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名用字的特点
中国人名中的文化体现

作文T型台/思想芦苇中国人名区别于外国人名之处,在于其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与文言文有些类似,中国人的名字能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传达出特定的意思——汉字的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意思,又能与其他字组合,在不同人的理解和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含义。
我认为,中国人的人名主要可以体现时代特征与价值观。
先说说时代特征。
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有多种,总体来看,许多时期有避讳和用排行称呼两种方法。
“避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与思想压制。
上层阶级连名字的用字都体现出一种极其蛮横的“垄断性”——他们用过的字平民百姓就不能染指;“以排行命名”则体现家庭中的等级秩序,父兄为大,强调“孝”与“顺”。
这两种起名方式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也代表着两种思想立于封建社会的核心地位。
除此以外,各个时代还有其常用的字词。
殷商时期,人们开始用干支纪日,因此命名中常带“甲乙丙丁”等词。
周至春秋战国不讲究用字,人名随意简单,如“孔丘”“李耳”,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在汉唐这种鼎盛朝代,民风豪迈勇猛,尤其唐代有尚武风气,故有“苏武”“扬彪”“苏定方”之类名字。
魏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敦煌的樊锦诗,在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这座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
无论条件多么粗粝,无论世外多么纷华,她都“能甘”于此,“不染”于外,坚守五十余年。
他们纷华不染,无畏浮云遮妄心,珍藏精神的轻盈。
由此观之,一个人的一生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能否做到“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堪称关键变量。
所以,如何透过社会现象把握生活的本真价值,如何穿越繁杂的都市霓虹寻找自我的存在意义,如何摒弃虚伪的觥筹交错和心理压力实现最初的梦想,应该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谨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惟有粗粝能甘,纷华不染,方能成为人中俊杰,昂首面对世界,踏歌而行!(指导教师:胡高清/编辑:关晓星)中国人名中的文化体现□湖南省雅礼中学郭馨仪15作文T型台/思想芦苇“僧”“法”“宝”“玄”。
我国不同时期人名的特点

我国不同时期人名的特点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6年第08期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
商周两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
商汤之后的商王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
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来的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
春秋时,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
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
战国时,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吕不韦等,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东汉。
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
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
汉代人的字中还多用“子”,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武字子卿,赵云字子龙,韩安国字子长。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因此,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
《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
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
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
这时候,字常是名加一个字组成的,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之字延年,侯景字万景。
名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祖冲之、顾恺之。
古人起字依据[终稿]
![古人起字依据[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ed639fb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1.png)
古人起字依据[终稿]古人起字是依据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楚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①,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1/ 14--------------------- 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①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诸城)的葛姓迁到阳都(今山东沂水),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古代人的字的起源

古代人的字的起源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①同义反复。
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
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
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
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
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
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古人的名和字由来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
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
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那么是表示德行的。
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
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
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
汉朝人名字特点及命名心理

汉朝⼈名字特点及命名⼼理2019-06-13⼀、西汉⼈的名与字周代贵族出⽣三个⽉后要取名,长⼤成⼈,⾏过冠礼之后要取字。
名和字之间在字义上⼀般都存在⼀定的关系。
清代的王引之写过《春秋名字解诂》,是解释春秋时代⼈名和字之间训诂关系的专著。
其后王萱龄著《周秦名字解诂》,俞樾著《春秋名字解诂补义》,胡元⽟著《春秋名字解诂驳》;民国时期,黄侃写过《春秋名字解诂补谊》;前⼏年,吉常宏、吉发涵出版了《古⼈名字解诂》⼀书,可谓集此种学问之⼤成。
这些著作都是沿袭王引之的研究⽅法,通过考察古⼈名和字的关系来解决训诂学上的⼀些问题。
在《史记》、《汉书》中我们发现,西汉时期,⼈名和字之间的关系不⼀定紧密。
有些⼈直接以排⾏为字,有些⼈将排⾏字与含义美好的另⼀字组合为字,或者径取含义美好的两个字组合为字。
这⾥摘取《史》《汉》中⼀些资料,略作说明。
1 直接以排⾏为字者。
如:胡建、眭弘,字孟彭越、萧成,字仲张欧、吴⼴、枚乘,字叔刘邦、张释之、公孙弘,字季这⼀类字只是表明排⾏,和名完全没有关系。
2 在排⾏字后再缀⼀字者。
如:萧望之,字长倩东⽅朔、于定国、隽不疑,字曼倩江充,字次倩为什么这么多⼈都⽤“倩”取字呢?需略作考释。
《说⽂解字》云:“倩,⼈字。
”段⽟裁据《韵会》改为“⼈美字也”。
因为“倩”有“美”的意思,后来成为⼠的美称。
《汉书·循吏传·朱⾢传》说:“昔陈平虽贤,须魏倩⽽后进。
”师古⽈:“倩,⼠之美称,故云魏倩也,⽽韦⽒便以为⽆知之字,⾮也。
譬犹谓汲黯为汲直,黯岂字直乎?且次下旬云‘赖萧公⽽后信’,亦⾮何之字也。
”此处韦⽒指韦昭。
韦昭认为“倩”是魏⽆知的字,可能就是因为看到西汉⼈多以“倩”为字。
但颜师古认为“倩”是美称,并⾮魏⽆知的字,并举例反驳:时⼈称“汲黯”为“汲直”,⽽“直”并⾮汲黯之字;并且后⽂与“魏倩”对称的⽂字是“萧公”,⽽“公”也⾮萧何的字。
我们认为,⽤“汲直”作为反驳的论据并不恰当,因为“汲直”是时⼈就汲黯的性格为他起的别号,类似今天的绰号。
从审美角度看古代姓名文化的演变——以《三国演义》中名取单字特征为例

大众文艺摘要: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姓名对每个人来说具有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个区别符号,而且还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历史风俗、价值取向等等。
本文从《三国演义》中“名取单字”这一具体的姓名特征入手,窥探三国时期的人名特征,进而来分析中国古代姓名文化的审美演变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姓名;审美;演变一、从《三国演义》的人名特征窥探三国时期的人名特征(一)《三国演义》人名的“名取单字”特征《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古典文学名著。
作品中有些情节是虚构的,但其中涉及的大部分人物却是真实存在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名有一个显著特点:除了姓以外,名字都是单个字,以“单名+字”的结构构成。
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曹操、郭嘉、司马懿、荀彧、程昱、曹丕、曹植、孙权、周瑜、鲁肃、王平、诸葛瑾、司马师、司马昭、孙皓、诸葛恪、曹髦,等等。
其中,诸葛、夏侯、公孙、司马等是复姓,诸葛亮、夏侯惇、司马懿等等也都是单名。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双名的人物,但数量极少。
例如:马元义、程远志、裴元绍、王子服、傅士仁、吴子兰、郭攸之、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黄承彦等等。
据考证,程远志、裴元绍皆为《三国演义》中黄巾党的虚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王子服 、傅士仁 是由于作者误断史书句读而读错;吴子兰3,实姓吴名硕,字子兰;秦庆童是董承的家奴,系虚构;孟公威 ,名建字公威;石广元 ,名韬字广元。
崔、黄二人本名待考,可能是作者将其字误作其名。
此外,诸如阿会喃、董荼那、轲比能、沙摩柯等皆为西南少数民族姓名的音译,可忽略不计。
由此观之,整部小说中,单名现象居多。
(二)三国时期单名盛兴的原因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在元末明初,《三国演义》主要讲得是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那么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人物姓名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据《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人物单双名进行统计的结果:《汉书》中单名人物244人,占77%,双名人物73人,占23%;《后汉书》中单名人物498人,占98%,双名人物10人,占2%;《三国志》中单名人物441人,占99%,双名人物3人,仅占1%。
中国汉字五大精妙之最

中国汉字五大精妙之最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最久,空间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字,汉字的创造和应用,不仅推动了中华汉字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字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为此,便有五大精妙之最。
(一)形象精妙。
汉字起源最早可追朔至六千年的半坡遗址,起始出现刻划符号达五十之多种。
先民们以自然界、动、植、物件等形象刻划符号为字,如“日”划圆圈,中间一点,圈外边划射线以示“日”字;又如繁体字“馬”字下四点,原始状为“从”,表示马腿等,先祖对汉字的创造,今人莫比。
(二)字形精妙。
中国汉字兼有:高、大、矮、肥、瘦、宽、窄、长、短、远、近、方、圆、左、右、上、下、乖、丑之分,另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形态。
这点,英文、俄文、日文、法文等外国文字无法比拟的。
正因此特征,中国文化人在姓名学人名用字方面,舍弃不均等字形,择取最佳优秀字形。
(三)笔划精妙。
汉字的笔划结构,构成汉字的字形太势。
字形、字义、笔划三者形成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割,彼此呼应,多一笔或少一点,天地之差,谬误千里,稍有不慎,便鱼目混珠,以假当真,如“几”和“凣”,“咒”和“兕”,“戌”和“戍”等,胜不可例。
随着社会及文化进步发展,汉字笔划已在易学、八卦和姓名学等学科广范应用。
(四)属性精妙。
伴随传统文化的快速发展,汉字在姓名学方面,越来越被文化人重视,汉字在姓名性别方便尤为精妙不可言喻。
通常情况下,经辩识字形特征,即可确认某人为男姓或女性,如某人姓名为:严伟琛,便知该人为男性;又如某人为:向艳丽,即知该人为女性。
这是汉字和姓名、性别的深奥之处。
奥巴马是外国人,假设起名:奥巴丽或奥巴兰,你难确定此人男性或女性,这是汉字文化和外国文字的鲜明区别。
汉字用在姓名上,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在性格和外表形象,如:木延东,木大肥;木艳丽,木头花等,对比之下,字形选择适当,则人的形象英俊、秀丽,否则,拙笨、愚蠢。
为此,可谓汉字实用于否的精妙!(五)书法精妙。
泱浊世界,能用于书法艺术展示的,唯有我中华汉字。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分析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摘要:人名从表层形态来看,它是一种语言现象。
但从深层实质上看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名是文化的一种镜像和载体,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风俗时尚、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门阀制度兴起、南北民族融合,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交相辉映的特殊历史时期。
本文希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人名特点的分析来考察负载在其上面的特定宗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名字宗教文化士族人名无可否认是一种语言现象。
因为任何人名都是由语言文字这个物质材料表现出来的。
但如果通过其语言文字表象挖掘的话,人名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人名与文化共生。
当人名在民族历史、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稳定的共同体中出现时,人名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
它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思想、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及美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文化兴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特殊的历史时期。
战乱频繁造成的剧烈的人口流动不仅产生了新的文化因素,而且完成了传统文化的重新分野。
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冲突、融合,互相吸纳而逐步走向统一。
乱世喧嚣的历史表象背后,这种呈现在文化上的融合、改造、再生,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神速。
与此同时,东晋之后大批北方的士族为躲避战乱而南渡定居,南方因此人文荟萃。
士族文化如火如荼。
世袭士族更是为了表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相互攀比、相互标榜。
所有这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聚焦在魏晋南北朝人名上就使它流溢出了别样璀璨的光彩!一.魏晋南北朝人名与儒家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年代。
战乱频仍,社会极度不安定,中国思想文化格局趋于复杂化,儒学逐渐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是即使如此,人们崇尚儒学之心不灭,儒学已经深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所以《南史》《北史》中俱列有《儒林传》,封建儒家思想仍大行其道。
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以“仁”为特点的文化结构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名用字的特点一般看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名就是一个人的代号。
其实,每个具体时代的人名不只是区别人与人的符号,同时又是文化的镜象和观念的折射。
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以及美学观念等。
据考证,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取名时有下列几种思想倾向: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富贵财利,除疾去病、崇尚武功,以出生地和出生时间或轻贱易养的动物取名,还有一些讲究忠君爱国、忠信贤德、尊亲敬老等方面的吉语[1]。
古人取名时的这些思想倾向,无论在传世文献中还是在地下出土中均有有大量记载。
作为记录古代人名的古代玺印最能直接体现上述思想。
本文在充分参考有关文献和古玺印资料的基础上,对先秦秦汉时期人们取名时的用字特点及其反映出的思想倾向进行一番系统的探讨,以就正方家。
一、祈求富贵财利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富足快乐。
正如《荀子·荣辱》云:“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史记·货殖列传》亦云:“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也。
”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可见,对财富的大量占有是当时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最主要目的。
古人常常把带有“发财致富”之类的吉祥语词用为自己的名字,以此保佑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类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经常遇到,如富贵、长富、富昌、富之、千万、百万、长利、常利、广利、常有、将有、独利、利上、买之、贾之、市之、多酒等等。
同时,先秦时期,生产力还不很发达,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并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牲畜、谷物的多寡成为衡量财富的尺度[2]。
诚如《礼记·曲礼下》云:“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所以,有些人名也能体现出对牲畜或谷物的渴望,如弘羊、多牛、多禾等。
西汉时期,随着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社会的日趋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人们对“财利”的看重也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当时人们致力于追逐“财利”的思想,不仅在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在汉印中也有充分的反映。
人们把带有吉祥含义的词语刻于印章,或随身佩带,或置于家中案头,目的就是保佑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即大利、巨万、来富、至富、大富、长富、日富、日利、千金、千万、万匹、千石、万石等等,这些刻于印章的吉语与同时期的中人名所用的吉语如出一辙,其功用是一样的,就是为了祈求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利。
虽然大富大贵一直是人们渴望的事情,正如《论语·里仁》所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但在先秦甚至更早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最渴望的是“富”,其次才是对贵的向往。
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使用期盼“显贵”的词语作为人名的并不多见,到汉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把富与贵结合在一起,在渴望拥有财富的同时,更渴望自己在仕途上官运亨通, 使自己显贵起来,汉印中能够体现这种思想的内容有:宜官、利官、宜官秩长乐吉贵有日、宜官内(入) 财、富贵、长贵、常贵、日贵、益贵、日就富贵、利而未央宜官大昌、日光、长光、常光、大光、万光、益光等等。
二、祈求福禄长寿为了使自己生活得富足显贵而且平安吉祥是古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也就是所谓的“福”。
古代称富贵寿考等为福,《尚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可见,福禄长寿是人们心目中“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方术中,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养生保健。
当时许多方士或潜心修炼,或炼制丹药服食,以求自己延年益寿。
春秋战国时期, 很多人不仅重视修炼或服食丹药,而且把祈求健康长寿的语句用在自己的名字中,以保佑自己能够幸福长寿,多子多孙。
如:延寿、延世、延年、万年、万岁、多年、彭祖、万纪、寿王、君寿、寿臣、寿成、千秋、长寿、益寿、久长、鹤年、龟年、续世、广年、增纪、寿贵等等。
古代印章中有很多与人名相类的吉语, 如:长寿、寿乐、安寿、永寿、寿庆、延寿、千秋、千秋万岁、延寿未央、与天无极、日寿大幸、和福、受福、宜子、宜子孙、长宜子孙等等。
当时的典籍中能够反映这方面思想的记载比比皆是。
《诗经·大雅·假乐》云:“受福无疆,子孙千亿。
”《礼记·乐记》云:“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
”《庄子·至乐》云:“夫天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
”《战国策·齐策》云:“犀首跪行,为仪千秋之祝。
”《汉书·礼乐志》云:“灵殷殷,烂烛光, 延未央,永未央。
”以上所列祈求福寿与子孙蕃息类的语词是汉代流行的通俗语,不仅见于当时的典籍, 在汉代的铜镜和瓦当中也经常见到。
如:“千秋万岁”、“长生未央”、“延年益寿”、“延寿万岁常与天久昌”[3]等。
而且,在同时代的漆器上也有类似的吉语,如邗江胡场一号墓的漆案底部有用朱漆书写的“千秋”二字等[4]。
近年,考古学界在新疆民丰县尼雅发掘的一座夫妇合葬墓中曾出土一批汉代纺织品,其中有织成文字的锦,上亦有“延年益寿”、“大益子孙”、“万事如意”等吉祥语。
和祈求福禄长寿相并存的则是对疾病的厌恶, 由于古代医学条件的限制,疾病是人们生活中的最大祸患之一。
因此,渴望驱疾去病,也是人们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有不少人名可以体现出古人对无病无灾的渴望。
如去疾、除疾、疾瘳、疾已、弃疾、疾去、病北、去热、热已、痤愈等等。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如霍去病、辛弃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以习武名称为名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一批平民因军功显赫而进入贵族的行列,因而有不少人从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有一些人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而练习武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崇尚武功,讲究习武健身的风气。
当时,有很多人名就体现出世人的这种思想。
如:御寇、护军、却敌、辟兵、右军、持弓、弄弓、胜客、武强等等。
而且,有的女子的名字中也带有这些字词。
据文献所载,有一个名叫陈持弓的女子,九岁时就阑入宫掖。
“陈持弓”这个名字就体现出其父母希望女儿能如男儿一样武枪弄棒、保家卫国的心态[1]。
到汉代,由于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南下入侵,时刻威胁着中原地区的安全,旷日持久的军事对峙,造成国力衰弱、兵民疲惫的局面,人们渴望国家安定、生活安居乐业。
所以,许多人在其名字中使用反映厌战心理或体现战胜匈奴的决心和气概的字词,如罢兵、破虏、灭胡、斫胡、敦狐(胡)、屠胡、胜胡、敦胡、破戎、却戎等等。
四、以出生地或出生时间为名古人有不少名字可以反映出人的出生地、籍贯或出生的时间等。
有的以地区或国名表示籍贯或出生地,这类的人名有:鲁人、梁人、吴人、越人、楚人、荆人、楚仆等。
有的以郡县的名称表示籍贯或出生地,如五鹿、常山、琅、章丘、邯郸、中山、右阿、于陵、郢人、桂林等。
先秦时期的文献和古玺中,以地为氏者,往往是以自己祖先的居住地为自己的姓氏。
这些以出生地作为自己名字的做法当与以地为氏者相类,均为由于国家灭亡或生活地被外族吞并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迫使自己离开故土,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怀念而以此为名或为氏。
有的以少数民族称呼来表示族属或出身,如羌人、胡人、胡竖、匈奴、胡囚、义渠、戎奴等。
还有的以月份等出生时间来取名,如九月、五月、中月、稷月、十一月等等。
汉代阴阳五行思想流行,人们的一切活动往往都要择日以定吉凶,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出生的时间等就是最吉祥的日子。
五、以加强自己品德修养的语词为名先秦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已慢慢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很多人的名字就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正如《礼记·祭统》云:“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
”加强自身修养,体现忠信贤德方面的人名用字有:恭敬、中信、民信、信忠、常贤、贤友、信之、仁之、让之、信士、仁士、贤良、宽信、奉德、信成、友之、广德、贞君等等。
有的人名体现出忠君爱国,期望自己能实现安邦定国的愿望,如忠臣、奉君、利主、安主、爱君、君谏、腹心、近君、安汉、奉国、利国、安世、安国、定国、充国等等。
还有的则是体现了敬老尊亲等美德的名字,如奉亲、奉孝、孝让、宜亲、扶老、事亲、利亲等等。
先秦秦汉时期的格言玺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修身养性方面的内容,如敬事、敬上、敬老、敬忠、敬守、忠信、忠爱、慎事、慎言、信士、仁士、安民、和众等等。
所以,这些以加强自己品德修养的语词为名者与同时期的格言玺印有着惊人的相似,当不是巧合。
先秦秦汉时期文献中,有许许多内容可以印证这些思想。
《易·乾》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近德也。
”《礼记·哀公问》云: “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
”《孟子·议兵》云:“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 《荀子·天论》云:“是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楚辞·九章·惜诵》云:“竭忠诚以事君。
”当时,作为随身佩带的吉语格言玺印中有如此多的内容和世人的人名用字相吻合,这说明修习好自身是是一个人能够立身行事的前提,体现了儒家对修身的重视,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儒家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六、以其他吉祥如意之类的语词为名自古以来,人们不但希望自己能够大富大贵,能够长生不老、福寿无边,更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时时吉祥,事事如意。
先秦秦汉时期的大量人名用字就体现出这些思想。
如:平定、长幸、常欢、未央、无恙、欢欣、乐世、贺喜、平安、安处、常善、逢喜、无咎、无患、禄之、赏之、允祉、和意、得意、中意、如意、常乐等等。
而且当时人们求“吉”的思想在吉语格言印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如:吉、无咎、日吉、长吉、又吉日、幸、长幸、日幸、鸿幸、常幸、大幸、日乐、长乐、生乐、常乐、民乐、大乐、长乐无极、得喜、长喜、恭喜、喜庆、日有喜入等。
从以上所列举的人名用字和吉语格言印的资料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很大的相似之处。
从文献所载我们可以发现,“吉”即吉祥之意。
《说文·口部》云:“吉,善也。
”《诗经·召南·有梅》云:“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毛传曰:“吉,善也。
”《逸周书·武顺》云:“礼义顺祥曰吉。
”《易林·益》云:“兑, 福德之士,欢悦曰吉。
”《论衡·讥日》云:“如吉无害, 刚柔相得,奇偶相应,乃为吉良。
”“幸”最初为没有灾祸之意。
《广韵·耿韵》云:“幸,吉而免凶也。
”到汉代出现幸福、幸运之类的吉祥语词当是从“没有灾祸” 引申发展而来的。
《说苑·贵德》云:“福履和乐,与天无极,天下幸甚。
”《后汉书·崔琦传》云:“无怙常幸, 爱有陵迟。
”“喜”与“乐”意思相近,即喜庆、欢乐之义。
总之,古人的人名用字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以上虽然只是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论述了古代人名用字的特点,但是通过对它们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对古代代人们追求生活幸福、安宁的思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可以对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