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补充及其意义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国际分工理论及当代意义

内容
、
社会
与
考察
,
了
马 克 思 唯 物 史观 视
理论 对斯 密 和李 嘉 图 的 批 判 继 承
。
创新发展
以
及对
当代
西方
国 际 分工
理论的影响
马 克思 唯物史观视角 下 国 际 分
工 理论在 当 代经 济 全球化 背 景 下具 有重 大 的意 义 。Fra bibliotek关 键词:
马克思
;
国 际分工 理 论
;
唯 物 史观
;
当代 意义
一
、
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 视 角 下 国 际 分 工 理 论的 基 础 与 前 提
解释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致 力 于 坚 持辩 证 唯 物 主 义 与 历 史 唯 物主 义 的 方 法
经 济 社会 发 展 与 人 类 的 解 放 事 业
从 而 缩 短再 生 产 劳 动 能 力 所必 需 的 劳 动 时 间 和 延 长 剩
。
余 劳 动 时 间 的 有 力 手 段?
作 的 再 发展
。
在 马 克 思 看来
一
,
种 复杂的协作
,
是协
马克 思 在
工
)
、
《
资 本 论》 中
,
将 分 工 划 分 为 三 种类 型
(
一
:
般 的分工
分工 是 历 史
马 克 思 对 于 分工 并 没 有 给 出
发展 的产物
;
一
个 确定 的 解释
一
,
从 广义 上 看
,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演进及其价值-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演进及其价值-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分工理论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随着马克思自身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不断深化,他对分工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陷在斯密的分工理论中,以分工为线索贯穿了他的整个理论。
直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61-63年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才真正认清斯密的分工理论是适用于斯密那个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而现在已经是机器大工业时代,斯密的分工理论不再适用于机器大工业。
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准确分析,马克思分清了社会分工与生产内部的分工的不同、工场手工业中的分工与机器大工业中的分工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分工理论。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不断深入的过程就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在《形态》中,马克思站在斯密的理论基石上分析机器大工业,用斯密的分工理论来贯穿他的理论的始终。
分工理论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确实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不得不肯定,斯密的分工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约瑟夫熊彼特这样评论道: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想到要如此重视分工。
[1]第一篇前三章讨论的是分工。
这是整座建筑物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是《国富论》全书中最精炼的部分[1].但是,斯密的分工理论中存在着一个缺陷,就是他混淆了两种分工,即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内部分工。
在《国富论》的开篇,斯密用一个扣针制造业的事例来说明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
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
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2]斯密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分析了一个完整的制造扣针的工作是如何被分成了十八种操作。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斯密这里的分工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分工。
《资本论》中的分工思想 及其当代启示

《资本论》中的分工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资本论》中的分工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资本论》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实现的思路。
其中,分工是《资本论》的一个重要论题,它承载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商品经济等概念的理论构架,对当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劳动分工、智能化等问题都有深刻的启示。
一、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内涵分工是马克思的一个核心概念,他首先从商品经济中发现了人类社会分工的本质,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必然伴随着社会分工和个人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区分了直接生产工人和间接生产工人的不同,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分工具体体现为生产工人与非生产工人之间的分割。
生产工人失去了对产品的掌控,他们只能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陷入了低端重复工作的泥淖中。
相反,非生产工人即管理层、技术人员等人员,掌握了产品设计、组织生产等职权,具有高度专业化和高薪水的特点。
此外,马克思分工思想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制度,抨击了商品经济和机械化生产所带来的危害,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严重伤害了工人的自由、创造力和人格尊严;机械化生产把工人变成了简单的机器操作员,在长期重复劳动的过程中,人的能动性质量得到破坏,被迫从事卑贱、繁琐、机械化的活儿。
二、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启示1.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随着科技进步、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各个国家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产业集群的出现,均需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控与调整,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适应新形势,符合未来的趋势。
2. 劳动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劳动力和知识结构的升级属于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关系到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盘球竞猜率,这也是制造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重视知识创新、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建立以人为本的生产方式等,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真正发展。
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龙凤连【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从性行为的分工、自然形成的分工、真正的分工、自由的分工四个方面论述了其分工思想.本文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分工包括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着两层含义.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的发展等均具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产生伴随着私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分工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2)003【总页数】3页(P30-31,37)【关键词】分工;劳动;发展【作者】龙凤连【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7分工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学者提出过分工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色诺芬是最早提出分工思想的学者,在他的《经济论》一书中提到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社会分工思想,“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受市场规模制约,分析了手工作坊内部的协作与分工,认为社会分工能简化劳动、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分工发展到马克思那里也不是一种偶然,马克思要对物质利益进行批判,但是感觉自己经济学的知识不够,因而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学习。
当时正在盛行一种“分工热”,例如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首先就是对分工的论述。
马克思要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讨论分工是不可避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逻辑思路,分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纯粹畜群”意义上性行为的分工。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可以看出这里的分工也仅仅是畜群意义上的分工,“这是纯粹的畜群意识,这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
笔者认为,这时的分工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分工,因为它只是体现了人类为了自身生存所表现出来的本能。
马克思分工文献参考

马克思分工文献参考引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分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分工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运转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分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分工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马克思对分工的定义1.经济学意义上的分工:马克思将分工定义为劳动过程中对劳动的特殊化处理,即将劳动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划分,实现劳动的分工化和专业化。
2.社会意义上的分工:马克思将分工视为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式。
分工在社会中起着协调、调节和组织的作用。
分工的类型和特征1.职能分工和地理分工:职能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职能将劳动进行划分,地理分工是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将劳动进行划分。
2.管理分工和执行分工:管理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将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进行划分,执行分工是根据具体操作的不同将劳动进行划分。
3.身体分工和脑力分工:身体分工是根据身体能力的不同将劳动进行划分,脑力分工是根据脑力与思维能力的不同将劳动进行划分。
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生产效率的提高:分工可以通过专业化和专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可以使得劳动者更熟练地掌握特定的技能,使得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3.劳动时间的节约:分工可以通过协调和合作,减少劳动过程中的冗余和浪费,从而节约劳动时间。
4.技术创新和进步:分工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改善。
分工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结构的变化:分工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
2.社会阶级的形成:分工会导致社会阶级的形成,劳动者根据自身从事的劳动和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阶级。
3.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分工会使得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的差距和分化。
4.社会关系的变动:分工会影响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改变人们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他们对分工的思考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是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并认为这种分工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的根源。
他们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工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这种分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对分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们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分工对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价值的影响。
他们认为,分工使得商品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但也导致了劳动力的专业化和工人的异化。
其次,他们从社会角度研究了分工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他们认为,分工不仅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分工不仅在国家内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国际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分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此外,分工也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某一领域内专精于一技之长,这种分工带来了专业化的好处,但也可能导致工作的单一性和个体的局限性。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思想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分工的本质和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并在实践中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秩序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经典的社会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分工的分析提供了诸多的见解和启示。
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分工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内在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分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分工的历史性和相对性。
社会分工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的。
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分工的内容上,也体现在分工的方式上。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对分工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史前时代的原始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劳动力分工,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协作和合理配置,都体现了分工的历史性和相对性。
这种历史性的观点告诉我们,当前社会分工的现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可能出现新的变革。
因此,我们不能止步于对社会分工现状的观察,还需要思考其未来的可能性和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社会分工的深层次动力。
社会分工的形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生产的需要,更是受到阶级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分工的具体体现,不同阶级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角色。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掌握资本,控制劳动力分工和生产关系,从而对劳动力进行剥削。
而无产阶级则被迫接受雇佣劳动,成为被剥削的一方。
这种阶级关系对社会分工的影响深远,既体现在分工内容的不公正性,也体现在分工方式的不合理性。
因此,对社会分工的分析必须要注意阶级和权力的存在,不能忽视其对分工产生的影响。
再次,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社会分工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性的途径。
社会分工的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能仅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同时,社会分工也必须要公平合理,不能使部分人过度劳累而使另一部分人处于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协作和合理配置,提出了社会分工能够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 分 工理 论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学说 中重 要而 又 缺 失 的一部 分
一
、
从 柏 拉图 、色 诺 芬, 经过 威廉 ・ 第 、亚 当 ・ 密 、斯 宾塞 到 配 斯 边 尔 凯姆 ,人 类对 社 会分 工 的探 索在 不 断 的深化 ,并且 获 得 了不 少 积极 的 成果 。然 而 ,真 正解 开 社会 分工 之谜 的不 是 以往 的这 些 著 名大 师 ,而 是 马克 思主 义 的创 始人 。只 有 马 克思和 思 格斯 才 第 次对 分 工做 了 系统科 学 的考 察 ,提 出 了较 为完 整 的历 史 唯物 主 义的社会 分 工理 论 。 ( )分 工是 马 克思 主义 唯物 史 观 的一个 重 要 范畴 ,马克 思 一
一
现 实社 会 中 ,分 工推 动 了生 产力 的 发展 ,促进 了人 类 社会 文 明程 度 的提 高 ,为 人 类社 会积 累了 巨大 的物 质 财 富和精 神 财富 , 丰 富 了人类 社 会生 产 和 生活 的 内容 ;分 工 也破 坏 了 自然 平 衡 、社 会平 衡 ,继 而 引发 了生产 力 与生 产 关系 的 矛盾 ,激 化 了个 人与 集 体利 益 的 矛盾 ,异 化 了各 种 社会 因 素 。为 正确 地使 用好 这 把 “ 双 刃剑 ”,为 我 国社 会 主义 建 设汲 取有 益 经验 ,需要 正确 认 识和 重 视马 克思 恩格 斯 的分 工理 论 。 ( )构 建和 谐 社会 ,实现 科学 发 展 ,实 质是 消 除城 乡差 别 一 下 的 旧式 分工 马 克思 早 已指 出,城 市和 乡 村 的分 离 是一 种分 工 ,这 种分 工 是 旧式 分 工 的一种 ,旧式 分 工 的消 除有 其 消除 的历 史条 件 。我 们 现在 要 逐步 消 除社 会 长期 存在 的不合 理 的 旧式 分工 ,消除 城 乡差 别 ,正是 符合 了马克 思恩 格斯 的分 工理 论 的 内容 。 现 阶段 我们 在 科 学发 展观 的指 导下 构建 和 谐社 会 ,逐 步取 消 城 乡二 元 结构 ,根 本 上要 靠 经济 的 不断 发 展 。因 为经济 的发展 是 生产 力 不 断提 高 的结 果 ,生 产力 的 提高 必 然 引起分 工 的进 一步 发 展 ,分 工 的发 展就 意 味着 职业 类 型 的增 多 ,这 和第 三产 业 的发 展 要求 不谋 而合 。 逐步 取 消城 乡 二 元结 构 ,实 质上 就 是进 行 城镇 化建 设 ,使 农 民逐 步 变成 市 民。从 分工 的角度 看 ,就 是 使体 力 劳动 者逐 步转 变 为脑 力 劳动者 ,这是 符合 历史 发 展要 求 的。 ( )科 技 兴 国的 国策 实质 是逐 步消 除体 脑分 工 二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非 常 肯 定 体 脑 分 工 的积 极 作 用 ,但 是 也 提 出 要在 共 产主 义 社会 里 消 除体脑 的分 工 。消 灭分 工就 是 消灭 使个 人 “ 化 ”的生 产技 术 性分 工 和使 广 大劳 动 人 民 “ 异 异化 ” 的体脑 分 工 。而 消 灭这 两种 分 工 ,就 要 靠大 力发 展 生产 力 ,一 方面 社会 总 产 品极 大 丰 富 ,个 体 劳 动者 不 再为 吃 、喝 、住 、穿而 发愁 ,从而 不 必 终 生 局 限 于 某 种 为 了生 存 而 进 行 的 直 接 劳 动 生产 ; 另一 方 面 ,生 产 技术 性分 工 越 发细 化 ,劳 动者 的 劳动 时 间大 为缩 短 ,从 而 为充 分发 展劳 动者 的 自由个 性 ,消 灭脑 体分 工创 造 了条件 。 而 我 国科 技 兴 国 的 国策 提 倡 尊 重 技 术 , 尊 重人 才 ,提 高 劳 动 者 素质 , 正是 遵循 了马 克思 的分 工 思想 。科 学 技术 是 第一 生产 力 , 尊重 技术 ,尊重 人 才 是为 了更 好 更快 的 发展 生产 力 ,从 而尽 快 达 到消 除体 脑 分工 的 历 史条 件 。提 高劳 动者 素 质 ,提 高全 民族 的 科 学文 化水 平 , 实质 上 是不 断提 高脑 力 劳 动者 在全 体 劳动 者 中 所 占的 比例 ,也是 为尽 快达 到 消除体 脑 分工创 造 历史 条件 。 ( )要 学会 利用 分工 ,消除 旧式 分工 三 1 、从 实 际 出发 ,创造 由 白发 分工转 变 为 自觉 分 工 的条件 马克 思 认为 旧 式分 工 有其 积 极 的一 面和 消 极 的一面 ,旧式 分 工 的消 除需 要达 到 一定 的 历 史条件 才 能 成为 现 实 。我们 就要 学 会 利 用 旧 式分 工 的积 极 的一 面 ,努 力使 这 样 的历 史条 件尽 快 实现 , 达 到 消 除它 的 目的 。合 理 的 分工 , 即高 于经 验 层 次 的、 自发 的分 工 , 已经上 升 到科 学 层次 的 、 自觉 的分 工 ,是 可 以促进 生产力 的 发展 的。 从实 际 出发 ,科 学 利 用合 理 的分 工 ,有利 于 创造 由 自发 分工 转变 为 自觉 分工 的条 件 。 2 、经济 发展 要注 重 发挥 区域 分工 优势 不 论 是新 农村 建 设 ,还 是 县域 经济 建 设 ,还 是 国家 的经济 建 设 ,发 展 经济 都 要注 重 发挥 区 域分 工 的优 势 。对 任何 区 域而 言 , 无 论 区际 资源 配 置 ,还 是 区 内资源 配 置 ,都 是 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分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分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马克思是近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示性。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提供了对工业化和工业化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和理论分析,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拟以马克思分工思想为核心,探究其当代价值及其对组织管理、经济发展、社会分布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启示。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基本内涵分工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本质是将一个整体的生产过程分解成许多单一而明确的劳动任务,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马克思对分工的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对分工的经济和技术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②对分工的社会和道德后果做出了尖锐的观察。
在生产效率方面,马克思指出,“分工是工业化创造的一切生产力的基础,是提高人类劳动产出的一种手段”。
他认为,分工可以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下降,进而增加利润。
但同时,分工也会严重损害工人的自由和尊严,让工人变成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缺乏创造性和满足感;而且,分工使得工人细化的劳动被有效地控制和收购,工人成为资本家的工具。
在社会后果方面,马克思指出,分工不仅毁灭了工人的主体性和人性,而且引起了社会分化和阶级分化。
他认为,分工将生产形式和生产者分割开来,形成了一个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富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压榨贫困的工人,导致了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加剧。
第二部分: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仍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为组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尽管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它也可以损害员工的创造性和动力。
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自由和尊严,防止他们被分割和异化。
其次,分工思想关注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前,世界各地的工业化进程依然在加速,分工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探讨了社会中不同成员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
他首先界定了社会分工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发展必然产生的现象。
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分工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演变。
社会分工也带来了阶级分化现象,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
对个体而言,社会分工既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也带来了压力和不确定性。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启示我们应审视社会结构和个体角色,认识到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社会分工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对社会秩序和平稳运行起着关键作用。
未来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需要我们适应和应对。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分工、社会发展、阶级分化、个体影响、历史演变、启示、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认为,社会分工是指社会成员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技能、能力和职责进行分工和协作的现象。
马克思强调,社会分工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在社会结构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的定义涉及到生产关系、生产力、劳动力等方面的内容。
他认为,社会分工不仅仅是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生产关系,还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能、职责和劳动力的分工。
这种分工不仅影响了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强调了社会分工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对社会分工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的定义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的定义是指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在生产和劳动中根据其特定的技能、能力和职责分工合作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人们在生产和劳动中为了提高效率和生产力而进行的一种合理分工。
马克思分工理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分工的理论马克思最早提出“分工”这一理论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只是当时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但马克思在他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中详细的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
一、《形态》中的分工理论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述的分工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旧式分工,所谓旧式分工,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个人本身完全屈从于分工,因此他们完全被置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他强调,“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在旧式分工下,出现了城乡、工农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
旧式分工同时还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分工的第一个形态——自然分工。
从中我们可看出性别的分类对于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是人自发形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分工并非是真正的分工。
只有发展到后来社会分工的形态上才算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所说的“分工只有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
”这种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很明显的社会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第二阶段为新式分工。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论述的新式分工,他产生的前提是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美好的愿景。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可以完全不受特殊活动范围的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分工,从而使人获得了全面的解放,从根本上消除了分工带来的异化现象。
浅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发展及现实指导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发展及现实指导意义
马文颖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3(000)023
【摘要】分工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基本理论框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分工理论为出发点,逐步分析出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走向自由的发展演进过程。
在当下,对马克思分工理论进行理论研究,对正确认识和把握分工理论意义重大,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于此,文章首先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概述;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行总结。
【总页数】2页(P45-45,47)
【作者】马文颖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抚松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吉林长春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J], 徐雪洁;
2.浅析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J], 徐雪洁
3.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J], 沈慧
4.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J], 王琳
5.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J], 沈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社会分工,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分工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所处的生产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分工方式。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社会分工呈现出极端的职业专业化和劳动细分。
这种分工形态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剥削和不平等。
在这种社会分工下,人的身份和地位受到劳动结果的决定,工人被迫以卖劳动力为生,缺乏自由和尊严。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阶级分工。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工是以阶级分工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通过私有制和剥削劳动的手段,使工人阶级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低级的精神劳动。
这种阶级分工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社会分工方式的转变,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还提出了社会分工的历史动力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是决定社会分工的根本力量。
在这种观点下,社会分工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社会分工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具有深刻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分工的存在不是一个绝对的,刻板的事实,而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本质和规律,阐明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及其本质和规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在追求资本积累和扩张的过程中,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产业划分成了不同的部门,形成了复杂的国际分工体系。
这种国际分工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发达国家承担高附加值的生产部门,不发达国家则成为廉价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的供应国。
这样一来,发达国家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不发达国家则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历史趋势,不发达国家无法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发展摆脱经济依附和落后的状况。
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于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它们能够占据核心部分的经济产业,而不发达国家则被迫承担外围部分的工业部门。
这种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不发达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使其长期处于经济依附状态。
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技术输出和跨国投资等方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于解释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的演变也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国和一些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崛起,有些发达国家则开始向外转移制造业,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在追赶时期。
这种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变化,揭示了阶级利益之间的纷争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解释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
四、探索新的经济国际化之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人们需要关注和思考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关于分工协作的两个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分工协作的两个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社会分工协作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了两个关于分工协作的重要思想: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和较高的社会分工导致较高的生产力。
首先,物质基础决定意识。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协作的基础是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的方式和基础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形态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农业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是以种植和收获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自然和生产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在工业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是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机器和工具的使用方式和对科技的理解方式。
其次,较高的社会分工导致较高的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较高的社会分工能够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因为人们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较高的社会分工还能够促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思想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物质基础决定意识的思想提醒我们,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是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的。
这个思想告诉我们,要想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首先要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
同时,这个思想也提醒我们,我们应该从物质基础出发,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较高的社会分工导致较高的生产力的思想告诉我们,分工协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个思想提醒我们,要想提高生产力,就要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同时,这个思想也告诉我们,社会分工协作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而且还能够促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分工协作的两个重要思想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们提醒我们,分工协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都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物质基础出发,通过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来提高生产力,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够促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上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社会分工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中不同的人裙通过分工合作,互相依赖,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特征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有着密切的通联。
1. 社会分工对我国古代经济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社会分工主要是指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在农业上,我国古代农民根据土地的不同条件和气候,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分工。
在手工业上,我国古代工匠根据各自的技艺和工艺特长,从事不同的手工制造,形成了不同的手工业分工。
这种分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2. 社会分工对我国近现代经济的影响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传入,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形式。
工业革命加速了我国社会分工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形成了城乡分工的格局。
这种城乡分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3. 当代社会分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剧,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我国经济也逐渐融入到全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也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和风险。
4. 社会分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启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来看,社会分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社会分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产力支撑,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另社会分工也带来了不平等和剥削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出现。
要在实践中深入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促进社会分工的合理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逻辑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分工具有双重逻辑,它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也是分工一般和分工特殊的内在交织,本质上是劳动的社会存在方式。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分工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分工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这种分工的存在既是社会关系的抽象表达,也是生产方式的集中体现,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义语。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分工的独特内涵、适应分工的存在形态乃至建构一种现代化的分工秩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分工;分工一般;分工特殊;私有制;消灭分工分工与劳动紧密相连,劳动奠定了分工的重要基础,而分工则是对劳动的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基于劳动基础之上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揭示了分工理论的本质及其运行逻辑。
分工贯穿人类社会发展之始终,是我们分析现实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视角,因此,深入探究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分工思想的萌芽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
在柏拉图看来,分工源于人的天赋、秉性差异和人的需要,正因为每个人的不同才能,才需要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专注于一行,这样每种东西就会生产得又多又好。
”[1]这里强调的分工更适应于人的天性发展。
亚当·斯密对马克思分工思想影响最大。
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分工促进了劳动的专业化,提升了工人劳动的熟练程度,节约了劳动时间和成本,加之机器的发明使得社会效率明显提升。
虽然分工使劳动变得单调枯燥,使劳动者变得愚昧无知,从而丧失工作热情和劳动积极性。
但他认为分工仍然是优化经济,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手段。
色诺芬的分工思想似乎更接近于现代分工。
他不仅研究了整个社会的分工,也研究了工场中的分工,认为分工的水平取决于市场的发展规模,并且强调把劳动简化为简单劳动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是逐步凸显的。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作为19世纪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他的社会分工理论对理解社会结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提出的背景、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
随后,文章将探讨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社会分工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在当代的实践意义,包括如何指导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精髓,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概述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作为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分工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力量。
他强调,分工的出现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进一步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的演进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生产活动,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和行业。
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然而,分工同时也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分工还与社会阶级结构密切相关。
随着分工的深化,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剥削阶级。
而被剥削的劳动者则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这种阶级对立和冲突,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一。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在当代社会,尽管分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马克思关于分工的基本观点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补充及其意义

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补充及其意义从分工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出发,理清分工思想的发展脉络,通过马克思对斯密分工理论的批判性继承,给出了马克思对企业的起点及其存在的原因的解释;最后,分析了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对现代企业理论的重大意义。
标签:分工理论;企业理论;马克思F21 西方分工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自人类产生以来,分工的历史就开始了,分工思想也就散见在以下政治家或经济学家的研究中。
1.1 色诺芬的分工思想色诺芬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技艺,因此分工是必要的。
他在《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中写道:“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家。
”在与波斯国王一起就餐时,他感到国王餐桌上的食物比其他食物更为可口。
在小城市里,一个人要学会多种技艺才能找到维持他生活的主顾,兼做多种工作的人是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好的,而在大城市,每个人只需掌握一种技艺,并出色地完成此项工作就可以维持生活。
所以国王的食物更为可口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色诺芬已经肯定了分工的必要性及分工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马克思认为,色诺芬还论述了“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小”,并触及到“工场内部分工”的概念。
1.2 柏拉图的分工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用苏格拉底和阿得曼托斯的对话,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片面性角度,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国家产生的问题。
他还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邦的扩大,会出现哲学家、武士、民间艺工等不同分工,国家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对柏拉图的观点给予高度评价:“柏拉图把分工描述为城市的(在希腊人看来,城市等于国家)自然基础,这种在当时说来是天才的描述。
”1.3 配第的分工思想被马克思称为“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以制呢为例说明分工的作用,“一人梳清,一人纺纱,另一人织造,又一个拉引,再一人整理,最后又一人将其压平包装,这样分工生产,和只是单独一个人笨拙地负责上述全部操作比起来,所花的成本一定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i 分 工理 论 ; 企业理 论 ; 马 克 思
中图分类 号 i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i 1 6 7 2 — 3 1 9 8 ( 2 0 1 4 ) 0 1 — 0 0 3 5 — 0 2
斯密 认 为 : “ 劳 动生 产 力上 最大 的改 进 , 以 及 在 劳 动 生 产 力 指 向或 应 用 的 任 何 地 方 所 体 现 的 技 能 、 熟 练 性 和 判 断 自人 类 产 生 以 来 , 分工 的历 史就 开始 了 , 分 工 思 想 也 就 力 的 大 部 分 , 似 乎 都 是 分 工 的 结 果 。 ” 他 还 通 过 制 针 业 的 例 散见 在以下政治 家或 经济学家 的研究 中 。
分 工 也 就 社 会 分 工 和 国家 产 生 的 问 题 。他 还 指 出 , 随 着 人 口 的增 长 和 想 要 的 东 西 。 这 种 自 利 心 鼓 励 着 人 们 进 行 交 换 , 城 邦 的扩 大 , 会 出现哲学家 、 武士 、 民 间艺 工 等 不 同 分 工 , 国家 在 这 种 交 换 倾 向 中 产 生 了 。这 种 论 述 是 斯 密 之 前 的 学 者 所
1 . 2 柏 拉 图 的 分 工 思 想
的, 这是 一种没 有强 烈 的 功利 色 彩、 物物 交 换 , 以 货 易 货 和
一
话, 从个人需要 的 多样 性和 个人 才 能 的片 面性 角度 , 论 述 了
” 为 了生存 的需要 , 每 柏 拉 图在 《 理想 国》 中 借 用 苏 格 拉 底 和 阿 得 曼 托 斯 的 对 用 一 种 东 西 交 换 另 一 种 东 西 的 倾 向 。 次 交 换 都 是 为 了得 到 自 己想 要 的 东 西 而 提 供 给 别 人 他 们
1 西 方 分 工 思 想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1 . 1 色 诺 芬 的 分 工 思 想
子 讨 论 了分 工 是 劳 动 效 率 提 高 的 主 要 原 因 。 农 业 的 性 质 不
这 也 许 就 是 制 造 业 劳 色诺芬认 为一 个 人不 可 能 精通 所 有 技 艺 , 因 此 分 工 是 允 许 农 民有 类 似 制 造 业 的 精 细 分 工 , “ 这 必 要 的 。他 在 《 经 济论 , 雅 典 的 收入 》 中写 道 : “ 很 难 找 到 精 动 生 产 率 总是 快 于 农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原 因 。 斯 密 提 到 :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N O. 01, 2 01 4
M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d e I n d u s t r y
2 0 1 4年 第 O 1期
马克思对 分工理论 的补充及其意义
张 璇 赵 丰
( 山东商业职业技 术 学院 , 山东 济 南 2 5 0 1 0 3 ) 摘 要 : 从 分 工 思 想 的起 源 与 发 展 出发 , 理 清分 工思想的发展脉 络 , 通过 马克思对斯 密分 工理论 的批判 性继承 , 给 出了 马克 思对企 业的起点及 其存在 的原 因的解释 ; 最后 , 分 析 了马 克 思 的 社 会 分 工 理 论 对 现 代 企 业 理 论 的 重 大 意 义 。
第二 , 由于 节 约 了 从 一 种 工 作 转 向 另 一 种 食 物 比其他食 物 更 为可 口。在 小城 市 里 , 一 个 人 要 学 会 多 熟 练 程 度 的 提 高 , 工 作 通 常 要 损 失 的 时 间 , 最后 , 由 于发 明 了大 量 的机 器 , 方 种技 艺才能找 到维 持 他生 活 的主顾 , 兼 做 多 种 工 作 的 人 是 使一个 人能 干许 多人 的活 。 ” 于是 , 在 一 个 不可 能把一切 都做好 的 , 而 在大 城市 , 每 个 人 只 需 掌 握 一 种 便 和 简 化 了 劳 动 , 每个 工 人 的劳 动不 仅 可 以满 足 自己 技艺 , 并 出 色 地 完 成 此 项 工 作 就 可 以 维 持 生 活 。 所 以 国 王 治 理 得 很 好 的 社 会 中 , 还可 以用剩余产 品区交 换他人 的 物品 , 这 使 得 社 会 的食物 更为可 口就 不足 为 奇 了 。事实 上 , 色 诺 芬 已经 肯 定 的 需 要 , 了分工 的必要 性 及 分工 可 以 提 高产 品质 量 。马克 思 认为 , 的各个阶层逐 渐变 得富裕起来 。 当 论 及 分 工 的起 因 时 , 斯 密认 为分 工是“ 人 性 中 某 种 倾 色诺芬 还论述 了“ 分 工 的规 模 取决 于市 场 的 大小 ” , 并 触 及 向 的 必 然 结 果 , 虽 然 这 种 倾 向 是 非 常 缓 慢 和 逐 渐 发 展 起 来 到“ 工 场 内部分工” 的概念 。
通 一 切 技 艺 的工 人 , 而 且 也 不 可 能 变 成 一 个 精 通 一 切 技 艺 种 由 于 分 工 而 使 同 一 数 量 的人 所 能 完 成 的 工 作 数 量 的 巨 大 归 因于 三 种 不 同 的 情 况 : 第一 , 由 于 每 一 个 特 定 工 人 的专 家 。 ” 在与波 斯 国 王一 起 就 餐 时 , 他 感 到 国 王 餐 桌 上 的 增 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