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叙事传统的转变——从廪君到向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叙事传统的转变——从廪君到向王

【内容提要】廪君叙事与向王叙事代表了不同时代土家族民众的文化认同。明清之际,廪君叙事主角逐渐被向王天子取代,而向王叙事中也糅合了廪君的事迹,并大量出现在民间地方志书中,但志书中概略的记载,远不能反映民间活态的向王传说。这种地方文化精英所做的带有一定目的或由于受到某种局限而做的有“剪裁”的记录及廪君叙事渐被向王叙事取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期土家族地区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文化碰撞。

【关键词】土家族叙事传统地方志

从明清开始,廪君叙事在长阳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廪君叙事主角逐渐被向王天子取代。虽然我们不能说当时的廪君叙事完全消失,也无法想象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多么激烈,一切似乎在顺理成章、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在思想交锋和文化冲突较为频繁的明清时代,廪君叙事在朝向王叙事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纷繁缭乱的局面,笼罩着神圣光环的廪君被知晓人间冷暖的向王所取代,则是不争的事实。

向王意义考辨

向王是谁,历来众说纷纭。对于土家族民众来说,地域文化的差异无疑是造成向王歧义的重要原因。譬如,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向王天子”就有三种说法:一是汉朝向单程,据《资治通鉴》载录,向单程举兵反抗刘秀的征蛮战争,被尊奉为“向王天子”;二据《慈利县志》载,向王天子是南宋的向氏兄弟;三为明朝向大坤,在一些地方志中记录,向大坤为明朝土司。三个人均被视为本民族的英雄。

在鄂西南地区,向王也有三种说法:一是汉景帝驸马向述;二是向宝胜,在当地躬耕颇有名气,是土酋;三是活跃在清江流域的民族始祖廪君。

还有的称向王天子是湖南桑植天子山的向王天子,名叫向大坤,他是巴蜀大盘龙洞主,明朝洪武二年率当地土家族民众起义,自称向王天子。索溪峪的向王天子叫向龙,也是起义军领袖,但时间却发生在宋朝。张家界的向王天子叫向龙(又名向大坤),时间也是宋朝,他们三个兄弟征讨金兵,立下战功。

除了这些向王天子,我们从东汉到清代文献中一共查阅到被称为向王天子的人有九个之多。[1] 这些人物哪个为真实的向王,哪个是虚假的向王,非笔者考察的重点,他们在某一个地域中受到敬重和崇拜,本身就说明了文化传统的独立性,因此将向王放在一个民族文化区域来考证向王的真和假、原型和变体,有悖于民族文化的建构规律。显然九个向王天子的存在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他们在土家族历史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义系统,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文化象征符号。在这个象征符号体系内,向王具有地域文化的特指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向王又具有象征意义的单一性。

土家族向王信仰时间跨度长,扩布范围广,每个地域的文献和传说保留的向王事迹,不是历史的错述,更不是文人的误读,那么,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何时出现“向王天子”的名号,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可以肯定向王天子的最早意义以及最后被土家族尊奉为一个普适化的人物与《后汉书》中记录的“巴务相”有关。既然“巴

务相”是一个神灵、一个拓荒清江流域的始祖、一个统领部落的英雄,各个地方将自己具有非凡能力、杰出智慧和超然影响力的向姓人物称之为向王天子就不难理解。因此,从巴务相到向王天子是该符号产生的一个关键插序,是地域文化走向民族文化,具象文化发展为象征文化的关键一步,自此以后,向王天子在土家族民众中已不再指称一个实在的历史人物,而是土家族民众认同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所以,笔者以为土家族的向王天子既是一个客观实在的人物,又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象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背景考察,向王天子的文化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某一个具体实在的向王天子。

在相对固定的地域时间内,土家族的向王天子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然而,在时间和空间不很确定和明晰的老百姓那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向王天子无疑是身份各异,职能不同的社会代表。诚如卡西尔所言:“如果我们从空间转到时间,仍然可以发现同样的原则——生命的一体性和不间断的统一性的原则。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同时性秩序,而且也适用于连续性秩序。一代代的人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不间断的链条。上一阶段的生命被新生命所保存。祖先的灵魂返老还童似的又显现于新生婴儿身上。现在、过去、将来彼此混成一团而没有任何明确的分界线;在各代人之间的界限变得不确定了。”[2]

也就是说在时间无序、空间模糊的土家族民众精神世界里,他们建构的民间文化,塑造的民间英雄往往承继着历代民众常常使用的惯例原则,将已有向王信仰统统压缩在一个文化断面上,因此,在多个相对独立的土家族文化区间内,出现各自的向王天子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我们撩开一直云雾缭绕、扑朔迷离的廪君与向王叙事幕纱的时候,笔者以为廪君和向王实质上代表了不同时代土家族民众的文化认同,向王既是一个历史人物,又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历代文人常常纠缠于寻觅向王天子的原型,错误地认为所有向王天子由一个人演化而来,他们绝大多数只是对这些表面现象的把握,无法将向王的现实存在上升为向王的文化存在。但是,这些无数次的辨析和考证,却为以“巴务相”的廪君为代表的民间叙事传统转变提供了契机,也昭示了土家族民众在精神一统的前提下追求文化表现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恰恰为廪君与向王的连接建立了对话平台,为廪君叙事传统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当然,完成这种转变不能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文化磨合、价值重构,当地文化精英无数次地进行合乎民众习惯的解释,寻找他们之间的文化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承继和补充从廪君叙事到向王叙事过程中恒固和遗落的文化因子,从而完成从廪君到向王叙事之间的转化。

从廪君到向王

廪君和向王在当代土家族民众信仰中没有明确界限。2004年7月,笔者在长阳渔峡口镇访谈张盛柏的时候,他曾说:“据清代编纂的几部《长阳县志》等史书的记载和我县各地遍建向王庙的实况得知:向王即廪君。因廪君系巴氏子,名务相,后人讹‘相’为‘向’,世俗相沿,但呼为向王天子。”(注:张盛柏讲述,林继富采录,2004年7月31日上午10:08—11:02,长阳渔峡口镇张盛柏家。)笔者在长阳都镇湾土家族社区进行调查,虽然没有张盛柏讲述的那么有根有据,但是当地民众也都认为,向王就是廪君。事实果真如此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溯源向王和廪君的文化之根,发现向王天子在明清以前的文献中很少与廪君纠缠在一起;向王在土家族的流播范围比廪君要大得多。基本格局是廪君被生活在清江两岸的人们纳入历史系统之中,向王却成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存在于广大土家族地区。廪君和向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不同的历史与传说之中的人物,尤其是在民间,他们的民间叙事倾向和叙事风格存在着较大差异。那么在后来民众信仰世界里,廪君通过什么方式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