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案例

信息化建设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成功运作的前提和关键。200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设立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开展具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在海关总署、科技部、原信息产业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指导和支持下,2007年12月,园区在原先进出口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以及保税物流中心(B型)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集成创新,完成了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虚拟国际空港和海港功能,完善了电子政务功能,拓展了电子商务功能,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海关监管机制,促进了现代物流集聚发展。截止2009年4月,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有物流企业、代理报关公司、代理报检公司、区内企业共400多个用户,口岸物流日业务量在1500票左右,保税物流日业务量在1200票左右,日处理进出口监管货值1.56亿美元。

案例背景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是在园区已有的陆路口岸、出

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础上,整合叠加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中心)政策,集口岸通关、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金融服务、检测维修、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监管区。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分为口岸作业区、仓储物流区、和保税加工区三个功能区域,实行围网监管。信息化建设随着园区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特殊监管区的设立同步推进。2001年,园区建立了公共型保税仓库系统和出口监管仓库系统,实现保税、出口监管库集中报关审核管理、快速通关。2002年,建立了进出口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空陆联程通关管理。2005年,采用“政府扶植、实体建设、实体运营”的模式,在原有海关监管系统的基础上,正式启动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2006年5月,启动大通关信息平台建设,同年11月,园区订制海关总署H2000数据全部落地,成为全国省级以下信息平台建设中第一家获得总署H2000报关数据的项目。2007年12月,园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系统规划开发完成,成为海关总署唯一推荐的中国特殊监管区域海关辅助信息化系统,也为国家检验检疫总局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监管系统试点单位。2008年2月,原信息产业部批复同意将园区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列为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唯一试点,并批准在综合保税区设立中国国际电子产品交易基地。

案例分析

园区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设立信息化硬件监控监管设施

1、建设电子围网隔离和监控监管设施。综合保税区空间布局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监控区域,在其四周实施了总长26公里的电子隔离围网,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根据建设现状和监控需求,规划建设了4个监管卡口和3个监控中心。3个控制中心之间采用光纤专线联系,实现主控中心对内陆型保税港区内所有前端监控设备实施远程实时操作和数据传输。

2、建立全自动型卡口管理系统。包括集装箱箱号自动识别系统、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地磅采重系统、海关后台业务比对系统、IC卡车辆管理系统和放行控制子系统。卡口监管系统实现监管作业的自动化,无需人员值守,即可自动完成对车辆号牌、集装箱号的识别、车重数据的采集,达到节省人力、客观公正、全面监控的目的,并能与信息化平台以及其它海关、国检监管系统进行业务协同。

二、建立信息化软件管理平台

园区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协同工作的基础平台。其目标是通过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营运信息化支撑体系,整合资源,实现与国内外其他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快速信息沟通,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和各类贸易、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