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实施合理的价值评定
一、更新观念、端正理念
(一)提高“文化自觉”,克服文化殖民心态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即任何民族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我意思”和“危机意识”,切实做好非遗的保护工作。
(二)更新抢救与保护的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灌注着民族精神的民众活的技艺,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为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个意义上,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复旧,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民族文化之根,传承中华文明,培养民族认同感,延续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
(三)克服错误的保护理念
1、一些人认为非遗的抢救与保护是一场临时性的“运动”,没有长期进行这项工作的准备。非遗的抢救与保护是日后应该长期坚持的国策之一,是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共同参与的文化工程。
2、有些人不能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要么认为地将其“现代化”,要么尽其所能地刻意“复古”,极大地损害了非遗的本真性。
3、有人认为有资金才能实施抢救与保护。事实上,任何地方的资金来源都不可能由政府包揽,应该通过多渠道来筹集。资金投入的多少并不能不能完全决定保护工作的成败,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有足够的认识,要有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感。
(四)在保护方法上既不能“死保”而不用,又要避免极端实用主义的倾向1、变“死保”为“活保”,要科学地开发和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发展民俗旅游业。把民俗文化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用旅游来带动当地民俗资源的保护。
2、在保护方法上,应避免极端实用主义的做法。随意篡改和歪曲非遗的内容。只注重展示民俗资料的形式,而忽视挖掘和提升民族民俗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历史智慧、人生哲学、文化意蕴等独有的精神内涵,使非遗变成伪民俗和商业活动。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的放矢
做好保护前的甄别与鉴定、价值评估等前期工作,明确保护的范围与对象,再分出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只有确认项目是否具有实施各级保护的价值,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计划,并实施科学的分级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一、本真性
本真性(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
一项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是来自原初的可以留传的一切之整体,从物质形态上的持续、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到它的历史见证性。坚持本真性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坚持正确的保护理念和实践,有效地防止“伪民俗”和“伪遗产”占用可贵的保护资源和财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混淆真伪,在所谓遗产保护背后隐藏的种种非保护动机。尤其是反对把文化遗产的价值简单等同于旅游经济效益而由此造成的急功近利行为和对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我们还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假活动,如有些人把民间口头故事的简洁和单纯美,误认为是单调枯燥,随意地添加些情节或内容,人为地把故事拉长,使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面目全非,搞得真伪难辨,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而得不到保护和传承。事实证明,本真性是定义、评估、保护和监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这就是说要从整体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关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首先是保护其自身的完整性。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多种技艺、技能共同构成的,只保护其中部分技艺,是不能将其完整地传承下来的,必须对其全部程序与技能实施全方位的保护。其次,我国民间许多习俗都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紧密相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保护其生态环境。再次,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虽然在具体形式、内涵、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是同源共生、休戚与共的文化整体,我们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当同时加以有效的保护,才能继承完整的中华文化传统。
三、可解读性
可解读性是指我们能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辨识、解读出它的历史年轮、
演变规律、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蕴含。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态和原始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承载着该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心理图式后人价值观念。所以人们把非遗视作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格外重视解读和挖掘其内蕴含着的各种精神观念。例如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精神蕴含和价值。
为了使保护不流于形式,我们必须坚持可解读性原则,并真正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研究,辨识、解读出它们的精神蕴含、文化价值。这样保护才具有本质性的意义。
四、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就是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坚定保护理念,持之以恒地进行这项事业。
(一)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尊重人(相关民众)的现实需求,保护遗产不能以妨碍经济发展、降低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实施的保护方式与方法,一定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还要尊重不同民族与人群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在保护他们的精神意志不受侵犯的同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处理好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二)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保护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好“抢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