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记叙文阅读考点识记之一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一、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相似,反衬——相反):用……衬托了……的……(特征),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者本意是……,而先……,然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4)虚实结合: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了(表达了)……。
(5)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互相映衬,充满情趣。
(6)托物言志:抓住……(事物)的……特点,精心刻画富有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理想(或者……人生观)。
(7)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作用是:直接抒发……的情感。
(8)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中领悟到……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有震撼力。
2.结构手法及作用(1)首尾照应(前后呼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2)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结构严谨。
(3)设置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4)埋下伏笔:此处使用伏笔,为后文……以暗示(或埋伏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
(5)详略得当:详写了……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了……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3.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或者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观点)。
【强烈推荐】记叙文阅读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记叙文阅读必背知识点如下:一、记叙文的要素1、人物:a.主要人物:故事的核心角色,其性格、行为和情感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b.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对比等作用,丰富故事内容和主题。
c.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同时结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综合判断。
2、事件:a.起因: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背景,为故事的展开奠定基础。
b.经过: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包括人物的行动、冲突和转折等。
c.结果:事件的最终结局,可能是圆满的、遗憾的或开放性的。
3、时间: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有一定影响。
4、地点: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所,环境描写通常与地点相关,能烘托气氛、塑造人物。
二、记叙文的顺序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使故事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例如:从主人公小时候开始讲起,依次叙述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2、倒叙:先叙述事件的结果或中间部分,然后再回头叙述起因和经过,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如:以主人公站在领奖台上回忆自己奋斗的历程作为开头。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件事,丰富内容,补充背景,解释原因。
比如:在讲述主人公的冒险故事时,插入一段关于他童年经历的回忆,解释他勇敢性格的形成原因。
三、记叙文的线索1、人物线索:以人物的活动、经历或情感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
例如:以一个旅行者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2、事物线索:以某个具体的物品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如:以一条项链为线索,讲述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3、事件线索:以某个特定的事件为线索,串联起各个情节。
比如:以一场比赛为线索,描写参赛选手们的准备、比赛过程和结果。
4、情感线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例如:以主人公从悲伤到振作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四、记叙文的描写方法1、人物描写:a.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容貌、体态、衣着等进行描写,展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特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知识一览表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项目 基本知识及示例说明 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你、你们)。
直接对话,亲切自然;拉近距离: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
(一拉二便) 《为你打开一扇门》等文章用。
第三人称(他、他们) 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记叙线索(1)核心人物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核心事物 (3) 时间(4)地点(游踪) (5)作者的情感 (6)明暗线索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文章内容(中心)方法:A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B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归纳中心三部曲A概括:a要素归纳法:b共性提取法:c捕捉关键词法:B归纳: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
C升华:由B的内容看社会根源、社会意义,了解作者意图等。
如《孔乙己》通过其预付麻木的性格,看造成的社会根源,明确希望做目的是唤醒民众。
人物分析(多方面1、人物肖像神态2、人物语言分析)3、人物心理4、人物行为5、思想品质与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共有的思想本质。
如爱国主义等。
性格特点:对人对事的态度合行为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以下是 8 条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 要留意故事中的人物呀!你看《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多生动,他的命运变化可是贯穿了整个故事呢!
2. 情节可重要啦!就像《鲁宾逊漂流记》里鲁宾逊的各种冒险经历,那叫一个精彩刺激,情节的起伏是不是让你读得停不下来?
3. 环境描写也不能忽略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百草园的描写,那简直就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美妙的氛围,对吧?
4. 叙述顺序得搞清楚!《背影》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我们才能清楚明白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呢!
5. 细节描写最能打动人啦!《阿长与〈山海经〉》里阿长为“我”找《山海经》的细节,多让人感动啊!
6. 主题可是文章的灵魂啊!《散步》表达的那种尊老爱幼的主题,是不是让你心中也涌起温暖的感觉?
7. 写作手法要关注呢!像《变色龙》用了讽刺的手法,把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多厉害呀!
8. 情感体会也很关键呀!读《藤野先生》的时候,你难道没有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那种敬重之情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记叙文阅读真是丰富多彩,有好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呀!。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总结【—记叙文阅读】
初中语文
记叙文阅读总结:记叙文的考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考查的题型多,考点多,根据中
考的命题趋势,下面的几大考点将成为今后
高中入学考试
的主菜单。
叙事阅读
考点一:叙事线索。
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①人物线索;②物品线索;③感情线
索;④事件线索;⑤时间线索。
检查点2:表情检查。
理解几种表达方式:叙述、讨论、解释、抒情和描述。
考点三:表现手法。
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
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测试点4:意义功能问题类型。
包括:① 了解人的角色,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回答问题;
② 理解段落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作用;③ 具体句子的分析;④ 议论文句
在叙事中的作用;⑤ 抒情性在叙事中的作用。
考点五:结构层次。
包括: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②概括层意的方法,具体为摘句法、概括法和叠加法。
测试点6:内容和中心摘要。
掌握概括方法,观察主题、人物(事物)和事件,并对
其进行综合和总结。
考点七:语言赏析。
了解用词之美;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测试站点8:结构和想法。
注意标题中有限的、具有启发性的信息。
考点九:标题考查。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测试地点10:知识发展问题。
人物事件拓展;主题开发;谈谈你的实践经验。
温馨提示:掌握: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双关义。
中考现代文记叙文考点
中考现代文记叙文考点分析一、考点解析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按照要求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提炼文章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层次。
4.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5.理解作品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发挥联想、想象进行文学创意。
7.根据所提供的文章片段,补写或续写文章。
8.能写出有中心的记叙文,并具有一定感染力。
9.能进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二、典型例题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
一天,我把这个想法跟爸爸商量,希望在暑假时买一辆旧自行车。
爸爸笑了起来:“你现在连手脚都管不住,还想骑车?”②我不服气,在纸上列出独立的好处:可以骑车上学,以掌握车技;可以不用爸爸妈妈接送,以证明已经长大;可以自理,以减轻妈妈的负担。
我以为列得已经很充分了,就固执地要求爸爸立即给我买。
没想到爸爸边笑边摇头:“不行,买自行车的事缓一缓再说。
”我很委屈,也很气愤:“我已经七年级了!还不让独立!别人的孩子都能骑自行车上学,为什么我不能?”③“像你这样的孩子多得很,你现在不能独立,我给你讲清道理就行了。
别的孩子能骑车,是他们已经具备了骑车的本领。
你不能仅仅看到别的孩子能做到这点,要看到他们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骑车的本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靠自己去学、去摔、去掌握。
别的孩子能独自骑车上学,是他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一技能。
尽管其中也有怕苦怕摔的苗头,但毕竟没有动摇骑车上学的信心。
”④“再看看你,你连骑车的勇气还没有下定,你下定决心了吗?你能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吗?你能确认从家到学校的路没有你处理不了的情况吗?遇到困难,你能勇敢地去面对而决不退缩吗?一个人不能总靠别人来监督。
”爸爸说到这儿,停住了,“再给你举个例子,有些孩子骑自行车不小心摔了跟头,疼得哇哇直哭,以后见了自行车就害怕,有的索性把车子扔到一边再也不骑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 什么怎么样)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一、散文
21、2019、20 写人叙 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
18、2016、20 事散文 素。
15、2014)
代表文章:《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
生言行片段》《散步》
一、散文
叙事散文
(2021、201
特点:采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
9、2018、201 6、2015、201
回忆性 散文
进行阐述;片段式,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 代表文章:《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4)
一、散文
抒情散文 (2017)
状物抒 特点: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 情散文 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或事,而是通过人、
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表现特定的精神
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
举例 个理想的境界”中,“睡着”“唤醒”把“老城”“春风”拟人 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意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
天的情景,表现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抒
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意志/情态/情思/
答题格 式
(1)] 举例 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
物尽收眼底的多方面的观察力。
答题格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达
式 了……的情感。
一、散文
辨析 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 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
一、散文
(三)散文的表达技巧
1.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2 021.6、 2020.6 (2)]
部编版语文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考点一:把握行文思路知识梳理第一步:读问题,确定是哪一类线索第二步:读文章,圈定作答段落第三步:在作答段落中找关键词,组织答案考点二,信息筛选与概括方法指导:第一步:读问题第二步:读文章,圈定作答段落第三步:在作答段落中找关键词,给重点词语做标记第四步:提炼信息,组织答案。
考点三、内容理解题第一步:读问题第二步:读文章,说出文章主旨,圈定作答段落(摘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自拟法)第三步:结合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整理答案第四步:根据题干给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考点四、次要人物作用角度1、从主要人物角度:写次要人物、从侧面衬托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2、从情节角度:①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②围绕次要人物写了...........,推动情节发展,③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3、从主旨角度:写次要人物的...........,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
考点五:人物形象分析第一步:审题概括:写出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结合内容分析: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形象”以性格为中心,还要结合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职业等等因素第二步:总体把握,画句分析:①依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褒/贬;赞扬/讽刺②画出与人物相关的内容分析:社会背景(身份,地位,经历)/人物描写(外语动神心)/他人对其评价③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故事发展、变化的句子,把握人物性格变化和主次关系④分析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第三步:归类合并,整理答案 XXX是一个..........的人+表现怎么样。
考点六:补写心理活动第一步:①读文章,②说出文章大意,③了解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第二步:紧扣文本①把握作者写作意图②揣摩人物思想情感③将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描写出来第三步:巧用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考点7,词语含义第一步:读题目,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第二步:读文章,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修饰成分/感情色彩第三步:在语境中把握语境义,(指代义、修辞义、临时义、概括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中关键词句,找出词语隐含的内容①语境推断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段、篇中,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可用原文关键字进行概括②联系主题释义法: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③心理揣摩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对词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④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xx一词原指......(本义),文中指......(语境义)考点八:词语作用方法指导答词语的妙处/含义/作用:①分析词语的含义②词语的作用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主旨第一步:读问题答词语的作用:①根据词语在词性、修辞、人物描写、感情色彩等方面具体作答②联系作者情感及主旨第二步:根据本义,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境义(与考点同)第三步:①分析词语的作用: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见表一②从修辞角度见表二③从人物描写角度见表三④从感情色彩(褒义/贬义)角度分析考点九:词语指代第一步:注意加点词所在的位置第二步:代词往往出现在代指的人、事、物之后(所指代的对象一般是上句或上文),由远及近顺藤摸瓜,找对应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和归纳概括第三步:找到概括的内容与指代的内容替换,如果符合文意即为答案非指示代词要理解词语本义、分析语境义、把握指代内容考点十:句子赏析修辞角度第一步:读问题看题干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就必须从这个角度赏析若无要求,就从修辞/用词/表达方式等角度判断角度判断,角度:1、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修辞手法+写出来什么(字面含义)+表达了什么(作者的情感和包含的哲理)2、从关键词角度:xx一词准确/生动写出了.....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表达方式角度: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地表现了.....,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一)1、一篇文章的体裁?此文是一篇记叙文(最重要的是事件背后的中心)、诗歌、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形象、中心。
)、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观点、道理、举例)等。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综合概括。
3、如何找主题句?(阅读题问这篇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引领全文的句子是什么/中心句/主旨句等都是找主题句)标题、开头或结尾,主要在尾部2个自然段的抒情和议论。
4、问文章中心/主旨/主题/深意都用什么样的中心公式回答?格式:三步走本文记叙了(或描写了)的故事(或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或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或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注意:记叙了后面要把文章内容用几句话说清楚,不要只说题目。
表现了要写出文章的中心内涵,字面背后的真谛。
5、如何给文段划分层次?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文线索是什么?如何找线索?线索:记叙文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或脉络。
找线索方法:标题、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如何为文章拟标题?①线索标题(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②主题标题(结尾处找抒情、议论句)9、问此段/此文有何语言特色?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写特点,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写多点特点,适当地选人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特点:形象生动(多用于修辞)、清新优美(多用于抒情)、简洁凝练(多用于字少)、准确严密(多用于道理多)、精辟深刻(多用于说的很看不懂)、通俗易懂(多用于很直白的文章)、音韵和谐(散文/诗歌)、节奏感强(诗歌)等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1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
本节内容所讲的是后者。
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为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主要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等知识点和能力点。
考查知识点概述: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
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专题1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或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类别:(一)按写作内容分:1、简单记叙文: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方法比较单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按写作对象分:(1)写人类记叙文(2)叙事类记叙文(3)写景类记叙文(4)状物类记叙文四、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包括:(1)引申义;(2)比喻义(3)象征义2、标题的作用(好处):(1)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如:《回忆我的母亲》、《昆明的雨》(2)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社戏》、《背影》(3)概括文章内容。
如:《散步》、《阿长与山海经》(4)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如:《再塑生命的人》、《白杨礼赞》(5)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如:《紫藤萝瀑布》、《美丽的颜色》(6)一语双关(比喻义、象征义)如:《驿路梨花》、《变色龙》【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五、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一)开头段的作用内容上:1、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3、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揭示主题。
4、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内容。
5、交代故事起因(或六要素),为下文作铺垫。
6、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7、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欲扬先抑)。
中考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共十大考点
中考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共十大考点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1第一课如何提炼散文的主题文章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概括文章的主旨应该从全局着眼,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不可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只有对所给阅读材料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之后才能准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把握文章主旨,避免出现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问题。
★概括散文主旨的方法如下:l.从文章点晴之笔入手 2.从写作背景入手3.从写作材料入手4.从写作技巧入手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方法还是从文章点晴之笔入手分析,既快又准。
三步曲/分段:①大刀阔斧法:总分、分总、总分总②变化法:时间变化、空间变化、情节变化、情感变化找点晴之笔:开头、结尾、‘中间、标题、题记提炼主题:抒发作者的情感赞美人或物的精神告诉我们人生道理表扬表扬孩子吧!飘落在人间的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奥黛丽赫本永不变的爱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线缠绵;大雁南飞,依然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易变,流逝的岁月中,不变的是母亲那一生深情的牵挂。
、——题记◎课堂例题:《一朵早醒的花》课堂练习:请你提炼下面散文的主题《小扇轻摇的时光》、《故乡的桂花雨》、《每一棵草都会开花》、《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抽打心中的樱桃花》、《为你自己负责》、《迷僧》、《红花草》课后作业:提炼下列散文的主题:《我与地坛》、《合欢树》、《雨中的黑伞》、《精神殿堂》、《校园生活》、《板鸭的自述》第二课如何提炼小说的主题★如何提炼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旨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与揭示,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都是为表现小说主旨服务的,因此归纳和挖掘主旨是阅读小说的意义所在。
归纳小说主旨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联系背景、小说的人物、小说的情节、小说的语言、作品的感情色彩,但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和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服务的。
所以着重对人物的形象分析,可以认识作品本身,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一:分析记叙线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一:分析记叙线索贯穿全文,把人物和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一、线索的类型:1.时间线:以事件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变化为线索。
2.地点线:以空间方位变化或地点转换为线索。
3.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
以人物的行踪和见闻感受为线索。
4.事件线:以某一中心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5.事物线:以某一具体或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6.情感线: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7.景物线:以景物为叙事或抒情线索。
8.明暗两线:一般明线是事物或事件线,暗线是感情线。
二、如何判断线索1.关键句“线”。
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
(情线)2.反复出“线”。
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
(物线、事线)3.标题看“线”。
很多文章标题揭示了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4.以情导“线”。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5.时空连“线”。
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
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把握文章的线索。
另外,可以从文章体裁入手找线索:a.记人散文或小说,主要以人物为线索,要找准中心人物。
b.叙事散文或小说,主要以人、事、情感或思想的发展变化等为线索。
c.游记散文,主要以时间、地点为线索,要关注时间和方位词。
d.抒情散文是以感情为线索。
答题模板: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三、线索的作用1.本文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贯串了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举例:比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以情节发展为线索: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藤野先生》中明线是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的爱国情感发展。
初中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知识要点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一、概念与分类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
狭义的则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变化进行描述的一类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回忆录等。
2、(1)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看,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
二、记叙文阅读基本知识1、找出叙述的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注:某些为众所周知的要素,即使不表达出来也不会影响阅读,可以省略,例如“李白、唐朝。
”2、理清记叙的顺序(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叙写。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描述。
(3)插叙:由于某种需要,在叙述中插进对另一段相关的事或者人的叙述,叙述完毕后,仍旧按照原先线索继续叙述。
(4)补叙:也叫追叙,是文中用两三句或者一小段话对前边说过的人或者事物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注:【1】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倒:先倒后顺,内容重要,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
前后在时间上能够衔接上。
插:顺中有插,内容一般,是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
时间上不要求衔接。
【2】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略去不影响文章完整性,补叙是文章的有机环节,不可省略。
插叙一般在篇中,补叙位置较为灵活,在篇中,篇末皆可。
3、找出记叙的线索线索:题材组织,联系人和事物的依据。
常见类型如下:(1)时间(2)事件(3)某物(4)某人(5)见闻(6)地点转换(7)感情变化4、分析记叙的详略详写:情节生动,内涵深刻,对表达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略写:概括叙述,对主题思想表达起次要作用。
但可突出详写材料的重要性,使其更加充分的表达中心思想。
注:略写并不代表所写部分不重要,更不能删除,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
5、区别叙述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我”的口吻展开叙述。
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一)》考点题型全解
《记叙文阅读(一)》考点题型全解考点1 写人文章阅读例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难忘的访问前不久,我应邀来到英国伦敦某学校访问,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把跟在她身后的一位十一二岁的男生推到我面前,和蔼地说:“你向中国客人做个自我介绍吧。
”这位男生难为情地说:“我叫爱德华,刚才我把低年级的一个男孩打得鼻青脸肿,被校长‘惩罚’,现在为您做参观校园的临时讲解员。
”我惊讶地看看爱德华,又看看校长那意味深长的微笑,便心领神会地鼓起掌来。
爱德华推开体育馆大门,指着陈列品,滔滔不绝地告诉我哪个奖杯是哪次比赛得来的,哪件球衣是哪个校友在哪场大赛中穿过的。
我问他:“你怎么对这些信息掌握得如此清楚?”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学校橄榄球队中的一员。
”我们从体育馆出来,天空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
校长想带我回办公室,但是,爱德华突然小声向校长提议:“再让他去看看‘琼斯的椅子’吧。
”校长眼睛一亮,点点头。
爱德华带我来到小喷泉旁边的“琼斯的椅子”前,他沉痛地说:“五年前,琼斯在这所学校读8年级。
有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被一辆汽车撞死了。
为了纪念他,同时也为了提醒人们珍爱生命,学校在这里安放了琼斯坐过的这把椅子。
”校长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爱德华,对他说:“汽车没有眼睛,也没有理智,它对琼斯犯下了罪过。
而我们不是汽车,我们有眼睛,有理智,应该懂得爱和尊重,懂得保护弱小者和无辜者。
你觉得呢?”爱德华使劲地点头,羞愧和自责使他的双颊绯红了。
就在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尊重的力量。
这样能让犯错的心在一份高贵的赐予面前幡然悔悟。
1.校园安放“琼斯的椅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就在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尊重的力量”中的“那一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样能让犯错的心在一份高贵的赐予面前幡然悔悟”中的“高贵的赐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短文中找出描写爱德华心理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填在括号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记叙文阅读考点识记之一一、记叙文阅读考点: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
4、理解与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识记要领:A.作用类问答题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①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②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总引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赏析句、段的作用从三方面考虑:①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②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③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④结构特色(照应、过渡、总结)B.其它识记方面1.记叙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补叙。
2.写作人称的好处-----①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③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记叙线索的形式----①实物; ②人物; ③思想感情变化; ④时间; ⑤地点变换; ⑥中心事件4.找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③抒情议论句。
5.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6.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7.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8.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C.常见修辞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4.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10.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1.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12.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
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顶真----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14. 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解析如何理解与表达。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考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解释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
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义: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1、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
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