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3.9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课堂讨论的表现等,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度、提出的观点和想法的独创性和深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3.随堂测试:设计一份涵盖辛亥革命基本概念、过程、影响等方面的随堂测试,通过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念、历史意义和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辛亥革命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实际问题。
-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契机
6.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临时政府的成立
-北洋军阀的统治
-民主革命的继续
7.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
-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民众意识的觉醒
-国家现代化的道路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通过使用关键词、图片、图表等元素,使板书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可以使用清朝的衰落、民众意识的觉醒、民族危机的加剧等关键词来概括辛亥革命背景,使用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关键词来描述辛亥革命的过程,使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现代化进程等关键词来总结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学生能力差异的“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基于学生能力差异的“辛亥革命”教学案例摘要:在“辛亥革命”一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根据最近公布的新课程修改稿,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思,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便使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19-02在“辛亥革命”一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根据最近公布的新课程修改稿,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思,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便使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一、以学案为载体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上这节课之前,笔者制定了详细的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案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现阶段的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
“学案”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1)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大体的认识,做到目的明朗。
(2)理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完成学案上的填空题学生基本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辛亥革命”一课的教材进行认真的自学,同时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理解困难的地方做出标记。
(3)做好反馈,及时获得伙伴的帮助,在做学案上的选择题、判断题时,如果有疑难问题可求助他人给予帮助,并要及时做好标记。
学案在这部分还设计了自选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题型尝试去做,这些题型有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
(4)疑难解答,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前3个环节标记出的问题,如上网查询,翻阅图书,师生、生生间交流讨论等。
这种课前预习提前给学生发放了学案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尽管不等同于完全的学生自学,但可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效性,而且还可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构建系统知识的能力在新课导入阶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1)前面几课,大家学习得比较郁闷,内容都是列强侵华,请回忆一下前面学习了哪些让我们深受屈辱的战争?(要求学生回答时以时间作为顺序)(2)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对我中华大地的侵略,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都进行了哪些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奋起抗争呢?(回答时同样以时间为序)(3)中国人民不懈探索革命道路的结果如何呢?在学生回答完后,笔者做了以下过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华民族的出路在哪里?当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时,几乎在同一时代的中国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是比康有为小8岁的一个同乡,但他却选择了另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他会是谁呢?”由此进行适当的过渡,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辛亥革命》教案设计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将课堂时间用来引导和协调学生的学习,而将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则交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
相比传统的授课模式,翻转课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辛亥革命》教案为例,探讨如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案。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在课堂之外预学相关的课程内容,而在课堂上,则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则扮演了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补充和引导,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和深度学习的目的。
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达到学生与教师之间更人性化和平等的互动,增加教学效果。
二、《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本节课旨在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对于“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创新意识。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其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以及“辛亥革命”本身的特点。
3.熟悉“辛亥革命”的发展经过,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
2)能力目标1.掌握基本的资料查找和阅读技能,能够运用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流程设计1)预学环节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提供“辛亥革命”相关的图书和网站,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查询相关信息,从而对于“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推翻清政府 多反清革 命团体。 看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孙中山联合 反清革命小团体,就像星星之火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他们有 反清志士组 着共同的目标,但却各自为政,革命的力量过于分散。 成的革命团 为了使革命的力量从分散走向团结的统一, 中山做了 孙 体 一件事。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看图)这是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这个成立大会上,你发 现了哪些与清朝不同的气息? 洋务运动和 戊戌变法的 目的都是维 护清政府的
培养学 生的探 究能力 和思维 能力, 使 得学生 能够学 会发现 知识的 过程
认知 历史
这些都是新气象,是革命的气息。 统治 我们来看看同 盟会成立大会上的几件大事。 首先,选举孙中山为总理。也就是中国同盟会的最高领袖。 剪发辫,表 选举体现了什么?民主! 示要革命! 第二,通过了革 命纲领,还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作为 宣传纲领的阵地。 穿西装,演 讲,选举 什么叫革命纲领?也就是同盟会为之奋斗的目标!是要完成 的任务。请看同盟会的 16 字纲领 推翻清王朝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由这个纲 的统治,解 领,孙中山又进一步浓缩为 6 个字: “民族” “民权” “民生” , 除 民 族 压 也就是“三民主义”(划书) 。 迫。 什么叫民族主义? 对应纲领中的哪句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指的正 包含。因为 清 政 府 自 《 辛 丑 条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国家的事情 有法可依, 建立了新的中华民国;推翻了旧的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 而清皇帝金 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口玉言。 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振兴中华到三民主义,这胜利是多少 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民主自由平等这是几千年中国人民 改公历,与 的期盼。 世界接轨, 就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几个月里,立刻颁布了一部 《临时约法》 ,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注入了全新的气息! (课件)“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握手礼。” “革除老爷、大人等称呼。” “改变服饰,禁止蓄辫、缠足等。” ——中华民国颁布的部分法令 (引导分析) 在这个约法中,你来想想,你感受什么? 人们真正切身感受到了中华民国的自由、平等与民主,人们 感受到了开放、开明的新风气、新气象,这就是民主共和的 从称呼上体 观念!它想春风一样吹遍中国大地;它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人 现平等与尊 民的心田。人们尽情享受着中华民国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幸 重。会以生 福感! 命来捍卫来 这正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之不易的民 但是,当人们还沉浸在中华民国的欢喜中时,中国的形势骤 主、平等与 然改变!这个变化与一个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尊重! 袁世凯曾经是清政府任命的内阁总理大臣,掌握清政府内部 大权,他又有自己的军队。当清政府在武装起义中摇摇欲坠 剪发辫,剪 时,袁世凯却得到了列强的支持。在这种支持下,袁世凯也 掉的不仅是 想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想取代孙中山。于是,袁世凯采取 陋习,更是 了两面派的丑恶做法,他一方面与孙中山谈判,提出如果清 封建专制的 帝退位,他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就保举他做临时大总统。 象征;废除 你们知道结果如何吗? 跪拜礼,废 清帝退位了,但是袁世凯于 3 月在北京宣誓就职。从这里我 除的不仅是 们就可以看到,袁世凯凭借军事力量、列强支持、采用欺骗 旧俗,更是 的手段,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建立起了北洋军 改出了人与 阀的统治,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动乱中——中华 人之间的平 民国名存实亡! 等;改服装, 因此,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困惑,看动脑筋。 改变的不仅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那么, 是样式,更 你的观点是什么呢?为什么 是穿出了中 国人的精神 面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材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爆发、国民革命的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共合作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近代中国的革命、辛亥革命等历史背景。
但对于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具体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等,可能还存在混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入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已有初步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讲授法:教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课件:制作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教育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如模拟辛亥革命起义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邀请历史专家或亲历者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让学生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历史的真实。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设定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撰写辛亥革命的历史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商技巧。
4.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2.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
2.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解答问题,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辛亥革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5.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3.邀请历史专家或亲历者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让学生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历史的真实。
4.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导火索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掌握武昌起义及其引发的全国性革命浪潮。
2. 教学内容:清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和民众反抗。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组织的建立。
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其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清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和民众反抗。
案例分析法:分析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影响。
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生对辛亥革命背景和导火索的理解程度。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及革命党1. 教学目标:认识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了解革命党的组织结构和革命思想。
2. 教学内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
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的贡献。
同盟会和其他革命组织的活动。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
小组讨论法:探讨革命党人的贡献和革命组织的活动。
4. 教学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领导人和革命党的认识程度。
学生对革命思想和组织活动的理解程度。
三、辛亥革命的政治变革与制度创新1. 教学目标:掌握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
了解辛亥革命带来的制度创新。
2.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宪法的制定与政治制度的改革。
选举制度的建立与民主实验。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
模拟选举法:让学生体验选举制度的运作。
4. 教学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后政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主实验的参与度和认识程度。
四、辛亥革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掌握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
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经济变革。
文化建设的举措和成果。
教育、媒体和文艺的发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经济变革和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小组研究法:探讨教育、媒体和文艺的发展。
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教育、媒体和文艺发展的认识程度。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评价1. 教学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格球山中学董蕾蕾(一)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4、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二)准备1.思想准备: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3.纲领准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4、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5、有利时机:群众性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时机成熟。
(三)过程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的成立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内容:(1)权利: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国民权利的规定-----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2)政体: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度。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1.原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破坏革命;革命党人软弱和妥协;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2.过程(1)帝制的终结 1912年2月,宣统帝正是下诏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2)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五)历史意义和评价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①政治:推翻了……结束了……,沉重打击了……建立了……,使人民……,提高了……意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的主人②思想:思想解放③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社会生活习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⑤结论: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第一次巨变)。
高中历史必修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民国的建立以及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袁世凯篡权等史实;学会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过程与方法:提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分析图片、史料等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利用材料分析并结合课本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党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坚定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革命的历史意义。
(2) 难点: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展示中国近代四个时期国旗的变化由此引出国旗背后的故事即政权的变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大清帝国的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的国旗)【课标解读】: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大致的过程,认识革命带来的历史意义。
【预习检查】:让学生纵向把握这节课所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总体的印象。
【概念把握】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板书]:一、背景[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用材料证明此时的清王朝已丧失民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并结合课本讲述革命党人的探索,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革命党人的奋斗精神。
高中历史_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先问学生什么是革命,你怎样理解革命?然后给学生播放电影《辛亥革命》片尾孙中山理解的辛亥革命。
再点出我们刚刚看到的电影片段正是长春电影公司为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拍摄的大型史诗级电影《辛亥革命》,本节课的学习就以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为载体进行学习。
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齐读课标,指出本课的重点是要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角色体验一:如果你是导演成龙(辛亥革命的背景与经过)1、片头:为了让观众迅速的回到历史中,需要在片头简要交代一下历史背景,你觉得该如何简单介绍呢?2、地点问题:你会选择哪几个城市作为拍摄的取景地,分别拍什么戏?3、道具准备:哪些历史文献、法律文件需要临摹?哪些旗帜需要制作?4、演员问题:需要哪些配角?著名的辛亥人物。
5、剧本解读:整体把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学生们分组讨论完成上面四个问题。
然后小组分别展示自己讨论的结果。
解决问题一:片头:为了让观众迅速的回到历史中,需要在片头简要交代一下历史背景,你觉得该如何简单介绍呢?(1)甲午战败,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居心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问题二:地点问题:你会选择哪几个城市作为拍摄的取景地,分别拍什么戏?1、美国檀香山(兴中会)2、日本东京(同盟会)3、广州(黄花岗起义)4、武昌(武昌起义)5、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6、北京(宣统帝下诏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重点突破:兴中会和同盟会。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注意区别)重点突破: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由于革命的那个人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起义不断遭受挫折。
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幸亥革命教案初中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众疾苦,清政府腐败无能。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翻到教材第8课,自主阅读“辛亥革命”部分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辛亥革命也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和完善。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 完成教材第8课“思考与练习”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历史初一上册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初一上册案例分析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初中历史初一上册的一个案例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案例: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危机,辛亥革命的发起和推动者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革命党人。
本案例将从辛亥革命的背景、发起和推动者以及革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分析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晚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困境。
一方面,国内民众面临着军阀混战、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困苦等问题;另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压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极大的侵犯。
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与中国社会的混乱和危机密不可分。
二、发起和推动者辛亥革命是众多爱国志士共同努力和牺牲的结果。
最重要的推动者是孙中山先生,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通过组织各种革命团体、发动起义和策划革命行动等方式,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孙中山外,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为自由和民主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力量。
三、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基础。
再次,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抵抗和反侵略的斗志。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解放了中国人民、建立了民主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发起和推动者,以及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更生动、实际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6.19《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制作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展示等。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造性,如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感悟。
2.掌握辛亥革命中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如孙中山、武昌起义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深入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历史trivia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孙中山是如何成为一名革命家的?”
2.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或文物,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
4.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探讨(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探讨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探讨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世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背景,通过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辛亥革命的重要场景。
教学反思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对革命过程的理解较为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革命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深入理解辛亥革命。
案例二:抗日战争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意义。
2.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战争中的作用。
3.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教学反思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较为感兴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对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探讨探讨一: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
教师可以尝试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探讨二: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师可以结合时事,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探讨三: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完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创新能力。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2.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1.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2.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辛亥革命》2. 课件: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事件地图3. 讨论问题: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辛亥革命的背景1. 导入: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讲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总结:强调辛亥革命背景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辛亥革命的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讲解: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各省响应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总结: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三课时:辛亥革命的结果1. 导入:引导students to review the previous lessons, and lead them into the new learning section.2. 讲解:讲述辛亥革命的结果,包括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政权的发展等。
3. 互动:students ask questions, and teachers answer them.4. 总结: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of the辛亥革命,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sequent content.第四课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发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思考。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与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讲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会爆发?它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二、学习(3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分析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和过程。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三、梳理(10分钟)
1. 整理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四、拓展(10分钟)
1. 分组展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的历史会如何发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撰写一份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汇报设计结果
1
小组分工
2
教学案例展示
3 4
选择媒体的合理性
设计的思路和特点
5
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评价
一、小组分工
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本小组的本次学习任务是在“团结协作-专人 负责”的体制下完成的,每项任务都有专门的同 学领导负责。以下是小组个成员的具体分工情况 : 教学案例的撰写:李玲亚 教材分析、课件设计:徐雯婷 素材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资料整理:沈铃丽 最后审核、小组发言人:余悦劬
二、教学案例展示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材重难点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过程设计
(八)教材结构
(九)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本课既需要具有充沛的感情,又需要进行理 性的思考对于中国近代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场革命 ,一定会对了解它的人们给予思想上的激荡;这 场革命的匆匆收场,值得人们进行冷静的深层次 思考。
8小结与启迪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中山路思考孙中山先生重大的 贡献,并出示 “吴伯雄完成拜谒南京中山陵仪式 后,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中 国三位领导人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对孙中山 的评价;加上视频录相,充分运用图片、文字、 录相全面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播放录 相)
在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 ,请问20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
五、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评价
1、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2、科学筹划,符合标准 3、内容充实,详略得当 4、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5、重点突出,易于把握 6、点面结合,深浅适度 7、制作精美,美观大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东宁一中:周东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
1、掌握清末民主革命高潮的背景以及相关史,实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件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过程及影响。
3、掌握民国建立、袁世凯篡权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4、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讨论的方法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阅读材料等方法掌握辛亥革命失败与胜利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难点: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媒体】相关历史材料、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主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教师展示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辛亥革命》、孙中山的图像)同学们请看这两幅照片,分别指出是什么事件?什么人物?
[学生]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教师]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如何发动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
[学习新课]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板书)
1、社会原因(板书)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
[学生]甲: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学生]乙:八国联军侵华,绞杀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教师]内外交用、统治危机(板书)
19世纪20世初,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二为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割地赔款,横征暴敛,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政府,清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插图《清政府残暴如虎》漫画,理解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原因。
)
2、经济和阶级基础(板书)
甲午战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板书)
(教师简要补充理解名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找出两个组织名称及地位)
[学生]: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播传播(板书)
[教师]: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
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
[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既民
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民权主义,是当时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教师](情景设置,把学生分成改良派和革命派出所,利用教材小字材料进行论战)
[教师]通过论战,使更多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
我们从康有为,染启起先发生的行动上得到的什么启示呢?他们曾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时代的弄潮儿,但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时候却成了历史发展的绊脚石?
[学生]的思想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5、军事活动(板书)
[教师]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同学们利用教材和所学知识回答你知道的几次起义、人物、起义的结果、原因和作用。
[学生]甲;黄花岗起义,林觉民的《与妻书》
[学生]乙;鉴湖女侠,秋瑾、保路运动
[学生]丙:起义受挫,原因是是革命党人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
[学生]丁:作用,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极大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爆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回答问题)武昌起义的时间、人物、政府、国号及作用。
[学生]甲: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黎元洪。
[学生]乙:湖北军政府。
[学生]丙:作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问题探究)革命党人推举旧官僚黎元洪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自信,对旧官僚抱有幻想,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三、革命高潮:民国建立和帝制的终结(板书)
1、民国建立(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重大事件
[学生]: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宣统退位,结束帝制。
2、中华民国临时政法(权书)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展示课后解析、探究材料、提出问题)临时宪法性质如何,是如何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的?体现了什么原则?与欧美政体相比,它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学生]甲: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学生]乙: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参议院,司法权归法院。
[学生]丙: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学生]丁:与欧美政体比较,本质是一样的。
规定了主权在民、权力的制衡,依法治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展示一幅漫画《共和》)这幅画说明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明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原因: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盟会涣教,孙中山“虚位以待”
B、立党党人和旧官僚的破坏。
C、帝国主义的破坏,寻找代理人。
D、袁世凯的阴谋。
[教师]在众多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最后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尽管这样,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论论探究,指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因为:它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颂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心。
[学生]乙: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的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站在时代前列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作业: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
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教学说明
一、对教材的理解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184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我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合作式,探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体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