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因素
Krodber指出:"人类心智广大的可塑性,几乎全部为他周围的一切所决定,其中最大的影响力也许来自个人所生存的社会。
"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中的一员。
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的性格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
不同社会文化都有其特点,有共同认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或共同反对的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意味着同一社会文化中大多数人遵循或具有的某种共同人格特征,即所谓民族特性。
例如,一般认为马雅印地安人具有独立、勤劳、诚实等优点,但也有竞争性差、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特点。
与之形成对照,亚罗印地安人都是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掩饰。
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亦对人格产生影响。
如爱尔兰社会文化强调人性本恶,因此爱尔兰人有较强的罪恶感。
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以和为贵,忍让为美德,自以为善人多。
社会文化的特征是如何保存和对个人产生影响呢?Linton指出,不同文化影响着子女的教养方式,通过子女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而对后来的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学家Geertz对印度尼西亚群岛中加瓦岛上的加瓦人调查研究,发现加瓦人有突出的羞耻特征,这与母亲的培养有关,如母亲对儿童说:"在陌生人面前吵闹,你难道不觉得羞耻吗?""如果没穿衣服在门口被人看见,你会觉得羞耻。
""如果你向人借了钱,却无法还清,你会觉得羞耻。
"小孩在父亲出现时,被期待表现出羞耻。
因此,羞耻成为加瓦人文化塑成的特有的人格表现。
社会文化或规范影响着父母的思想和行为,父母的思想行为又影响了他们对子女的态度。
婴儿一出生便成为社会的一员,父母便会根据所处社会文化标准要求和衡量儿童的行为,根据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儿童又根据父母的态度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正如Meod所指出,我们或多或少、无意识地以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看自己、要求自己,逐渐形成一定的行为特征。
分苹果的故事
为了研究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请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一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和一位正在服刑的犯人谈了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正在服刑的犯人说:“有一天,妈妈在桌子上放了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个?我和弟弟都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一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也想说的活。
妈妈听了,瞪了弟弟一眼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我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
‟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给了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后来还学会了打架、偷盗、抢劫,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
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
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说:“有一天,妈妈在桌子上放了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
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东西,就必须付
出努力,做到第一。
”
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学校生活是大多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程。
人们不仅从学校获得文化知识,还获得了社会知识,促进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
学校是一个小环境,有特定的气氛,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学习遵守纪律、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
学习所处社会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有自我理想形成。
儿童常常在学校期间确立奋斗目标,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且根据自己设立的目标要求自己。
学校中的同学关系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志同道合、情趣相近的同学常聚在一起,相互影响,有理想者互相勉励、互相促进;无志者也有他们的天地,如玩耍逗乐、寻求学习之外的刺激,这些无疑都影响将来的人格发展。
老师也许是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影响可能对儿童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
老师往往是儿童崇敬的对象,学习模仿的榜样,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
他们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举止、言行、态度,老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形成。
老师对儿童行为的赞赏或批评,塑造着儿童的行为特征。
Pippert的研究表明,老师对儿童热情和鼓励的态度,促进了儿童的自信心发展,使儿童敢于面对失败,将来更富于创造性。
通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一种是权威的,另一种是专制的。
权威的老师有能力、有威信,但他不滥用权力。
对儿童进行指导,设立目标,他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鼓励儿童的求知欲、创造性、自尊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老师促进儿童遵守纪律、自制、主动、有进取心。
专制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得听他的,批评指责较多。
结果儿童感到压抑、被动、缺乏自信、缺少责任感。
老师与儿童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水平也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有一个关于老师期望水平对儿童影响的著名研究,即所谓Pygmalion现象或期待效应研究。
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雕塑家,有一天他创造了一个美丽少女的塑像。
塑像完成后他不禁被自己的作品迷住了,这个少女塑像太美了。
Pygmalion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个少女,可惜少女是个塑像。
但Pygmalion并不放弃,始终爱着这个少女,并期望有一天少女会活过来,成为有生命的、真实的人。
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的神,于是赋予少女生命,Pygmalion 的期望终于成为现实。
Rosenthal等人对教师的期待效应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假设教师的期望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业成绩,无论这个学生的能力高低与否。
他们首先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学生的智商水平相等。
老师并不知道是如何分的组。
但他们被告知其中一组学生有很大"发展潜能",而另外一组则"无所成就"。
随后的追踪研究表明,被认为是有"发展潜能"的那些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优于被认为是"无所成就"组。
显然,教师对有"发展潜能"组学生产生了较高期望影响了这组学生的学业,尽管这组学生实际上与其他学生并无明显不同。
老师无形中给予这组学生较多的关注、鼓励,对这些学生的责任心更强,给予更多的训练和指导,与此同时,学生也从老师的鼓励中获得自信,产生学习兴趣,更加努力。
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同伴的影响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
除父母和家庭成员之外,与儿童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幼儿园的朋友、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
同伴对儿童
人格形成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同伴可以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例如,儿童经常与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经常看到他们这种大方行为和别人对这种行为的赞赏,则儿童也会学习这种大方行为,相处久了,不知不觉之中发展了大方的特征。
同伴可以是儿童行为的强化之源。
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儿童的某些行为受到鼓励或赞赏,则他倾向保持这种行为;若某些行为遭受反对,则这种行为可能消退。
例如,在某个团体中,利己行为被人看不起,而提倡团结互助,则儿童可能发展较多的合作和助人特点。
儿童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别人对他的看法,于是进一步认识自己,促进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的发展。
如感到自信或自卑,儿童也从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态度和观点将对他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同伴相处还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他学会了克制、忍让,学会了与人合作。
当然,他还学会了竞争、攻击行为等。
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儿童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
他在团体中参与不同的活动,扮演或学习不同角色,主动的或被动的,领导者或被领导者,这些活动也影响着他的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