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2011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区域及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

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中外学者关于区域概念基

本包括以下几点:A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

间范围;B区域一般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中央政府

对其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C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

个完整的地区;D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区域系统中担当

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

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特征:①介于宏观经济和

微观经济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经济,是国民经济在空间范围的

划分;②综合性;③阶段性;④人地互动性。)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的

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社会科学。)

2、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a、自然禀赋的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c、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朔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论。(一)区位论研究(1)古典区位论。区位是指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是区位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A、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区位理论的鼻祖。1826年,著成《孤立国》一书。背景:19世纪初,德国处于以农耕为主的时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把孤立国划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被称为杜能圈。(见图)杜能圈理论的含义:(1)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影响。(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①运输成本②劳动力成本③集聚。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了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输和运量最低的地点。同时在工业区位选择上还要考虑劳动力和集聚两个要素。他把最小生产成本作为厂商选择最优区位的标准。C、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1933年,在其《德国南部中心地理原理》一书中,阐明了其中心地理论体系。认为生产成本最低点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因为生产成本的低下并不意味着利润最大化。认为现代经济活动中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提出以市场为中心,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提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最有效的的空间结构是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组成的网络体系。D、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940年,廖什在《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其市场网络理论,即市场区位论。其理论特点是把企业的生产区位与其市场结合起来,并把生产和消费放在市场中去研究。认为每个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范围是由资源供应范围和消费市场需求范围共同决定的。(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战后区位论,代表人物是艾萨德,1956年出版《区域和空间经济学》一书,他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模型加以扩展,将其转变为区域的综合发展模型,其研究已超出了传统区位论局部均衡、纯经济要素的研究范围,追求的

是区域的总体均衡以及各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二)区域

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1、经济危机的产

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开始关注区域经济问题,探讨经济的区

域差异的形成机制。2、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

的差别。条件优越的地区,还积累有利条件,进一步遏制了条件

较差地区的经济发展。3、缩小地区差别,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

国家干预。60’S 后,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80’S后,

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三)新兴的区域经济

学的形成。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说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以具体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显然不能适

应制定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西方学者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

观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这种研究包括了微观的、中观

的、宏观的经济理论,运用了动态的综合分析方法,也吸收了其

他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经济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在上世纪60、70年代获得了快速发

展,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代表作是: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

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

4、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在工业区位选择时,经济因素、政府因素、个人偏好、工业惯

性、环境因素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

当年首钢选址北京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首钢选址北京,主要是附近京西煤矿的煤炭和周边铁矿

石的充足供应,属于原料导向型的钢铁工业。

新首钢迁址曹妃甸,布局的主导因素有无变化?

——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使得首钢由煤铁复合型转变为临海

型钢铁企业,其主导因素由原料导向型变为市场导向型,这

反映了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科技不断提高,工业

区位因素及各因素所起作用在不断变化。巨型矿石运输船舶

的出现降低了原料的运输成本,科技的发展使单位产品消耗

原材料降低,这都使钢铁工业降低了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

转向临海分布,可以更方便的利用国际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市

场。

5、梯度推移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发达的东部地区——次发达的中部地区——不发达的

西部地区

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

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技术梯度,有梯

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

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生

产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

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加快,也就可逐步缩小地区间

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这一观点引起了

一些争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如反梯度推

移式、跳跃式、混合式等,但多数学者认为起主导作用

的还是梯度推移方式。主要理论根据是:推移之所以能

够进行,一方面是因为扩散有其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愿意进行;另一方面是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

引力场,推移方向的选择,主要看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

况。接受地区的引力场主要有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

场。对落后地区一般缺乏资金和技术,主要靠上述3个

场的引入吸引高梯度地区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扩

散到本地区去。

6、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集群:在某特定领域,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

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接。

特征:1.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性 2.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并具有

很强的竞争优势 3.产业链条的完整性 4.企业数量足够多 5.

产业集群内存在激烈的竞争以及纵向的合作

影响:积极作用:1.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

式。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产生对企业的的集聚效应;促

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2.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

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3.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

重要方式

负面效应:1.形成恶性竞争2.技术路径锁定3.产业结构风险

4.排斥新兴产业

7、总部经济的区域效应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

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

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

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概念由研究制造业而提出,但是总部经济理论

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1.税收效应:①跨国总部企业的人员构成主要是由大量

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高级营销人员等组成的。

据统计,高级管理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于普通工作人员

的2—6倍。此外,跨国总部企业的一些高管人员还会有股

息、红利所得。②根据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无论

是工资、薪金所得,还是股息、红利所得,其应缴纳的个人

所得税,都应由总部企业代扣税款,并向总部企业所在地的

主管税务机关代为缴纳。③同时聚集在总部周围的金融、保

险、法律、信息等服务行业也是我国的高收入行业,一般也

不低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④随着跨国公司

总部聚集区域高收入群体数量的增长,该区域的个人所得税

的比重也将同步增长,从而使税制结构得到优化。

2.产生乘数效应:总部上游产业:指为使总部得以正常

运转而向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产业,包括:①物质条件

提供产业②人才智力提供产业③企业运营配套服务提供产业

④公共服务提供产业等。总部下游产业:指以总部提供的

商品和劳务为投入资源的产业。

3.消费带动效应:商务消费;个人消费。

4.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的商务活动与生活需要带来相关的

就业机会。

5.社会资本效应:总部的聚集带来城市无形资产、综合竞

争力的提升,并使得城市开放度大大提高,多元文化加速融

合。

8、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

区域产业结构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导致这种变化的因

素很复杂,主要有技术创新、需求结构、区域贸易结构、区

域政策、区域资源禀赋等。

技术创新: 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直接关系着产业结构

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历次产业结构的变革都是以技术结构的

变革为主导。

需求结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改变,消费结构发生

变化。(吃穿——耐用消费品)

美国:超前消费、个性消费——奢侈品、个性产品

日本:滞后消费、内需市场小——海外市场

区域贸易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张,不

断隐含着各国进出口结构的不断变动。

区域政策:可以通过鼓励或抑制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发展,

通过间接诱导生产要素流向某些产业,起到改组区域产业结

构的作用。如:我国鼓励沿海地区资源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政策。(劳动成本、土地成本上升)

区域资源禀赋: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开发型;自然资源稀缺,

资源加工型。如: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正面临转型.

9、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内容

理论:(一)西方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1、绝对成本理论:取优去劣,择优生产。亚当—斯密主

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

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

而不要自己去生产,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

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交换,则对

所有交换国家

2、比较成本理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大卫.李嘉图于

1817年提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

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贸

易仍然能使双方得到好处。每个国家都在集中力量生产哪些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产品进行交换,这样就可

以增加产品总量,节约社会劳动。

(二)要素禀赋理论。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将国际贸易和

区际贸易的领域由产品拓展到生产要素,并认为正是由于各

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地区之间的贸易格局,而生

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之不足,提高地区

生产效率。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本

的理论基础。

(三)新要素学说: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学说、

研究与开发学说和创新理论。1、人力资本说:劳动力实质上

是一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当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使

一定量的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就会使劳动力的质量升华,

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实质

上是指高素质的劳动力。2、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60’S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经济

发展和技术进步,无形的生产要素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研究与开发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如果一个国

家研究与开发力量雄厚,则在研究与开发领域中的投资能够

获得更高的效率,从而促使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

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本国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如果一

个国家和地区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在先进的技术领域

保持一定的领先。3、创新理论:包括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和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