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香火》中的黑色幽默及荒诞性反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各自独特的迥异的特征,分别指示了两种法律文化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法律的产生与社会关系密切,它总是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相联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历史发展历程,孕育了不同的法律文化。

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异域文化的无知或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必定会导致法律文化的冲突。

[7]但基于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的文化冲突具有可协调的一面。

电影《刮痧》充分体现了中美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我们既要深刻挖掘、比较那隐藏的法律文化差异,又要建立中美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机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法律文化的冲突和障碍。

前言:电影《香火》获得过“最佳电影奖”、“亚
洲DV 竞赛单元金奖”,以及“2004年最佳电影”等荣誉,同时是唯一一部入围五十六届洛迦诺电影节的中国影片,在瑞士洛加诺电影节上获得佳评。

故事讲述一个边缘生活中的草根人物和尚,为修缮寺庙四处奔波,在求助之旅中遭遇艰难险阻,最终与信仰背道而驰。

一、黑色幽默理论解读
“黑色幽默”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学流派,繁盛于20世纪70年代,因1965美国作家弗里德曼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出名。

“黑色”的内涵是绝望、恐怖、残酷和痛苦,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这就是所谓的“黑色幽默”(朱维之,赵澧,崔宝衡 540)。

黑色幽默的基调是悲观的,人类面对现实和荒诞,虽痛心疾首却无所作为,无可奈何,这种流派表现出世界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和玩世不恭的
主题。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悲喜剧交加、承受着莫大讽刺的“反英雄”人物。

李乃坤将其定义为:“反英雄人物是和传统式主人公相对立的,他缺乏传统英雄勇敢、刚毅、有理想等高尚品格,而经常抑郁、荒唐可笑、怪僻或厌恶社会”(李广财 38)。

二、 黑色幽默在电影中的体现
首先,信仰物质化。

在该片中,佛像对于和尚来说有双层含义:一是代表着出家人神圣、纯洁的信仰,和尚修缮寺庙是基于忠诚的信仰,觉得有寺庙就得有佛像和香火;二是和尚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为了靠香火钱,迫不得已将信仰嬗变为自己的职业。

这个悲惨的故事发生在山西南小寨村,而全村人都靠杀生来维持生计,唯独和尚持出家之道,然而滑稽的是寺庙却是杀生的最佳固定场所。

一双破鞋引出了荒诞、戏剧化的故事,佛像的倒塌如同天塌一样,使和尚走上求助之旅,同信仰背离之道。

他去宗教科和文物科反映佛像倒塌问题却遭政府官员的互相
注释:
[1]王亚东,司晓博,李龙,叶剑敏. 刮痧刮出来的中西法律文化差异[J].法制与社会,2008,(5),第226页.
[2][美]《独立宣言》第二自然段开头语.
[3]参见/p-774894312119.html, 2013年10月12日访问.
[4]王亚东,司晓博,李龙,叶剑敏. 刮痧刮出来的中西法律文化差异[J].法制与社会,2008,(5),第226页.
[5]乔瑞.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法律文化的碰撞[D].北京语言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12页.
[6]邓伽.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法律价值观的差异[J].电影评介,2010,(15).
[7]左宇思. 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以影片《刮痧》为例[J].丝绸之路,2011,(8).第46页.
参考文献:
[1]邓伽.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法律价值观的差异[J].电影评介,2010,(15).
[2]刘钥明.从《刮痧》看中西法律意识的区别[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3).
[3]钱凤莲.从电影《刮痧》看中西人权观念的冲突[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乔瑞.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法律文化的碰撞[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5]马新.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2,(23).
[6]王亚东,司晓博,李龙,叶剑敏. 刮痧刮出来的中西法律文化差异[J].法制与社会,2008,(5).
[7]左宇思. 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以影片《刮痧》为例[J].丝绸之路,2011,(8).
作者简介:刘建军(1983-),男,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
向为法律英语及语言应用。

谈电影《香火》中的黑色幽默及荒诞性反讽
扎依达·阿勒玛斯 新疆大学
摘 要:导演宁浩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杰出者,本文力图以他的电影处女座《香火》为标本,研究此现实主义作品中蕴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即黑色幽默和荒诞性反讽,前者分信仰物质化和“反英雄”式的人物两部分,旨在抨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信仰问题的冷漠;后者通过多重反讽方式来解析世界的荒诞不经。

关键词:香火 黑色幽默 荒诞性反讽
影视文学推诿,找大师兄帮忙碰闭门羹,于是落入生存和信仰的双
重危机之中,开始了信仰的物质化;化缘却被公安机关没
收,算命赚钱却被小道人士抢,直到最后茕茕孑立、形影
相吊的和尚回家途中遇见搭讪的司机,正好请他给邻家看
病,于是和尚再一次与信仰背道而驰,借助于所谓的“佛
法无边,功德无量”口号,和尚骗人卖假佛器治病,狮子
大开口要了3000元正好筹到了修佛的价钱,但他心中的
那个原本坚固的佛却塌陷了,圣洁的信仰淡化了。

与此同时,滑稽离谱的电影场景反映了现实中不少人
对信仰问题的冷漠、功利性态度。

和尚在求助途中,由于
寺庙没有功德碑,三个舞女从原本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到最
后放弃做善事;再如,遇见的陌生路人也因没有功德碑,
把和尚当乞丐一样只捐了五毛;两箱水果使得政府官员的
信仰立马物质化发生质的改变:在修缮教堂还是寺庙时,
选择了修葺教堂,而和尚的苦苦哀求在贿赂面前被挤兑得
荒诞又滑稽。

由此,导演通过和尚的遭遇来反映现实中人
活着成了物质化生活的奴隶,信仰不再是那么重要;也说
明,正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很多政府
官员借助自己的工作优势,爱财如命,财迷心窍,价值取
向败给了金钱和贿赂,间接却深入地抨击了如今社会悲惨、
荒诞的一面。

其次,“反英雄”式的人物。

该片中的主人公乃疏离
社会主流,相对边缘的草根小人物——个破小庙里生活落
魄、弊衣箪食的和尚,给观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畅然
却怪诞的感受。

迫于生计,和尚想尽各种办法筹修缮佛像
之款;在途中每遭遇一次失败总会受别人灵感支托但又很
快破灭,例如,和尚化缘受卖艺人的影响,而算命是因为
小青年给他报酬和瞎子算命挣钱,这些都是盲目性地跟随
别人的脚步,在荒诞和虚无缥缈中苦苦挣扎。

和尚想通过
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修佛像的费用,但面对政府官员、大师
兄以及社会其他人的漠视、嘲笑时,和尚发自内心的发现
现实与理想是有距离的,自始至尾,他蒙受着所有人对他
的蔑视和嘲讽,导演讲述的不止是一个和尚的生活落魄,
而是以和尚滑稽的言行举止展现现实生活中社会底层阶级
的生活窘迫;当政府组织各种春节联欢会,大谈精神文明
建设时,社会底层人物却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苦恼,边缘
人物面对如今的高消费生活,尝试着各种生存方法,却没
有适合的工作,也从反面说明中国的就业问题尚待解决。

三、荒诞性反讽的理论解读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把后现代
主义的艺术特点归为11个方面,其中反讽是六个重构趋
势之一。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反讽指明这样一种情况:多重
性、散漫性、或然性、荒诞性。

反讽或透视,表现了真理
终于断然躲避心灵,只给心灵留下一种富于讽刺意味的自
我意识增殖或过剩(杨仁敬88)。

反讽又是多重的,罗
伯特•迪雅尼把反讽分成四类:(1)语言反讽,即说反话。

(2)情境反讽或命运反讽,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表象
与事实之间制造的反差,其二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希
望某件事会发生,结果相反的事却发生了。

(3)戏剧性反
讽,即故事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形成反差。

(4)语调反讽,
即叙述者以一种语调方式暗示所指与能指的分裂(林华瑜
56)。

由此可见,反讽是通过某种语言、情境、语调等间
接的演绎出荒诞、戏剧性结果,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差距形
成最佳的讽刺效果。

四、荒诞性反讽在电影中的体现
该片中反讽随处可见,而且主要都是针对信仰问题
和政府官员态度问题,如情景反讽中,和尚逼不得已走上
化缘的窘迫之道,悖入悖出的是和尚千辛万苦化缘而来的
1000多块钱被公安机关没收,极具讽刺的是因非法被拘
留却与三个舞女关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却在拘留所
谈论如何凑齐筹款,这一情景对于和尚来说是莫大的讽刺,
而从头到尾,唯独只有被羁押的舞女愿意帮助和尚,舞女
的善心和公权力的绝情和冷漠再一次讽刺了官员的无情。

除此之外,语言反讽也不尽其数,最典型的是和尚找
到宗教科时,科长对和尚说:“现在国家有精神,对这些
寺庙是抓大放小,大寺庙现在修都修不过来,你这个小的
估计都排行排不上。

”就在这时,正在打麻将的一个科员
插话说:“这给咱们科长找难题了,找这了,这地势,清
水衙门,哪有钱呢?大年发点东西还小看人,你看烂的都
比别人都烂。

” 这些鲜明的语言对比突显出导演讽刺当
今社会上层人物对下层的无视,揭露了贿赂问题的严重。

一个人说话时的语调可以反映对他人的态度,正如和
尚找文物科的小安时,当别人问小安:“你家谁们出家了?”
文物科小安愤怒地回答:“你们家才有出家的!”从办公
室出来看到和尚后,从头到脚恨恨的看一眼说:“就你,
做啥?” “那我不管,做啥?”就在这时别人问他:“排
练呢?”他却很郁闷的说:“接待群众呢!”强烈的语调
反讽说明了工作人员的不耐烦,和尚承受着巨大的讽刺。

导演通过戏剧性反讽结束了整个电影,和尚通过给人
看病的钱修葺好了佛像,按常理,观众心目中的一块石头
落地了,然而导演却再一次揪起每个人旋落的心,和尚给
佛像开光的日子也是心中的信仰瓦解的时刻,县里因要修
建“致富路”,和尚的寺庙前也画了大大的“拆”字,和
尚心中的信仰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生存、信仰一并落空,
喇叭中传来“阿弥陀佛”之声回荡在每一个观众耳中,而
这更多地体现导演对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结语:《香火》用黑色幽默和反讽的口吻讲述了一
个怪癖的“反英雄”人物和尚,当他个人和环境之间互不
协调时,对环境和现实做出消极、无谓的反抗,最终走上
了同信仰相悖的道路。

它宛如一把匕首,和尚每遭一次挫
折就一针见血地直戳每个人现实的内心,一个国家弊端的
缩影展露无疑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导演巧妙地将现实生活
与电影中的虚构情节衔接,把信仰和生存问题打诨相融,
结合本土特色以及音乐“爱拼才会赢”的搭配,产生出一
种无可奈何的笑声和人性被异化后的荒谬感。

参考文献:
[1] 林华瑜.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反讽跨度[J].《影
视评论》,2008.
[2] 李广财.论黑色幽默在《黑暗中的笑声》中的运用[J].《作
家杂志》,2011.
[3] 杨仁敬等.《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
版社,2003.
[4]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7
谈电影《香火》中的黑色幽默及荒诞性反讽
作者:扎依达·阿勒玛斯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刊名:
北方文学(中旬刊)
英文刊名:Northern Literature
年,卷(期):2013(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bfwx-z20130906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