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构提出了“识人五法”

合集下载

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

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

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是古代中国著名的人际关系管理法则,它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是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管理的经典之一。

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是指鬼谷子提出的五个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他人,从而更好地管理人际关系。

这五句口诀是:“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有方,方可用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五句口诀。

一、知人善用知人善用是指要先了解对方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利用对方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交流和合作效果。

这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观察、倾听和交流,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和实际情况。

二、用人不疑用人不疑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不能轻易怀疑对方的能力和诚信,而应该相信对方的能力和诚信。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行一致,遵守承诺,不说空话,不做虚假承诺,以增强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三、疑人不用疑人不用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慎重对待那些表现出不良行为或不良习惯的人,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和行为,以免被骗或受害。

这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信别人的承诺和表现,尤其是那些表现出不良行为的人。

四、用人有方用人有方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合理地利用对方的优势和特长,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这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策略和技巧,适当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对方的优势,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方可用之方可用之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利用对方的优势和特长,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这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增强合作的信心和效果。

总之,《鬼谷子识人术五句口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人际关系管理法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他人,从而更好地管理人际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倾听和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合理地利用对方的优势和特长,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

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

识人五法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

即:第一,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第二,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第三,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第四,窘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魏文候请老臣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李悝说:宰相是君主的主要助手,应由魏文候自已而不是别人酌定。

李悝提出了五种意见供魏文候参考)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

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是魏国丞相。

—–谋断广角—–李克识人:多方明察而断领导者明断,起源于明察,而且一定要多方明察。

只有这样,才能在了解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与综合,判断而决断。

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一分为三,同时被软弱的周王朝正式确认为诸侯。

三国之中,只有魏文侯最有名声,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一时成为强国,连西面强大的秦国都惧怕魏国三分。

《史记》中记载一段故事,是说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

李克列举了五条评判领导人(特别是作为一国宰相这样的主要领导人)的标准,供魏文侯作参考。

结果魏文侯根据李克所提供的识人标准,录用了魏成子作宰相。

李克的评判领导人的5条标准是:(1)―居视其所亲‖。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令人惊叹!纵观中国历史,有很多人善于认识人。

周文王在渭水河边认识姜太公,吕太公选择流氓刘邦为女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相关的理论著作,如《周易》、《周易》等。

此外,圣人和圣人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理论、吕不为的“八观六考”、“六气四隐”、曾国藩的《冰剑识人》等。

1.《吕氏春秋》提出了认识人的六种方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高兴。

测试他们的爱好——爱好,不要玩东西,失去信心。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恐惧。

看看他是否有勇气承担责任,做一个响亮的英雄。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涩。

考验他们是否有毅力,是否能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英提出了五种视觉识别方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一个人可以从他平时喜欢亲近的人那里了解他的性格。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取决于他的工作。

也就是说,调查当一个人处于高位时,他会被提拔和重用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人只有美德。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穷取决于需要什么。

也就是说,调查一个人在贫困中的行为,看他是否能保持清白,不获取非法所得。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他是非,判断他的意志。

通过观察一个人在一些重大对错问题上的态度和观点,我们可以了解他的信仰和愿望。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向他请教,并向他请教。

向此人寻求建议,以了解他的知识和愿景。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李悝的“识人五法”

李悝的“识人五法”

李悝的“识人五法”作者:徐廷华来源:《群众》2018年第06期李悝(公元前445-前395),又名李克,战国时政治家、魏国丞相。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魏文侯想从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中选出一个为相。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询问他的重臣李悝。

李悝列举了五条辨识人才的标准(史称“识人五法”),魏文侯根据李悝所提供的这一标准,最后录用魏成子为相。

李悝辨识人才究竟是哪“五法”?一曰,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二曰,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养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三曰,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四曰,窘视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五曰,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这是李悝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识人五法”,并运用于他的工作中,使他广揽天下人才。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悝)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这些记载都表明,当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路,成为在战国初期一个称霸一方的强国,连当时的强秦也对其畏惧三分,李悝是作出很大贡献的。

为政之道,贵在用人。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各种利益面前,往往嘴上说的、行动做的与内心想的并不是一回事。

有的人貌似温柔善良,实际上虚伪奸詐;有的人外表恭敬谨慎,实际上却心怀欺诈;有的人看上去正直,实际上喜欢窥视;有的人表面尽心尽力,实际上并不忠诚可靠。

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更是会伪装自己。

史上的事例,举不胜举。

所以,要看准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既要观其表面的言,还要察其实际的行,更要考其日常生活中对具体情况的反应,唯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了解一个人。

2023年管理者用人不善例子有哪些

2023年管理者用人不善例子有哪些

2023年管理者用人不善例子有哪些管理者用人不善例子一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这是用人艺术之核心。

俗话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瓜无滚园,人无十全”。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萧何与张良都是刘邦的谋士,他们出谋献策,帮刘邦打败项羽,但如果让他们横刀立马,统兵千万,冲锋陷阵,就不如韩信。

因此,“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聪明的领导在于扬其长,避其短。

二是量才使用,才尽其用。

饭盒用来盛饭,脸盆用来洗脸,如果调过来,作用不是不行,可能要带来很大-麻烦。

用人也是如此,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对岗位也有不同的适应性。

量才用人,需要根据不同人才的素质才知,安排相应的岗位。

既要防止大材小用,浪费人才,也要防止小才大用,虚占其位,贻误事业。

可见,“用人如器”。

三是明责授权,信任人才。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既然你认为是人才,就要明责授权,大胆使用,却不可既用又疑,授职无权。

这方面,刘备是榜样。

他“三顾茅庐”请出孔明后,就不顾关羽、张飞的非难,将“实权”交于孔明。

结果,孔明佐助他,成就了三国鼎立的伟业。

现代企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一个领导人不可能包办一切,一定要大胆、充分地使用人才。

四是组合人才,聚放效应。

人才不仅有一个量才使用的问题,还有一个合理组合发挥其集聚效应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单个讲,都是人才,但如果把两个能力、经历、资历、性格、年龄相当的人放在一起,(如一个当书记,一个当经理),很容易“碰撞”“不团结”;但如果一柔一刚,一老一少,一男一女地加以组合,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

因此,一个领导者使用人才,不仅要重视个体的素质,还要高度重视群体结构的合理化。

使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五是庸才愚才及时淘汰。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在用人过程中,再高明的领导者也有失误的时候。

这并不可怕。

关键是要一旦发现庸才愚才虚占其位,就要坚决而得法地将其撤换。

然而,如果在你的任期内,频繁地更换下属,问题可能就是你的了。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

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李悝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李悝识人五法的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李悝的识人五法李悝变法,让魏国走上国富民强的道路。

后人班固和司马迁都给予了李悝变法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悝变法促进了魏国的繁荣。

李悝被魏国魏文侯所重视提拔,一生的仕途比较平坦,而李悝变法在魏国也进展的十分顺利。

一次,魏文侯想在两位宰相候选人中选一位作为宰相,自己没有意见,便问李悝对此事的看法。

李悝听完魏文侯的焦虑后,给魏文侯说了“识人五法”。

第一,居视其所亲。

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平时和谁在一起交往,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般道理。

如果这个人平时都和贤能之人在一起交往,就可以重用他;反之,如果和小人经常在一起,就要慎重选择了。

第二,富视其所与。

意思就是观察他日常是如何支配自己的钱财,如果他用了大量的钱只是为了享乐,奉行自我主义,这样的人就不可以重用;如果他会拿出一部分钱用来接济穷人,那么有仁之心的人就值得重用。

第三,达视其所举。

这一点的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拥有显赫的权力之时,看他如何运用权力选拔人才,如果他是求贤如渴的心态,选拔的都是闲人,那么这个人也是真人才;如果依靠他的高权力结党营私,那么此人便不可重用。

第四,窘其所不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逆境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品格,如果他身处困境仍然拥有高洁的品格,不畏恶势力所低头,那么这个人就值得交往和重用;相反,为了私利而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品格,那么这个人便不是良师益友。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顾名思义,一个人在贫穷困苦的时候也不要嗟来之食,那么这个人可以重用;相反,在贫困之时,获取了不义之财只为缓解自己现状,那么这个人就不可以任用。

李悝用了“识人五法”指引魏文侯,让他挑选出最佳人选。

李悝的变法措施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

相学绝技 古今最基本的识人方法 组图

相学绝技 古今最基本的识人方法 组图

相学绝技古今最基本的识人方法组图A·古代经典识人术一、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人的品德看言行,人的思想看行为,人的内心看做事,人的心术看眼神,人的知识看谈吐,人的内涵看表现,人的修养看性格,人的能力看业绩,人的身手看对手,人的为人看朋友,人的本质看历史。

二、战国李悝“识人五法”——1.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2.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3.达视其所举:处于显赫之时,看他如何选拔部属;4.窘其所不为:处于困境时,看其操守如何;5.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三、八大识人术——1.自私的人:没智慧;2.情绪不好的人:没领导力;3.没魂的人:对爱与智慧美不绝对崇拜——他没指导思想;4.没逻辑的人:没组织能力;5.不没自律的人:不会管理;6.没运营力的人:会错过机会;7.对未来不敏感的人:只会成功一时;8.不能引领客户的人:会被客户淘汰。

四、四大识人术——1.了解一个人的德,看他交往的朋友;2.了解一个人的善,看他对困者、弱者的态度;3.了解一个人的心胸,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看不顺眼的人;4.了解一个人的能力,看他发现和解决了多少难事,办了多少实事。

五、识人6要诀——1.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2.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3.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4.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个淡定的人;5.经常微笑的人,肯定是有头脑的人;6.看透天下事的人,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

六、识人术:细节暴露性格——1.喜欢眨眼:这种人心胸狭隘;2.习惯盯着别人看:代表警戒心强;3.喜欢提高音量说话:多半是自我主义者;4.穿着不拘小节:代表个性随和5.一坐下就翘脚:这种人充满企图心,有行动力;6.边说话边摸下巴:通常个性谨慎;7.将两手环抱在胸前:坚持己见。

七、识人术:从签名看透他——1.常年不变型:这类人注意力集中,做事耐性十足;2.搞笑逗乐型:嘻哈逗乐,相处轻松愉快;3.频繁更换型:兴趣广泛,情绪化,很啰嗦;4.立志型:志大才疏,执行力低下;5.文化型:对自己的文采很自信,很自我;5.空白型:城府很深,跟人交流都是套话。

我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

二 、使 用 人 才 的思 想
1古代 的 用人 原 则和 艺 术 . ( 1)知人 善 任 知人 是 合 理 用人 的前 提 。 只有 知 人 ,才能 做到 “ 任其 所 长 ,不 任 其所 短 。故 事 无 不成 ,而 功无 不主 。”

即让他 有利 可图 ,看其 是否 贪污腐 化 、廉 洁奉 公 i七 是 “ 之 以 期 事 而观其 信 ”即同他 约定某种 事 ,看 其信 用 。 3选拔 人 才 的 制度 .
僚 机构 。 ( 董仲 舒 强调 “ ” 2) 德
贤 若渴 的 态 度和 诚 意 。 ( 从外 部 吸 收人 才 4) 李斯 在 《 谏逐客书 》中说 : “… ・ 此五子者 ,不产于秦 , 而缪 公用之 ,并 国二十 ,遂霸西戒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这 充分反映 了古人用人思路开 阔 , 于从外部挖掘人才。 敢

1关于 激 励 的观 点 .
( 儒 家 的观 点 1) 主 张 通 过 国 家的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教 育 等 相 应措 施 来调 中 国古 代选拔 人才 主要 有三种 制度 ,即先 秦的世 袭制 、秦汉 动人 的 积极 性 。 至 魏晋 南北朝 的荐 举制和 隋唐 至 明清 的科举 制。 科举 制这种 通过 ( 兵 家 的观 点 2) 考 试来选 拔人 才的 制度 ,是人 类经 过长 期摸 索探 求之 后做 出的最 提 倡 因人 而 异 ,奖 罚分 明 。 《 子兵 法 》中 指 出奖 励 时要 孙 佳 选择 。科举 制度 把读 书 、考 试和 做 官紧密联 系 起来 ,从 而提高 论功 行 赏 ,使 奖励 具 有 差别 性 奖励 要 做 到公 平 合理 。 了官员 的文化 素质 ,有利 于政 局的稳 定 ,推 动 了教 育和 科技 文化 ( 3)功利 主 义 的 观点 的发展 ,扩 大 了统 治阶级 的基础 ,是 历史 的一大进 步 。 4 选拔 人 才 的渠 道 . ( 1)从 基 层发 掘 人才 许 多 明 智的 帝王 深 深 知道 ,有 许 多人 才 出 自于 社 会底 层 。 因此 ,他们 积 极 到 民间寻 找 人才 ,打破 门第 观念 选 拔 人才 。

“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古人教我们如何识人!

“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古人教我们如何识人!

“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古人教我们如何识人!
俗话说:“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能够快速认清一个人都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可交之人,放心知交;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则敬而远之;这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吕氏春秋》论人篇中,古人系统地提出鉴定人的基本方法:“八观六验”法,非常具有参考性和代表性。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

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持。

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八观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处境顺利时,观察他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一个人处于显贵地位时,观察他推荐的是哪些人;当一个人富有时,观察他养的是哪些门客;当一个人听取别人的意见后,观察他采纳的是哪些内容;当一个人无事可做时,观察他有哪些爱好;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的状态时,观察他讲哪些东西;当一个人贫穷时,观察他不接受什么;当一个人地位卑贱时,观察他什么事不会去做。

六验的意思是:使一个人高兴,借此考验他安分守己的能力,看他是否得意忘形;讨好一个人,看他有没有什么癖性;使一个人发怒,考验他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一个人恐惧,看他能否坚定立场、凛然有为;使一个人哀伤,考验他的为人;使一个人痛苦,考验他是否有志气。

古人识人的五大标准

古人识人的五大标准

古人识人的五大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识人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古人提出了许多识人的标准,以下是其中最著名的五大标准:1.远使之而观其忠这个标准指的是在一个人被委派到远方执行任务时,观察他是否忠诚于上级的命令和任务。

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远离家乡和亲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因此,一个人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守职责,忠诚地完成任务,是古人观察其是否可用之人的一种重要标准。

2.近使之而观其敬这个标准指的是在一个人与上级或亲密的人相处时,观察他是否表现出敬意和谦逊。

在古代社会,礼仪和规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与上级或亲密的人相处时,应该表现出尊重和谦逊的态度,不失分寸和礼仪。

如果一个人在与亲密的人相处时依然能够保持尊敬和谦逊,那么说明这个人有良好的教养和道德品质。

3.烦使之而观其能这个标准指的是在一个人面临繁琐复杂的工作时,观察他是否能够胜任。

在古代社会,一个人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和能力才能胜任各种工作。

当一个人面临繁琐复杂的工作时,如果能够表现出色,说明他具备很好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这个标准指的是在一个人突然面临问题或困难时,观察他的智慧和判断力。

在古代社会,一个人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

当一个人突然面临问题或困难时,他的反应和应对方式可以反映出他的智慧和判断力。

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这个标准指的是在一个人面临紧迫的期限时,观察他是否能够信守承诺并按时完成任务。

在古代社会,一个人需要具备很强的时间观念和责任心才能完成任务。

当一个人面临紧迫的期限时,他是否能够信守承诺并按时完成任务可以反映出他的可靠性和责任心。

综上所述,古人的五大识人标准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工作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性格、品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组织行为学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正确的、合理的识人识才非常重要。

在组织单位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开发与运用。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是否组织需要的人才。

慧眼识才、量才而用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识别与运用人才,减少判断偏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古今中外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案例给了我们启示。

一、识人识才需要综合考察姜太公“六守”识人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

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出自:姜子牙《六韬・文韬・六守》译文大意:对于如何科学的选择人才,姜太公首先对周文王如此回答:选人就是要坚持“六守”选人的方法,即“仁、义、忠、信、勇、谋”。

文王又问姜太公:“怎样才能慎重选择具有这六种操守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是否傲慢狂妄;委以重任,看他是否改变忠诚之心;使之办事看他是否隐瞒欺骗;遇见危难,看他是否临危不惧;遇到突发事件看到是否能随机应变。

如给他财富而又谦虚守礼,就是仁爱的人;如果他地位高贵而又不傲慢专横,就是正义的人;委之重任而又心志不改。

就是忠实的人;使之办事而又忠实可靠,就是诚信的人;临危不惧,就是勇敢的人;能够对应突发事件应付自如,就是智谋的人。

李悝的“五视法”识人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五视法”识人

“五视法”识人

“五视法”识人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是在魏文侯请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时提出来的。

魏文侯向李悝征求对宰相候选人的意见,李悝说,宰相主要是君主的助手,应由魏文侯自己而不是由别人酌定,但他可以提出五种意见供魏文侯参考:(1)居视其所亲。

看他平时亲近哪些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富视其所与。

看富裕时他是怎么花钱的,是贪图个人享受,花天酒地;还是广散钱财,招贤纳士;(3)达视其所举。

看他身居高位有权势时推举重用什么样的人,是个人的酒肉朋友、七姑八姨;还是不论亲疏,举贤荐能;(4)穷视其所不为。

看他交厄运时能否坚守信念,不拿原则做交易;(5)贫视其所不龋看他处于贫困境地时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李悝提出识人的五个标准之后,魏文侯马上就明白了,他高兴地对李?说:“先生回家吧,宰相人选决定了。

”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确定他们是否有高尚的操守,这实际是一种“环境读心识人法”。

“六验法”识人在秦代古籍《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种“六验读心识人法”,这“六验”指的是:(1)喜之以验其守,让他欢喜,验其节制能力,看他是否不变操守,不得意忘形;(2)乐之以验其僻?让他高兴,验其癖性爱好,看他是否有不良癖好,是否会玩物丧志;(3)怒之以验其节,引他发怒,验其控制能力,看他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失去理智;(4)惧之以验其持,在恐惧的情况下考验他是否能够坚持到底,验其能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5)哀之以验其人,悲哀之时,看他是否节哀自制,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6)苦之以验其志,处于艰苦环境,看他是否胸怀大志,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否吃苦耐?。

《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六验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通过看人在不同的情绪中的行为表现,来达到识人的目的。

可以称之为“情绪读心识人法”。

这种方法曾经被日本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当成宝典,他曾经说过:“《吕氏春秋》‘六验’中的名句,曾帮助我物色了众多人才。

八观六验、七问八法、五法八验、六戚四隐之欧阳文创编

八观六验、七问八法、五法八验、六戚四隐之欧阳文创编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观人9处,识人5法(交友识人金律)

观人9处,识人5法(交友识人金律)

观人9处,识人5法(交友识人金律)观人9处,识人5法(交友识人金律)交友是人们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人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选择的朋友和交往的人。

在交友过程中,如何观察和识别人们的性格、品质和价值观尤为重要。

下面我将介绍9个观人的地方和5条识人的方法,希望对大家交友识人有所帮助。

一、外貌和仪表外貌和仪表是人们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不能单凭外貌来评判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但外貌和仪表往往与一个人的个性和态度有一定的关联。

注意观察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干净整洁程度、言谈举止等方面,这能给我们一些初步的了解。

二、语言和态度观察一个人的语言和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沟通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

言语是否得体、用词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友好和谦逊等等,可以反映一个人是否善良、有素质、愿意倾听和尊重他人。

三、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网是观察人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社交圈、关系网,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是否稳定、广泛和健康。

一个人能否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

四、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人们的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可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生活态度。

观察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成熟度、积极性和包容度。

比如,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可能会更有内涵,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可能更健康和积极。

五、责任心和处事方式一个人的责任心和处事方式对他们的品格和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观察一个人是否有责任感、是否守信用、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等,可以了解他们是否可信赖、是否有担当和坚持发展的动力。

六、化解冲突和处理压力能力观察一个人在处理冲突和压力时的能力,可以了解他们的成熟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能够妥善处理冲突和压力的人,通常能以平和的态度面对困难,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七、待人接物的态度一个人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善良、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观察一个人是否以礼待人、是否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隐私、是否愿意帮助他人等,可以判断出他们的人格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文化】古训有方:“识人五法”须谨记!

【文化】古训有方:“识人五法”须谨记!

【文化】古训有方:“识人五法”须谨记!
古训有方:识人五法!
Meet
识人用人、选贤任能,是一道千古难题。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不过,识准和用好一贤并非那么容易,孔子曾发出过“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的感慨。

然而,识人也并非无法,以下这些古训,就教会我们如何才能识得贤人。

第一、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交,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第二、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可交,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交;
第三、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交;
第四、窘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
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交,反之,
则不可交;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交,反之,则不可亲。

来源:综合网络。

“孝悌”与企业选人

“孝悌”与企业选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

”人力资源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使人力资源成为人才资源,不仅需要现代科学的管理、培训、教育、考核与激励,更需要“药材好,药才好”的观念,选才、择人是使企业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人力资源成为人才资源的基础。

获取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任重而道远的战略事项,评价人才的方法有各种各样,科学地进行人才评测是企业选人的重要手段和参考依据。

然而人不是机器,人不是程序,人有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形态的区别,结合与民族有关的传统评价方法和理论对人进行评价,才能更接近于人的真实。

中国古代已有基于中国人自己的特点对人进行考察与判定的方法。

如诸葛亮在他的《知人性》中所述的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又如:战国时期的李构提出了“识人五法”。

第一,居视其所亲;第二,富视其所与;第三,达视其所举;第四,窘其所不为;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考察一个人,还是“孝悌”二字。

中国人讲求“仁”,“仁”是人的根本,是行为、做事的基础,而“仁”的根本是“孝悌”。

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根本,是以“孝悌”为准则。

一个人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那么这个人喜欢冒犯长辈或上司的情况就会很少出现;而一个不喜欢冒犯长辈或上司的人,却喜欢捣乱、闹事的情况就更是不会有的。

人应该致力于这个原则,有了这个原则,在行为、做事的时候才会有正确地思维与判断,才会真正了解什么是“道”,什么该想、什么该干、什么该做。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里提到:“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战国时期的李构提出了“识人五法”。

即:第一,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第二,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第三,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第四,窘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