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演出市场现状的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我国演出市场现状的综述姓名: 叶高展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52
学号: 2235206
指导教师: 周辉国职称: 讲师
2008年6 月2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我国演出市场现状的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叶高展
指导老师周辉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作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音乐市场发展迅猛,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与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

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艺术生产手段导致了音乐生产的高度发展,必然使音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民整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在音乐市场中,演出市场的音乐艺术产品交换量较大、种类较多、方式也复杂多样,因此在整个音乐市场体系中占着主导地位。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宏观上带动了整个演出市场的活跃与繁荣。

关键词:演出市场;状态;建议
China's performance market on the Review of the status quo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ction YEGaozhan
Tutor ZHOU Huiguo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ociety as a whol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people no longer material life, spiritual life also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As an important area of the 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a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an important part of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music market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created a substantial profits and eye-catching social benefits.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modern art means of production led to the production of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music, the music is bound to infiltrate into the social life of people in various fields, the entire life of the peopl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In the music market,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 music and art products to exchange large amount, type more complex and varied ways, so the entire music market system Zhanzhao dominant position.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macro-driven on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active and prosperity.
Keyword: Market Performance;State;Advice
前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重大转折。

为此我们正在改变着以往习惯了的传统运作方式和思想观念。

在文化艺术领域里, 人们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新发展也势必影响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与实践。

特别是高新科技的迅速普及使文化娱乐市场争奇斗艳, 演出服务形式花样繁多, 观众审美追求不断变化, 这种在市场经济形成中出现的新形式, 直接影响到关系到文化艺术的发展。

谁先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掌握市场, 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事业也就兴旺发达, 反之, 如果违背市场规律, 事业则日益枯萎, 以至被无情淘汰。

无论任何艺术门类、艺术品种, 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拥有最广大的观众; 才能使辛勤创作的艺术成果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才能在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得到真正的收获。

因而研究市场, 了解熟悉市场, 更好地掌握市场运作的规律和法则, 是摆在我们艺术创作者、表演者、艺术团体的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些年来,演出市场发展迅猛,成为人民整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演出市场在整个文化市场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宏观上带动了演出市场
的活跃与繁荣。

我们要清醒认识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其发展经验,摸清其发展规律,把握住其发展脉络,以期能对演出市场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关于中国演出市场的概念及要素
(一)关于中国演出市场概念
段泽兴提出演出市场——这是由两个词汇组成的一个概念, 是多年来就存在而近些年才被重视的现实。

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

演出市场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即演出团体、观众对象、舞台剧场。

[1]
(二)关于中国演出市场要素
1、演出市场的主体——剧团
作为演出市场的主体。

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因此从观念到政策, 从创作到演出, 从经营到管理, 在相当程度上还在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模式。

对艺术表演团体的定位从本质上也并没有离开“文艺工具论”的框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艺术表演团体, 无论什么品种, 不管多大规模, 绝大部分是经费靠财政, 排戏靠拨款, 演出靠发票。

各个表演团体本身又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背负着应由社会解决的沉重负担; 多年来, 由于我们简单过分强调了艺术的教化作用, 完成的又多为指令性和公益性的演出任务, 缺乏对艺术商品属性的认识。

今天, 这种对艺术表演团体的定位和艺术表演团体面对的客观现实之间的不相府, 这种传统观念上的国办思想和在市场中自我生存发展的要求之间的不适应, 说到底即体制和机制的滞后与不完善, 是造成艺术表演团体缺乏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也是造成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经营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1]
随着艺术表演团体布局的调整, 相当一部分演出团体要面对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即使是政府兴办或扶持的少数艺术品种, 也要努力开拓演出市场, 强化经营意识。

因此对我们来讲,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已不能是一句空话。

只讲投入不计产出; 只讲场次不计收入; 只讲社会效益不计经济效益; 只认正规剧场无视其它形式等等, 恐怕再也行不通了。

只有真正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索创作、演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新机制, 才能掌握演出市场的主动权。

[1]
2、演出市场的客体——观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社会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各个行业都更重视经济效益的实现。

中国老百姓从对缥缈的精神天国的憧憬, 回到了为实在的物质世界的奋斗, 人们可望不可及的理想被可触可得的实际利益所代替。

不应忽略, 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最大量的、最基本的消费群体, 我们过去的忠实观众——人民大众, 在面临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 其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较之计划经济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有了显著的变化。

表现在艺术消费领域, 娱乐和休闲, 成为审美的主要选择之一, 并形成时尚与潮流。

[1]
作为承担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艺术家、艺术表演团体, 从不否定艺术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功能的积极作用, 也不会忘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职责。

但是也不能不重视艺术多样化的趋势。

对相当一部分基本观众来讲, 他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而更倾心于艺术的娱乐作用和审美功能。

因而越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形式, 越是无关百姓痛痒的干瘪内容, 或无病之呻吟, 或清谈之高调, 都难以进入艺术消费市场。

从传统舞台艺术的被冷落和文化娱乐业的中兴, 不难看出这种深刻的变化。

我们发现, 人们更倾向
于较为轻松、和谐、参与性强的艺术形式, 更喜爱具有知识性、娱乐性的节目内容; 对不危害社会, 不妨碍他人的表现个人意志的创作表演持一种更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一些人不再热心花钱买票去“受教育”“上政治课”; 一些人不愿意坐在正规剧场, 被动地去欣赏无痛痒的表演; 有些人甚至白送票也无心光顾那些为评奖或为完成指令性任务演出的剧节目。

[1]
3、演出市场的载体——舞台
关于演出市场的第三个要素: 剧场、演出载体与演出方式。

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去观察, 不难发现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换和变革。

1978 年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 各种传媒手段的迅速普及和文化娱乐业的蓬勃兴起,彻底改变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原有
结构, 舞台艺术和电影二分天下的格局已一去不再复返。

今天, 电视又以舞台艺术无法比拟和抗衡的覆盖率、传播率以及家庭化的独特优势, 开辟了艺术欣赏家庭化的新空间, 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中最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竞争因素; 在这同时, 各种规模的夜总会、游乐场、电子娱乐、卡拉O K、录像厅等等几乎在一夜之间便成为文化消费的时髦形式。

在我区, 我们看到许多剧场演出冷冷清清, 许多电影院改头换面, 许多展览馆门可罗雀。

纵观戏剧界,大量获奖的新作、新人、新戏的出现, 并没有改变各剧场戏剧演出市场大滑坡的走势, 这些现象所包容的问题是深刻的涉及多方面的, 显而易见的是: 在演出形式、演出载体的选择上, 在演出场所、演出环境的确定上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是否适应人们变化了的习惯,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演出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有效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我们占有部分文化消费市场份额的目的? 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1]
二、关于中国演出市场的基本现状
(一)演出市场的主体状态——多元化
陈丽在《中国演出市场的发展趋势》中说:在演出市场主体上 , 形成了以演出团体、演出场所与演出公司合作的格局。

三类不同的经济实体 , 分工合作 , 协调发展 ; 在演出市场实体上 , 鼓励以专业演出团体与民间艺术团体等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的演出实体共同发展 ; 在演出市场体制上 , 突破传统的计划演出体制 , 实现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专业演出团体通过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 逐步实现由演出生产单位向演出生产经营单位转变 , 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出市场。

[2]
(二)演出市场的产业状态——集团化
位于中小城市的演出团体 , 大多数规模偏小 , 投入不足 , 资金短缺 , 人才匮乏。

因此 , 演出团体、演出场所以及演出经纪机构 , 要通过合作、兼并或股份制 , 实现资产重组 , 优化资源配置 , 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 , 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演艺集团。

“北方联盟”和“西部联盟”在演出产业集团化运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小城市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 探索演艺集团化运作的新途径。

以市场为导向 , 形成艺术创作、节目编排、演出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 增强自身的演艺实力和市场的竞争力。

[2](三)演出市场的消费状态——大众化
就我国整体而言 , 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小城市的演出市场 , 要立足于这一基本事实 , 确定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 , 不要盲目地加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承载能力。

有资料表明 , 我国演出市场的票价高于发达国家 10倍以上 , 是韩、日两国的的 2—5 倍。

目前的演出票价 ,使普通老百姓望票兴叹。

因此 , 中小城市演出市场的消费应以百姓
轻松买票 , 轻松看戏为目标 , 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与人民的文化消费能力相适应。

唯此 , 才有利于演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
(四)演出市场的定位状态——高雅化
一个城市只拥有通俗演艺是一种悲哀 , 一个城市没有高雅艺术的演出是更大的悲哀。

上世纪 90 年代 ,为数不少的中小城市不敢接高雅艺术演出团体 , 即使接了 , 观众也是寥寥无几。

随着人民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 , 目前尚在大城市推崇的高雅艺术正逐渐溶入中小城市。

逐渐使演出市场的观众层次更趋合理 , 演出市场将更加活跃 , 创造条件为更多的高雅艺术进入中小城市 , 为更多的人们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因此 , 中小城市演出市场的定位将是雅俗共存 , 以通俗文化为基础 , 以高雅艺术为补充 , 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2]
三、关于中国演出市场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徐春晖等在《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中提出,演出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 , 而法律法规却落后于发展的需要。

虽然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文化市场的发展 , 国家已经制定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 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武器 , 但从总体上看 , 法律法规零散 , 且政出多门 , 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所有的管理都依靠单独的法律和规章。

文化立法存在空白区域。

并且有些规章与加入WTO后承诺的开放政策差距很大 , 缺乏文化保护政策。

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 , 中国加入WTO, 新的文化项目不断涌现 , 我们要与世界接轨 , 修改、调整和制定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游戏规则”, 从实际出发 , 制定文化市场的专项法律。

尽快以原有法规为基础 , 出台《演出法》。

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的制约 , 很难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

[3]
(二)市场发展不平衡
汪杨在《演出市场喧嚣与无奈》中提出,据资料显示 , 2006年交响乐演出 151场 ,同比增加 26% ;芭蕾舞演出 87场 ,同比增加 23% ;严肃音舞演出 626场 ,同比增加21% ;话剧 686场 ,同比增加 10%。

而传统戏曲演出场次继续减少 ,越剧演出 135场 ,同比减少16%;昆剧演出 52场 ,同比减少 15%。

儿童剧、木偶剧演出场次也有所下降。

一些外来艺术门类演出场次上升 ,而“走出去”工程仍然受限于观念滞后、品牌缺乏、营销不足等方面的制约。

2006年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来上海演出332场 ,同比减少 21场 ,同期上海文艺院团赴境外演出仅 176场 ,同比减少 119场。

专家指出 ,“我们不缺少文化资源 ,缺少的是能够将优秀而丰富的资源转换成商品推向世界 ,将资源转换成财富的市场主体和人才。

市场主体的缺失是造成文化逆差的原因之一。

”[4](三)经纪人制度亟待实施
徐春晖等在《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中提出,目前我国音乐市场结构中有一定规模、能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的音乐经纪代理产业尚未形成。

国内已有的一些中介机构和代理商,规模和业务水平与国外同类公司相比差距甚大, 根本不适应当前我国音乐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加快经纪人制度的建设,成立专业化音乐经纪公司,开展全方位的经纪业务迫在眉睫。

同时,行政主管部门要配套做好经纪人的培训和认证工作,规范中介市场的运作。

[3]
(四)演出市场营销环节薄弱
徐春晖等在《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中提出,演出市场的全方位开放 , 必然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正是因为我们以往
营销意识欠缺 , 没有形成营销理念 , 营销队伍不规范、营销手段不完善、缺乏专业营销人才等 , 导致营销队伍在市场化中中介作用不够突出 , 有些团体甚至没有专门从事营销的部门。

陷入了“多演多赔 , 少演少赔 , 不演不赔”的境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 , 观众的欣赏水平、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更希望获得审美和娱乐享受 , 来满足精神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 , 从艺术产品的生产、交换、传播到消费的全过程 , 都要以观众为中心 , 向市场要效益 , 以满足观众对演出的需求为目的。

另外 , 我们还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 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 在运作上按照艺术特定的发展规律办事 , 用务实、耐心的态度去培养演出市场。

[3]
五、关于中国演出市场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洪新河在《与时俱进开拓文艺演出市场》中说,过去,由于国办演出场所对政府财政的依附关系,形成了“等、靠、要”的生存方式,严重束缚了演出场所的正常健康发展。

而今,南安体育馆自收自支的编制性质决定了这种生存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体育馆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观念。

因此,我们从依赖政府拨款,由政府包办转向确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从原先单一的承接体育赛事转向同时开拓文艺演出市场,勇敢地走向市场,面向社会,通过向广大人民群众引进和提供优质而且多样化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服务,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5]开拓广大的文艺演出市场,我们首先必须培养全体员工树立全新的舞台艺术经营意识,促进舞台艺术产业化。

舞台艺术有其特殊的自身发展规律,但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平衡或同步的,因此是不能完全套用社会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和模式来进行的。

实践证明,能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某些方式、方法及其措施手段,也可以是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有效方法。

商品经济的特点是竞争,其突出表现就是积极地开发市场,努力提高和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有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这是进行市场竞争的基础。

有一批能够确保其产品成为优质产品的管理与生产人才,这是进行市场竞争的根本。

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市场进行积极的营销,这是进行市场竞争的保证。

舞台艺术要进行产业化运作也同样要具备这些要素。

[5]
(二)制作精品
现在早已不是物质和精神魔乏的时代,就像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现在供人们选择的精神生活以及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再好的戏已不可能像八十年代初,为看一出戏四处找关系买票的时候了。

戏剧应重新反思,给戏剧艺术以新的合理的定位。

现代生活快速的节奏,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快餐文化培养的一代新新人类,戏剧已经引不起他们的注意,当代的戏剧应定位在小众文化的范畴,定位于小众传播的艺术形态。

但不管是大众文化还是小众的戏剧,观众认可的还是作品的质量,只要是优秀的作品观众就喜欢,就买票。

赵辉在《音乐表演艺术品的营销策略》中说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高科技手段完美结合,催生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表演新理念;而新的理念,又促成了一大批既承袭传统艺术的深厚内涵,又敢于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音乐表演艺术品的问世,诞生了一大批糅合音乐、戏剧、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兼顾音响、舞美、灯光和服饰表演等的多元化综合性艺术作品在近几年的春节晚会上,既有听点、又有看点的音乐舞台剧让观众眼前一亮。

[6](三)音乐表演艺术品的宣传与推广
1、合理定价
音乐表演艺术品不同于物质化的其他产品,其精神生产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成本的弹性。

因此,为演出或其他形式的音乐艺术品定价比较困难。

定价操作时要细致考虑很多因素,
如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经济承受能力与消费习惯,艺术家的创作报酬,演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薪水,广告宣传的费用等等。

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利润空间,为每场演出确定一个合适的价位。

[7]
2、大力宣传
宣传的目的在于激发潜在消费者对某一音乐产品的需求;树立企业形象,打造知名度;帮助消费者消费,激发消费点。

好的宣传一定是说服力强、针对性强、有文化色彩的宣传。

在某种程度上,市场宣传的目标越单一,成效就会越显著。

归根结底,宣传的目的不只是“广而告之”,而是为了激发消费行为。

宣传设计中要注重对产品价值的认定与推广。

所有的视听觉展示都要具有产品的特色;要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念;进行市场定位时最好针对一个特定的客户群体,有排他性;侧重用户最关心的一个或两个方面问题。

[8](四)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开拓演出市场的实践和运作中,我们一直努力寻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长期奉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高雅艺术有其内在的独特规律,即社会效益会带来经济效益。

但是,社会效益必须以演出场次不断增加和演出质量不断提高为前提。

我们引进的项目,不以艰涩表示前卫,不以难懂表示高雅,不仅仅为专业文艺团体和少数文艺发烧友服务,而是永远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9]
结语
总之,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演出市场体系为目标,积极引导演出市场从低级产业形态走向高级产业形态,促使中国演出市场的不断成熟与繁荣。

不但要满足观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也要起到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泽兴.浅议演出市场[J].论文摘登,2008(1).
[2] 陈丽.中国演出市场的发展趋势[J].文化视野,2006(8)
[3] 徐春晖.中国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文化学刊,2007(4).
[4] 汪杨.演出市场喧嚣与无奈[J].上海经济,2007(8)
[5] 洪新河.与时俱进开拓文艺演出市场[J].引进与咨询,2004(4).
[6]赵辉.音乐表演艺术品的营销策略[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02)
[7] 周洪雷.音乐市场营销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5-42
[8] 张朝霞.演出经营与管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1-97
[9] 何士雄.繁荣演出市场离不开演出经纪机构的作用[J].上海艺术家,2001(1)
[10]叶小虎.艺术产业运营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11] 陈燕.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2] VNU Broadway. Music and media [M].Newyork: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2003.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