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的名、字、号

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一般认为,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再如,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说:“五月十六日,丕白……”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一看就知道,班固是哥哥,班超是弟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这些“子”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

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山涛字巨源的“巨”;德性美辞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魏延字文长的“文”;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奉”,陈寿字承祚的“祚”。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一、名与字互相解说。

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二、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

与夏相连;张岱字宗子,泰山又称岱宗,岱与宗相连。

三、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日光,而晦则是昏暗;赵孟頫字子昂,頫是低头,昂是仰头;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字却是无功;元代画家曹知白字又玄,白玄是相对的颜色;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与浅弄到了一起。

四、名与字共同取自诗文典故。

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取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蒙山,主峰叫龟蒙顶;《琵琶记》的作者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徐谓初字文清,取自成语“泾浊渭清”,后改字文长;钱谦字受益,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五、利用汉字特点,拆名为字。

这样的例子有:宋末诗人谢翱字皋羽,明大文豪章溢字三益,另外,范珏字双玉,郑重字千里,尤侗字同人,毛奇龄字大可也是这种取字方式。

六、名加词合成字。

例如,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字子长,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曾朴字孟朴,谢安字安石,颜延之字延字,范宣字宣子,谢奕字无奕。

周代贵族男子取字,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男性的词,如仲山父、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公孙侨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伍员字子胥。有的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这些名、字,很容易让人搞错。

现代人称古代人,多依现在习惯称名不称字,但对有一些名人,人们却称字不称名,以致人们把字误认为是名。

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原”就是字而不是名,他的名叫“平”,依现在的习惯可以称他为“屈平”,但很少有人这么用,还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是“平”。下面这些人都是字“著名”而名退二线的,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伍子胥,名员字子胥;项羽,名籍字羽;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施耐庵,名安字耐庵;唐伯虎,名寅字伯虎;纪晓岚,名昀字晓岚。

现代人也有少数以字称于世的。文学家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瞿秋白,名霜字秋白;沈雁冰,名德鸿字雁冰;著名教育家叶绍钧,字圣陶;诗人刘复,字半农。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让人不知该怎样读才是,了解了名与字之间相关联的关系,有些字就可以读准了。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这个“重”可以读两个音,在这里应该读zhòng,因为慎与重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现在还有“慎重”一词。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大都昧于名与字的应有之义,或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厚诬前贤,或以一知半解曲释本义。试看今日书画界,可以说是名、字、号或是闭门造车乱起一通,或是附庸风雅俗不可耐。其实,看看一个人的字、号,便可知此人文化修养的高低。人的名、字、号甚至斋室号都应是有着一定含意、涵义,彼此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今天的人们要想为自己命字起号,应当了解其间的关系,注意雅俗、文野、清浊、高下之别,做到文通理顺,字清义弘,意趣深涵,玩味隽永。给大熊猫和宠物起个名号还要斟酌再三,何况书家画家,怎么能说“绝无称与不称之说”呢?

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以正体姓名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代姓与氏有别,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即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后来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合一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