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中文11<1> 陈慧
内容提要: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
引言: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
的典型。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关汉卿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生活在金、元两代。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以富有抗争性著称,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他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读者们津津乐道关剧的思想意义。尤其是对于《窦娥冤》,称其“揭露社会的不公平”[1],“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2],“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3]。成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剧作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的是中国妇女,毫无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人格可言。沦落烟花火海的风尘女子的命运更是不堪,一般良家妇女的境遇也十分悲惨,除了要遵从封建人伦社会的三从四德的束缚外,她们还常常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1)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窦娥的悲剧形象。
一、很善良却不幸的窦娥
窦娥出生在书香家庭,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亲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
顺的品格。她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父亲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归还,七岁时就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2)世事的多变和接踵而来的苦难,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好人应该有好报的。可是她却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第一折[仙吕·点绛唇])。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不平。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窦娥善良、温顺、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因素。
二、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
窦娥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她立志“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第一折[天下乐])
这时的窦娥还是一个屈从命运的弱女子。没有反抗意识,承受着命运的不幸;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第一折[赚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以“官休”“私休”相要挟时,她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与尊严,毅然“情愿与你见官去”,(第二折)这是窦娥与恶霸斗争的第一步,这时她寄希望于官府的秉公断案,她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
窦娥没有想到,在“衙门自古向南开,就有个”元代社会中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滥用酷刑,使窦娥在堂上承受着千般打拷,万种凌逼,窦娥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当她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愿眼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窦娥的言行,符合了她一开始就表示:“我将这婆侍养尽孝,我将这服孝守节。”
(3)无辜受罪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