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企和民企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国企和民企的发展趋势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功,但目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社会保险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所有者权益提不到保证。存在有“内部人控制”问题。以上问题说明,国有企业在运作中,有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更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并且管理体制是关键问题。

一、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生存机制问题

在建国之初,国有经济一统天下,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集中进行社会主义大规模建设之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再按计划的方式就不切合实际了。因为完全按计划经济行事的条件尚不存在:利益主体的统一性;信息的完全性;当然,市场经济的条件目前也不是完全的具备:利益主体是不一致的;信息也不是完全的。所以,没有完全的计划经济,也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不是一种经济制度,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共同调节社会经济。因此,我国的国有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运行的市场经济,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未能有效实现的,中国要搞,就是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理论界有三种观点。

一是,淡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搞活。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搞不活。要加大非国有经济的力量,来促使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退出问题。有人认为应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从盈利性行业退出,使国有企业在传统的自然垄断性行业(自来水、邮政、电信)中只保留一家,才会有最低的平均利润率。有人认为国有企业应全部从盈利性行业退出。有人认为以退为主,先退后进。要分清行业,不是全退,也不是一下子退。美国的国有企业在9种部门占100%,其他都是0,其它西方国家也不是全部退出盈利性行业。国有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应体现社会公益性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收益低或无收益的行业。如果让国有企业参与到盈利性行业中,则谁能真正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为,公有经济必须采用委托代理制。代理人是人,不是神,有其自己的私人利益。靠党性是不行的,邓小平讲“两个不行”。如果对实际控制国有资产的经营人员进行监督,则成本过高,效率太差。即使国有控股企业的股份制也不行。谁实际控制着企业,谁就会有高于其它人的收益。结果是,富了方丈穷了庙。

三是,国有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要有一个非常完善的和平等的市场环境、企业家市场,国有企业如果能与非国有企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国有企业一定能胜过它们。(问题是国有企业的任务和职责束缚着它不能与其它企业一样公平竞争。)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完全可以私有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才能使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地发挥作用,社会资源才能从总体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具体到经济生活中,当然也会出现资源的浪费,如商品积压、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等)。我认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应把国有资产进行分解、分配而不是向国民出售(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只能分而不能售)。不分配实物,而只分配产权。国民可以持产权投向心目中的好企业,企业可凭国民投入的产权向其它经营不善的企业收购实物,这样,每个人的股权都是完全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和关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原国有资产也会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重组和优化,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在现有经济政治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管理而不在于产权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近20年,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构想和实施了多种改革措施,如采用下放企业自主权、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租赁、联合、兼并、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从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决策、效益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来看,国有企业明显不如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这个问题一直是未能得到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晰国

有资产的产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这并不是关键问题。因为,进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股份制企业不是个个都能成功,国外的股份公司也在不断地倒闭和破产,国外的国有企业搞得好的也很少。国有企业即使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化,实现其资产的多元化,使其变为公众公司,使所有股东都来关心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也未必能把国有企业搞活搞好。当然,也有个别搞得好的,但不具有代表性。有的是因为有一个觉悟高能力强的好领导,有的是有一个好产品,有的是有优惠的政策,但这些都不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出路,它们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根本弊端:资产保值增值无人关心、企业盈亏无人负责。企业搞得好了,大家一块来吃掉它;搞不好了,各寻出路,无人真正地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是企业领导或是政府职能部门,在管理和服务国有企业上,都存在着短期行为。在不能搞私有化的前提下,产权无论如何改,国有企业的资产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资产都要最终通过委托形式来进行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管理的根本弊端是解决不了的。其实,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全体人民所有,其产权是极其清晰的,每人都有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利,都有关心企业的义务,都在享受着国有企业所带来的经营成果,但实际上,人们并未拥有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利,未尽关心的义务,作为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企业领导也只是行使管理权,而完全可以不尽义务,因为没有人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也不会因对国有企业的巨大贡献而有巨大的回报,因为他管理的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仅有盈利的功能,还有重要的社会职能。有人说,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商人、政府官员、家长。作为商人,他要盈利,作为官员,他由政府委任,要听党的话,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完全按经济规律办事;作为家长,他要承担职工的生活福利问题,他不能集中精力搞经营管理。企业有了成绩,自己不能多拿,因为企业是国有企业,贡献不是领导一个人的。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既无压力又无动力。所以,产权改革不是要点。如果股份企业不加强内部管理,解决不了“内部人控制”、董事会与监事会作用不能发挥、总经理由政府任命等问题,国有企业就仍然是唐僧肉,资产流失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就不可能根本解决。

因此,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是只能是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领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政府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后,使其与初创时期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比更加理性,逐渐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把其概括为十二大特点:企

业的治理,从所有者家族式直接管理,向委托聘任职业经理人方向转变;产

权形式,从一家独资、一股独大,向合伙、社会化混合所有制方向转变;产

业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经营范围,从以本地区为主,逐步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张;主营产品,从多元化向专业精尖方向转变;从以一般性产品营销为主,向经营名牌和资本运作转变;从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式管理制度,向政企分开、责权分明、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归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转变;从单个企业行为,按市场经济规律原则,向优势互补走向共赢的联合之路的转变;文化理念,从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向更加开放的中西文化融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多元文化理念转变;企业带头人,从单纯的经营者向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还是社会活动家转变;从以来料加工、引进技术和设备为主,向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转变;产业结构从粗放的、传统的产业,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上述种种转变,在某些方面较为明显,有些则刚刚开始,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业内人士认为:民营企业这些转变,对其更好参与国企改革,促进自身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从长远来看国进民退绝非一种态势,中国经济应该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并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国有资产不断增值,除了极少数行业是国家独资和控股以外,混合所有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这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应邀参加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第三十二次联谊活动时所发表的观点。他将这种混合所有制定位为“新公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