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歌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手法
(1)语言朴实。 这首乐府民歌语言朴实,没有 任何华丽的词藻,雅俗可以共 赏,而且非常容易记诵。
(2)情节较为曲折。 这首乐府民歌故事情节较为曲 折,上节叙梦,下节读信,转 折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人工 斧凿之迹。在汉乐府民歌中是 一篇优秀的作品。
行行重行行--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内容分析
这首诗自然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思妇昨夜梦见征夫的情景。起首四句,以 河边青草起兴,引出思绪,带出梦境。又以青草的延绵不 绝,比喻思绪的不断。是兴而兼比,比兴并用。接下来叙 梦:梦见征夫回来了,突然他又走了,远在他乡异县。她 不觉心疼了起来。气节变化,天寒地冻,他怎能受得起如 此的苦寒?而且世态炎凉,大家只知道讨好当权者,谁能 替他说几句话,好让他早日归来? 第二部分,写梦后收到书信。诗人没有交代思妇梦醒之后 的惆怅,而是直接跳跃到接到征夫的书信上来。也没有描 写她得信后的喜出望外,但剖函取书,只用一“烹”字与 鲤鱼状的书函相照应,便增强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长 跪”,形容读信时的郑重其事。其实,书信的内容也极普 通,无非也是加餐饭、长相忆之类的话。平常的 正是最真 实的 ,从古到今,人间的许许多多的长别或者短离的恋人、 夫妇,不正是经常重复着这些极普通、极质朴的话语吗?
解题
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 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 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 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初平元年(一九○),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 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 联兵西向讨董卓。 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 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 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
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 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 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 成就。 汉魏六朝诗歌上承“风”、 “骚”,下启 唐宋,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 的里程碑。
汉魏六朝诗坛的显著特征是新变,这也是它
在中国诗歌史上重要意义所在.具体表现为, 诗歌作品记名的普遍化、诗歌地位下移并 保持平凡身份、注重形式创造、实现从歌 诗到诗歌的转变.该时期诗风更迭频繁而较 多个人色彩,"教化"意识相对薄弱而审美追 求异常活跃。 包括汉魏诗歌和六朝诗歌两大部分.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 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 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 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 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 光辉的一笔。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怎样呢?悲愤、失望; 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 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 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出了虱子;百姓大 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 鸡鸣之声。
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 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 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 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 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 义精神。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 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 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 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 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 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 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 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 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 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 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 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 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 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 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 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 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以前正统诗论视六朝诗歌为代降的过程,并以梁陈两朝为 诗歌史上最低谷时期,现在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讲,唐诗正是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诗 歌的扬弃、发展而推陈出新,达到新的高峰。 内容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体现了现实 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对唐以后的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 明显的影响。 形式上,唐诗中占很大比例的田园诗、山水诗都发端于魏 晋南北朝诗歌,陶渊明、谢灵运、谢脁。鲍照的乐府诗创 作影响了李白的歌行体;边塞诗创作影响了高适、岑参的 边塞诗。 体裁上,南北朝民歌开创了五、七言绝句体,经过文人创 作加以提高,后来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七言 体诗的发展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成熟铺平了道路。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 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 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 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 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 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 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 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诗中淳朴清新 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 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 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 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 --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 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 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解题
“乐府”本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六朝时,人们把 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 统称为“乐府”,乐府便由音乐机关转为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思想特色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现仅存百余首,主要保存 在宋郭茂倩所编纂的《乐府诗集》中。 《饮马长城窟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 瑟调 曲》,又称《饮马行》。 秦人修筑长城,动用大批人力。边地气候恶劣,劳动条 件极差,所以魏·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说:“饮马长城 窟,水寒伤马骨。”又说:“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大量征用男夫修筑长城, 内地便有很多的思妇。故《饮马长城窟行》这一乐府诗 题,常用以写征夫思妇。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 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 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 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 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什 么呢?“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 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 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指刘邦建立汉朝到魏亡这段时间的诗歌。包
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 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 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 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 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但作品流于华采繁缛, 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东晋玄 言诗泛滥,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 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 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 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 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 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 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 接影响。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 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 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 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 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 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 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 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 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 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 情的揭露,井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 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 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 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 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 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题解: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
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 作者的名字,但“情真、 景真、事真、意真”(陈 绎《诗谱》),读之使人 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 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 呼唤所感动。
赏析: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 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 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 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 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 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 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 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 “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 “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 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 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 期。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都为乐府旧题,但却表现新 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反映当时军阀混 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有的抒发个 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这些诗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 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 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 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 情调。鲁迅称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 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 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那样, 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 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所以说形式大好) 诗人对此事的态度怎样呢?“义 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 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