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学情分析:
在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认识,并能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5.能够对生活中的食物进行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曲别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
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
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
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例3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铅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
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量时刻度O 对准绳子的左端。
)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例6、例7、“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二)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
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第五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学生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运算,有一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 ,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76 42+3=72
1 7 5 0 4 2
+ 2 + 2 6 + 3
1 9 7 6 7 2
3.第15页第3题
4. 3 7 4 5
+ 2 ? + ? 4
5 9 7 9
5.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算式。
9 9
板书: 不进位加法
35+2=37 35+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