中华帝国概述}(ChinaOpened;oraDisplayoftheTopogra—phy,History,Customs.Manner,ArtsManufac—tures,Literature,Religion,Jurisprudence,etc.of theChineseEmpire)等.④艾德(1838—1908),德国巴色会传教士,1862年来华传教,1865年进伦敦会(LondonMisssionary Society).曾任《中国评论》(ChinaReview)编辑多年,着有《客家人的历史》(TheHistoryofthe Hakkas),《中国佛教手册》(HandbookofChinese Buddhism),《广州方言汉英辞典》(AChineseDic—tionaryintheCantoneseDialect)等.马礼逊(1782~183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07年来华传教,为基督教来华传教的开山祖,着有《汉语语法》(AGrammaroftheChinese1.anguage),编写《华英字典》(ADictionaryofthe ChineseI.anguage)和《广东省土话字汇》(AV o—cabularyoftheCantonDialect)等.⑥麦都思(1786—1857),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35年来上海,着有《中国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前途》(China:ItsStateandProspects.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SpreadoftheGospel,ContainingA1一lusionstotheAntiquity,Extent,Population,Civi—lization.IiteratureandReligionsoftheChinese).《上海及其近郊概述》(GeneralDescriptionof ShanghaianditsEnvirons)等.⑦理雅各(】814—1897),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39年来华,曾担任马六甲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院长,着有《孔子的生平和学说》(The IifeandTeachingofConfucius),《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评说及其同基督教比较》(TheReligions0fChina,ConfucianismandTaoismDescribedand ComparedwithChristianitY)等.⑧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外国研究中国》(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6页.先锋成为首批研究汉学的主要力量.这些早期美国汉学研究者们把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同传教布道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一面传播基督教福音,一面从事汉学研究.如果说,早期欧洲的汉学研究主要注重对中国历史,文学,文化的研究,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偏离西方传统汉学研究的轨迹,注重考虑美国的自身政治,经济利益.这种特点许多年来一直被不少中外学者称为美国汉学研究与欧洲汉学研究的"截然不同的特征"①.1842年,美国在马萨诸塞州正式成立第一个专门研究东方的,独立的,非营业性的学术机构——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Orien—talSociety),目的是为了健全组织体系,加强研究队伍,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东方学的研究,与欧洲国家争夺东方思想文化阵地.会员最初就是裨治文(E.C.Bridgman),顾盛(CalebGushing)@等来华传教士和政府外交官员.东方学会的宗旨是"传播关于东方的知识,促进对东方语言和文学的研究".该会从1851年开始出版《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ofAmerican0rientalSociety),后又出版《美国东方学丛刊》,并设有一个收藏东方文献的图书馆.每年春季召开年会,交流研究成果,促进东方学研究.美国着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K.Fairbank)把美国有组织的汉学研究说成"是由美国东方学会发起的".他认为, "在美国代表了欧洲那种对东方学的文学兴趣,这种兴趣曾对启蒙运动有独创贡献",不过他强调"美国东方学会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使命感"t,即:为美国政府政治,经济扩张服务.以"传播东方知识,增进东方语言学研究"为宗旨的美国东方学会,开展了对东方的古代文化,历史,语言的学术研究活动.东方学会成立两年后,美国政府派顾盛为全权代表来到中国,趁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的余威,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中美95?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条约中领事裁判权,最惠旧待遇以及美国人民自由进出中国口岸的条款为大批美国传教士来华提供法律上的保I.短短6年时间,美国有87名传教士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当中有不少肩负双重使命:既传播基督教福音,又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裨治文和卫三畏(Samuelwe11swⅢiams)"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二裨治文与《中国丛报》裨治文既是美国来华传教之父,又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他1830年到达广州,在一个与本民族文化观念与习俗完全不同的国家生活丫30多年,除了标榜他有一颗信奉上帝的虔诚之心外,对东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是他长期在中国居住的重要原因.清政府的禁教政策,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成了他专心研学中国文学和文字的动力所在.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学名着,对中华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使他驾轻就熟地从事汉学研究,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与历史.作为一名早期汉学研究专家,他对中国的认识和研究有其独特之处.这些认识和研究I李学勤主编:《国际汉学漫步》上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j裨治文(10卜1861).美部会传教士,1830年来华传教,1832年主编欧美商人支助创办的《中国丛报)(旧洋《澳门月报》),着有《广州方言撮要》(AChineseChrestomathyintheCantonDialect)等书,曾参加美国使团同清政府签订中美不平等的《望厦条约》.顾盛,美国外交官,律师出身,美国众议员,1843年以专使身份来华缔结中美条约,1844年7月与耆英在望厦签订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即《望厦条约》)[美]费正清:《70年代的任务:研究美国与东亚的关系》,载I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Denntt,"I'heProtestantMissionariesinChina," seeChines~RepositoryV o1.2O.@卫三畏(1812—1884),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33年10月抵广州,曾参与裨治文编辑《中国丛报》, 着有《中国总论》(TheMiddleKingdom),《中国历史》(AHistoryofChina:BeingtheHistorical ChaptersfromtheMiddleKingdom,1897)等书96?可以从他在创办,编辑的英文刊物《中国丛报}}(ChineseRepository)的活动过程中找到思想渊源.《中国丛报》又称《澳门月报》或《中华丛报》,以西方读者为对象,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于1832年5月创刊,1851年8月停刊,前后20年,刊出20卷(每月1期,每年1卷),成为近代西方学者研究汉学的重要资料来源.《中国丛报》创办的宗旨正如裨治文在创刊的导言中所说:"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向海外报道中国各方面情况以及她所发生的变化,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一裨治文以他对中文的精通和汉学研究的深透既担任报刊的主编,也先后在刊物上发表文章350多篇②,成为《中国丛报》的主要撰稿人. 通过《中国丛报》,裨治文试图让西方世界广泛了解中国各种情况,包括了解中国气象,土地,江河流域,农业生产以及自然资源;了解中国商业的过去和现状;了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如统治者与百姓,丈夫与妻子等关系③.他还在创刊初期就具体提出刊物研究的四个方面:第一,有关中国自然经济,地理位置的情况.第二,中国的商业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外通商贸易情况.第三,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内容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法律等.第四,研究中国的宗教事业的发展状况④.这是裨治文的初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不断积累,《中国丛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版面形式多样,栏目丰富多采,有关中国的宗教,儒家文化,道家哲学思想以及中国文学名着,书评,文艺杂谈,地方风土人情,古代近代中国的名人逸事,甚至中国各地名山大川,行政区域划分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论述.对"有关各类问题之研究,多引证中西典籍,态度认真,立论持平"⑨.在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红楼梦》时,裨治文在一篇题为"中国妇女缠足习俗的起源和影响"文章中写到:"在中华民族及其家庭风俗中,能找到表明他们违反伦理制度的足够证据.这是邪恶的做法,不仅人民的思想被歪曲了,而且他们的肌体也弄得畸形了."@一方面表明裨治文个人对中国当时的旧风陋俗极为不满,提出抗议,并由表及里,一针见血地点出缠足之风的危害性;而且更体现他对中华文化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文学名着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把握准确,在当时情况下实属罕见.在论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发展历史时,裨治文在《中国丛报》上给予多方面的,积极的评价,指出:"从汉朝开始,中国历代的文人学士就不知疲倦地在探索诗歌,散文,词曲的创作真谛,使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许多作品的思想精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⑦对南宋时期杰出文学家苏东坡的26卷本新词集,《中国丛报》更是大加推崇,"称之为是思想艺术与文学作品完美结合的典范"⑧.《中国丛报》还从不同侧面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武则天的历史功过,太平天国初期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关于如何学好中文,《中国丛报》刊登署名文章,提出学习中文时要注意的问题,如: "什么是学习的最好方法?怎样才能记住汉字的拼写?学习口语的最佳方法是和中国人生①④ChineseRepositoryV o1.1,1832,PP.1—5,1—2.②ChineseRepositoryV o1.20,1851,"ListoftheAr—ticles",pp.xi—liv.③⑧ChineseRepository,V o1.3.1834.P.537.V o1.6.P.468.⑤王树槐:《卫三畏与中国丛报》,见林治平主编:《近代中国与基督教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175页⑦ChineseRepository,V o1.11.1842,P.132—133.⑧Ibid.活在一起还是聘请中文教师授课等",为当时陆续不断来华的欧美传教士提供学习中文的有益启示.关于汉字拼音问题,《中国丛报》曾提出汉字拉丁化表音法的主张,建议用各种不同的汉字拉丁化的方案,以求"采用一种完善的和统一的表音法作标准,使将来关于中国语言和民族的所有着作都能够得以统一."②这里可以看出裨治文的汉学研究不仅对当时西方人学习中文大有裨益,而且对以后汉字拉丁化拼音也不无启迪意义.茶叶是中国的特产,英文"tea"的发音来自于福建方言.《中国丛报》中除了对中国茶叶的各种名称,出产地区以及海外出口情况作详细报道外,还经常发表文章论述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和饮茶文化,对远自东晋,近到清代各个时期将茶叶作为奢侈贡品,供皇亲国戚品尝的宫廷文化作细致的描述.对茶的历史《中国丛报》也颇有研究,认为,史书上最早出现在东晋时的茶叫"茗"(ming),唐代时称为"荼" (too),到清朝时才真正使用茶(cha)这个字@,既介绍了商品又传播了东方文明,两者相得益彰.《中国丛报》发表各类文章共1378篇,其中关于中国的文章有514篇;作为主编的裨治文试图将有关中国的大量的信息传向西方,使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在马可?波罗,利玛窦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和其他长期居住在中国的传教士一样,裨治文在华3O年之久,他不像欧洲商人那样单纯为了追求金钱, 而是认真学习汉文,潜心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他对中国社会观察人微,悉心研究.从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从统治阶级的法典到秘密社会的教规;从孔孟之道, 儒家思想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下层社会流行的歇后语;从古典名着到民间传说, 《中国丛报》都作了大量的介绍和评论,有助于西方世界,特别是对中华文化颇感兴趣的人们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起到了"开文学之路,除两地之坑堑"⑨的作用.97《中国丛报》的创办,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开创了美国早期汉学研究注重现实问题的先例.这是迄今为止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但笔者通过对《中国丛报》2O卷本的分类研究,发现《中国丛报》不仅注重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而且以大量篇幅,甚至是连篇累牍地发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经典诗歌,散文的文章,还涉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文字,哲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以及对中国清朝以前各个历史阶段不同人物的描述,是近代西方汉学研究又一典型.因此,可以说在这方面很难说同当时欧洲汉学研究有什么明显不同,这是我们研究早期美国汉学发展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论述美国汉学与欧洲汉学区别时多半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特征".本文认为这种论点不应该是绝对的.如果说《中国丛报》最能体现裨治文汉学研究特征,那么他在该刊物上所撰写的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在许多方面同早期欧洲汉学研究确有相似之处.他对中国经典文学,古文字以及历史地理的研究完全可以与欧洲汉学家媲美.所以我们说,早期美国汉学研究同欧洲汉学研究在方法上虽有不同之处,但从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的内容,以及所产生的效果上看很难用"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来加以界定.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丛报》曾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作为欧美政府的喉舌和推行文化侵略的主要手段,不断发表支持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言论,鼓吹用武力迫使中国对外开放,为一些传教士推行文化侵略服务,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但同时,《中国丛报》也刊登不少批评鸦片贸易不道德的文章,甚至直接指责英国政府"鸦片贸易的自①ChineseRepository,V ol,7.1838,P.205.②ChineseI~epository,V o1.6.1837,P.468.③④ChineseRepository,V o1.8,1839,P.133⑤姚莹:《康辅纪行》第12卷,第24页.98私,罪恶的目的",告诫美国商人不要步英国人的后尘.尤其是,《中国丛报》的大量关于中国情况的报道,无论创办者的动机如何,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传播中华历史文化起着推波助澜和促进国外汉学研究的作用.从裨治文和他在汉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来看, 《中国丛报》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应该得到肯定.作为传教士,裨治文标榜自己有崇尚"异教徒也是上帝支配的大家庭中的兄弟"的博爱之心;如果这真是出自他的内心,那么他办报的主观动机是既想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为西方和美国学者研究汉学提供便利;又想让中国人早点接受基督教文化,接受基督教教义,成为上帝的信徒.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丛报》在推动基督教教化运动的同时对传播汉学起到她独有的连带作用.裨治文作为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和研究汉学的专家,他的身份,尤其是他的立场是双重的,这是由鸦片战争前后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决定了他的活动既有传教的一面,又有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一面.从积极意义上看,他"带动了美国人民认识中国文化,以至有美国第一位汉学家之称誉."②他和他所创办的《中国丛报》为国外汉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卫三畏与《中国总论》卫三畏是近代美国汉学研究最有成就者之一.他出身于美国纽约的一个基督教世家,曾就读于仁塞勒(Rensselaer)工业学院,学习出版印刷技术.1833年到达广州后,先后学习中文和葡萄牙文,在欧美商人的资助下为美国公理会创办了海外第一个印刷所.当时在广州的传教士只有马礼逊,裨治文两人,卫三畏参与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丛报》的编辑工作,撰写大量文章,向海外介绍中华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和习俗,还协助裨治文编着《广州方言撮要》,这些工作为他后来所从事的系统地研究汉学,着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47年,裨治文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后,《中国丛报》的编辑工作主要由卫三畏负责. 费正清曾称他是"一个天才的业余历史学家",并把这一时期美国的汉学研究称为"着名的业余活动"⑧.《中国丛报》在后期人力, 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能够继续出版发行同卫三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卫三畏长期在中国的经历使他对中国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他先后出版过十多部关于中国的书籍,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文字等许多领域,如:《简易汉语课程》(EasyLessonsin China,1842),《官方方言中的英汉用词》(An EnglishandChineseV ocabularyintheCourtDialect,1844),《中国地志》(AChi—neseTopography,1844),《中国商业指南》(AChineseCommercialGuide,1844)等.这些书籍成为外国来华传教士和商人的必读之书.回国后,他在耶鲁大学任汉文教授,经常举办关于中国问题的讲座,并着有《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OurRelationswithChinese Empire,1877),《中国历史》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为他构思完成他一生最具影响的着作《中国总论》(TheMiddleKing—dom,1884),提供了条件.《中国总论》是当时美国研究中国的最早最具权威的着作,该书对中华帝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历史,地理,教育,艺术以及宗教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成为数代美国人认识中国的英文范本"④.由于受到时代和他本身因素的影响和束①SamuelWellsWilliams,OurRelationswiththe ChineseEmpire.SanFrancisco.1877.②SusanR.Stifler,"ElijahColemanBridgman:The FirstAmerieanSinologist,NotesonFarEastern StudiesinAmerica1942",10:1一l1.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外国研究中国》(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6页.④DictionaryofAmercianBiography,Charles Scribner'sSons.NewY ork.1929.缚,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时,《中国总论反复强调的一个论点是:"中国人不仅需要标志西方文明的技术,而且还需要耶酥基督的教义."然而,书中有些观点,认识问题的视角,从当时历史文化的背景来看还是比较公正的.如关于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总论≯提出的观点是:"英国对中国的远征,与其说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倒不如说是从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利益."②卫三畏认为:"鸦片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但这一猛烈的撞击,将帝国统治者们从天朝十全十美,江山万年永固的幻梦中唤醒."⑧卫三畏在中国长达20年之久,《中国总论》一书的出版与修订,为他作为早期美国最着名的汉学研究家奠定了基础.他对19世纪50年代中国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在《中国总论》中,他将太平天国起义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纳为四点:第一,洪秀全及其追随者们对基督教教义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拜上帝教教规实际上是基督教教义的变种.但是,这种变异至少说在开始时吸引了很多人,他们所表现出的虔诚是被一种道德和要求社会变革的狂热所驱使.第二,正是由于这种狂热,太平军将士异常的勇敢,英勇善战,有些战役可以载人中国军事史册.由于宗教的力量,他们确信他们有坚强的体力打败那些表现得笨拙的满清军队.第三,太平军进入他们所攻占的地区后,常常以民众的救世主自居,他们立刻带来大。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概要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概要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提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

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 1877 年前、中期( 1877 ~1928年、后期( 1929 年后。

就近20 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 世纪前半期以及20 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一、历史分期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

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1963 年,全美国仅有33 人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 年,供职于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5300 人之多。

19 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 年建立、美国历史学会( 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 年建立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 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年,这一年6 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

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立了类似的职位。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

1784 年在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船上,大副山茂召( Samuel Shaw 写下了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美国汉学伴随着中美直接贸易的产生而产生。

美国汉学的发展课件

美国汉学的发展课件

详细描述
美国汉学家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他们通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 文学作品,揭示了中国文学传统和语言发展 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同时,他们还注重研究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互动关系,探究中国 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艺术史研究
总结词
美国汉学家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涵盖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对 中国艺术的风格、流派和传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03
同时,《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等学术期刊也相继创刊,为美国汉学 研究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02
CATALOGUE
美国汉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
美国汉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体系
详细描述
美国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他们通过翻译、整理和出版大量中国古代典籍 ,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内涵。同时,他们还注重研究中国文化的跨文 化传播与影响,探究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总结词
美国汉学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涉及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进行了全面的 考察。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汉学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汉
学的共同发展。
02
合作领域包括学术研讨、资料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
,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03
需要建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合作关系,尊重不同国
家的文化传统和学术观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这个时期,美国汉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的社会、政治 、经济等领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增加,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术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中国史研究现实处境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从传统汉学到现代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转变过程,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学术和社会因素。

我们还将关注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新范式如何塑造和改变美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和理解。

本文还将分析中国史研究在美国的现实处境,包括研究资源、学术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将评估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在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全球化和地缘政治背景下,美国中国学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美国中国学研究现状的视角,同时也为中美文化交流和理解贡献一份力量。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近年来,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经历了显著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传统的美国中国学研究,往往以西方中心论为基调,侧重于从西方的视角解读中国,强调中国的独特性,而忽视了中国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国力的增强,这种单向度的研究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新的范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学者们开始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关系。

研究方法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定量研究、田野调查、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学研究中,大大丰富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研究主题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文化、环境、性别等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种范式转变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它推动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

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挑战和困惑。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美国的汉学研究大致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时候的汉学研究大多是来华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员等对中国社会的记述,尚未形成体系。

与西欧传统汉学注重将古文字、古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不同的是,美国的汉学研究在发展伊始,便初显其“现实性”关照,即“欧洲汉学家们对中国的研究,比较多考察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美国的中国观察家们,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偏重于对现实的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考察,兼及历史和文化。

”尽管如此,从目击实录的早期汉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系统而独立的专门学科——美国现代中国学,美国的中国研究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持久的发展过程。

根据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朱政惠教授的观点,可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是美国早期传教士汉学兴起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早期是美国专业汉学的形成时期。

20世纪早期—二战的爆发,是美国传统汉学向近现代中国学的过渡与转型时期;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现代中国学研究正式兴起并快速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的中国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总结归纳出美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型发展中的特征,在此先就美国早期汉学的发展与演变做一简要的爬梳。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发端中国和美国最早的接触始于1784年,当美籍“中国皇后”商船开往中国的同时,中美交流的历史也随之开启了。

而远航中国不仅使美国发现了在中国的商机,收获了丰沛的利润,与此同时打开了美国人认识中国新的大门。

在这段历史中,“最早从美国出发来到中国大陆并有完整观察记录的是一位名叫山茂召的商人”。

作为首位来华的商人,山茂召将自己对中国所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日记当中,后被收录整理形成《山茂召日记》,“《山茂召日记》被认为是第一位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所见所闻的记录,是早期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及其民众的最初印象的记录。

”因此,可以说美国对中国最早的关注几乎是与中美之间的贸易交往所同时进行的,因而也为日后的汉学研究增添了一份实用主义的色彩。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欧美汉学研究是指西方学者对中国语言、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进行研究的学术活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期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德国传教士马迪等人对中国的研究。

随着西方对中国兴趣的增加,欧美汉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19世纪初,随着欧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以满足西方政府和商人的需求。

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欧美汉学研究逐渐扩展到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欧美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西方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机会。

欧美汉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描述和分析,逐渐发展为对中国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加剧,欧美汉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增加。

西方学者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方面,努力深入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欧美汉学研究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涉及到中国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等多个领域。

欧美汉学研究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活力和挑战。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加剧,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研究需求越来越迫切,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然而,欧美汉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研究资金的不足等问题,需要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总的来说,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都表明,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对西方学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西方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研究视角。

欧美汉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国汉学的发展与现况

美国汉学的发展与现况

/sundae_me ng
Question:1990 之前呢?
/sundae_me ng
Answer: Only ONE
• Faurot, Jeannette L., ed.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Critical Perspectiv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sundae_me ng
美國國會圖書館
• • • • • • 1931年中文部和日文館藏合稱中日文部 1932年擴充為東方部 1942年再改為泛亞部 1978年才正式定名為亞洲部 中文和蒙古文圖書變成其中一個組 (Section) 其他四組為日本、韓國、東南亞、南亞
• /rr/asian/
/sundae_me ng
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
• LC目前擁有中文藏書100萬冊(不含醫農書籍)
• 1928年 普特南(Herbert Putnam)館長任內成立 的中文部(Divis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 A Symposium on Taiwan Fiction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on Feb. 23-24, 1979. • It includes 13 papers
/sundae_me ng
Chang, Sung-cheng Yvonne. (張誦聖) 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Fiction from Taiwa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美国的汉学研究现状

美国的汉学研究现状

美国的汉学研究现状作者:莫兴伟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4期美国汉学的开端始于卫三畏的《中国总论》。

这部对中国之历史、地理、人民、政治、文学、社会、艺术进行了概述,共计两册26章的巨著与裨治文、伯驾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来华的美国传教士的作品一起,成为了19世纪美国人了解中国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汉学都停留在业余汉学的水平,即依赖长时间呆在中国并最终“无师自通”地对中国进行研究的美国传教士对中国进行零散分析。

而尽管耶鲁大学于1877年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席位,但作为专业汉学建设必须仰仗的力量——美国各大高校,却依然较少关注中国研究,这就使得美国汉学界的研究成果在同时期里远远落后于其西欧同行。

战后的美国之所以能够摆脱之前在汉学上一直落后于欧洲的窘境而逐渐成为西方汉学的中心,是与美国国力的发展、政府的重视以及财团的支持分不开的。

随着“国防教育法案”在1958年的通过,美国汉学研究得以获得美国政府和包括福特基金会在内的各种民间组织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而极大地加快了美国当代中国学的机构化和学科化建设的进程:为配合相关中国学课程的开设,美国23所大学(至1969年)设立了中国学博士点,而最关键的是由这些高等学府和各类研究机构培养出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开始将美国的汉学研究方向朝“地区研究”转变为无论是强调对近现代中国进行关注,以求服务于美国政府及社会的现实需要,还是在确保美国汉学家语言技能的前提下强化其包含各种社会科学方法在内的学术训练,或是在维持学科分工的基础上提倡跨学科研究,都表明这一具有美国特色的研究已极大地迥异于西欧传统汉学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文献考证的做法。

而为了与传统汉学相区别,这种将社会科学引入研究过程中的模式也有了“中国研究”或“中国学”的称谓。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战后的中国开始成为现代美国汉学学者的研究重点,而“冲击—回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且内部缺乏动力的中国传统社会只有通过动态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西方社会的冲击才会有所反应进而摆脱困境)、“传统—现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变迁源于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西方是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的决定力量和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三种研究方法则长期被美国汉学界奉为圭臬。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 1996年12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召开了“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北京图书馆任继愈馆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等北京地区40多位学者和一些学术期刊的主编、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就如何深入展开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海外汉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已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日益关注,与会代表认为近十几年来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着重于基本情况的介绍,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的《国外研究中国丛书》,1979年出版的《国外西藏研究概况》, 1980年出版的《日本的中国学家》,1981年出版的《美国中国学手册》和1986年出版的《俄苏中国学手册》。

在这时期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也直接向国内学者介绍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其中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冯蒸所编著的《近三十年国外‘中国学’工具书简介》是一本很值得称道的好书,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对海外汉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翻译海外汉学著作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其代表性的丛书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元化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前者侧重于介绍海外汉学界对于历史中国的研究,后者则着重于介绍海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这两套丛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学界的好评。

在这期间影响最大、发行量最高的,当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史》,这套书不仅向国内学者展示了国外对中国史研究的整体水平,而且也反映出了中国史学界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决心和水平。

从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对海外汉学的兴趣日益高涨,其表现在:(一)学术园地的增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研究》开设了专门的栏目,发表研究海外汉学的文章,加上长期以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史知识》、《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学术期刊,从而在这一领域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有一定深度的文章不断出现。

鸦片战争以前来华美国人的汉语学习

鸦片战争以前来华美国人的汉语学习

鸦片战争以前来华美国人的汉语学习
顾钧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4)004
【摘要】在19世纪30年代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前,美国商人中只有亨德一个人认真地学习过汉语.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教士裨治文和卫三畏陆续编写了三部工具书,标志着美国人的汉语学习已经脱离了最初的筚路蓝缕的阶段,开始走上了一条逐渐成熟和发达的道路.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顾钧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4
【相关文献】
1.对来华泰国汉语教师汉语学习情况的调查 [J], 张艳萍
2.跨越汉语的长城——从明清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谈起 [J], 李真;;
3.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情况分析——基于来华传教士来会理的一次问卷调查 [J], 卞浩宇
4.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情况分析——基于来华传教士来会理的一次问卷调查 [J], 卞浩宇
5.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几次外交使团来华前后 [J], 赵佳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的中国学:汉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身

美国的中国学:汉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身

美国的中国学:汉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身
范志慧;朱静
【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3)005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汉学是东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可以说从东西方初次相遇的时候就开始萌芽了。

但是汉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得以建立,还是比较晚近的事。

1814年,法国法兰西学院首次在欧洲开设汉语讲座,并任命第一位教授,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

从此,它以法国为中心,以注重对中国历史、文学、语言、典籍等古典文化的研究为特点,在欧洲各国相继建立起来。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范志慧;朱静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美国汉学家李克教授的"中国学情结" [J], 孙继成;杨纪荣
2.国家图书馆与美国“中国学”(汉学)文献交换的回顾与展望 [J], 段洁滨
3.美国的汉学及中国学发展历程概述 [J], 孟庆波;刘彩艳;
4.学术史研究能告诉我们什么?——以美国汉学、中国学发展的研究为例 [J], 朱政惠;
5.汉学(中国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美国现代中国学”方向为个案 [J], 侯且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 美国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 美国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美国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
赵世开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01()1
【摘要】本文对美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作了试探性的分期 ,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同时介绍了各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著作和观点。

作者对美国语言学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最后对美国的语言学研究作了简要的评论。

此文也许可以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总页数】4页(P9-12)
【关键词】结构主义;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作者】赵世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对比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综述 [J], 刘婧
2.日本藏学界藏语言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J], [日]海老原志穗;尕藏杰(译)
3.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英语词汇学:历史与现状 [J], 汪榕培
4.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言语形式理念的“之”字形发展 [J], 汪嘉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战后三十年美国中国学发展概述

二战后三十年美国中国学发展概述

二战后三十年美国中国学发展概述
刘招成
【期刊名称】《中文自学指导》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美国中国学起源于19世纪的传教士汉学研究。

1829年,传教士裨治文(Elijian C.Bridgeman)到中国广东等地传教,1832年在澳门创办了《中国丛报》,开展对有关中国事务的讨论,他本人也在其上发表文章,翻译中国学校的课本。

这可以看作美国汉学的开始。

不久,卫三畏(Samuel W.William)于1848年【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刘招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8
【相关文献】
1.儒家文化可否开出民主价值:二战后美国中国学界的相关探讨 [J], 刘斌;张斌
2.二战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发展概述 [J], 夏宗凤
3.美国近三十年(1983—2012)硕、博士论文中国学前教育相关选题分析 [J], 谢萌;郭力平;
4.论战后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取向的形成 [J], 刘招成
5.历史· 范式与意义:战后美国中国学研究省思 [J], 何飞;郭文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学术都 必 然 经 历 从 无 到 有,从 小 到 大的 过 程。1963 年,全 美 国 仅 有 33 人 获 得 中国研究博 士 学 位,而 到 了 1993 年,供 职 于 美国大学、政府、新 闻 界、企 业 界 的 各 类 中 国 研 究 专 家 已 逾 万 人 ,其 中 仅 效 力 于 跨 国 公 司 、 基 金 会、法 律 事 务 所 等 机 构 的 专 家 就 达 到 5300 人 之 多。② 19 世 纪 时,美 国 没 有 一 家 专 门研究中国的 学 术 团 体,汉 学 研 究 在 美 国 东 方学会(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 年 建 立 ) 、美 国 历 史 学 会 ( 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 年 建 立 ) 中 所 占 比 例 均 十 分 有 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 10 多个与中国研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顾钧
提 要 | 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以时间点为界
限,则可以 把 美 国 汉 学 分 成 更 为 清 晰 的 三 个 时 期,即 早 期 ( 1877 年 前 ) 、中 期 ( 1877 ~ 1928

年) 、后期( 1929 年后) 。就近 20 多 年 来 国 内 外 对 美 国 汉 学 的 研 究 来 看,战 后 的 中 国 学 是 重
④ 余英时:《开 辟 美 国 研 究 中 国 史 的 新 领 域: 费正清的中国研究》,傅 伟 勋、周 阳 山 主 编:《西 方 汉 学家论中国》,台湾 正 中 书 局,1993 年,第 2 页;关 于 费正清生平和学术 思 想 的 详 细 讨 论,另 可 参 见 徐 国 琦:《略论费正清》,《美国研究》1994 年第 2 期;钱 金 保:《中国史大 师 费 正 清》,《世 界 汉 学 》1998 年 第 1 期;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 学》,《历 史 研 究 》 1999 年 第 1 期; Paul A. Cohen & Merle Goldman, eds. , Fairbank Remember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程并和他共事多年的余英时先生给予了这样 中 的论断:“半个世 纪 以 来,他 一 直 是 美 国 的 中 国 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哈佛大学历史 学
系正式把中国近代史列为一门课程是从他开 始的。他的逝世象征着这一学术领域的一个 时 代 的 落 幕 。”④
具有鲜明 美 国 特 色 的“地 区 研 究 ”具 有 如 下 几 个 特 点 :一 是 关 注 近 现 代 中 国 ,服 务 于
102
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
的层面上,那么美 国 的 汉 学 研 究 开 始 于 1877 年,这一年 6 月 耶 鲁 大 学 设 立 了 第 一 个 汉 学 教 授 职 位 。 此 后 ,哈 佛 、哥 伦 比 亚 等 大 学 也 设 立了类似的职位。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 汉 学 ,将 商 人 、旅 行 家 、传 教 士 、外 交 官 以 及 其 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 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 学 史 则 可 以 追 溯 到 18 世纪。1784 年 在 第 一 艘 到 达 中 国 的 美 国 商 船上,大副山茂召( Samuel Shaw) 写下了他对 中国的第一印 象,美 国 汉 学 伴 随 着 中 美 直 接 贸易的产生而产生。但美国汉学的产生并不
① 详见杨 念 群: 《美 国 中 国 学 研 究 的 范 式 转 变与中国史研 究 的 现 实 处 境》,《清 史 研 究 》2000 年 第 4 期;黄 育 馥:《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美 国 中 国 学 的几点变化》,《国外社会科学》2004 年第 5 期。
② John M. H. Lindbeck,Understanding China: An Assessment of American Scholarly Resources,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p. 140; David Shambaugh,ed. ,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Armonk,N. Y. : M. E. Sharpe,1993,p. 197.
103
现实需要;二 是 在 语 言 技 能 之 外 更 强 调 学 术 训练,特别是各种 社 会 科 学 方 法 ( 政 治 学、经 济学、社 会 学、人 类 学 等 ) 的 训 练; 三 是 在 学 科分工的基础上强调跨学科研究。其中第二 点是最为关键的,费 正 清 曾 将“地 区 研 究 ”简 单 地 归 纳 为“传 统 汉 学 与 社 会 科 学 的 结 合”。① 结合之 后 的 汉 学 研 究 就 不 仅 仅 局 限 在中文 系 ( 东 亚 系 ) ,而 是 进 入 了 各 个 学 科。 根据周法高 1964 年的实地考察,哈佛大学当 时 开 设 中 国 课 程 的 有 东 亚 系 、历 史 系 、社 会 学
① David E. Mungello,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Stuttgart: Steiner Verlag Wiesbaden Gmbh,1985,p. 14.
② 详见 A. Owen Aldridge,The Dragon and the e: 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3,pp. 85 ~ 97。
意味着欧洲汉学从此结束了在美国的影响, 实际上,19 世 纪 30 年 代 以 前 美 国 人 关 于 中 国的信息主要来自欧洲( 特别是英国)。当 代美国学者 孟 德 卫 ( David E. Mungello) 将 欧 洲汉学的 起 源 划 定 在 17 世 纪,他 把 基 歇 尔 ( Athanasius Kircher ) 、威 尔 金 斯 ( John Wilkins) 、莱 布 尼 茨 ( Gottfried W. Leibniz) 等 人利用来华耶稣会士提供的信息进行汉学研 究 的 学 者 称 之 为“早 期 汉 学 家 ”( proto - sinologist) ,把他们的研究称之为“早期汉学 ” ( proto - sinology ) 。① 如 果 套 用 孟 德 卫 的 概 念,我 们 可 以 把 美 国 的 建 国 元 勋 富 兰 克 林 ( Benjamin Franklin ) 、潘 恩 ( Thomas Paine ) 、 杰 斐 逊 ( Thomas Jefferson ) 称 为“早 期 汉 学 家”,他们 都 曾 读 过 耶 稣 会 士 的 著 作 并 写 下 了自己对中国的看 法。② 19 世 纪 利 用 欧 洲 文 献研 究 儒 家 思 想 的 超 验 主 义 者 如 爱 默 生 ( Ralph W. Emerson ) 、梭 罗 ( Henry D. Thoreau) 同样 也 可 以 归 入 这 一 行 列,他 们 虽 然 人 数 很 少 ,研 究 范 围 也 很 有 限 ,但 却 是 美 国 早 期 汉 学 一 个 不 应 忽 视 的 组 成 部 分 。③
把中国海关问 题 定 为 其 博 士 论 文 的 题 目,从 而确立了从外 交 史 和 制 度 史 入 手、以 近 代 中 国为课题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与传统 的 汉 学 ——— 对 中 国 古 代 历 史 文 化 进 行 文 献 考 证———截然不 同,是 一 种 全 新 的 尝 试。1936 年费正清获得 牛 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并 回 哈 佛 大学执教。在此后的 40 多年中,费正清以哈 佛大 学 为 基 地,将 自 己 开 创 的“地 区 研 究 ” ( regional studies) 模式推广到全美,乃至全 世 界。1991 年费正清 去 世 后,曾 经 听 过 他 的 课
③ 爱默生被认为 是“第 一 个 真 正 的 美 国 思 想 家”( the first truly American thinker) ,也 是 最 早 对 东 方文化产生兴趣的 美 国 思 想 家,但 他 的 主 要 兴 趣 在 印度、波斯,中国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就 中 国 文 化 而言,他的主 要 阅 读 对 象 是 儒 家 经 典,参 见 Frederic I. Carpenter,Emerson and Asia,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0,pp. 232 ~ 255。
中 系、政治学系、人 类 学 系、法 律 系、美 术 系、音 国 乐系,其他如耶 鲁 大 学、芝 加 哥 大 学、哥 伦 比 学 亚大学等 情 况 也 相 似。② 所 以 也 有 人 将 费 正
清开创的这种 研 究 模 式 称 之 为“中 国 研 究 ” 或“ 中 国 学 ”( China Studies 或 Chinese Studies) ,以区别于传统的以语文学和文献考 证为特色的“汉学”( Sinology) 。1955 年 哈 佛 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建立可以作为这种新模 式诞生的标志,但 中 国 研 究 的 确 立 并 不 代 表 传统汉学研究的退场。哈佛燕京学社的存在 和它的广泛学术影响就是一个明证。哈佛燕 京学社于 1928 年建立后,曾计划请法国汉学 家伯 希 和 ( Paul Pelliot) 来 担 任 社 长,后 来 伯 希和推荐了自 己 的 学 生、俄 裔 法 籍 汉 学 家 叶 理绥( Serge Elisseeff) ,这 非 常 好 地 说 明 了 20 世纪前半期欧洲汉学对于美国的影响。哈佛 燕京学社毕业生的研究业绩同样可以说明这 一点。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哈佛派往中国 进修的学生 为 例,顾 立 雅 ( Herrlee G. Creel) 主要从事中国 上 古 史 和 哲 学 史 的 研 究,希 克 曼 ( L. Sickman ) 专 攻 中 国 艺 术 史,卜 德 ( Derke Bodde) 则潜心研究中国思想史,他们 都将研究范围 集 中 在 中 国 古 代,且 主 要 从 事 微 观 考 证 工 作。③ 值 得 一 提 的 是,费 正 清 1933 年在中 国 做 研 究 期 间 曾 申 请 哈 佛 燕 京 学 社 的 奖 学 金 ,但 没 有 成 功 ,不 得 不 通 过 在 清 华大学授课来 解 决 生 计 问 题,这 一 经 历 对 他 日后决心 另 起 炉 灶 大 概 产 生 了 某 种 心 理 影 响。但东亚研究中心的建立并没有取代哈佛 燕京学社,而 只 是 通 过“促 进 对 现 代 中 国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