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国近代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徐寿、黄鸣龙、侯德榜、范旭东、吴蕴初的生平;
2.掌握我国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
四、学时分配:2学时
五、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发展时期的划分
六、思考(作业):
1.你认为中国的化学为什么落后?中国本土为什么没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支撑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两大支柱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有何贡献?3.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化学家以及他们的贡献(至少列10名)。
七、辅导安排
随堂辅导
八、教学内容:
第十三章中国近现代化学
一.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1、生平
生逢乱世:1818年生于无锡一个中等地主家庭——5岁丧父,靠母亲抚养长大。在他17岁时,母亲又去世。幼年失父、家境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朴素的品质青少年时,徐寿学过经史,研究过诸子百家,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然而他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童生考试时,却没有成功。经过反思,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的打算。
此后,他开始涉猎天文、历法、算学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这种志向促使他的学习更为主动和努力。他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涉及面很广,凡科学、律吕(指音乐)、几何、重学(即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的书籍,他都看。这些书籍:成为他生活中的伴侣,读书成为他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活动。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1856年,徐寿到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根据书中记载,边实验边读书,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徐寿甚至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表现出他的创造能力。坚持不懈地自学,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终于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兴起一阵办洋务的热潮。所谓洋务即是应付西方国家的外交活动,购买洋枪洋炮、兵船战舰,还学习西方的办法兴建工厂、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办学堂。但是,作为封建官僚权贵,洋务派大都不懂这些样学问,兴办洋务,除了聘请一些洋教习外,还必须招聘和培养一些懂得西学的中国人才。洋务派的首领李鸿章就上书要求,除八股文考试之外,还应培养工艺技术人才,专设一科取土。在这种情况下,博学多才的徐寿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很赏识他热心洋务:1862年受曾国藩举荐制造轮船,数年后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在安庆下水——1867年派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从事译书工作——1874年开始筹办格致书院——1876年与人合办中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格致汇编》——1879年格致书院招收学生,徐寿主持讲座.
直到1884年逝世,徐寿共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其中译著的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有13部,反映了他的主要贡献。
徐寿所译的《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中西化学材料名日表》,加上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合称化学大成,将当时西方近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几本书和徐寿译著的《西艺知新初集》,《西艺知新续集》这一套介绍当时欧洲的工业技术的书籍被公认是当时最好的科技书籍。此外,徐寿在长期译书中编制的《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对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主要贡献
译书十三部、开学院、办刊物,传播近代科学知识,以化学为最。
汉字元素符号广泛采用: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在造字原则上有极大不
同,几乎全部的化学术语和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名称,在汉字里没有现成的名称,这可能是徐寿在译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为此徐寿花费了不少心血,对金、银、铜、铁、锡、硫、碳及养气、轻气、绿气、淡气等大家已较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来命名。对于其它元素,徐寿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我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徐寿的一大贡献。
《化学鉴原》流行更久:同是译书,1872年出版比别人的晚,但至1902年其书仍有影响,被推崇比别人久——徐寿译书时注意化学知识的系统性,而别人译书的介绍都是零星的.
在晚年,徐寿仍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译书、科学教育及科学宣传普及事业上。1884年病逝在上海格致书院,享年67岁。综观他的一生,不图科举功名,不求显官厚禄,勤勤恳恳地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不愧为科学家的一生,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二、中国现代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黄鸣龙
1、生平
欧洲博士:1898年生于扬州——1918年毕业于浙江医学专科学校——1919年赴欧留学,先后瑞士苏黎士大学、柏林大学攻读化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浙江医专教授
哈佛成名:1934年出国,赴欧洲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及甾类化学——1940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西南联大教授——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任博士级研究员,因研究甾类化学发现黄鸣龙反应,成绩载入国际教科书——1952年回国——1955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9年去世
2.主要贡献
1945年,黄鸣龙应美国著名的甾体化学家L.F.Fieser教授的邀请去哈佛大学化学系做研究工作。一次在做Kishner-Wokff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情况,但黄鸣龙并未弃之不顾,而是继续做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外的好产率。于是,他仔细分析原因,又通过一系列反应条件中的实验,终于对羰基还原为次甲基的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现此法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在国际上已广泛采用,并被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此方法的发现虽有其偶然性,但与黄鸣龙一贯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分不开的。1949—1952年黄鸣龙在美国默克药厂从事副肾皮激素人工合成的研究。1952年10月,他携妻女及一些仪器,经过许多周折和风险,终于离美绕道欧洲回到了祖国。
黄鸣龙回国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化学系主任,继续从事甾体激素的合成研究和甾体植物资源的调查。1958年,在他领导下研究以国产薯蓣皂甙元为原料合成可的松的先进方法获得成功,并协助工业部门很快投入了生产,使这项国家原来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的项目提前数年实现了。中国的甾体激素药物也从进口一跃而为出口。1959年10月,醋酸可的松获国家创造发明奖。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开课,系统地讲授甾体化学,培养出一批熟悉甾体化学的专门人才。
3.评价:
黄鸣龙数十年如一日忘我战斗在科研第一线,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他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综述和专论近40篇。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并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代表称号。黄鸣龙是中国药学会第十四、第十六届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第四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曾