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申报》对近代上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申报》对近代上海的影响
文秋莲新闻111 1109010128 内容提要:作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蕴含的信息丰富多样,是研究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不可多得的材料。本文主要以《申报》为着眼点,对近代上海社会进行考察。
关键词:《申报》近代上海影响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国社会在外力的作用下被迫转型,艰难地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当时大众媒体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而报纸作为重要的载体,更是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被誉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申报》作为当时影响巨大的报纸, 它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它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正如其创刊号上的告白所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鄂可喜之事,是所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那么一份报纸何以具有如此大的功力能让人们窥见整个中国近现代的真实镜像?
一、带动民间舆论的兴起
《申报》在创办初期,通过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报道,轰动朝野,展现了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1874年4月18日起《申报》开始报道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相关消息,至1877年4月11日连续报道3年之久,使之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申报》紧追此案,发现甚多疑点。当此案由杭州府报到省里将成铁案时,《申报》连续报道了此案可疑之处,对官员滥施酷刑痛加揭露,引起广泛关注,一时街谈巷议,舆论汹汹。清政府指派浙江学政(负责文化教育的省级高官)胡瑞澜复审。胡瑞澜复审之后,仍确认定罪“并无出入”,意图保全浙江官员。《申报》又公开揭露胡审此案“刑讯至六昼夜”,激起社会公愤。浙江籍京官联名上书,要求将此案交刑部复查,移棺京师。验尸结果,葛品连确系病亡,而非中毒,历时3年大案终得大白。浙江巡抚及其他涉案的官员一律严重处分。此案昭雪,表明了初起的报界力量以及报纸所带动的民间舆论的力量。及至史量才(1912至1934任《申报》总经理)时代,《申报》以“无偏无党”“独立之精神”为办
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的“独立”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申报》体现的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这对于今天的政府管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影响市民物质生活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主宰。儒家思想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道德性的,在这样的道德性伦理支配下,晚清之前中国人所信奉的是一种节制的、中庸的经济伦理观。随着资本主义的大举入侵,近代上海商业迅速繁荣富裕。而外商带来的豪华、享乐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生活观念,成为了许多市民的所崇尚的新的人生追求。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申报》在1877年9约29日登出的一篇名为《及时行乐说》的文章中写道:“今上海之人动辄以费钱之事为可乐”。在《申报》广告中,举凡同人们衣食住行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类广告,无不包含着物欲享受的话语。广告关心着你身体的舒适、健康,努力为你提供各种官能刺激和满足。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在告诉你,你的幸福快乐、人生意义就存在于各种物欲的满足之中。例如《申报》上为精益眼镜所作的广告,这样说:“人身上的福分,就是眼福和口福。”它明确地告诉读者一种新的幸福观:人的幸福不再是安贫乐道,成为儒家所期望的有德之士,而是一种感性的满足、当下的感观快乐。
《申报》在这个时候扮演一种提倡物欲主义的人生观、审美价值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标杆,它参与建构近代上海市民的物质享乐主义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上海市民的物质生活。
三、引导人们精神世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采取消极立场,从而引起各阶层民众的不满。《申报》积极支持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申报》上及时报道同盟的活动,发表抨击国民党统治的文章。12月20日,《申报》刊出《宋庆龄之宣言》,宣布“国民党早已丧失其革命团体之地位,至今已成为不可掩盖之事实”。上海各界民众立即掀起了抗日救亡和抵制日货运动。80万上海工人强烈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出兵抗日,接着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申
报》的报道让人们看清了国民党统治的本质,对抗战起了支援作用。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申报》大量报道上海军民的抗日斗争,要求政府支援十九路军,时评尖锐指出:“倘若今后政府仍不能下最后之决心,以民意为依归,则政府自弃于人民,断不为人民所拥护,断无久存之可能。”在抗日战争时期,《申报》报道战争消息可谓浩如烟海,如战争、党派活动、救助募捐、难民收容、外侨避难、商业市容、物价涨跌、名人俗夫、敌伪活动、等,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八一三”打响后,上海各界民众对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纷纷慷慨解囊、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各界抗敌救援会发起救国捐运动,在一个月内就筹集到救国捐150余万元。当上海市民获悉“八百壮士”被困四行仓库时,纷纷捐献食物、用品,许多卖烧饼、油条的小贩,不顾危险把自己做的烧饼、油条送到苏州河畔,以尽到他们拥军爱国的一份心力。《申报》报道使上海人民的紧紧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申报》还高度重视市民互动,在报刊上刊登市民们喜闻乐见的竹枝词,改善上海的文化环境。同时,大量刊载各“茶园”的演出信息,发表近代最早的戏评文章,报道新开菜馆、游乐场的消息,满足了市民们的生活及应酬社交的需要。我国报纸上第一篇剧评即为1872年《申报》发表的《戏园琐谈》,对正在演出的京剧进行评论。此外还十分注重发表读者的来信和来论。此举大大丰富了当是上海市民的精神世界。
《申报》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不管是启智国民还是引导中国报业发展。《申报》确实不愧其“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的称号。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主编
《申报》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
《上海对抗日战争的贡献》穆纳
《新闻爱好者》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