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情思交融情趣课堂的探索与实践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北街小学情思交融情趣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学校根据情趣教育的特色发展、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形势和尊重学生学习意愿的需要,提出了情思交融情趣课堂建设。情思交融情趣课堂理念系统有自己的观点、内涵、操作流程和外显特征。一系列推进策略保障了情思交融情趣课堂的实施,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在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思考也使研究和探索还在进一步继续。
关键词:情思交融情趣课堂提出分析实践思考
记得肖川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说,缺少智慧的“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缺少情感的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逐渐地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醇美的滋养;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少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是的,在课程改革已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又该以怎样的形式和内容去担当这一份职责呢?北街小学这所望县名校以情趣教育的特色发展作出了她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一、“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情思交融情趣课堂的提出。
1.百年教育,传承中发展。
当一所学校拥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时间的厚度、文化的积淀往往使她彰显一种优雅的教育风度:厚重、大气、冷静、理性、从容。面对这样的学校,人们更容易从教育传承的视角去观照学校的教育细节,归理其教育作为,检省其教育理念,从而明晰她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北街小学从建校以来就一直坚持抓好艺术教育和学生兴趣活动,特别是从2002年至2006年间,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扑面而来,教育的形态——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期间,学校选择了发展艺术教育和科创教育作为实践素质教育的途径,这两项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由此提出了“师生发展为根本,科创艺术共育人”
的办学思想,同时提出要“办有特质的学校,育有情趣的学生”。情趣教育的办学特色由此萌芽与孕育。
2006年至2010年间,学校坚定地提出了情趣教育的办学理念,完成了情趣教育的概念阐释和理念框架系统的架构。明确了情趣及情趣教育的内涵:情趣是一个人对人生、对生活特定的持续的心理指向和感情倾向,是一种心理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直接支配着人的外在行为。它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以增强自己的生活价值为目的。它包括性情、感情、乐趣、兴趣、理趣、志趣等内容,体现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健康的心理。一个学校师生的情趣是师生自觉行为背后的观念与思想,是一种能够反映学校面貌、影响学校未来的内在的精神!一言以蔽之:情趣就是一个人兴味充沛的精神状态。
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情趣教育就是以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为目的,培养师生兴味充沛的精神状态的教育。
在此期间,学校开展了“情趣管理”、“情趣活动”等一系列写实、叙事性质的研究活动,情趣教育声名雀起,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度。“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情趣教育让北小走出大邑,走出四川,走出国内。
如果说之前情趣教育还驻足在湿润的概念解读与诗意的实践创作层面,那么自2010年始,情趣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分水岭由此形成。我们正式将《小学情趣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市级立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情趣教育的做法进行总结提升,将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实施情趣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进行情理交融的情趣管理、建设情思交融的情趣课堂、开展情趣交融的校园活动,同时也提出了关于情趣教育的几个观点:教育观:一个幸福快乐并最终有所成功的人,无不得益于充满情趣和快乐的童年生活,只在很小的程度上可以划归传统意义上的智力。
教师观:一个能够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感情的教师,就是一个情趣的教师。
学生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最具有真情真趣的人!是会拥有美好未来的人!
质量观:成绩不代表质量!学校应该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形成自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的地方。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才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要形成情趣教育的理论系统并进行推广,研究的目光和重心离不开情趣课堂的建设。一个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牵涉到课程,没有对课堂的相应认识与改革,那么这种建设与改革必然是肤浅的,学校的各项发展尤其是课堂将
缺少生命的活力。因而,课程与课堂是改革的灵魂与阵地。北小的改革亦然。
2.契机课改,突破传统。
今天的基础教育走到了内涵发展的阶段,教育改革也随之步入到了“深水区”。课堂作为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涵问题,自然成为火力最集中的改革主战场。课堂教学改在全国不乏有成功的实践探索,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
其实,课堂不是今天才成为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关注和讨论课堂的现实意义何在呢?有人认为是因为课堂出现了问题,遭遇到现实困境,如同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永漷说:“现在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愉悦和幸福。”在现在的课堂上,大量讲授、大量训练还是课堂的基本形态,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这样的课堂让长期生存与此的师生情何以堪?又如何从中获得乐趣和幸福?
通过对学校常见的几种课堂教学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形式主义、教师权威、功利主义等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们努力想在教学行为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却经常不自觉地身处新旧教育文化的冲突与分裂之中,因此也就难免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深度思维、缺乏情感投入等现象。在这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处于从“形式”向“实质”转变的关键阶段,需要学校提出一种与学校发展一致的课堂教学主张,引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变革,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到了必须改革转型的时刻了。
3. 尊重学生,教育自发。
教育是改变人的,于是我们就以为,老师是可以改变学生的。抱着这样的认知,承载教育行为的课堂自然是为了“教会”,于学生,是为了“学会”。但现实却是,我们的课堂不讨学生喜欢,老师不讨学生喜爱,很多时候,艰辛的教育付出学生却并不领情。我们真的可以按照我们的想法改变学生吗?如果学生本人拒绝,一切的影响将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法按照教育的意愿改变人,人的改变是按自我的意愿进行的。我们的全部使命是为了把教育的意愿转变为学生的个人意愿。
那么,我们如何定位课堂呢?让学生会学、会思考!让学生拥有充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