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用人导向的古语
用人导向的古语
用人导向的古语,往往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原则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关于用人导向的经典古语:
1. “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疏。
”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难言》,意指推荐贤能的人不应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有所回避,同时选用亲属也不应忽视其他有才能的疏远之人。
2. “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
意思是了解人的才能并善于任用他们,只根据才华来提拔任用人才。
3.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这是中国传统用人理念的体现,强调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的才能,更要重视其品德修养,出自多个典籍如《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4.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出自《礼记·礼运》,主张在社会治理中选择德才兼备、诚实守信且能维护和谐的人来担当重任。
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来自唐代韩愈的《杂说四·马说》,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6.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
这句话反映了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出自《墨子·尚贤上》。
这些古语均体现出古人对于识人、选人、用人之道的深刻理解和高度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智慧的精华所在。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刘敏杰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燕昭王问为国。
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
唯王所择。
”(译文:燕昭王(战国时燕王)问郭隗(战国时燕人)如何使国家强盛。
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霸王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七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虏。
成败之道在此,希望大王有所拣择。
”)“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尊重人的最高典范了。
比郭隗更早些时候姜太公对以人为本也为极精辟的论述: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
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支持他,为害于天下人的,天下人摒弃他。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夺得天下的情势,就好比众人猎逐野鹿一样,因为天下人都有想分取鹿肉的欲望。
就像同舟渡河一样,渡过了河大家就都受益,没有渡过河大家就都要受到损害。
对于选择人控才的标准,姜太公讲有六个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
贵之而不骄者,义也。
付之而不转者,忠也。
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
危之而不恐者,勇也。
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文:太公说:“一是仁,二是义,三曰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六种应该信守的品德。
”文王说:怎么能谨慎地选择具有“六守”的臣子呢?太公说:使他富贵看他是否恃才而逾越本分;让他地位显贵,看他是否自满放纵;交付他权力,看他是否仗权专断;派他作为使节出使看他是否有所隐瞒;使他处于危险境遇看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看他是否方略无穷。
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
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是古代中国著名的人际关系管理法则,它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是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管理的经典之一。
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是指鬼谷子提出的五个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他人,从而更好地管理人际关系。
这五句口诀是:“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有方,方可用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五句口诀。
一、知人善用知人善用是指要先了解对方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利用对方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交流和合作效果。
这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观察、倾听和交流,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和实际情况。
二、用人不疑用人不疑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不能轻易怀疑对方的能力和诚信,而应该相信对方的能力和诚信。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行一致,遵守承诺,不说空话,不做虚假承诺,以增强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三、疑人不用疑人不用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慎重对待那些表现出不良行为或不良习惯的人,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和行为,以免被骗或受害。
这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信别人的承诺和表现,尤其是那些表现出不良行为的人。
四、用人有方用人有方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合理地利用对方的优势和特长,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这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策略和技巧,适当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对方的优势,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方可用之方可用之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利用对方的优势和特长,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这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增强合作的信心和效果。
总之,《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人际关系管理法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他人,从而更好地管理人际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倾听和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合理地利用对方的优势和特长,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古代用人之道经典名言
古代用人之道经典名言古代用人之道经典名言一、德才兼备方为上选古代人治国安邦之道,首重于用人之准则。
一则名言是:“嫖喝不学谩骂医生,招致福祸,恨不能沐浴于紫宫;德才兼备者,尚待斯人。
”表明德才兼备方为上选。
二、行胜于言,以实为本在古代中国,一个人的言论多是用来掩饰自己的短处或者迎合上司的需要。
实干和忠诚才是真正受人赏识的品质。
故有古人云:“才高八斗却慢吞吞,不如胸无宿物好;言出如山却空空,不如道人好手脚。
”三、多听巧言,但留心其人聪明人知道在面对求职者或者员工的面试时,多听巧言但要保持警惕。
历史上曾有谚语流传,“狮子词似‘醴泉瓮’,木鸡面貌怪人形。
”强调虽然有些人说话很动听,但在面对实际工作时表现却常常令人失望。
四、察颜观色,保持专注在古代,官场斗争和选贤任能是头把交椅的事。
中观家适时说过:“人面马不僵,事似石不渗。
”试图揭示人面如马不僵与处理事务如同石头不渗之间的相似性,鼓励人们在选用人才和推动工作中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五、权衡利弊,盈亏分明古人说,“考虑事情总要三步走:推己及人加盈亏,量力而行讼利弊。
”这便是古代用人之道的经典指导之一。
在权衡一个人的优缺点时,要不管是他的才能、德行还是其他与工作相关的因素,都要经过分析和思考。
六、用人莫切务须帮过去的智慧人士常说:“齐民使者若求才,可令代善于他人;产业豪门需其干,不必招惹力盗。
”这是告诫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时要避免惠及私心和顾全大局。
七、善织团队,创造奇迹古人说:“千人之力秉公能,就如凤翼足青云。
”这是告诫管理者在团队选拔时要注意抓住人群的优势和团队的力量,以此达到创造奇迹的目的。
因此,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八、删定双检品性识古代人讲究道德修养,在用人中更是不容忽视。
一则古谚说:“少年人品诚宜择,即使千金贵化子。
”意指在选择年轻人时要注重人品,因为人品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九、德行决定未来古人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
”可见古代人对于品德的重视。
古人识人用人之道
古人识人用人之道发展研究中心杨多旺整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面临识人用人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如何用好人始终是做好企业的关键。
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用人的差距。
关于识人用人,古代帝王、将相、明君的用人谋略,如今仍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文王观人之法周文王姓姬名昌。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一生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用人,首先要识人。
要用好人,必须先了解要用的人。
《文王官人篇》记述了周文王告诉太师尚父(姜太公)观察忖度感情真伪考试才艺的方法。
这种方法表现在五征上,一是观诚,二是考志,三是观色,四是测隐,五是揆德。
所谓“观诚”。
即受重用、宠信的人,要看他会不会骄奢淫逸;被当权者疏远、贬斥的人,要看他会不会背逆或有什么越轨行为;荣贵显达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见人就炫耀自己,显得了不起;默默无闻的人,要看他是不是有所畏惧。
青少年要看他能不能恭敬好学又能与兄弟和平相处;壮年人要看他是否清廉实干,勤恳敬业,大公无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虑慎重,各方面都衰退了,身体精力都不济了,是否还要拼命挣扎;大臣是否忠诚。
所谓“考志”,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察他的心志。
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和温柔,神色恭敬而不奉承,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流露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
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伤害别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傲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防备自己的过错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奉承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谄媚,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
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屈服,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是指被誉为“古代识人之典范”的八位历史名人所创造出来的识人方法,他们分别是:
1、老子:“识人之道,观其志。
”老子认为,要识人,首先应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如果他的志向是正确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2、孟子:“识人之道,观其行。
”孟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要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并尽自己的本分,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3、庄子:“识人之道,观其心。
”庄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他的内心是纯洁的,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4、孔子:“识人之道,观其言。
”孔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如果他的言行举止得体,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5、韩非子:“识人之道,观其情。
”韩非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情感,如果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6、墨子:“识人之道,观其事。
”墨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做事的方式,如果他能够做到务实利他,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7、荀子:“识人之道,观其衣。
”荀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穿着,如果他的衣着朴素而整洁,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8、魏文帝:“识人之道,观其赏。
”魏文帝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赏罚,如果他的惩罚刚正不阿,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就是以人为本想人所想、能者居之。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能人的用人之道吧。
曹操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诸葛亮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识人知人用人
• 一、 借鉴当代科学措施,实现选拔、使用人才 旳民主化、科学化。
• 借鉴当代科学措施,努力使对人才旳考核和测评估量化、详细化、 制度化,建立科学旳考核、考试和测评体系及措施,实现选拔人 才旳民主化、科学化。
• “用人要疑”,就是在用一种还不是很了解甚至是还不 很成熟旳人旳时候,本着对企业对这个人负责旳态度, 疑问在先,把可能产生旳风险降到最低。
• 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拟定旳情况下,本着 保护人才、爱惜人才旳目旳,观察他,大胆选拔和使用 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挥霍人才。这是不拘一格旳 大胆用人观。
• 所以,要下大力气提升他们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 升他们利用马克思主义旳立场、观点和措施观察和分析 问题旳能力。对人才,在政治上要严格要求,经常进行 党旳性质、理想、宗旨和作风教育,尤其是进行勤政廉 政教育;
• 在管理上要严格监督,经常检验和指导他们旳学习与工 作,发觉不足及时指出,给以必要旳提醒和帮助。
• 用人要疑:这个“疑”主要是指约束和监督机制。人才 也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制度范围内行事。企业管理中, 既要有鼓励机制,又要有监督制约旳机制,这是企业管 理不可或缺旳“两个轮子”
• “用人要疑”,是事物发展变化旳要求,是对人才对企 业负责旳态度。任何事物不是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发展旳, 人旳品性、观念、知识也是不断变化旳。这就要求我们 要用发展旳观点看待人才,不能盲目地一信究竟。
• 某些企业经营者大肆使用令自己放心旳人,有旳更是使 用自己旳家族亲信,而对他们旳工作不予过问,自觉得 这是对其“不疑”,而等到事情办糟甚至企业倒闭后才 懊悔不已。另有些管理者对某些人才存有偏见,便错误 地施行“不用”旳原则,这是用人不成熟旳体现。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关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有学者从其所著《家书》和《冰鉴》中,将其概括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招揽人才;慎用,就是视情委任,用其所长,务求慎重;勤教,就是经常进行督导和教诲;严绳,就是立法度,定规矩,加以管束。
人才经“广收”而济济,又因“慎用”而得所,辅以“勤教”和“严绳”,自然得以善用,此为“开疆拓土”加足了马力。
曾国藩“用人必先识人”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也就是说,用人需具备识人本质的眼力,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
那么曾国藩的眼力如何呢?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
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
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
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
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
”此时,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
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曾国藩用人德为先曾国藩认为,错一个人,横则影响一片,纵则贻误长远,造成难以补救的后遗症。
那么到底如何在广收的基础上做到慎用,如何处理好广收与慎用两者间的关系?此为企业管理人才中的一个难题。
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
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是对选人用人很有一套,以下是cnfla小编精心整理的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揭秘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
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
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
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老祖宗10条识人术
老祖宗10条识人术
1、任宠之人,观其不骄奢。
释义:考验受重新和重用的人,要观察他有没有骄傲奢侈的行为。
2、硫废之人,观其不背越。
释义:考验被疏远和罢默的人,要观察有没有背叛的年头。
3、荣显之人,观其不矜夸。
释义:考验显达荣耀之人,要观察他有没有骄矜夸耀。
4、隐约之人,观其不摄俱
释义:考验籍籍无名的人,要观察他有没有做到不向权威低头。
5、告之以难,以观其勇
释义:识人时,可以用困难来考验对方有没有勇气。
6、试之以色,以观其贞
释义:识人时,可以用美色来考验对方能否经得起诱惑。
7、穷之以辞,以观其变
释义:识人时,可以用质询问题来考验对方有没有应变的能力。
8、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释义:识人时,可以用喝酒来考验对方有没有自控能力。
9、卒然问焉而观其智
释义:突然对其发问,观察他的回答有没有水平,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智慧和能力。
10、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释义:与其约定某事,观察他能不能信守承诺,就可以判断出对方有没有诚信,是否值得交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2.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3.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4. 才干,定要表现之。
5.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埋头苦干,不理闲事,乃其职也。
6. 现在最大的爱国是专心读书。
7.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
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
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
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8.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
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皆自己真实受用处。
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古代用人的识人
古代用人的识人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社会经济基础相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形成了独特的用人之道,即识人之术。
这种识人之术并不仅仅是看某个人的外在条件,更注重看其内在品质和能力。
在古代用人的识人中,注重标准如下:一、忠诚正直忠诚正直是古代用人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组织,都需要忠诚于自己所服务的对象。
在古代社会中,仕途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忠”。
只有忠心事主、正直无私的人才能受到重用,被视为人物。
这种忠诚正直的品质在古代用人的识人中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素养。
二、才能与古代用人注重才能和。
才能是能力的体现,而则需要结合才能运用。
古代家、军事家、文学家等都需要在各自领域内有独特的才能和。
在古代社会中,获得封建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才智,并能在各种情境中应对自如。
三、勇气与决断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代,勇气与决断力也是用人的重要标准。
士兵需要勇敢作战,将领需要有决断力和策略性。
在古代官员选拔中,勇敢且果断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因为这代表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
四、品行与思想古代用人不仅要求具备优秀的品行,也需要具备正确的思想。
品行正直、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受到重用和赏识。
在古代社会中,品行和思想被视为评判一个人是否适合担任高级职位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官员还是文人,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思想。
古代社会的用人之道注重识人的多方面表现,而非只看表面。
他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背后事迹等多个方面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观察一个人的表现、评估这个人是否适合担任某个职位。
这种观察和评估往往是长时间的,通过对一个人的全方位了解,才能够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古代用人的识人之道注重忠诚正直、才智和勇气、品行与思想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
这种评估表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要求,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用人之道的独特和。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诸葛亮的7个用人之道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诸葛亮的7个用人之道诸葛亮的7个用人之道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关于如何知人识人,诸葛亮有著名的七观法供我们参考: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来试探、刺激、诱导,来观察其品性气质。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有一个例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埃森豪维尔给马歇尔参谋长叫去,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马歇尔是想亲自考察埃森豪维尔在战争压力下如何出谋划策。
在当时混乱和不利的情况下,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虽然他也已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果然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
古人看人识人的九种方法
古人看人识人的九种方法
1.观其言行:古人认为,人的言行可以反映其内心的品性和道德修养,因此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识人的一种重要方法。
2. 看其交友:人以群分,一个人的交友圈可以反映其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因此观察一个人的交友可以了解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水平。
3. 看其穿着: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反映其身份、地位和品位,因此观察一个人的穿着可以了解其社会地位和个人品位。
4. 看其食量:古人认为,人的饮食习惯可以反映其性格和生活习惯,因此观察一个人的食量可以了解其性格和生活方式。
5. 看其家庭:古人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基础,可以反映其家教和家族文化,因此观察一个人的家庭可以了解其家庭背景和家族文化。
6. 看其学问:古人认为,学问是一个人的智慧和修养,可以反映其文化水平和人生态度,因此观察一个人的学问可以了解其文化素养和人生态度。
7. 看其手段:古人认为,手段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因此观察一个人的手段可以了解其智慧和能力。
8. 看其才干:古人认为,才干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资历,因此观察一个人的才干可以了解其能力和资历。
9. 看其面相:古人认为,面相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因此观察一个人的面相可以了解其命运和性格。
古人识人用人五法
古人识人用人五法邹启发(整理)一、居而视其所亲如果与贤人相亲,此人可资重用;若与小人为伍,要小心使用。
二、富而视其所为一个人有了钱,要看他如何支配,如他只是满足私欲,大肆挥霍,则不堪重用;若将财物接济穷士,可重用。
三、达而视其所举如此人已处显赫之位,任人唯贤,则是有作为者;若任人唯亲,则将来定坏大事。
四、窘而视其所不为如果此人虽身处困境,却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朋友,可重用,反之,则不用。
五、贫而视其所不取贫困潦倒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品性高洁,可重用;若见钱眼开,则万不可用。
我国著名碑林邹启发(整理)一、西安碑林:收藏有汉、三国、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碑和志2000余件。
豪、隶、楷、行、草、各碑刻石之大全,成为我国历代书法家的圣地。
二、孔庙碑林:北京孔庙内的进士题名碑共有元、明、清三代198块石碑,上面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次节和籍贯等。
三、首都绿色文化碑林:位于北京西部百望山景区内,碑林依山势而建,有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关于植树绿化的题词,词文碑刻1000余地,并没有碑墙、碑廊、碑亭等。
四、中国輸园碑林:在河南开封杨家潮畔,有3600块艺术碑刻,集历代名碑石刻之大成,系统表现了中国书法发展史。
五、焦山碑林:在江苏焦山,存有南潮、唐、宋、元、明、清碑刻300多块,其中不少稀世珍品,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六、毛泽东诗词碑林:在湖南韶山,建于1993年。
是一座自然园林式碑林,设5个碑林景区。
刻有毛泽东诗词手迹28首。
七、红军标语碑林:今天四川广元,保存有1935年红四方面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广元境内留下为的标语(原手迹100多条)成为历史的见证。
八、地震碑林:在四川西昌市光福寺的地震碑林,有碑百余地,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史料,对研究地震的成因灾害有重要作用。
年轻人干部要克服六种“习气”一是傲气:有些年轻干部认为自己年轻,走上领导岗位,把权力看成地位,高人一等,目中无人,说话办事,傲气十足,损害了自身形象。
2.鬼谷子识人用人之道
鬼谷子识人用人之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大师鬼谷子的识人之道:微察问之, 以观其辞;穷之以辞, 以观其变;
与之间谋, 以观其诚;明白显问, 以观其德;
远使以财, 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古;
告之以难, 以观其勇;醉之以酒, 以观其态。
”
释义:识人用人要从多方面观察,而且要讲究识人用人的方法:提出问题请他回答,可以考察他的语言沟通能力;盘根问底地提出问题, 可以考察他的应变能力;用计谋试探他, 可以考察他是否忠诚;在大庭广众之下为难他, 可以考察他的道德修养;让他到边远的地方管理财物, 可以考察他是否廉洁;用美人计试探他, 可以考察他作风是否正派、检点;让他处于危险的环境, 可以考察他是否勇敢;用酒灌醉他, 可以考察他的行为控制能力。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大师鬼谷子的用人之道
智如源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警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
释义:如果一个充满智慧而且处处能够检点和反省自己行为的人,可以拜之为师;一个可以影响、激励、帮助别人的人,可以结交
为知心朋友;一个遵纪守法有责任感而不为非作歹的人,可以任命为国家官员;一个处处讨主人欢喜、在主人面前点头哈腰、惟命是从的人属于奴才一类的人。
所以,上主(英明的人)选择老师作为辅佐,中主(聪明的人)选择人友作为辅佐,上主(平庸的人)选择人历作为辅佐,危亡之主(将要被灭亡的人)选择奴才作为辅佐。
要观察一国之兴亡,只要看一下这个国家用的是什么样的人就一目了然了!。
古人识人用人的智慧
古人识人用人的智慧
1. 以德为先: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德行和道德素养是判断他是否可信、值得用的重要标准。
因此,在招聘雇员或与人合作时,要以德为先,看重其品德和道德水平。
2. 以才为重:古人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是决定他是否能胜任某项工作的关键。
因此,在选人用人时,要以才为重,看重对方的能力和经验,以此来决定是否值得用。
3. 观察细节: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细节能够反映出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需要仔细观察对方的细节,包括言谈举止、态度行为等,以此判断其性格和能力。
4. 多问几个为什么:古人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本性,就必须向他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不断地问“为什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格特征。
5. 依靠第三方评价:古人认为,除了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外,还需要借助第三方的评价来了解一个人。
在选人用人时,可以通过参考其朋友、同事、上下级的评价,来判断对方的可信度和价值。
6. 不悔当初:古人认为,一旦选错了人,就要坚定不移地维持自己的决定,并尽力帮助对方成长和改善。
因为悔过无益,对于已经选错的人,应该尽快止损,避免再次受到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识人用人之道
发展研究中心杨多旺整理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面临识人用人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如何用好人始终是做好企业的关键。
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用人的差距。
关于识人用人,古代帝王、将相、明君的用人谋略,如今仍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文王观人之法
周文王姓姬名昌。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一生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用人,首先要识人。
要用好人,必须先了解要用的人。
《文王官人篇》记述了周文王告诉太师尚父(姜太公)观察忖度感情真伪考试才艺的方法。
这种方法表现在五征上,一是观诚,二是考志,三是观色,四是测隐,五是揆德。
所谓“观诚”。
即受重用、宠信的人,要看他会不会骄奢淫逸;被当权者疏远、贬斥的人,要看他会不会背逆或有什么越轨行为;荣贵显达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见人就炫耀自己,显得了不起;默默无闻的人,要看他是不是有所畏惧。
青少年要看他能不能恭敬好学又能与兄弟和平相处;壮年人要看他是否清廉实干,勤恳敬业,大公无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虑慎重,各方面都衰退了,身体精力都不济了,是否还要拼命挣扎;大臣是否忠诚。
所谓“考志”,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察他的心志。
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和温柔,神色恭敬而不奉承,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流露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
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伤害别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傲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防备自己的过错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奉承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谄媚,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
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屈服,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
如果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琐而心生烦乱,不能安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骨气的人。
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果断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能力面对突然的惊扰,不用文采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
假如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又不听人劝告,执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己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鲁刚愎的人。
如果别人说什么也不听从,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是非,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
所谓观色,就是察言观色。
观色所以能知人,是因为人的心气虽然涵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
真正宽厚的人一定具有值得尊敬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不可震慑的神色;真正忠诚的人一定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神色;真正纯洁的人一定具有难以玷污的神色;真正有气节的人一定具有值得信任的神色。
质朴的神气正义凛然,坚强而沉稳;虚伪的神色游移不定,让人烦躁不安。
所谓测隐,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老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谨慎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
考核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仔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识,打着传播真理的招牌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
这是借学识理论来隐匿其良苦用心的人。
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相,
内心怯懦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傲,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洁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
所谓“揆德”,就是用估摸一个人的品德的办法来评断人。
如果一个人言语忠诚,行为庄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妥,这是居心仁厚的人。
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意,这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这是有福德的人。
有的人处在简陋贫寒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贵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背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制,这是有操守的人。
庄子用人之道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用人之道,概括为九个方面:
一、远使之而观其忠
意思就是把人放到远离领导的地方去工作,观察他的忠诚度。
事实上确有“远使之而观其忠”的必要。
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工作,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为什么在远离领导的地方工作,有的人就干得很出色,有的人就干得很糟呢?关键问题就在于是否忠诚。
二、近使之而观其敬
“近使之而观其敬”,就是将所要识别的对象派到自己身边工作,因为天天在一起,没有拘束,从而便于考察他的恭敬行为如何。
也就是观察在与人相交往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
三、烦使之而观其能
“烦使之而观其能”,就是在情况复杂时派他去工作,看他的能力如何。
汉代王符也认为领导的最根本任务是识别人才,识别人才最捷径的办法是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识别人才的善恶,才能区分佞巧奸滑之人。
如果对于人才,不以贡献、功绩的大小来考察,就不能区分其优良和勤奋,勤的人得不到奖,懒惰的人得不到罚,结果是弊端丛生,不利于管理。
如何考核,那就是授之以权责,看其工作能力。
四、卒能问焉而观其知
“卒能问焉而观其知”,就是突然之间询问他,看他的智慧如何。
在当遇到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平常的人往往总是束手无策,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状态。
而对于智商高,应变能力、反应能力灵敏的人来说,即便遇到料想不到的问题像连珠炮地向他扑来,他也会从容不迫,遇险不惊地、有条不紊地给以恰如其分的回答。
但也要避免走入“以言取人”的误区。
有些用人者常常被他人的言论所惑而轻率地用人。
孔子很憎恶言论君子行动小人,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差点丧国。
诸葛亮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马谡当大将,失了街亭。
西汉的桓宽也说:“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
”
五、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表示在仓促的情况下和他约会,看他是否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如期无信,逾时或失约,说明这样的人无组织,无纪律,很难担起重任。
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即指在考察人时,通过托付给被考察对象以钱财而观察他的廉洁情况。
庄子以为,殉财的小人可能富甲天下,但这样的人,耳朵要听钟鼓管箫之音,嘴巴要尝牛羊美酒之味,以刺激他
的情意,遗忘他的事业,可谓乱矣;沉溺于骄盛之气,好像负重爬山,可谓苦矣;贪得无厌,取怨于人,贪图权柄,费尽心思,闲散无聊,沉溺酒色,身体肥胖,颐指气使,可谓病矣;为了求富逐利,所以积财高于墙而不知足,并且贪而不舍,可谓辱矣;聚财敛资而无所用,专意营求而不舍弃,满心烦恼,贪而无厌,可谓忧矣;在家担心盗贼,在外畏惧盗寇,里面楼台高锁,外面不敢独行,可谓畏矣。
这六者,是天下之大害。
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在出现了危难的情况让其处置,可以在其处置危难的情况来观察他的节操。
俗话说,危难关头见本色。
或进或退,一目了然。
八、醉之以酒而观其态
以酒量才,煮酒论英雄。
不仅是古人以酒斗乐、以酒寻欢的方式,也是古人考察人才的一种途径和有效方式。
“醉之以酒而观其态”,是指用酒将人灌醉后来了解其变化的形态,知其修养程度。
临危不惧,宠辱不惊,坐怀不乱,镇定自如,这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如果整天沉迷于酒色,逢酒必喝,逢喝必醉,丑态百出,说明这人修养尚差。
酒后失态,酒后乱性不成体统。
如委予重任,必误大事,又何以服众?
九、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就是将对方放在混杂的环境里,看他的本性如何。
混杂的环境可以锻炼人,也容易改变人,使人丧失本性。
庄子说,丧失本性的表现有五种:一是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是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是五臭熏鼻,激扰嗅觉;四是五味浊口,败坏味觉;五是好恶迷乱人心,使性情浮动。
五色未必乱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当然心神摇荡,追逐美色去了。
好恶未必乱心,但有好恶就必然有某种立场和先入之见,如果固执地坚守这种立场和由此而来的善恶正邪分别,那么要是它们不合天道的话,则必然带来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