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
06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20、明星嫁富豪?帕累托最优组合的婚姻 21、七年之痒? 22、金龟婿靠谱吗? 23、何以为家:家庭的社会意义
1、中性之美:超级女声与《王的男人》
2、性别刻板印象:为什么睡美人需要王子的 亲吻?
3、爱和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
4、无偿之爱:我爱你,与你无关
5、殉情之爱:自挂东南枝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秘诀 7、女人的唠叨是一剂慢性毒药
8、剩女是如何产生的?
9、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1、规模小型化 2、离婚率上升 3、家庭类型多样化
二、家庭功能的变化
1、经济功能弱化
2、抚育和社会化功能外移
3、生育偏好变化
4、养老的问题
三、家庭和婚姻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第四节 性别、爱情与婚姻
10、为什么对初恋念念不忘?
11、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12、女人在乎脸、男人在乎面子 13、长相知,不相疑 14、“剩女”是如何产生的?
15、为什么结婚时没想到离婚?
16、为什么有些人总也无法得到幸福婚姻? 17、婚姻越轨:婚外恋
18、门当户对:白毛女能嫁给黄世仁吗? 19、同居:婚姻的序曲还是走向坟墓?
三、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社会化 情感和陪伴
性规则
经济合作 2、社会冲突理论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一、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
2.经济生活
3.人口再生产 4.精神生活 5.教育功能 6.抚养、赡养
二、家庭的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六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古人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又于我哉?H.H a l l:?°只要拿起一张报纸,你就能看到各种组织的影子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在,现代人想要不食人间烟火,成为遗世独立的隐士可不容易。
?±a?a我们已经无法逃脱社会组织的控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学校是各种社会组织中的一种。
早在1932年,华勒在《教学社会学》中研究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特点。
学校组织的研究仍然是教育社会学中最薄弱的领域之一。
英国学者鲍尔指出,迄今为止仍没有学校组织的社会学理论。
同时他认为,学校组织研究缺乏理论逻辑和社会学活力是阻碍教育社会学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一)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社会目标的一种单位或社会机构。
“执行某种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机关、企业、团体”,“它体现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稳定的关系网络。
”——《社会学简明辞典》美国组织社会学家给组织的定义:为了寻求特定的目的而特殊构成的或再构成的社会单位(或人际团体)我国社会学者一般定义为: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群体。
科温认为正规组织应具备四种特征:1、稳定的交互作用型态;2、群体之间一致的认同;3、追求共同利益,完成特定任务;4、权力与权威结构的协调作用。
巴纳德认为,组织的产生和存续,必须通过三种要素结合才能实现:1、共同的组织目的2、协作的愿望3、信息的沟通构成一个社会组织,需要以下几个要素:群体、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组织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
学校符合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1、有特殊的目的存在2、由一定数量的教职工所构成的,这些成员按照一定的手续加入到组织中来,具有稳定的交互作用;3、学校有一套规章制度,办学治校的方针和办法,要求成员执行和遵守,同时还有合理的权利结构;4、学校有校舍,教室、图书、实验室等物质条件。
《社会角色》PPT课件

精选PPT
2.角色意识
是角色对自己地位、作用、形象理解和掌握的 自觉性、准确性和倾向性的总体反映。
角色意识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 角色地位意识——即角色对自我在社会中所处
位置以及与其他有关角色关系的理解和执行状 态。
② 角色作用意识——角色对围绕角色所规定的义
务、职责等的理解和掌握状况。
③ 角色形象意识——角色对与自己地位、作用相
禁止性规范:指特定角色禁止人们作出一定的 行为的规范。
精选PPT
5
(2)期待性。即社会对处于特定角色地位上的 人们行为的期待。
某一角色是否成功关键看他是否能满足人们的 要求和愿望。这种要求和期望是在长期的社会 生活中形成的,为绝大多数人认同接受的。
这些期待和标准既可以包括特殊的风俗和规范 性模式,又可以包括高度抽象的理想和价值。 是超越特定个人的要求而存在的为同质人群所 普遍认同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
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 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是权利和义务的集合
精选PPT
4
2.社会角色的特征
(1)规范性。角色首先是一整套指导人们行动 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权利性规范:指特定角色赋予人们可作出某种 行为,或者可以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权利的规范。
义务性规范:指特定角色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 定积极行为的义务的规范。
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 所做的区分。
自觉的角色:指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 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并努 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是指角色承担者并没有 意识到自己充当的角色内容,而只是按 习惯性行为去做。
精选PPT
11
4.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

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冲突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 的吸引力。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1)群体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当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具有互惠
性或一致性利益关系时,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削弱。
(2)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
2022/1/9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组织程度、群体目标、控制手段、满足需
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1)在组织程度方面,非正式群 体较低,而正式群体较高;(2)在群体目标方面,非正式 群体是不明确的,是泛目标,而正式群体是明确而专一的; (3)在控制手段方面,非正式群体依靠的道德、习俗的力 量,而正式群体则主要是依靠纪律、制度的力量;(4)非 正式群体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而正式群体则只能满 足人们的部分需要。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五、基本群体的功能(《教程》p127)
1、社会化功能。 2、经济功能。 3、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4、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2200222/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形态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最早的原始人没有 家庭,没有婚姻制度。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 一群女子互为所有,是一种血亲杂交。
份和边界线。 (2)冲突具有群体保护功能,或者说具有“安全阀”作用。
(3)群体内成员的关系亲密程度与冲突的后果有密切联系。 群体成员关系越紧密,群体内的冲突破坏性后果可能会越 强烈。
(4)与外群体的冲突会增强内部的团聚力。因此,寻找敌 人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手段。
第六章 社会组织(简) 社会学教程 教学课件

我国的组织分类: 1.根据产业标准分为: ①第一产业组织(农、林、牧、渔、副) ②第二产业组织(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组织(流通和服务) 2.根据组织机构的性质分为:
① 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 ②国家事业编制的组织 ③国家企业编制的组织 3.根据组织的功能分为: ①政治组织 ②经济组织 ③文化组织 ④综合组织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变管学验社 造性知文企
理理派学会
组识化业
科 学 管 理 理 论
理组 理织 论(
一 般 ) 管
系行 理政 论组
织 体
梅人 奥际 与关 霍系 桑学 实说 验
行 为 科 学 理 论
论 学 派
科 学 学 派
、 决 策 学
派 、 系 统
二、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 特点: •权力集中 •任人唯亲 •因人设位 •职责不明 •办事随意 •服从效忠 •终身制
(二)科层制 现代化社会组织的主导形式——科层制管理形式。 特征:
1、权力分层、职务分等; 2、因公设职、专职专人; 3、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4、照章办事、公平无私; 5、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第六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一)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现象
(二)含义
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 会群体形式。
广义: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 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等。
狭义: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 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不包括初级社会群体,是 比初级社会群体更复杂、更高级的社会组合方式。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三.社会角色的有关理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3. 过程角色论 4. 社会拟剧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社会角色”这一 概念,其中以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 模式,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 ❖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
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
习惯方式去做。 一个人长期充当某一角色或是在没有他人在场、没有
特定环境与任务、没有经常自我提醒的情况下,容易仅仅 按习惯行事从而形成不自觉的角色。“任期制”的作用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根据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不同: ❖规定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
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警察、法官、公务员等。 ❖开放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没有严格、明确规定,可以根据
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如父母、 夫妻等。 不同的人实施规定性角色的实际过程是不一样的。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根据角色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功利型角色: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 益为目标,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 主表要现发型挥角实色现:效以率表目现标社的会功制能度。与秩序、 某种社会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道德情 操等为目的,如艺术家、教授、宗教信 徒、公务员等,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 的功能。
角色不清与角色中断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
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的含义
Q:
在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三方中, 是否也可以认为存在分层现象?
无论是劳方与资方之间或者劳动者与 劳动者之间、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 分层。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 分化
社会 制度
社会 不平等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第三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1
改革开放 前我国的 社会分层 状况
2
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的社 会分层结构 的变化
3
当前我国 社会分层 研究的若 干问题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长时期内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分层结构:干部阶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客观法
客观法是一种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 准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 用客观法进行分层研究,常采用如下一些 标准:(一)收入;(二)职业 ;(三)教 育程度 ;(四)权力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
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
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包括党政企业干部阶层、 企业管理阶层、知识分子阶层、职员阶层、产业 工人阶层、服务人员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出现了一些新的社 会阶层,主要有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 层、厂长经理阶层,这些人被称为新富阶层。 此外还出现了城市贫困阶层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中国十大阶层的划分是垂直分化还是水 平分化?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PPT课件

24
加芬克尔的“违规实验”
下面就是发生在受试者(S)与实验者(E )之间的一次会话: (S)你好! (E)我到底好在那里?我的健康,我的财产 ,我的学生,我的心灵安宁,我的··· (S)(涨红了脸然后突然失去了控制)瞧! 我不过是表示礼貌而已。坦率地讲,我才 不管你是好是坏呢!
动
然后加快步伐。
7
(4)也可以在非 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总是在 特定 的情境下进行
二、社会互动的情境 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参与的人数)
中间人
仲裁人
从中渔利者
分裂者和征服者
8
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
9
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 (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四、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
1、接近与接触阶段 2、理解与了解阶段 3、调整与反应阶段 例如:《非诚勿扰》
12
社会互动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会因素 4、文化因素
13
五、社会互动的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角色理论 戏剧论——戈夫曼 参照群体理论——纽科姆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 本土方法论——哈罗德.加芬克尔
——霍曼斯 (1)实质:人们在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2)内容:有形的物质性的资源、无形的非
物质性的资源。
21
(3)原则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 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4)酬赏 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类 他们的价值依次增高
22
(四)常人方法学/本土方法论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5、从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平均状况”及与英国的对比 来看我国课堂教学时间构成: 就教师而言:1、总体时间构成差异不大;2、互动时间 构成上有明显差异; 就学生而言:1、中国学生课堂互 动时间远远多于英国学生;2、中国学生互动主要发生在 师生之间,英国学生之间互动时间多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权威
顾问
同伴从
中
指令.交涉 建议.参考 参与.合作
强
指令.抗争 建议.筛选 参与.支配
2、构成要素:一是角色及其行为特征;二是人际 网络;三是活动规范。
7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一、时间构成: 1、对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
学中不同类型的互动所占时间比重感兴趣,旨在通过 这种时间比重来说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的特征。 2、贝尔斯:互动行为类目系统 3、弗兰德斯:弗氏互动分析类目系统(以三秒钟为时 间单位,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讲话按照十个类别 进行统计与分析) 4、高尔顿:以互动者为线索,对五十八个班级的小学 教师及部分学生的课堂活动时间构成进行了观察研究。
还存在从“提问”、“要求”、“评价” 等言语行为的具体内容来区分的18种课堂角 色分项类型。
12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二、学生角色 1、学生课堂角色研究的主要缺陷。 2、国外对学生课堂角色的片面化 研究:弗兰德斯、解释论学者、高 尔顿等的研究。 3、国外对课堂学生的角色定位:1) 受抑性角色论;2)适应角色论。
(1)象征互动 (2)自我与互动 (3)情境定义
2
第一节 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互动论
二、互动论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各种解释论方法在对课堂教学研究中的共同
立场: 1、目的相同 2、假设共享 3、概念共享(符号、自我概念、情境定义和
社会学 第六章 社会角色

❖ 2、结构角色理论
❖ [美】林顿提出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
❖ 3、拟剧论,或角色表演理论
❖ 戈夫曼 ❖ 这一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
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是一个大 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 二、地位与角色
❖ 四、角色距离
❖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 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 戈夫曼以游乐场上的电动旋转木马为观察对象,阐 述了角色距离的思想。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 一、社会角色失调
❖ 1、角色冲突 ❖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
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 的顺利进行。
❖ 6、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 根据角色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将社会角色划 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
❖ 正式角色是指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
❖ 非正式角色:偏离或违反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 或出现新的社会地位而发展了一种新的角色,但这 类新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被社会接受和承认。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 5、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的不同目标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功 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 的社会角色。
❖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 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 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 它有两类: ❖ (1)角色间的冲突 ;(2)角色内冲突 。
❖ 2、角色不清
❖ 所谓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着对于某 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社会学 第六章 社会互动

• 第一,距离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关。人际关系越 是密切,相互间的距离越是接近。 • 第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相互间的人际距离是不同的。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交往的社会 距离差异很大。 • 第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人际距离。地位 大致相当的人,人际距离较随便:地位越高的人有着 繁的礼仪和等级观念,交往十分讲究规矩,因而人际 距离较大。 • 第四,人的性别影响交往的距离。同性方面,男性与 男性的交往距离比女性与女性交往的距离大:异性方 面,男性比女性更愿意接近对方。
•
• 混合关系:界于情感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 间,是个人在家庭之外建立的各种人际关 系。
如亲戚、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 的各种人际关系――人情原则,彼此预期将来还 会继续交往,而且有一定的情感联系,交情的深 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方式和互动结果有重要影 响。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20世纪40到50年代,提出了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 过程分析,认为在小群体互动过程,互动分为三 个阶段: • 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的辨识问题,确定互动 的情境:要干什么?联欢还是开严肃会议 • 评价阶段:态度确定问题,在此情境中持何态度: 积极主动参与?冷眼旁观? • 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此情景中能 做什么?
(四)本土方法论、常人方法论、民俗方法论:
美国哈罗德.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 打破规则的试验: 丈夫:我累了。 妻子:你哪里累了?身子累,脑子累,还是只觉得烦躁呢? 丈夫:不知道,我想是身子累吧。 妻子:啊,身子累,那么是肌肉呢,还是骨头呢? 丈夫:你怎么这样说话,尽纠缠一些术语。
教师的社会学分析课件

教师的职业社会化
• 定义:指通过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 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以及形成教师职业性格 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
• 预期职业社会化 • 继续职业社会化
谢谢!
教师的教育权威
• 教师权威的变化 教师权威的变化不是基于权威的主体—教师,而
是基于权威的背景—外部社会,以及权威的客体— 学生的角度。
在同一社会状况下,教师的制度权威不因人而 异,也不因时而异,但教师的实际权威则不然,正 如威尔曼所强调的那样不管法律法规如何写明,教 师的实际权威是不确定的,因情而异的。
• 角色冲突所带来的正面功能:适当的角色冲 突有助于教师适应角色要求;可以促进教 师进修学习,提高从业能力。
• 角色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功能:角色冲突可 能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可能影响教师工 作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育权威
• 就教师方面而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莫过于教师 对于学生的权威,即教师的教育权威。
• 源泉:涂尔干在其(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认为: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活动。教师乃是社会 的代言人,是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重要道德观 念的解释者;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是具有坚强意 志和权威感的道德权威。
教师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 学校
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
师生 环境
教 师
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
作为学生社会化承担者的教师 作为自身社会化承受者的教师
教师的社会学研究层面
教师的社会地位
• 中国古代儒家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很高,常常把教 师与君王相提并论。《尚书》中说:“天佑下民, 作之君,作之师。”将君师视为一体或将君师并 列于同等地位。荀况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 君、亲”的序列。他说:“天地者,生之本 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 也。”(《荀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堂情境的社会学解释
1、情境定义:个体对社会情境的解释。包括三层 含义:一是整个社会情境;二是个人对该情境的 反应;三是个人对该情境的认识若赋予意义,即 产生客观效果。
2、课堂情境定义:是指师生对课堂的规则、组织 气氛、内容等方面的认识及反应。包括三个方面 的内容:一是师生各自的自我概念;二是师生各 自对对方的认识;三是师生各自对学校生活与课 堂生活的理解。
2、贝尔斯:互动行为类目系统
3、弗兰德斯:弗氏互动分析类目系统(以三秒钟为时 间单位,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讲话按照十个类 别进行统计与分析)
4、高尔顿:以互动者为线索,对五十八个班级的小学 教师及部分学生的课堂活动时间构成进行了观察研 究。
8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5、从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平均状况”及与英国的对比 来看我国课堂教学时间构成:
7、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特征:1)师生互动主
导,忽视学生互动;2)学生小组并没有成为有意义的功
9 能群体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二、空间构成
1、含义 广义:课堂内的整个物理环境。 狭义: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空间形态。
2、沃勒对课堂教学空间构成的研究。
3、赫特就“空间位置”对师生交往的影 响对三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空间构成进行比较。
还存在从“提问”、“要求”、 “评价”等言语行为的具体内容来区分的18 种课堂角色分项类型。
12
精品课件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二、学生角色
1、学生课堂角色研究的主要缺陷。 2、国外对学生课堂角色的片面化 研究:弗兰德斯、解释论学者、高 尔顿等的研究。
3、国外对课堂学生的角色定位: 1)受抑性角色论;2)适应角色论。
1、创始人:米德
2、基本观点:
(1)象征互动 (2)自我与互动 (3)情境定义
2
精品课件
第一节 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互动论
二、互动论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各种解释论方法在对课堂教学研究中的共同
立场:
1、目的相同
2、假设共享
3、概念共享(符号、自我概念、情境定义和 社会互动)
3
精品课件Leabharlann 第二节 教学的社会学分析模式
就教师而言:1、总体时间构成差异不大;2、互动时
间构成上有明显差异;
就学生而言:1、中国学生课
堂互动时间远远多于英国学生;2、中国学生互动主要发
生在师生之间,英国学生之间互动时间多于师生之间的
互动。
6、从具体观察结果来看:1、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 类型:师生互动独占型;师生互动主导型;混合型。2、 师生互动时间构成来看:师个主导型、师班主导型、师 班与师个组合型。3、学生互动时间构成来看:个班独占 型、个班主导型、个个与个班组合型。
11
精品课件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2、我国教师课堂角色扮演情况。
四种类型:1)定向者:以提问控制课 堂,强制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2)定向、定 规者。以“提问”、“要求”为主。要求在 于确立规范。3)定向、定论者。主要以“提 问”、“评价”为主。4)定向、定规、定论 者。以“提问”、“要求”、“评价”结合。
第六章 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社会学的几个研究方面
1、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2、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模式 3、课堂教学的时空构成
4、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5、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
精品课件
第一一、节互动课论堂的教形学成社与会发学展的理论基础:互动论
主要是对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为中 心的一批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各种 观点的总称,包括象征互动论、拟剧论、 俗民方法论和角色理论等。
13
精品课件
第4、四我国节学生课堂课角堂色分教析 学中的角色
观点:我国学生课堂角色主要扮演“受 抑性角色”
原因: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在“基础条 件”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缺乏功能性的课堂学习 小组,二是秧田式的课堂空间结构。
一项实证研究对该观点的证明:1)课堂 上无任何互动的时间占9。2%,期间,学生在教师的 监督下做作业。2)在学生的“有互动”时间里,学 生间的互动占6。3%。时间少,主题仍然由教师确定。 3)师生之间的互动占84。6%,其中,师组互动、师 班互动占46。2%,教师面对被动的大众。师个互动 占38。4%,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的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以及对教师提出异议 的微乎其微。
4
精品课件
第 二二、课节堂教教学过学程的是一社种会人际学互分动过析程模式 1、课堂中师生互动关系的传统解释
2、课堂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当代解释
英国学者布莱克利奇等人解释取向的 课堂人际互动过程的解读。
教师的自我概念:是指教师对关于怎 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所担当 的角色的稳定的观点;对社会的看法、对教育工 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 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认识等内容。
4、我国课堂教学空间的构成
5、秧田型课堂教学空间与马蹄组合型课 10 堂教学空间之间的区别。
精品课件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三种角色概念的区分:1、受托承担的角色。2、相 对角色。3、实际扮演的角色。课堂教学中主要探讨 的是实扮角色。
一、教师角色:主要集中于对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 分析来进行。
1、弗兰德斯的研究:教师的课堂讲话可 以分为: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直接教学包括讲授, 指导、批评或权威维护。他通过观察发现,教师的 课堂讲话大部分属于“直接教学”中的“讲授”。 间接教学包括接纳感受、表扬或鼓励、同意或运用 学生的观点,提问等。教师运用的最多的是“提 问”。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主要是 “课堂控制者”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5
精品课件
第二节 教学的社会学分析模式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刻板印象的认识、经 验印象的认识;
教师的课堂情境定义
学生的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关于学校生活、 学习、自尊、自我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认 识。
学生的课堂情境定义
策略和磋商
6
精品课件
第二节 教学的社会学分析模式
三、课堂互动分析的社会学模式
1、模式分类 权威
顾问
同伴
弱
指令.服从 建议.采纳 参与.胁从
中
指令.交涉 建议.参考 参与.合作
强
指令.抗争 建议.筛选 参与.支配
2、构成要素:一是角色及其行为特征;二是人际 网络;三是活动规范。
7
精品课件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一、时间构成:
1、对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 学中不同类型的互动所占时间比重感兴趣,旨在通 过这种时间比重来说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