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检查技术

合集下载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乳腺摄影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乳腺摄影
【体位设计】乳腺90º侧位包括内外侧位(medio-lateral, ML)和外内侧位(latero- medial,LM)。被检者立于旋转 90º角机架前,摄影台置于被检侧乳腺外侧,将被检侧乳腺 紧贴摄影台,调整压迫器加压,在加压的同时用手将乳腺向 前上牵拉,使腺体组织均匀呈侧位扁平,同时使乳头呈切线 位。
【中心线】倾斜中心线,自被检侧乳腺的内上方射入,外下 方射出。
【影像显示】乳腺、 部分胸大肌及腋窝组 织(淋巴结)均可显 示;乳腺无皱褶,无 下垂,乳头呈切线位 状态显示。
【照片的标准】 (1)胸大肌显示充分,且延伸至或
低于后乳头线(PNL); (2)纤维腺体组织后的脂肪可见; (3)深部和表面乳房组织分离; (4)无明显的运动模糊; (5)乳房下皱褶打开。
三、乳腺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必须认真查对检查申请单。
2.做好准确的方位标记。
3.采用多个位置、摄影角度及X线入射方向进行摄影。 将乳头置于切线位。常规摄取双侧对比。
4.使用压迫器适当加压。加压的程度应到病人能够耐受 的最小厚度,但恶性肿瘤肿块较大时不宜加压过度。
5.摄影中通过适当的手法使乳腺组织尽量不与其它组织 重叠,手法要轻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PNL
2. 乳腺上下轴位(CC) 【摄影目的】筛检性和诊断性乳腺摄影,能够显示内侧乳 腺组织。
【体位设计】被检者面对垂直于地面摄影架站立,面部转 向对侧;检查侧胸壁紧靠摄影台,用手托起乳腺下部向前 上拉伸将其置于摄影台上,调节压迫器自上而下压紧并固 定乳腺,展平外侧皮肤皱褶,同时使乳头呈切线位。
【中心线】自被检侧乳腺的上方射入、下方射出,垂直于 摄影台。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乳腺内侧射入外侧(ML)或外侧 射入内侧,垂直于摄影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2X线摄影技术篇课件PPT课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2X线摄影技术篇课件PPT课件
2024/7/19
影像的变形
影像的变形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产生不 等量放大的结果。
变形的三种形式: 放大变形; 位置变形; 性状变形。
2024/7/19
防止影像变形的原则
被照体平行胶片时,放大变形最小; 接近中心射线,并尽量靠近胶片时,影像的位
置变形最小; 一般地说,中心射线入射点应通过被检部位,
2024/7/19
对比度的概念
射线对比度: 透过物体后的X线强度差异;
胶片对比度: 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
影像对比度: 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
2024/7/19
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被照体本身因素: 原子序数、密度、厚度。
射线因素: 线质、线量、散射线。
照片因素: 增感屏、胶片对比度、冲洗技术。
散射线的减少与消除方法
合理使用X线束限制器,严格控制照射野; 利用滤线栅可减少与消除散射线对胶片的作用; 在能穿透照射部位的前提下,选择较低管电压,
可减少散射线发生; 利用加大被照体与胶片的距离、或使用金属后背
盖的暗盒等方法,可减少到达胶片的散射线量。
2024/7/19
滤线栅
结构 分类 滤线栅的性能指标 滤线栅的切割效应 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 滤线栅的选择
X线照片影像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照片对比度 照片锐利度 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 散射线及其消除 滤线栅
2024/7/19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照片影像密度的概念 密度与感光效应的关系 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2024/7/19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胶片上或荧光屏上形 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穿透性、 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 具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无创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

为了保证X线摄影检查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下面将介绍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X线摄影检查技术要点1.准备工作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询问、解释和征得同意,明确检查部位和目的。

同时需要确认患者是否有可能怀孕,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机器设备使用的X线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3.技术操作(1)检查姿势: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姿势,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检查效果。

(2)曝光因素: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如管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保证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3)技术安全: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防护衣、手套和保护屏等,保护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图像处理获取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如调整亮度、对比度、锐度等,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1.定期校准X线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包括曝光量和图像质量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2.定期质量评估定期对进行X线摄影检查的设备进行质量评估,包括评估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噪声等指标。

评估的结果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3.定期设备维护定期对X线设备进行维护,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检查设备的机械部分是否正常运转、检查连接线是否松动等。

定期的维护能够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减少故障和异常情况的发生。

4.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总结起来,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包括准备工作的规范、机器设备的选用和维护、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图像处理的合理性以及质量控制的定期校准、质量评估、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X线摄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5. 肺摄影的曝光时间短,心测量用片要求曝
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
6. 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 技术摄影。
7. 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 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
8. 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 视具体情况酌减。
二、透视操作技术
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 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
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 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 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 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 无异常。 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 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
·
3.标准影像显示
胸部侧位影像,肺 部、膈肌及前后胸壁 ,胸骨及胸椎呈侧位 像。膈肌前高后低,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 ,能连续追踪到气管 影像。
(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
摄影目的 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
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 摄影距离
标准影像显示 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 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 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 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 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 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 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 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 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肺尖 上腔静脉
肺门
乳头 横膈
胸部后前位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左心室 心尖
(二)仰卧胸部前后位
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 响
(一)站立胸部后前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腹背方向 (ventrodorsal;V-D)
前后方向 (anteroposterior;A-P)
背腹方向 (dorsoventral;D-V)
后前方向 (posteroanteri精o品r课;件P-A)
冠状方向:X线束从被检者身体的左、右方向 射入,中心线并与冠状面平行。 右、左方向(right left;R-L) 左、右方向(left right; L - R)
2、
坐位
3、仰卧位 卧位
4、俯
5、侧卧位
6、右前斜位 位
7、左前斜
8、右后斜位 位
精品课件
9、左后斜
精品课件
二、四肢体位
1、屈、伸位 2、内旋、外旋位 3、内收、外展位
精品课件
一、一般摄影方向
矢状方向 冠状方向 斜方向 水平方向 轴方向
摄影方向
精品课件
矢状方向:X线束从被检者身体的前、后方向 射入,中心线并与矢状面平行。
体厚超过15cm或用60kV以
片均需加用滤线器。
精品课件
4.曝光条件的选择 X线机特性、暗室技术、胶片特性、增
感屏特性、滤线设备的使用及环境温度; 被检者的年龄、性别、体厚、体质、病变 性质及诊断要求等,都是曝光条件选择时 要考虑的因素。
精品课件
5.中心线与斜射线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中心线要垂直于暗
盒照射,使被照体的投影变形最小,但 对于某些部位,为避开影像的重叠或满 足于肢体的生理及病理弯曲,可将中心 线倾斜或利用斜射线进行投照。当倾斜 中心线照射时,要对暗盒位置做相应调 整。
精品课件
6.X线管、肢体、暗盒的固定 普通X线摄影中要获得清晰的
影像,必须在曝光时使X线管、被照体、 胶片三者固定。被检部位可用压迫带、沙 袋、棉垫及泡沫砖等固定,并满足拍摄体 位的要求及被检者的舒适。摄影位置摆设 完毕,要锁紧X线管和片盒托盘固定钮。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摄影检查技术1.模拟X线摄影检查: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由于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X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使穿透人体的X线强度变得不均匀,把这种强度不均匀的X线直接记录在胶片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模拟X线摄影检查。

2.数字X线摄影检查:把穿透人体的X线直接记录在成像板(IP)、平板探测器(FPD)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

3.焦一片距:指X线管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

4.肢一片距:指被检部位中心所在的平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5.摄影床面中线:沿X线摄影床面长边方向,经床面短边中点所作的直线亦称为台中线6.前后位:指被检者后面紧贴暗盒(胶片,IP, FPD),身体矢状面与暗盒(胶片,IP, FPD)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的前面射至后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前后位。

7.后前位:指被检者前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后面射至前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后前位。

8左侧位:指被检者左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右侧射至左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左侧位。

9.右侧位:指被检者右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左侧射至右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右侧位。

10.右前斜位:指被检者右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前斜位,也称第一斜位。

11.左前斜位:指被检者左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前斜位,也称第二斜位。

12.轴位:指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中心线方向与身体或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投射。

13.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0°角。

14.听眦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

15.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16.听鼻线: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

第二章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

第二章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
• 优点:非晶硒不产生可见光,没有散射线的影 响,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间接型平板探测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由碘化铯等闪烁晶体涂层与薄膜晶体管或电荷耦合器 件或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它的工作过程一般 分为两步,首先闪烁晶体涂层将X线的能量转换成可 见光;其次或者,或将可见光转换成电信号。
(一)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
(一)感光效应
(二)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
(三)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1、感光效应
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 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 影像效果。即X线摄影后的影像效果均称 之为“感光效应”
或:X线对胶片的感光作用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等
(2)固定管电压法
在X线摄影中值是固定的,作为照片密度的补 偿,随着被摄体的厚度d和密度p而变化。
管电压值一般要高10~20,所用的值成倍下降
3、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不论是改变的X线摄影方法,还是固定技术, 都未能完全解决如何获得一张优质X线照片的 摄影条件问题,因此有必要恰当地解决诸因素 (、 mAs、几何条件、感光材料、滤线栅、 增感屏性能、电源整流方式、体厚等)的平衡 关系问题。
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影像上能够分辨出不同组织结构的原因是影 像具有足够的密度(灰度)和对比度。
医学影像的记录方式:干式打印 包括:激光打印和非激光打印
激光打印:①光一热式成像
②激光诱导成像
非激光打印:①直接热打印技术
②干式喷墨成像
医用X线照片:
• X线胶片的观察:
• 光线透光率的大小由照片的阻光能力决定。
缺点:在这过程中可见光会发生散射,对空间分辨率产 生一定的影响。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技术课件)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技术课件)
曝光量高低最终不是影响影像的密度高低,而是 影像的噪声水平。在保证符合诊断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小的曝光条件,降低辐射剂量。
2.曝光指数(EI)
间接代表了噪声水平。为控制噪声水平、修正曝光 条件提供了客观依据。计算机对信号直方图进行计 算得出曝光指数,或者根据感兴趣解剖区域的平均 像素值计算出曝光指数。 曝光指数与到达探测器上的剂量有关,它反映的是 成像板或平板探测器表面的空气比释动能,所描述 的是成像板或探测器剂量而非病人入射剂量。
当变换增感屏的种类时,把S1/S2作为增感系数KS计算,即 可方便地求出新增感屏所需的管电流量。
(四)滤线栅和照射野
1.滤线栅 滤线栅能有效地滤除散射线,提高影像质 量,但也会降低胶片的感光效应,故在实际使用中应 适当增加管电流量。
原滤线栅的曝光系数为B1,管电流量为Q1;当新滤线栅的曝 光系数为B2时,则其管电流量Q2为
(四)鲜明的锐利度
1.概念 两个毗邻组织影像边界的清楚程度叫“锐利度” , 与此相反的概念就称之为“模糊度”。 分辨率(解像力)、清晰度
2.摄影时需尽量减小技术性的模糊程度 如:减少曝光时间,固定被检部位,采用小焦点, 缩短肢-片距,选择高质量增感屏,屏胶接触紧密 ,控制照片斑点等。
(五)较少的影像噪声
三、优质X线照片的条件
(一)符合诊断学的要求
影像符合诊断学要求有两个基本方面: (1)X线几何投影正确 (2)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二)适当的影像密度
1.光学密度过低 表现为直接曝光区黑而其他组织影像多呈
灰色,无法辨认细微结构。 感光不足、显影不足或数字图像后处理不当 所 致。 2.光学密度过高
表现为照片普遍过黑,以致骨和关节的轮 廓、病灶的形态等都难以显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参数
感光量:E 将此相对固定的感光因素综合用k表示,则感光效应公式 可简化为: E = k·(Vn·I·t)/r2 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是根据病变情况需 要经常变动的四个感光因素,习惯上称为曝光参数,狭义 的 “X线摄影条件”。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参数 二、摄影条件的制定与应用 三、数字化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四、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
1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参数
感光效应:
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透视 荧光屏、透视影像增强器、IP板、平板探测器等光电转换 系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影像效果。
普通检查:
X线透视
X线摄影
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摄影检查技术概述
1、X线透视: 定义:将被检者置于X线球管与荧光屏之间,通过转动被检 者身体,多方位、多角度动态观察,立即得到检查部位形 态及功能信息的检查方法。 原理:X线的穿透作用、荧光作用、机体的自然对比; 分类: 暗室透视:荧光屏式; 明室透视:电视透视(影像增强器)→数字化透视。
E = k·(Vn·I·t·S·f·Z)/(r2·B·Da)·e-μ d V:管电压 n:管电压指数 I:管电流 t:曝光时间
S:胶片感光度或成像因数 f:增感屏的增感率
Z:靶物质原子序数
r:摄影距离
B:滤线栅曝光量倍数
D:射野的面积
e:自然对数底
μ :组织X线吸收系数
d:被检部位的厚度
k:其余相对固定不变的感光因素常数
8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摄影检查技术概述
2、X线摄影: 主要优点是:影像较透视清晰;图像可保存;操作人员接 受的X线照射量少(对X线的防护较好);人体大部分部位 均可进行,应用较为广泛。 主要缺点:由于X线摄影获取的是瞬时静止像,所以不能 多角度和动态观察器官变化,不能对病变准确定位,也不 能立即获得结果。 临床应用:具有一定自然/天然对比的部位均可。
感光因素:与感光效应有关的因素
多,成像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是感光因素;
相对固定的因素:S、f、B及其他成像探测器的性能;
经常变动的因素:V、I、t、r。
1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参数
感光量:E
描述X线摄影感光效应与感光因素之间的关系;
6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7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摄影检查技术概述
2、X线摄影: X线摄影有四种方式: ①常规摄影(普通摄影): ②点片摄影:胃肠摄影,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等造影检查; ③床旁摄影:是将X线机移动至病床边,对危重及不能移 动的病人进行摄影的检查方式; ④急诊摄影:是指摄影技师采取一定措施,在较短时间内 正确完成X线摄影各项程序的一种摄影方式。
5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摄影检查技术概述
2、X线摄影: 定义:将被检者置于X线球管与影像接收器(image receptor,IR)之间,通过曝光,可获得检查部位在摄 影方向上一瞬间形态学信息的检查方法。 原理:X线的穿透作用、感光作用、机体的自然对比; IR的种类: 胶片(屏-片系统):模拟X线摄影; 影像板(image plate,IP):计算机X线摄影-CR: 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则为数 字X线摄影-DR。
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透视机——电视透视
4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摄影检查技术概述
1、X线透视: 主要优点是:操作简便,实时成像;可观察动态脏器的 运动功能;并可通过转动体位多角度观察显示的结构或 病变,达到较差,影像不能保存。 临床应用:常用于体薄、密度较低的部位; 如胸部、四肢,以检查心肺病变、骨折和关节脱位的 整复以及异物的摘除等。
9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目录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第二节 X线检查原则 第三节 X线摄影装置的基本操作 第四节 四肢摄影 第五节 头颅摄影 第六节 脊柱摄影 第七节 胸部摄影 第八节 腹部及骨盆摄影 第九节 床旁摄影 第十节 急诊摄影
在影响感光效应的各种感光因素中,若某些因素发生变化,那么其他因素应 作相应调整,以确保所需的感光效应基本不变。
14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参数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10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摄影时,根据诊断目的正确设计中心线、被检肢体、IR 三者之间特定的几何投影关系,称为摄影体位。
一幅优质图像,除了按照人体解剖学要求和X线投影原理设 计合理的摄影体位,还需要设置好适合的X线摄影条件。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摄影检查技术概述
X线摄影检查技术:
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不同组织、器官对X线的吸 收程度不同,透过后的X线强度就不同,被影像接 收器(image receptor ,IR)记录、处理,以图 像形式反映人体内部结构的一门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