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真假美猴王”在《西游记》中的文本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真假美猴王”在《西游记》中的文本意义
虞鹏
(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摘要]本文从文本解析的角度来剖析“真假美猴王”这一磨难在整个《西游记》中的地位,
为何有这一难以及它所包容的现实意义,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解决几个重要问题:从宗教的角
度来看真假之难的原因:魔自心生,亦自心灭。假冒悟空之难为何选择在第五十七至五十八回。
从全书讽刺的风格来看,假冒之难折射出的历史如何
[关键词] 真假美猴王文本意义心魔寓意社会现实
Analysis of the Text Meaning on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Yu Peng
(Xianning College Humanities College Hubei Xian ning 437005)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sition, the reas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ouble on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from the angle of text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closely around this central issue to solve several major problems: form the angle of religion to see the reason, the Devil is produced from heart and also is destroyed from heart; the reason that this trouble is arranged from chapter fifty-seven to fifty-eight; from the satirical style to see history what is reflected from this trouble.
[Key Words]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Pretended One text meaning devil two hearts struggle implied meaning social reality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和五十八回,出现了两个猴行者。这两猴王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自然,这其中一定有一假冒。在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你假冒我,我假冒你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假唐僧、假观音、假牛魔王、假猪八戒等。这次却假冒到了孙悟空头上,厉害!最后,还是如来揭开了真相。作者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呢?假悟空现身是不是心猿作怪?六耳猕猴为何选择此时来假冒孙悟空?这样一个情节在全书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
一、为何要编造这个“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1、从全书来看,小说《西游记》多次采用了以假乱真的创作模式。所谓以假乱真模式是指
作品中原有一个人物形象,后在小说故事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一个与原有的人物形象外形相类似
的形象,并与原有的人物形象产生矛盾,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大故事的容量,以引起
读者的强烈关注。《西游记》中的以假乱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并不出现真假难分的场面,
假象与真象之间矛盾并不激烈,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由假象来推动。如孙悟空变成假牛魔王,
观音变成假凌虚子,红孩儿变成假观音,牛魔王变成假猪八戒等。另一类就是本文所讨论的这
一“真假美猴王”类型了。真假难分,假象与真象之间有激烈的斗争,故事情节的发展由假象
与真象共同推动,共同起作用。
那作者又为何要运用以假乱真这一模式来创造“真假美猴王”一节呢?从对文本的深入分
析来看,我想有这么两点原因:其一,一种创作模式多次使用,往往让人有重复之感,尤其在
章回体小说中。然以假乱真模式不同。从体裁上看,以假乱真模式是一个很容易翻新的命题。
唐僧师徒每一次遇到的磨难和妖魔不同,以假乱真的对象便不会相同。同时,在运用此模式时,
对于假真双方来说,他们所面临的都是全新的环境和完全突发的事件,故而相应人物的决策应
对便是极易出彩之处。其二,读者的审美期待。对于现实中的每个人来说,谁也无法超脱其个
体而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样子。对于这种人力以外的事情人们难免会怀有好奇和渴望,于是这种
好奇和渴望便在一次次以假乱真中获得了满足,一次次的满足同时更是对人们好奇和渴望的再
次刺激。为什么不安排一个真假美猴王互斗的情节呢?作者适时满足了读者。
2、清人雨香在《西游记叙言》中认为“《西游记》无句不真,无句不假。”然在这真假难辨
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姑且选择这样几个主旨论断:
①幻中有趣。胡适就强调“《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
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也认为,“此书
则实出于游戏”,“我们看了,但觉好玩”。
②幻中有真。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西游记》,则有诸如人民斗争说,歌颂市民说,个
性解放说,诛奸尚贤说,安王医国说,破心中贼说等各种说法,这些说法此起彼伏,名目不同,
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幻中有真。
③幻中有理。李卓吾在评本《西游记总批》中说“游戏之中暗传密谛”。谢肇浙在《五杂俎》
中说《西游记》“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哩存焉”。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寓言的作品,
在种种滑稽中蕴涵着哲理。
这个哲理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宋明两代已经佛学化了的心学。作者的创作意图十分清楚,
即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