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八)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测试卷(八)

一、选择题(本题有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 A .东京 B .武昌 C .广州 D .南京

2.201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 ) ①创办黄埔军校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领导五四运动 ④创建中华民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张老师在一次社会课上说:我爷爷就是在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他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4.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最终引发了( )

A .黄花岗起义

B .实业救国的热潮

C .保路运动

D .辛亥革命

5.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枪杆子里出政权”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①③ D .③②①④

6.右图是八路军使用过的臂章,“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该年是( ) A.1937年 B.1938年 C.1939年 D.1940年

7.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8. 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9.学习历史应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下列有关历史事件中因果联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开始长征

B .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诞生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领导武装的开始

D.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0.1921年7月停泊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见证了(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1.下列能为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撑的有()

①美苏等国协同作战②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华人华侨归国参战④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近代以来,上海始终处于中国发展的前沿。她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变迁。以下内容与上海有关的是()

①辛亥革命的开始②五四运动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红军长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3.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伐对象的是 ( )

A. 张作霖

B. 吴佩孚

C. 段祺瑞

D.孙传芳

16.“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名言生动准确地概括了爆发前,广大学生当时所面临的严峻社会形势。

A. 一二·九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17.1930年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中“星星之火”指的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八七会议

1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19.“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胡适

B.梁启超

C.李大钊

D.陈独秀

20.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事件中,组合正确的是()

创办《新青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题,共50分)

21.(10分)【探索之路】

材料一:一百多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打倒,还有什么陈旧的腐败的东西不能丢掉呢?……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革命所指的是哪场革命?根据材料二说说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证明“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场革命的?(4分)

22.(10分)下图是在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活动: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材料三中哪一历史事件促成了这一转变,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重大意义?(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